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皇后,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

2023-08-04 21:45:05 89阅读

朱棣的皇后,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

万贵妃看到这个问题一定嚎啕大哭:“妾身被人抹黑了五百年,今天终于有人说句公道话了!”可是朝中的大臣却脸一黑:“宫中出了那么多诡异的事,除了你谁能干得出来?”

朱棣的皇后,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

天顺八年,大明皇宫内发生了一件大事,吴皇后因为杖责宫女万贞儿,被明宪宗朱见深废黜了皇后之位,而挨打的万贞儿,却差点儿成为新任皇后。

一个小小的宫女,别说挨皇后的打,即便杀了又能如何?明宪宗为何为这么个小人物大动肝火呢?万贞儿又差点因祸得福,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位万贞儿名为宫女,其实早就是明宪宗的女人了,当初在议立皇后时,如果不是周太后的反对,上位就应该是万贞儿,而不是吴氏。

周太后为何反对立万贞儿呢?理由很简单,怕被世人笑话,因为万贞儿足足比明宪宗大了17岁,跟周太后同岁。儿媳妇跟婆婆同龄,作为母亲丢不起这个脸,大明帝国也没法向天下臣民交代。

朱见深难道缺母爱,偏要娶“妈妈级”的女人为妻?这里面有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十六年前,朱见深他爹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事变中被蒙古人俘虏,为了帝国的前途,大臣们拥立朱祁镇的异母弟弟朱祁钰为帝,绝了蒙古人的讹诈心思。

但孙太后有私心,不想让朱祁钰“占便宜”,她同意立朱祁钰的同时,又下旨立孙子朱见深为太子。

当朱祁钰坐稳龙椅后,当然不甘心太子之位被侄子霸占,于是他处心积虑多年,终于废了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想想朱见深的童年有多悲催,2岁时老爹当了俘虏,3岁时老妈和老爹都被软禁于南宫,他挂着太子的名,生活在叔叔冷漠的眼神中。5岁时,他又被废为沂王,搬出东宫,别说前途,生死都在别人的一念之差中。

在巨大精神压力下,朱见深完全没有童年的快乐,在极度惶恐之下,他落下了口吃的毛病。

幸运的是,朱见深有一个保护神,她就是万贞儿。

万贞儿本是罪犯家属,一名被罚入宫中的奴隶。大概是家庭的不幸,让万贞儿从小就养成了乖巧的性情,又长得可爱伶俐,因此深得孙太后的喜爱。

为了照顾孙子,孙太后就将万贞儿送到朱见深身边,专门照顾他的起居。万贞儿没有辜负孙太后的期望,她扮演了一位母亲的角色,给苦难的朱见深增添了一抹亮色。

可以说,正是这种相依为命的经历,让他们超越了主仆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初涉男女之事的朱见深错把亲情当爱情,对万贞儿产生了畸形的恋情。

我们从一些细节就可以窥探朱见深对万贞儿的感情,比如,他每次出行,万贞儿总是一身戎装,充当皇帝的侍卫,被大臣们称呼为“宫中女戎”。

万贞儿病逝后,朱见深伤心欲绝地说:“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果然,七个月后朱见深就就崩了。

由此可见,童年的遭遇给朱见深留下深深的创伤,而万贞儿就是弥补他安全感缺失的“女神”,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对儿子的不伦之恋,周太后无力阻止,但立皇后这种大事,就由不得朱见深“胡来”了。因此吴皇后被废后,朱见深被迫改立王氏为皇后,而万贞儿则从宫女转正为嫔妃。

第二年,万贞儿给朱见深生下皇长子,兴奋异常的朱见深趁机下旨册封万贞儿为贵妃。遗憾的是,这个孩子只活了九个月,名字都没来得及去就死了。

那年万贞儿已经36周岁,从此再也没有生育过。

从这一刻起,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流言四起,人们都说,万贵妃为人凶残,为了独霸龙宠,她不断残害那些怀孕的嫔妃,以至于皇帝膝下无子。

直到有一天,朱见深对着镜子中自己的满头白发,感慨道:“朕老了,至今却没有一个儿子。”太监张敏哭了:“陛下,您有一个儿子,已经5岁了……”

原来,早在五年前,朱见深偶然宠幸一位纪姓宫女,纪宫女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

只是这孩子活下来真不容易,母子俩在宫人们的保护下,数次夺过万贵妃的黑手,在暗无天日的宫中战战兢兢活了下来。

这则故事与宋朝的《狸猫换太子》一起,堪称“宫斗戏”的经典大作。很可惜,《狸猫换太子》是假的,万贵妃残害纪妃母子也靠不住。

其一,朱佑樘是朱见深的第三子,除了万贵妃早夭的长子外,他还有个二哥叫朱佑极,且已经被立为太子。假如万贵妃那么凶残,请问朱佑极是怎么生下来的?又是怎么被立为太子的?

纪妃怀孕,生男生女都不知道,除非万贵妃脑子进水,才会放着朱佑极不管,而去跟一个孕妇作对。

其二,皇宫突然多出一个孩子,生活了五六年竟然不为人知,这太有点匪夷所思。按史书说法,万贵妃事实上掌管后宫,她的耳目都瞎了?宫中势力错综复杂,这么大的事要想瞒过皇帝和太后,以及万贵妃的反对派,几乎不可能。

其三,太监张敏的故事漏洞百出。按照史书记载,张敏在说出真相后不久就吞金自杀了,可是在其它传记里,这位张敏后来至少又出现了两次。

其四,没有确凿证据说明万贵妃杀害了纪妃。纪妃跟万贵妃一样,也是罪犯家属。儿子的身份曝光后不久,纪妃突然去世,有人说她是病逝,有人说是被万贵妃害死,还有人说她担心遭到报复自杀了。

但首辅大臣商辂的一份奏章却暴露了真相,他说:皇子由贵妃照顾,贵妃对他比亲儿子还要好,但皇子的生母却住在西内,身体又不好,母子相见太难,应该让他们母子就近居住。

于是纪妃被从西内移到永寿宫居住,病重期间朱佑樘一直陪伴在身边。

这说明,朱佑樘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万贵妃抚养,如果万贵妃要是歹心,有的是杀人的机会。同时纪妃就是病逝,如果万贵妃下毒手不可能瞒天过海。

其五,朱见深至少有二十个子女,说万贵妃是“超级伐木工”纯属胡扯。明朝皇帝生育能力最强的就是朱元璋,儿子就有24个。其次就是这位明宪宗朱见深,至少有14个儿子,6个女儿。

如果万贵妃那么凶残,朱见深这么多儿子哪里来的?那句“真老了,至今还没有一个儿子”更是胡说八道,那年他才28岁,何谓老了?有过生育多次记录,还用担心生不出儿子吗?

其六,万贵妃没有残害皇子的理由。皇家骨肉相残为的是利益,假如万贵妃的儿子活着,且太子之位被别人占着,她存在残害别人的动机。可是眼下她已经不能生育,害死别的皇嗣对她有什么好处?

即便再笨的人也知道,瞅准皇长子当亲儿子养,这才是幸福之路。

因此,万贵妃残害皇家子嗣的事根本不可信。事实上,《明史》上存在多处不同的记载,民间史料笔记对万贵妃的争议也比较大,但没有一处记载能坐实万贵妃的这条罪状。

那么,人们为何非要抓住这个不靠谱的传闻,来抹黑万贵妃呢?

不合正统的婚姻,遭遇传统礼教的谴责

在男权当道的古代,老夫少妻不足为奇,可是如果出现“少夫老妻”,当事人一定会被骂得抬不起头,因为这叫“不伦之恋”。

伦理道德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法,皇帝带头破坏,这种事传出去不好听,人们“占便宜”的万贵妃成为舆论的靶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干预朝政的行为,成了朝中大臣的痛点

朱见深对万贵妃的宠爱可以用“亘古烁今”来形容。随着万贵妃的年老色衰,朱见深虽然放开了对其他女人的宠幸,但他真正的爱依然在万贵妃身上。

成化十二年(1477年),47岁的万贵妃又进一步,被朱见深册封为皇贵妃,仅次于皇后。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病逝,朱见深又以皇后之礼安葬了她。此后几个月,他陷入了郁郁寡欢之中。

万贵妃得宠期间,其父兄得到了超出常规的优厚待遇。其父万贵升锦衣卫正千户,世袭指挥佥事。她的三个弟弟万喜、万通、万达都显赫一时,尤其是万通,骄纵不法,聚敛了巨额财富。

为了她,吴皇后被废,王皇后就是一块空招牌,皇宫大内,甚至外朝都围绕万贵妃,形成了一股势力,这就是万贵妃遭遇骂名的本质——女人干政。

事实上,史书上没有万贵妃干政的实例,但确实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依附于她,比如内阁大臣万安。

这伙计因为与万贵妃同姓,居然恬不知耻自称“侄子”,拜倒在万贵妃门下,与万通沆瀣一气,被人骂作“纸糊三阁老”之一。

再比如太监梁芳、钱能、韦眷、王敬等人,都是一群坏事做绝的家伙。尤其是梁芳,曾经图谋废掉太子朱佑樘。

不过我觉得以此指责万贵妃有点过分,诚然,万贵妃身边有万安、梁芳之流,但请别忘了,明朝功德最超群的太监怀恩、覃吉也是出自万贵妃的门下。

再比如,万贵、万喜、万达父子的名声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万贵,一直教育儿子们要低调收敛。

总的来说,以商辂为代表的外朝大臣,其实对万贵妃评价还是很正面的。

说白了,万贵妃只是个女人,有机会在朱见深耳边吹枕头风,但要说她能参与多深程度的朝政,恐怕也未见得。说万贵妃曾经与梁芳一起图谋废掉太子,更是语焉不详,不足信。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存在已经伤害到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宪宗皇帝的堕落,需要红颜祸水的背锅

但凡女人被黑,基本上离不开“红颜祸水”这个俗套的窠臼,万贵妃很大程度上就充当了明宪宗的背锅侠。

朱见深此人前半生英明,后半生堕落。即位之初他表现出了一代明君圣主的伟大,他一扫明英宗时期的弊政,启用李贤、彭时、商辂等为首辅,让大明帝国耳目一新。

时至今日,不少史学家依然坚持朱见深是一代明君,原因就在这里。

但从成化十一年开始,朱见深逐渐堕落了,他宠信方士,耽于淫乐;设立西厂,为祸天下;私设“传奉官”,破坏官员提拔程序;扩充皇庄,掠夺民间财富。

他后半生十几年几乎很少上朝,皇帝怠政从他开始。

但人们不能将这些责任全都推给皇帝,万贵妃就是最好的背锅侠,这种手段历朝历代屡试不爽。

比如那些方士、僧人,史料说他们都是万贵妃的人,这些人传授皇帝房中术、献媚药,搞得皇宫乌烟瘴气。

这种事我是不大相信的,此时万贵妃已经色衰了,搞这些玩意岂不是将皇帝往别女人身边推吗?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万贞儿虽然算不上德行高尚的人,但也绝不是狠毒、贪婪的毒妇,那些加在她身上的种种骂名,基本上站不住脚。

本质上万贞儿就是个因祸得福的普通女人,因为那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她与朱见深建立了常人无法理解的感情。

对这段“畸形”的感情,我们应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予以包容和理解,您说呢?

古代的残酷死刑凌迟和剥皮有啥区别?

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油,不好分开。

另外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 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

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最后身体会从从定的那个口「光溜溜」的跳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

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

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

即五马分尸,很简单,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

记得商鞅就是受五马分尸之刑。

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

把砍头,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

汉高祖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如意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丢在猪圈里喂养,取名「人彘」。结果吕后自己的儿子看到,给活活吓死。。。

最早是把人杀死之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受过此刑的记得有子路,还有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

后来发展更加精细,目的还是要让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时候施刑,还要求受刑人必须身受多少刀以后才死。

据说发展到后来,每次凌迟要由两个人执行,从脚开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断气。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执行人也要受刑。

发展成"死刑的艺术"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监刘谨,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

而最惨的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桢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卖国,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鱼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块一块咬下来。

。。那种心理的痛恐怕远高于生理的痛。

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缢 首>

在国外,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罚。

中国人的绞刑是用弓弦缢杀。。。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开始旋转那张弓, 弓越转越紧,受刑人的气就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断气。

。。

岳飞父子就是这样死在风波亭,(因为他是功臣,不能斩首,要留全尸)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这样给吴三桂亲手缢杀。。。

即「请君入瓮」那是唐朝时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中有位酷吏叫来俊臣,崇尚严刑峻法,对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对待。

方法是找个大瓮,把人塞进去,然后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热。温度越来越高,受刑人也越来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话,往往就被烧死在瓮里。。。后来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就把来俊臣找来,问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么办?来俊臣很得意的把这个方法说了出来,武则天就淡淡的说了句:「则请君入瓮」,把来俊臣烧死。

。。

司马迁就是受了宫刑,才会写出史记,也才会在「报任少卿书」里写出「身直为闺阁之臣」这样的句子。

中国人的阉割可讲究了。首先要拿绳子把小弟弟绑起来(包括子孙袋)让血液不流通,自然坏死,后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

割掉了以后拿香灰一盖,止血,还得拿根鹅毛插在尿道里。等过了几天把鹅毛拿掉,如果尿得出来,阉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来,那个人就算废了,大概最后会死于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阉来当宦官的话,最好趁年纪还小就阉掉,年纪大了危险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贵族冲抵死刑。

相对的女性为"幽闭"

关于刖刑,大家的说法不太一样。

有人说是把膝盖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说是把膝盖骨削掉,以后者比较可信。

总之,刖刑是一种类似截肢的酷刑。

战国时代,孙膑受师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听说他名字本来叫孙宾,受刑之后,才改为孙「膑」。

如果是把膝盖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间失去了保护,这个人可能连站都站 不起来,所以稗官野史上说,孙膑受刑之后,上阵打仗连骑马都没办法,必须要坐车(马车或人力车)。

用针插手指甲缝。

常用于女囚

活埋是战争时常用的手段。因为省力,速度也快。

战争里的活埋,都是叫战俘自己挖坑,有时会先杀死俘虏再把他们推下去,但时间不够的时候(或是要省子弹时),就直接把他们推进去以后盖土。中国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

不过没听过有什么名人受过这种刑罚。比较狠一点的,会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里,只露出一个头,然后开始凌虐。。

鸩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较人道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毒药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鸠」这种毒药,成语中的「饮鸠止渴」便是源自于此。

常用于赐死情况

即木桩刑。 这里要说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这里说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从人的嘴或肛门里插进去,整根没入,穿破胃肠,让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没有看过用这种刑罚的记载,不过金庸小说「侠客行」里有提到,还给这种酷刑起了个美名叫「开口笑」。

把人用铁锯活活锯死,其惨状似乎与凌迟、剥皮也在伯仲之间,难怪在地狱酷刑中,就专门有把人锯开的酷刑。然而,锯死活人不仅在传说的地狱中存在,在人间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据《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记载,三国时,吴帝孙皓的爱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财物,主管集市贸易的中郎将陈声原是孙皓的宠臣,他捕获抢劫者绳之以法。

爱妾告诉孙皓,孙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陈声,命里武士而烧红的大锯锯断陈声的头,把他的尸体投到四望台下。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仇恨之极时,往往会想到要打断他的脊椎骨。打断脊椎骨确实是一种很解气的行为,因为人的脊梁骨若是断了,他也就一命呜呼了。

在中国历史上,断椎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酷刑。据《商君书.赏刑篇》载,春秋时姬重耳打算明文规定刑律,使国内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们一同商议。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颠颉很晚才到,有人认为颠颉有罪,应该给以处罚。于是,姬重耳批准,将颠颉断椎处死。晋国的士大夫们都非常害怕,他们说:颠颉跟随姬重耳流亡列国十九年,功劳很大,现在偶尔有小过尚且受到如此严厉的刑罚,何况我们哪?从此人人畏刑守法。

在佛教关于阎罗的故事中,有阎罗黑白二相的说法,白相即为地狱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围侍;黑相即每天有两个时辰,要受铜汁灌肠之苦。与此相似,人间有灌锡或灌铅的酷刑。锡的熔点是摄氏二三二度,铅的熔点是摄氏三二七点四度,无论灌锡或灌铅都能把人烫死。

而且溶化的锡或铅一入肚腹就会凝固成硬块,这种重金属的坠力也能致人死命。

汉代厂川王刘去的王后阳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刘去宠爱另一位名叫荣爱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块饮酒,昭信妒性大发,就向刘去说:“荣爱看人时,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谁有私情”。

刘去信以为真,他见荣爱正在给他绣衣领上的花纹,就一怒之下夺过衣服投进火中烧掉了。荣爱见刘去生气,非常害怕,投井寻死,刘去命令人把她捞出来,不幸没有死。刘去杖责荣爱,\*\*\*她招认私情,荣爱受刑不过,胡乱说出和医生有奸情。刘去越发恼怒,就把荣爱绑在柱子上,用烧红的尖刀剜掉她的两只眼珠,再割下她的两条大腿上的肉,最后用溶化的铅灌入她的口中,这样一直把荣爱摧残至死。

这里说的梳洗并不是女子的梳妆打扮,而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它指的是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梳洗之刑的真正发明者是朱元璋,据沈文的《圣君初政记》记载,实施梳洗之刑时,刽子手把犯人剥光衣服,裸体放在铁床上,用滚开的水往他的身上浇几遍,然后用铁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

就像民间杀猪用开水烫过之后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尽,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后早就气绝身亡了。梳洗之刑与凌迟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旧唐书.桓彦范传》记载,武三思曾派周利贞逮捕桓彦范,把他在竹槎上曳来曳去,肉被尽,露出白骨,然后又把他杖杀。

史上有几个姓徐的皇后?

历史上有好几个有名的徐氏后妃

最著名的是“仁孝皇后”徐氏,她是明成祖朱棣正宫,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

其余的还有:

孙权的妃子徐氏,她是孙权姑母的孙女,其父平虏将军徐琨。初嫁同郡陆尚,陆尚死后,徐氏因貌美出众被孙权选入后宫,不久便成为孙权的宠妃

徐昭佩,南朝齐太尉、枝江文忠公徐孝嗣孙女,侍中、信武将军徐绲之女,梁元帝萧绎的正妻。

明朝张太后和朱瞻基的关系?

母子关系!

朱瞻基之母张皇后,是一位贤良淑德又颇具政治能力的女子。

张皇后的一生中,辅佐了三代君主,她不仅在治理后宫之事上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前朝的政务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明成祖朱棣时期,因为朱棣的皇后徐妙云不在人世了,朱棣也不想再立皇后了,于是便让还是太子妃的张氏管理后宫。当时张氏能够管理六宫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朱棣的皇后去世了,剩下的都是庶妃,皇后之位空着,妃嫔代掌皇后职责也不是很好,而张氏是太子明媒正娶的正妻,地位尊贵,所以让她提前掌管六宫;其次,张氏颇有才能,明成祖朱棣知道张氏能力强,所以放心的把后宫交给她了。而张氏也没让朱棣失望,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太子继位后,张氏成了明朝的皇后,史称张皇后。在此期间,张皇后恪尽职守,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了不让前朝后宫搅合在一起,张皇后和皇帝商议,后宫绝不干政,皇帝政务未完之前不得召幸任何嫔妃,包括皇后自己。这个举措让后宫和前朝彻底分割开来,不再是混乱的一团。

到了张皇后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朱瞻基尊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张太后疼爱朱瞻基的同时,也会劝谏他要学会分辨朝中大臣的忠奸,朱瞻基也经常询问张太后,因此朝廷中也是十分稳定。

然而朱瞻基却英年早逝了,由年幼的朱祁镇继位。朱祁镇因为比较年幼,所以张太后在朝政上也是竭尽全力帮助朱祁镇,而且亲自选择合适的臣子辅佐朱祁镇,对有异心和干政的人,张太后也是果断打压,为朱祁镇的统治打好了基础。在三代君王的辅佐上,张氏都是竭尽所能,同时又公私分明,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宫廷女子。

徐妙云为什么能成为明成祖朱棣心中一生的白月光?

徐妙云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嫡妻仁孝徐皇后,她也是一代传奇女子,自幼出身将门之后,她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徐达的长女,自幼就嫁给朱棣成为童养媳,与朱棣相依相伴三十年。而朱棣一生有九个儿女,其中七个儿女皆为徐妙云所生,并且在她死后十七年里朱棣不再立后,可以说她是朱棣一生的白月光,那么徐妙云有何魅力能让朱棣一生都难以忘却?

徐家有女初长成,才智超群辅燕王

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这一年还是吴王的朱元璋与汉王陈友谅的大战一触即发,在这个时刻,朱元璋的挚友也是他的大将徐达喜得长女徐妙云,朱元璋也替徐达高兴不仅送上贺礼,还在满月宴上提出让第四子朱棣与徐妙云定下娃娃亲。

在《明史》中记载徐妙云为: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这意思就是说徐妙云自幼聪慧过人,喜好读书,很有文采,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女诸生。

徐达一看徐妙云自幼如此聪慧,他可没有像封建时期别的父亲那样重男轻女,而是为她聘请名儒教导她读书识字。连教导徐妙云读书的老师都称她天赋过人远胜于一般男儿。

在徐妙云11岁时,已经称帝的朱元璋就下旨把徐妙云接入宫中陪伴朱棣,他要和马皇后亲自抚育朱棣和徐妙云。

朱元璋的儿媳有不少,但唯独太子朱标的妻子即开国名将常遇春之女常氏和徐妙云最让朱元璋和马皇后满意,尤其是徐妙云侍奉朱元璋和马皇后极为孝顺,马皇后对徐妙云也如对待亲生女儿一般,史料记载“日侍(马皇后)左右,独被宠眷”。

徐妙云入宫三年与朱棣培养了三年的感情,三年后水到渠成,朱元璋就下旨让二人完婚,就这样年仅14岁的徐妙云嫁给了16岁的朱棣。

朱棣与徐妙云大婚之后就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要到北京去就藩,徐妙云也就跟着朱棣来到了北京。

当朱棣到了封地之后就忙坏了,朱棣作为戍边藩王,在北京要与各路地方官员接洽融合,应酬很忙。同时燕王府还属于小型宫廷机构,内部设有审理所、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类似宫廷管理的机构,燕王府内部事务需要管理的地方就很多,朱棣还要与地方官应酬,因此他根本忙不过来。

这时候徐妙云的贤惠之处就出来了,她在朱棣忙于应酬外务时,她把燕王府内部机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大到王府机构制度管理,小到给孩子找老师以及王府仓库收支等琐事,她都一人操持的有条不紊。

所以在《明太宗实录》(朱棣最初庙号为明太宗)中记载: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嫔于肇封,家政辑宁。

可以说朱棣和徐妙云在北京的日子生活得很惬意,男主外,女主内,两人可以一日三餐四季的就这么过下去,还生育了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一家人可以说生活的非常温馨。如果历史就让朱棣这么生活下去,那么到最后朱棣也会落得个一代贤王的名声,而徐妙语也会成为被后人称赞的贤惠王后。不过平静的生活最终还是被朱棣的侄子朱允炆所打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于朱棣的大哥朱标英年早逝,因此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允炆继位之后感觉到藩王叔叔们对皇位的威胁,于是他采取了很严酷的手段进行削藩,他先后废除了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第七子齐王朱榑、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十八子岷王朱楩的封爵,又逼死了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

眼看侄子朱允炆用这么狠辣决绝的手段削藩,朱棣有些不安和害怕,他知道当时天下藩王中以他实力最强的,也最让侄子朱允炆忌惮,而朱允炆的刀早晚会砍到他身上。

此时朱棣身边的一些谋臣如道衍和尚就开始劝他应该反抗了,徐妙云也是在这时候建议朱棣早做打算,不能坐以待毙。《明太宗实录》中记载: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

这也就是说徐妙云积极参与策划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还给朱棣出了不少主意,很符合朱棣的想法。

后来在靖难之役时,朱棣率主力部队去袭击大宁城(现今内蒙宁城县),留下长子朱高炽带领一些老弱残兵镇守北京。

而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率大军奇袭北京,朱高炽积极指挥军队守城,不过名义上是朱高炽守卫北京,实际上朱高炽每次安排战略部署都要事先请示母亲徐妙云,而徐妙云为了固守北京也费尽心思。

徐妙云是一代名将徐达的长女,她自幼就见识过父亲行军打仗的本事,她深知守城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士气,因此她每天几乎都会亲自披甲上阵到城楼上督战鼓舞士气,同时她还发动燕王手下将领家的女眷们与她一起披挂上阵。

徐妙云还亲自带着这些娘子军一起在城楼上往下扔石头,抵御李景隆军队的攀城攻势。正是凭借徐妙云和儿子朱高炽的积极防守,最终李景隆被彻底拖住,一直等到朱棣从大宁回援北京,朱高炽又派人主动出城与朱棣的援军内外夹击李景隆,打得李景隆惨败而逃。

靖难之役一战就是四年,这期间朱棣多亏了妻子徐妙云和儿子朱高炽帮他稳定后方,他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与朱允炆的军队在前线作战。

为此朱棣曾经感叹自己这一生有多么幸运能娶得如此贤内助妻子,这也是朱棣一生对徐妙云既尊重又喜爱的原因,皆因徐妙云是典型的贤内助,对他的事业甚至人生都帮助很大。

母仪天下美名扬,死后君王不能忘

1402年朱棣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取得成功,都城南京被朱棣攻克,大侄子朱允炆自焚后下落不明。朱棣则顺利地登基为帝,朱棣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妻子徐妙云从北京接到南京,并对外宣布徐妙云为皇后。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明朝皇室礼仪规范,皇后凤印上的坠饰理应为金龟纽,当初马皇后的凤印坠饰就是金龟纽。朱棣为了彰显对妻子徐妙云的尊重,他特意下旨给徐妙云的皇后凤印坠饰改为盘龙纽。

并且朱棣还一改历朝历代册封皇后时只在宫廷内部宣读册封诏书的规矩,他特意命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宣读册封诏书,朱棣的寓意就是想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徐妙云现在是一国之母。而徐妙云也成了明清两朝第一位单独颁布册封诏书并在承天门昭告天下的皇后。

朱棣在册封诏书中写道:济朕艰难,同勤开国,朕登大宝,允赖相成,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同朕恭勤,保兹天命,君临尔万姓之上!

这意思就是说朱棣能登上皇位,与妻子徐妙云的帮助密不可分,是徐妙云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打拼事业,所以他能当皇帝全靠了妻子徐妙云,既然现在成了皇帝,那就应该夫妻一同守护天下,朱棣想让徐妙云与他一起君临天下。

从朱棣的册封诏书中可以看出他对徐妙云是多么感激和尊重,他把徐妙云当成贤内助,是他的人生最重要的伴侣,他要和徐妙云一起享受君临天下的滋味。

徐妙云当上皇后之后,依旧如燕王妃时,帮助朱棣操持后宫事务,还要关心朱棣的生活起居,不仅做好妻子的本分,她还利用自己的才学帮助朱棣治理天下。

在夫妻闺房之中,徐妙云总是给朱棣提出合理的治国方针,徐妙云认为治国不外乎两点,其一关注民生,关心和爱护百姓,其二就是国家发展需要人才,皇帝更应该格外重视发掘和培养人才。

在第一点上徐妙云经常建议朱棣,天下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百姓早已疲惫不堪,朱棣就应该对百姓减税降负,同时自身还要以勤俭宽仁为主。徐妙云不仅这么对朱棣提建议,她本人也能以身作则,她在宫廷之中掀起了勤俭之风,使得宫廷开支不会给国家财政造成负担,这样一来国家就可以让利于民,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徐妙云如此关爱百姓,还能以身作则,一时之间使得她在全国上下赢得了不少好口碑。当时天下百姓无不称赞皇后的勤俭贤惠。

在第二点上徐妙云就建议朱棣宽恕朱允炆的旧臣,朱棣在继位之初,由于猜忌心理,对朱允炆遗留下来的旧臣十分猜忌,于是徐妙云就对朱棣说:“当世贤才皆高皇帝所遗,陛下不宜以新旧间。”

徐妙云这意思就是告诉朱棣,朱允炆的这些旧臣都是当年你爹朱元璋精心挑选出来的能臣英才,朱棣不应该因为他们曾为朱允炆效力过就对他们弃而不用,也不能光用燕王旧部来治理天下。

朱棣后来听从了徐妙云的建议,大胆地启用了朱允炆的旧臣解缙、夏元吉等人,这些人得到朱棣的礼遇之后,果然尽心竭力辅佐朱棣治理天下,不少朱允炆的旧臣后来都成为帮助朱棣打造“永乐盛世”的名臣。

徐妙云还经常召见一些朝廷重臣的妻子入宫,她当面教这些重臣妻子如何做好贤内助,如何能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安心治国,不仅不能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还要能适时地匡正丈夫的行为。

可以说有徐妙云当皇后,使得朱棣在位初期获益良多,因此朱棣对妻子是不吝赞美,他盛赞徐妙云是“职善道以辅内治,衍繁庆以益生灵”,并且朱棣认为徐妙云堪比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妻一代贤后长孙皇后。

徐妙云不仅能治国,她更能治家。徐妙云所生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都是好勇斗狠的不法之徒,尤其是朱高煦骁勇善战,自认为在靖难之役中帮助朱棣立下大功,不服大哥朱高炽成为太子,野心勃勃。

可是朱高煦和朱高燧如此张狂,但是到了母亲徐妙云面前都老老实实变成乖乖儿,尤其是朱高煦对母亲徐妙云更是敬畏有加,在徐妙云面前不敢做出任何过分之事。只不过徐妙云去世得太早,以至于没人能压住朱高煦和朱高燧,也导致二人后来经常联合起来构陷朱高炽。

徐妙云不仅对自己儿子要求严苛,对侄子也非常严苛。徐妙云的弟弟徐增寿在朱棣攻打南京时,企图在城内策应朱棣打开城门,事发后被朱允炆亲手所杀。朱棣对于小舅子徐增寿之死一直很悲痛,想追封徐增寿为公爵,并让徐增寿的儿子也就是徐妙云的侄子徐景昌承袭公爵爵位。

朱棣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徐妙云的坚决反对,徐妙云认为朱棣不能太过于宠爱自己的娘家人,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已经承袭了徐达的公爵爵位,现在再给徐景昌一个公爵承袭,那么徐家就等于有两个公爵爵位,这样太过于显赫了。

不过朱棣却坚持想给徐增寿儿子徐景昌一个公爵,于是他背着徐妙云抢先发布了追谥徐增寿为公爵,并让徐景昌承袭公爵的圣旨,这就是圣旨一下,谁都改变不了,事后朱棣才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徐妙云。

结果徐妙云却因这件事和朱棣打了起来,这也是徐妙云嫁给朱棣之后第一次跟他发火,徐妙云认为朱棣对徐家封赏过重,同时侄子徐景昌年纪还小,就受到如此封爵,也不利于他成长。

不过朱棣的圣旨已经昭告天下,徐妙云也没法改变了,但是她还是担心侄子徐景昌年少位尊变得骄狂起来,她特意把徐景昌找到身边来,谆谆嘱咐告诫他不可倚仗皇帝的恩宠胡作非为。除此之外,徐妙云还亲自给徐景昌选择品行忠厚的儒生当老师,希望他能成长为忠厚的长者。

徐景昌在徐妙云的操心之下,长大后果然成为了一名忠厚长者,为人老实厚道,还谦恭谨慎,从来不以身居高位而自傲。而徐景昌的后人徐允桢在明末时期李自成攻入京城时,企图组织军队护送明末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出逃,结果被义军所杀壮烈殉国。可以说徐景昌及其后人没有辜负徐妙云的教导,一直陪伴大明共存亡。

可惜的是徐妙云在永乐五年(1407年)时就病重去世了,年仅46岁。突然间相依相伴三十多年的妻子徐妙云去世对朱棣打击很大。在徐妙云病危时,朱棣就什么都不干整天在床边亲自伺候徐妙云。

徐妙云在最后与朱棣诀别时,除了劝他保重身体之外,居然还在为朱棣的大明操心,她要求朱棣答应自己一定要爱惜百姓,与民生息,还要重视人才,善待皇室成员,但是不要再过分骄纵自己的娘家人。临死前还在为百姓担忧,有皇后如此,也是大明之幸。

在徐妙云咽气后的一瞬间,朱棣情难自已,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还是一代帝王,居然不顾身份如同孩子一般伏在妻子尸身上号啕痛哭,《明太宗实录》中记载的朱棣这一幕真的是让人为之感动。

此后朱棣长期处于悲痛的情绪之中,连大臣们都十分怜悯同情他,很多朝臣都上书建议朱棣以国家为重,节哀顺变,保重身体。可是朱棣却十分悲痛地对朝臣说,妻子徐皇后就如同唐朝的长孙皇后一般,自己失去的不仅仅是妻子,更是良师益友,没了徐皇后,此后恐怕再也没有人敢直言匡正自己的言行了。

朱棣还为了徐妙云打破了常理,他不仅为徐妙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还亲自穿丧服一年来纪念妻子。朱棣还特意找来了道教正一教真人张宇初率道教徒为徐妙云往生祈福,又找来大报恩寺的僧众超度徐妙云,佛道两家的法会就举行了一百多天,徐妙云的丧礼和葬礼规格也是明清两朝皇后之最。

徐妙云一生与朱棣生育了三子四女,可以说朱棣一生总共只有九名子女,几乎全都是徐妙云所生,这就是因为在没成为皇帝之前,朱棣敬重徐妙云,从未纳妾。而成为皇帝后虽然朱棣的后宫有了一些女人,但是朱棣出于对徐妙云的敬重从不正式册立妃嫔,徐妙云去世满三年之后,朱棣才陆续正式册封了一些妃嫔。可以说朱棣虽然并非真正的一夫一妻,但他对徐妙云的感情也算是做到了一夫一妻。

在永乐七年(1409年)时,朱棣巡幸到了北平,在这里睹物思人,他又想起了与妻子徐妙云的生活往事,加之朱棣想打击北方蒙古政权,有了“天子守国门”的想法,于是朱棣在这一难决定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在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之后,他就开始命人给自己在北京选择墓地修建陵寝,后来选在了昌平县天寿山修建陵寝,也就开创了明朝十三皇陵,朱棣的陵寝也是十三陵中最宏伟的明长陵。

徐妙云去世后没有立刻下葬,而是停棺于南京的皇宫中,永乐十一年(1413年)长陵修建完毕后,朱棣亲自护送徐妙云的棺椁到北京的长陵下葬,徐妙云也是第一位下葬在明十三陵中的人。

在徐妙云下葬十一年后,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北伐蒙古回京途中在榆木川病逝,终年65岁,终于朱棣也入葬于明长陵陪伴爱妻徐妙云。

朱棣在临终时一再叮嘱朝臣,要让徐妙云的神主牌位与自己的棺椁一同享受祭祀,后来朱高炽继位为明仁宗,严格执行了朱棣的遗嘱,而祭祀时就要追加谥号和庙号,于是朱高炽就在同一天给父母朱棣和徐妙云追加了谥号和庙号,朱棣和徐妙云也成为明清两朝历史上唯一一对同一天、同地点、同礼仪被追加谥号和庙号的皇帝与皇后。

写在最后

徐妙云这一生对于朱棣来说既是妻子又是良师益友,正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相,徐妙云是用个人的魅力和能力拴住了朱棣的帝王之心,也成了朱棣一生的白月光,所以女人更应该注重的是个人魅力和内涵的提升,这样才会永远能拴住男人的心。

其实女人对男人的影响真的很重要,一个好女人能影响改变男人的一生,甚至可以改变男人家族的好几代人,徐妙云对朱棣的影响就是如此。能得贤妻如徐妙云这样,夫复何求,所以徐妙云才能让朱棣十七年不再立后,后半生都难以忘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