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侗族少数民族风情特色

2023-08-04 04:30:04 86阅读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侗族少数民族风情特色?

1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2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侗族少数民族风情特色

3闻名于世的“侗族大歌”

4侗族民间舞蹈,“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

我国五大自治区的主体民族是哪些?

1,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2,壮族的节日吃立节“吃立节”是龙州、凭祥一带壮族特有的节日。据说中法战争时,当地壮族人民因忙于抗击外国侵略者而顾不上过春节,直到正月三十才凯旋而归。为了庆祝胜利,补过春节,当地人便把每年正月三十作一个节日来过,此后相沿成习。歌婆节(歌墟)壮族人民的歌婆节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举行。它是壮族地区传统性的群众活动。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届时,青年男女从各地汇集在固定地点,每次一天或数天不等,一般有数百乃至数千人参加。各三五成群互相对唱,这一组同那一组问唱,那一对同这一对唱答,并多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据文献所记,“歌墟”始于宋代,明代的“歌墟”已与今接近。娅拜节广西者宁、索乌的壮族每年4月属兔的那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48条鱼,到娅拜山上祭奠壮族传说中的妇女娅拜,礼仪十分隆重。

相传,娅拜是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百姓与压迫他们的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

众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定名娅拜山。每年到她遇难那一天,壮家人都要祭奠她,表达怀念之情。苗族的节日开年节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踩花山节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

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

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苗族妇女缠头梳妆准备参加“四月八”庆祝活动四月八苗族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同胞要举行吃黑米饭、喝米酒、唱大歌等活动,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贵州台江苗族同胞喜过独木龙舟节龙船节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姐妹节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贵州苗族姊妹节举行“牛王争霸赛”、姊妹节竞渡赛龙舟苗族人家欢度敬桥节苗家“春社”日浪漫相亲时苗家欢度“新禾节”

什么叫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一个用来描述拥有较小人口数量和较少文化传统的民族群体的术语。在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包括以下55个民族:

1. 汉族

2. 蒙古族

3. 回族

4. 藏族

5. 维吾尔族

6. 苗族

7. 彝族

8. 壮族

9. 布依族

10. 侗族

11. 瑶族

12. 白族

13. 土家族

14. 哈尼族

15. 哈萨克族

16. 黎族

17. 傣族

18. 佤族

19. 畲族

20. 高山族

21. 拉祜族

22. 水族

23. 东乡族

24. 纳西族

25. 景颇族

26. 柯尔克孜族

27. 土族

28. 达斡尔族

29. 仫佬族

30. 羌族

31. 布朗族

32. 撒拉族

33. 毛南族

34. 仡佬族

35. 锡伯族

36. 阿昌族

37. 普米族

38. 塔吉克族

39. 怒族

40. 乌孜别克族

41. 俄罗斯族

42. 鄂温克族

43. 德昂族

44. 保安族

45. 裕固族

46. 京族

47. 塔塔尔族

48. 独龙族

49. 鄂伦春族

50. 赫哲族

51. 门巴族

52. 珞巴族

53. 基诺族

这些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化、传统和习俗。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和国家的繁荣。

少数民族是什么意思?

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

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而民族的分布特点则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重庆市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据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56个民族。其中云南仅少数民族就有25种。

请介绍一下?

仫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的恋爱方式就是在“走坡”中传歌互答交友。“走坡”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互赠信物。最后托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转递男方。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认为与儿子的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基本大功告成。 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唱答盘问方能通过“歌卡”进入新娘家。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歌才能进新郎的家门。有时从早一直唱到晚,围观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最后若答不上来,那就自问自答,或由家长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栏门歌”结束。在长时间的对歌中,主人要供应好吃好喝给客人,以保证对歌时精力旺盛,情绪饱满。 新娘进屋后,许多地方要“闹歌堂”,即在洞房内外摆擂台赛歌,男女唱答。高潮时,喝彩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成了青年人显露才华的极好场所。[编辑本段]【服饰】 仫佬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 仫佬族服饰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过去大都是自纺、自织、自缝。近代都已改装,与当地汉、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男子穿的都是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过去姑娘梳辫,出嫁后结髻,现在多已剪发。饰物有银质的耳环、手镯、戒指等。[编辑本段]【饮食】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平时一般都喝生水。仫佬族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 仫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肴;白馍,仫佬族传统点心,用熟糯米饭制成。[编辑本段]【建筑】 仫佬族聚居区内,山岭绵延起伏,武阳江、龙江流贯其间。在大石山与土山丘陵的交错中,有纵横不等的峡谷平坝。仫佬族多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依山傍水建立村落。仫佬民居,多为砖墙、瓦顶、矮楼建筑。无论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墙基以火砖砌成。人住底层,楼上是仓房。民居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地炉建于堂屋内大门两侧或厨房中。先在地上挖个坑,在坑中用砖砌好炉子,炉旁安放一个大水坛,坛口与地炉口都略高于地面,以避污水流入。炉前砌一个煤坑,上面盖块活动的板子。炉子除掏灰的炉门外,以及坛子的周围,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还得打上三合土。地炉一天到晚都不熄灭,水坛中总有热水。除随时可架锅做饭外,冬天象土暖气设备一样,使堂屋舒适温暖。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屋里的粮食和衣物等都不致发霉。逢年过节,家人亲友就围着地炉吃“火锅”,非常方便。因为仫佬族地区产无烟煤,所以使用地炉十分普遍。[编辑本段]【经济生活】 仫佬族至汉朝开始以族为姓。仫佬族之有姓有名,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近代仫佬族中有罗、银、吴、谢、潘、梁、周、韦、张、黄、吕、包、覃、卢等姓,其中以罗、银、吴、谢为大姓、人口最多。仫佬族多是同姓聚族而居,自成村落。有的族内设有族长,通过推举产生,有的没有。但都有“冬”的组织,设“冬头”,冬下设“房”,这是血缘聚居的遗迹。 仫佬族居住的地区青山环绕,溪水长流。江河两岸,山间坝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仫佬族以种植水稻著称,早在宋代,龙江沿岸人民(包括仫佬族)即已“种稻似湖湘”。此外,仫佬族还种植玉米、红薯、芋头、谷子、小麦、荞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黄豆、芋麻、芝麻、油菜等。早在明代,仫佬族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畜力耕种。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与附近的汉壮民族大体相当。仫佬族地区的手工业也很早就有了发展。《说蛮》、《大清一统志》都有关于仫佬族“善制刀,,的记载。仫佬族打制铁器工具和烧制缸瓦及陶器手工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明代就有了本民族的铁匠。仫佬族制造的沙罐在附近一带很有名。 由于仫佬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硫磺资源,素称“煤乡”,因此,仫佬族人民采矿形成了传统。明清时代的文献记载,有仫佬族人民采煤为生,掘地为炉、烧制沙罐。民国时期,仫佬族地区的煤矿开采量扩大,矿厂雇用了大批仫佬族人民(矿31)。使仫佬族成为生产工人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少数民族。仫佬族地区如今拥有煤矿、水泥、化肥、农药、农机修造、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编辑本段]【文化艺术】 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这是他们历来用以歌唱生产、生活与感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形式。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是即兴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随问随答的对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数为六字头七字尾,押脚韵;“古条歌”,即为叙事式歌谣。有歌舞,其内容为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15-- 30首为一条组成的长歌,叫“古条”,是民间歌手世代相传下来的;“口风”,是一种讽刺性歌谣,亦称口角歌,内容不拘,随编随唱,有“正口风”和“烂口风”之分。前者较文明,后者较粗俗,都富有机智、幽默、诙谐。 仫佬族现代诗人包玉堂,继承了仫佬族民歌的传统,又吸收了汉族诗人写诗的艺术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叙事长诗,著有《凤凰山下百花开》、《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两岸》、《回音壁》、《清清的泉水》等诗集。[编辑本段]【传统节日】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仫佬族特殊的节日有:三月初三婆王节(又称小儿节),其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祀;四月初八牛节,其活动是让牛休息,并拜祭牛栏神;五月初五端午节。除具有与当地汉族、壮族的端午节相同的内容外,各村寨还抬纸船巡田垌驱虫,以保丰收;八月十五为后生节,是各地青年男女开展“走坡”社交活动的节日。还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每逢立冬后“吉日”举行,大庆以村寨(宗教)为单位,备办猪羊祭宗庙,举行演戏、舞龙舞狮、唱山歌等活动;小庆则一家一户单独活动。[编辑本段]【禁忌】 仫佬族的禁忌有:挖煤时不许讲不吉利的话;进门时不能踏门槛;忌食猫肉、蛇肉,有的地方还忌食狗肉和猪心。[编辑本段]【宗教信仰】 仫佬族没有统一的宗教,由其先民的自然崇拜,发展到信仰多神。过去仫佬族地区佛寺众多,即信佛教,又信道教。在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和梅山教两种。仫佬族信仰多神,十分复杂,有家神和外神两种,这是仫佬族地区科学技术没有完全普及的缘故,人们过去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对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现象迷惑不解,于是把美好、善良的愿望寄托于鬼神的意志。如今仫佬族地区信教的群众已经很少了。 仫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中进行,过去凡遇重大节日,全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所祭神主,根据节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费用大家平摊,祭祀活动后,祭品按户平分,称为“拈份”。个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后可用于祭祀祖先,然后作节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并备鸡、鸭、酒、肉,蒸糯米饭祭拜“牛栏神”,并给牛吃一团糯米饭。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