赛龙舟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

2023-08-04 22:15:04 84阅读

赛龙舟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

我国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130—143),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邯郸淳所撰《曹娥碑》中即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君”即指“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赛龙舟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后来,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

粽子和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粽子则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之一,与端午节息息相关。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在中国的古代,有一个叫屈原的聪明政治家,他祖上有“南岳大帝”的血脉,在诸侯国体察民情期间,看尽民间百姓的苦难,遭遇磨难后失意抱石而陨。为了纪念他的英勇和牺牲,人们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希望能够远离疫病和灾祸,祭拜他的英灵。

至于粽子的由来,也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在屈原投江后,民间为了遏制恶运,往江里扔饭、肉和葱等物品,让屈原的灵魂得以安息。后来,这些物品被绑在竹子上做成“饭团”,成了后来的“粽子”。

粽子由于制作方法简单,容易携带和保存而逐渐流传开来。经过长期的发展,不同地区的粽子制作方法和口味也开始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总体来说,粽子和端午节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每年端午节日里,人们仍然会赛龙舟、吃粽子,缅怀那些先人。

赛龙舟来历?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节的由来?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泼水节的来历和有关传说简单点?

泼水节的由来,在傣族民间有个神话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统治傣族地区的火魔,使民间没有风雨,庄稼不能生长,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火魔有从民间姑娘中抢去的七个妻子,她们目睹火魔残酷狠毒,对民间的疾苦非常同情,决心为人民除掉祸根。因火魔练得法术,七个姑娘没法将它杀死。

后来她们佯装挑逗他高兴,施巧计探得根除火魔的秘密。聪明勇敢的七姑娘乘火魔大醉熟睡之机,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火速地勒住他的脖子。果然,火魔的头颅立即掉在地上,滚到哪里便烧到哪里。

随着火势不断扩大,眼看即将燃至附近的房屋,大姑娘急中生智,迅速将魔头抱起,地上的熊熊大火马上熄灭,火魔也随之消失,为了使人民不再遭受火魔的迫害,七个姑娘轮流抱住魔头,并用轮换的空隙用水冲洗,一直到火魔的脑袋化成尘土为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傣家七个姑娘的英勇精神,于每年消灭火魔的日子,互相泼水祝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