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国,心花路放在大理哪里拍摄的
大理古国,心花路放在大理哪里拍摄的?
心花路放在大理的取景地包括洱海、双廊、大理古城、大理机场等,而大理大家自然也不陌生,“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是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洱海最南端的上关,曾经是一片开阔的草原,鲜花铺地,姹紫嫣红。
最北端的下关是苍洱之间主要的风源,现在是大理市中心所在地。位于洱海中部的大理古城,曾是南诏古国的都城,白族文化的发源地。在大理,泛舟洱海,你能体验白族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剑川的石头会开花”,你可一睹丹霞地貌的风采
古代的大理到底属不属于中国王朝?
这话问的。我国外交辞令上常见一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为什么?因为古中国的版图就是大,云南、昆明这些词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虽然当时记载的一些地名,其确切位置于今日还在争议之中,但大致上,无论是大理古城,还是大理古国,都与历代中国的版图密切关联。
这里先发张地图,之后再详细说说。不妨先找找,看看汉代版图上有无“大理”二字。
从文史记载上来看,如果没有后晋时叛将段思平,于天福二年(937年)勾结地方贵族高方、董伽罗,就不可能出现大理。姑且不提其官方语言是汉语和受汉字影响创建出来的方块白文(也有方块壮文和瑶文),也不谈元代那会收复大理国的速度多快。就段思平一事,便足以证明大理属于分裂出去的(这点之后细说)。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襄王时,便曾派大将伐夜郎。此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则记述了“滇王者,庄蹻之后也”这句话。这个庄蹻是什么人呢?在《淮南子·主术训》里与“盗亦有道”的盗跖并称为“跖蹻”。因此这一地区,此后便与中国历代版图难舍难分了。
先说上图中的“哀牢夷”趣事:汉时建武二十三年(47年)哀牢作乱,其王贤栗攻击附塞夷鹿茤。结果先被暴雨弄翻了他们的小竹排,淹死几千人。又被鹿茤王亲手杀了六个小王(洞主),最后埋这六个人的时候,夜里还有老虎啃他们的尸体,把贤栗吓的和族老(耆老)说“我曹入边塞,自古有之,今攻鹿茤,辄被天诛,中国其有圣帝乎?天佑助之,何其明也!”,翻译过来就是“我族自古就经常犯边,咋个今天打鹿茤就动辄被天谴?中国难道真有圣帝吗?老天都帮他,这得多贤明!”于是撂挑子不打了,直接开口求内置(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部分)。内置不是当藩国,而是“求发户口本”。所以建武二十七年时,我们知道了哀牢夷有户2770家,有口17659人。
再说此后的永昌郡和南诏。到了显宗,就是汉明帝刘庄那会,因为哀牢内置之心甚是坚定,于是置哀牢、博南二县,还把原来益州郡西部都尉管辖的六个县与之一道,合为永昌郡。而这个永昌郡,涵盖了现代云南省的西部和缅甸克钦邦东部、掸邦东部等很大一块地方,上边的汉代地图里能看到。
到唐代为止,也有剑南道姚州、昆州等诸多州置。大理更是时改弄栋府,又名统矢府、姚府,名字乱的很。只是最后姚州入了南诏,废了州置。究其入南诏的原因,则在于唐朝挺南诏灭六诏,助其扩大版图。可惜被段思平摘了桃子,建了大理,这便是前理段家。再后来……高升泰篡权弑段正淳改号“大中”(大中国?穿越众?),这就是后理高家。此后元代灭了高家,立大理世袭总管段兴智,又置“云南等处行中书省”,明代则改为布政司。再之后……就又是一段趣闻了。
明代崇祯年间,有痴迷象棋的朱晋桢(他哥是云贵总督朱翼维)在棋谱《桔中秘》里提到“节滇云,值逆酋匪薮以数十万入寇者再,予昼度夜思,厉兵秣马,以象战克之,歼其渠帅”,这是说他在云南那会,碰见有逆匪入寇作乱,用象棋上的战法打败,还弄死了他们渠帅(洞主)的事情……鉴于他是个棋痴,所以只有寥寥几句,所述不甚详细。挺让人无言以对的……
因此,连缅甸都涉及到中国的“自古以来”,又何需问什么大理。至于大理古城的旧名,我再连带着上文说上一些。
早在汉时,大理、昆明古城便为益州郡所属。关于大理城,在《汉书·地理志》中提到,益州郡有滇池……收靡,谷昌,秦臧……昆泽、叶榆等二十四县。这个叶榆,就是当时的大理城。不过这个不是今日的古城,今天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的……岔题了,继续好了。今日这二十四县的具体地理位置仍有斟酌商榷,比如比苏,便有议澜沧江东西一说。
这里的问题在于,大理如非汉朝治所,便不会附益州郡、名叶榆县。而此后如《后汉书》、《东观汉记》也都提到我上述的哀牢内置(慕化、归附)一事。比如这段:
“十二年,以益州徼外哀牢王率众慕化,地旷远,置永昌郡。”(见《东观汉记·纪二·显宗孝明皇帝》)之后魏晋南北朝,多经乱世。之后脉络详细者,也不过是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被唐玄宗赐名蒙归义,并被支持兼并了余下五诏,以及他被册封云南王一事(《蛮书》、《唐会要》均有记载)。
蒙归义以今日洱海地区为中心,建立了南诏国,次年迁都大理(时名太和城)。在对周边接连用兵之后,国力渐衰(《新唐书》、《滇考》皆有“屡覆众,国耗虚”之语)。于是南诏国的汉臣郑买嗣于唐天成三年(928年)借民乱起义之机,指使杨登杀南诏王蒙隆舜,灭南诏王室800余人后,建“大长和”国,都羊苴咩城(仍为今日大理)。
郑氏政权三任之后,为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又言真)所杀。杨干贞先拥立大长和国清平官(丞相)赵善政为主,建“大天兴”国。后又自立改国号“大义宁”,都城未变。此后杨干贞一直寻机欲杀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没成,于是段思平反杀杨干贞,建了大理政权。
之所以说段思平摘了唐朝的桃子,也并非无的放矢。《南诏野史》记载说“段思平,其祖上是武威郡北人,世为南诏蒙氏将”,并记录了其祖上段俭魏,在唐元宗天宝十年(751年)、天宝十三年(754年)曾两败唐兵。问题又来了,如果唐代支持蒙舍诏兼并五诏是没有异心的,为何此后短短二十年便又两伐南诏?倒是此后,唐代有安史之乱,自是无暇再顾及南诏了。于是大理国段、高二氏,得以传至南宋,为元朝统治了。
大理国是少数民族政权属于事实,但这个国土并非一直都是。从《汉书》所载,便可以看出归化、慕化、内置并非是只带着人来投奔的。因此,“自古以来”是板上钉钉的。
印度有可能解体变成小邦国吗?
这种可能性是一定存在的,因为印度自身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虽然印度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甚至其第一个统一整个印度的国家比秦始皇还要早。但是他们的那种统一并没有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只是短期内将整个印度囊括在一个政治实体内,并没有形成统一文明。当然即便如此,印度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统一过。但这种统一更像是被征服,如果我们采取一种广义的看法,去看待印度统一的话,其实印度还是有很多次统一的。毕竟如果将印度作为一个地理概念的话,印度的面积和领土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将此直接等同于印度国家认为只有统一整个地理概念上的印度,才算统一的话。那么印度确实从来都没有过统一。
但是如果抛开地理概念和国家概念,单考虑印度在南亚次大陆上的发展。无论是之前的孔雀帝国还是之后的,莫卧尔帝国包括英国殖民者,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即便都没有给印度带来真正的统一。但是作为泛泛而谈,印度至少统一了,这三次。但同时印度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这也使得印度能够获得统一的机会并不多,而且统一的基础十分薄弱极容易变成各个小邦国。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宗教矛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争斗了千年。虽然两者互有影响,甚至相互融合成为另一个宗教锡克教,但总体而言,还是水火不容的。宗教暴力事件一直持续发生,同时伊斯兰人口的不断增长,宗教矛盾总会有一次大爆发。
除此之外,印度国内的民族也很多,没有占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这也使得国家民族的关系比较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像苏联和南斯拉夫一般解体成数个国家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第三点就是印度的政治制度似乎也也存在分裂的可能,印度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实行议会共和制,各邦的自治权利特别大,这也被世界上很多国家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也因此而感到自豪。但同时这种广泛的自制也使得印度这个全球第七大经济体国内却有着数量最为巨大的反政府武装,这些都是印度潜在的可能解体变成小邦国的原因。
但同时我又认为这种可能性确实比较小,因为即便印度在宗教民族还有政治制度方面有着自己的缺点,但同时印度也有着自己的优点。那就是高度自制化的社会和政治体制,可以缓解宗教民族等方面爆发不可调和的冲突和争端。除非遇到不可逆转的事件发生,否则印度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是不会爆发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内乱的。而且印度作为一个议会共和制国家。虽然其程度和质量没有欧美国家那么高。但是国内各势力之间的相互争夺相互保全也使得印度体现出了一种民主的状态。当然,这不是真的民主,而是各个势力对于国家政权和地方权力的划分。
但也正是这种划分迟滞了印度分裂的可能,因为每一个地区势力基本上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利,地方势力大部分是没有必要寻求独立的。因为这实在没有必要,维持一个统一的硬度,并不会给各地方势力带来权力上的限制。反而通过争夺印度中央的领导权和代表权能够获得自己更大的利益。同时印度作为南亚地区当之无愧的大国。它的动乱或者解体也会给地区局势带来不可逆转的危机。联合国五常是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的。因为印度如果解体那么短期内以及中长期内会有很多扣需解决的人权和人道主义问题。作为一个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国家,而言一旦出问题百姓的死伤是很惨重的。
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也会出手帮助印度,毕竟印度作为一个非结盟国家,以及印度洋的大国。不论是冷战还是现在对欧美国家都有积极重要的利用价值。欧美国家是绝对不允许印度解体或者是分裂成各个小帮国。就印度本身而言,印度的中央政府也决不允许分裂的事件发生。一些地区的邦国自治可以与中央对抗,向中央要更大自治权。但是谁也不敢直接宣布独立。因为除了印度的中央以外,其他的地方势力也虎视眈眈。一些地区也想获得独立,一旦某一个特定地区宣布独立,这些地区就会纷纷效仿。
而另一些掌握地方和国家政权的势力,因为他们分得了印度政府的蛋糕。他们是决不允许独立的事件发生的,因为这会威胁,这些既得利益者。而印度作为一个最大的民主国家。虽然比较乱,但也确实保证了,政治体制拥有极大的弹性。某种意义上也无法成为第二个苏联和南斯拉夫。毕竟这两个已经解体的国家在民族问题上采取的是极其强硬的姿态,政策刚性太大,没有回旋余地。问题爆发就意味着无可挽回。而作为民主国家的印度政策的弹性很大。妥善解决不会出现大问题,即便出现问题,只要大多数的地区承认印度政府。那么印度解体成小邦国的机会,也是小之又小的。
贵州为何叫贵州?
看到这个问题,我懵逼了三秒钟,因为我作为一个地道的贵州人,也没能说出所以然。但歌唱里总唱得好,“贵山贵水,留天下贵客;玉露琼浆,请记得我的欢颜”。每次听到这段优美的旋律。我内心里都变得无比的柔软。
苗语的贵,翻译过来就是“矩”。比如老太太在街上买猪肉,屠夫说 14块一斤,只听见老太太说:“矩挖,矩挖,”就是太贵了的意思。而在宋代贵州也叫矩州,在元代命名为贵州。而在清道光《贵阳府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矩州治今贵阳府城,贵州为矩州之音转。”所以就这么来来。
而“贵”字,也的确印在贵州的山水和人文之间。比如贵州黄果树瀑布,在国内也是非常有名的,可以理解为这是贵州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很多人来贵州旅游,首选的就是贵州黄果树瀑布了。
还有梵净山,独特的地形地貌,让很多人来贵州都好去攀爬一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还有贵州的水,不管是带着浓郁红色文化的赤水,还是我们家门口的乌江,或者荔波的清水;都带着浓浓的贵意。水的灵动,让贵州的风光变得更加优美。
当然还有我的家乡贵州省黔东南州,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苗家姑娘的服饰,是一部写在衣服上的历史。通过穿针引线,记录了苗家人的变迁和文明。而姑娘的银饰,不仅仅是漂亮,还有许多的图腾和寓意。每年的苗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客前往,感受浓郁的苗年。
还有侗族大歌,宛如天籁之音,总是那么迷人,那么醉人。而这些文明是何等的一个“贵”字所能表达的。
以及国酒茅台,名扬四方,彰显尊贵。
我在贵州等你,等着和你相遇。
历史上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到底有多大呢?
历史上“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到顶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吧,继续往下看哦~
“夜 郎 自 大”这个成语可以说是汉语圈内普及率最高的一类了,比喻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可不是什么好词,几乎成了贵州一个撕不掉的标签。
贵州黔东南州,摄影@VIP会员·从黔秋语
人们对这个成语的普遍认知大概是,有一个古老西南地区的小国,叫夜郎古国,他们的国君妄自尊大,实在厚脸皮得很。
那问题来了,你知道,夜郎古国在哪里吗?
夜郎:被误解千年的倒霉蛋夜郎古国,与楼兰古国和大理古国并称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三大古国。
其中繁华的楼兰古国消失在沙漠里,给后人留下无限想象。大理古国如今成为著名的风花雪月胜地。
大理古城,摄影@会员·况曦
而夜郎古国是混得最差的一个,毕竟人们脑里只得一句不讨好的“夜郎自大”。
其实夜郎古国一直以来都被误会惨了...
夜郎古国最早被记载,是在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里。
什么是西南夷呢?
自战国时期起,巴蜀(今四川盆地)就已逐渐并入华夏汉文化圈,秦汉时期统治者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将其西南侧横断山脉山区至云贵高原一带的众多地方土著君长国统称为“西南夷”。
(文史专家石朝江先生根据《史记》描述的西南夷范围如上图,制图@《中国自驾地理》,参考自“司马迁西南夷军长以什数百数示意图”)
其中西夷指的是居于蜀西和西南的邛、昆明等地的民族,而南夷则指居于巴蜀南方的夜郎、且兰等地的民族。
话说西汉初期,经过一系列“无为而治”后,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已日渐强盛,刘彻其人是出了名的雄才大略,对开疆拓土执念很深。
西汉公元前36年的疆域,图@历史追学网
在位期间,北击匈奴,南灭南越、西“凿”西域,战斗力杠杠的,还积极向西南方向的云贵高原扩张,在秦王朝还没来得及深入开发的西南夷地区,掀起了开发高潮。
彼时汉武帝刘彻派人寻找一条通往身毒国(今印度)的通道(现代学者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众人先是辗转来到古滇国,滇王接待他们时好奇地问:“汉朝与我滇国哪个大一些?”
俯瞰贵州,摄影@嘉木悠然
要注意的是,滇王这句话并没有傲慢的意思,毕竟常年身处大山嘛,特别是古代那种环境,山高谷深、道路不通、信息闭塞,对外界生出好奇心,渴望了解了解也是很正常。
无独有偶,当使臣到达夜郎国时,夜郎君长也问了个同样的问题。
滇王与汉使着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史记·西南夷列传》)
(深山里的魔幻城堡:夜郎谷,位于贵阳花溪一个山谷里,这是贵州著名艺术家宋培伦所创作的,摄影@诗歌)
其实人家司马迁在记载时并没有讥讽滇国、夜郎国妄自尊大的意思,不知怎么的,这个典故到后来就演绎成“夜郎自大”,好好的夜郎国躺着也中枪。
而且明明始作俑者是滇国,流传后世的偏偏不是“滇国自大”,你说夜郎国冤不冤?
夜郎非“自大”,而是真大《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可以看出夜郎国之大,虽不能跟汉王朝相比,但相对周边的西南小国来说绝对是地方一霸的存在。
再次PO出《史记》描述的西南夷范围图,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由于史料语焉不详,夜郎国具体的疆域范围至今依旧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后汉书》记载战国时期夜郎国:“东(南)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交趾:今越南;滇国:今云南滇池一带;邛都国:今四川西昌市东南)
《史记》说它在“巴蜀西南外”,“临牂牁(zāng kē)江”,这条江可抵达南越国都的“番禺(今广州)城下”,均只寥寥数笔。
(关于古牂牁江在哪,也是各有说法,但被大多数认可的是北盘江,图为野钟台地,北盘江峡谷的缩影,摄影@王述慷)
从东汉开始,人们已经不太清楚夜郎国的准确位置了,东汉学者应劭在注解《汉书·地理志》时,将夜郎国北边的疆域划到了今四川双流、简阳一带。
南朝刘宋时期的《后汉书》则说夜郎国东至广东、广西一线、北达今四川西昌、攀枝花一带、西邻古滇国。
再后来,就更加难以考察了,至今夜郎国的地域范围甚至有十多种不同划分,真是一笔糊涂账啊,一如夜郎国被误解的千年史。
以至于最近这十多年来,贵州、湖南等多个县市更是为了争夺“夜郎”之名,打得那叫头破血流。
湖南新晃:我是夜郎故地!摄影@wuxiaoyong168
尽管夜郎国的地域很“暧昧”,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南夷在汉时的西南地区还是国富兵强的。
多数学者认为古夜郎疆域应该分为本土和势力范围两部分,本土在今贵州黔西南州、六盘水和安顺市西南部、毕节地区西南部、云南曲靖市东部,势力范围在战国时可能小一些。
秦至汉初时国力强盛,已经可以控制除了滇国之外的其它周边小国,比如西边的漏卧、南边的名町、北边的鼈国、东边的且兰等等。
有网友从记载过夜郎疆域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云南通志▪夜郎考》、《安顺府志》、郑珍《遵义府志》等史书和地方志加以辨析之后,得出了夜郎国以下的大致疆域。
在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的进程中,夜郎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而这一切的引发点竟然是一瓶果酒!
话说公元前135年,百越之地均为汉的归属,彼时诸越间争斗不休,东越王忍不住对南越动手,结果还没等朝廷救兵来到,东越就杀了自己的王把事给摆平了。
于是番阳(今江西波阳县)县令唐蒙领命把汉出兵的意旨委婉告知南越。
唐蒙入南越、入蜀及西南夷图,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在接待宴席上,南越拿出“枸酱”招待唐蒙。这瓶闻所未闻的果酒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好奇追问出处后,继而跑到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市场寻访蜀商。
原来此酱是蜀地特产,蜀商通过走私贩卖到夜郎国,又利用与夜郎相邻的牂牁(zāng kē)江将货物运送到南越,他得出结论:南越对夜郎有着“财物役属”的关系!
六枝牂牁江风景区,摄影@yd6167
唐蒙回京述职时,大概是这么说的:“南越领地辽阔,有僭越狼子野心。夜郎位于巴蜀通往越地的要道上,有便捷的水路可通往南越的都邑,听说夜郎拥有十多万精兵,乘船沿江而下,乘其不备攻之,是制服南越的一计奇招。以我汉朝的强大、巴蜀的富饶,打通前往夜郎的道路,很容易在那里设置官吏,有效控制南越的分裂作乱!”
汉武帝听后也很热血沸腾,欣然采纳了他开发西南夷的建议,在夜郎地区设置郡县,将夜郎划入版图。
公元前111年,夜郎派兵协同征伐南越反叛,汉廷授予夜郎王金印,《史记》称:“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
滇王金印
然好景不长,汉王朝与夜郎国和平共处一百多年后,据说在西汉末期汉成帝年间,夜郎与南方小国不断发生争斗,夜郎王因屡次不服从汉王朝的调停,而被诱杀,夜郎国从此覆灭,不再见于历史中。
根据文献梳理,从战国晚期到西汉末期,夜郎国大约只延续了300多年的历史。
(夜郎竹王神话流传广泛。湖南新宁县的八侗瑶山,至今还保留了宋朝时祭竹王的古老风俗。当地称“竹王祭”为“庆鼓坛”或“跳竹王”,共祭祀七天七夜。)
可乐:窥探夜郎古国一隅1977年10月24日,对贵州考古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赫章可乐墓地发掘队合照
在贵州毕节市赫章县可乐区,新发现的墓地清理出25座夜郎时期不同于汉墓的地方土著民族墓葬,发现了非常奇特的“套头葬”和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青铜器,包括容器、兵器和装饰器等,真正揭开了贵州夜郎考古的序幕。
M272套头葬显现的铜釜与头骨的现场
其后数次又发现出土文物数以百件,可乐从此成为贵州考古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而随着滇王之印在滇池附近的晋宁石寨山墓地被发现,寻找夜郎王印就成了贵州学术界破解夜郎之谜的心结。
与夜郎相关的考古地点分布图
如今,迷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夜郎古国,由于文字记载的简约以及考古发掘材料的相对缺乏,依然有着太多未解的谜题:它的地域范围到底在哪?作为一个山地民族,是否建造了都城?它的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夜郎金印还能找到吗?
这一切的问题,只能交给研究夜郎文化的历史学家们为我们一一揭开神秘面纱。
贵阳花溪夜郎谷,摄影@诗歌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公号:中国自驾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