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开头的成语,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下开头的成语,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成语“完璧归赵”,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璧:指的是“和氏璧”。
和氏璧,是一块璞玉。是被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的。故称为和氏璧。
和氏,是《韩非子.和氏》中的人物,亦称卞和,是春秋时楚国人。
卞和得到一块璞玉,把它献给了楚厉王。
楚厉王让玉工来辨识,玉工认为就是一块石头;楚厉王便以欺骗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到楚武王继位时,和氏又献玉,仍以欺骗罪砍掉了他的右脚。
待楚文王继位时,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即荆山)下痛哭。
“三天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楚文王见和氏哭的如此悲伤,便派人问他。
卞和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于石,真事,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意思是:我所悲伤的是明明是玉璧,却被人认为是石头;明明是好意,却被认为是欺诳。
楚文王听了,便派人加工了那块璞玉,果然得到的是一块晶莹的美玉,而且质量极高,是稀有的珍品,于是把它列为楚国的国宝。称它为“卞和之璧”或“和氏璧”。
后来,到了战国时代,这块和氏璧落到了赵慧文王的手里。
“完璧归赵”成语是怎么来的呢?赵国拥有一块“和氏”宝璧的消息,被秦昭襄王知道了,便写信给赵惠文王,说愿意以15个城的国土,来交换这块宝璧。
当时秦国强,赵国弱。赵王明知秦王是想用阴谋骗取和氏璧,但又不管拒绝。
便和大臣们再三商议,想不出一个妥善的办法。
这时有一位叫蔺相如的门客,表示愿意去办这件外交大事。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便同意他为使者,派他带着宝贝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
秦王看到宝璧,非常高兴,还叫大臣和后妃们一个个传递着欣赏,满口赞好,却绝口不提换城之事。
蔺相如见状,便说:“这件名闻天下的宝璧确实是好,可惜还有一点点小毛病。”
秦王信以为真,便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叫他指出毛病在哪里。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后退几步,靠近柱子站立。
他怒气冲天,严厉指责秦王不讲信义。揭露了秦王假意用15个城池来骗取宝璧的阴谋。
秦王又羞又恼,想叫武士来强抢宝璧。
蔺相如早已料到这一招。他一面威胁道:“大王若要强逼我,我宁愿把脑袋和宝璧一同撞碎。”一面做势向柱子撞去。
秦王真的害怕心爱的宝璧要被撞碎,赶紧叫人劝阻,连声道歉,并且答应把15个城池划给赵国。
蔺相如说:“赵王派我把宝璧送来是很隆重的。曾经斋戒五天。大王也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接收典礼才是。”
秦王无奈,只好同意。
蔺相如回到寓所,立即安排随从抄小路把璧送回了赵国。
五天后,蔺相如去见秦王。
秦王知道宝贝己被送走的秘密送回赵国,非常生气。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杀死蔺相如吧,为了没有骗得宝贝而杀赵国的使者,这件事传出去可并不十分光彩。
发兵进攻赵国吧,事情闹大了,更要被各国笑话。
秦王便放走了蔺相如,再也不提这事了。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带来的启示。1、遇到“敌强我弱”的局面,要冷静地分析事情发展规律,运用相应的对策和对方斡旋。
2、做事情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智慧。
面对强势,要有勇气与之抗衡,同时做事情应当灵活,随机应变,用机智与强势力抗衡。
3、抓住对手的弱点和软肋,才能化险为夷。
4、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要做小人做的事,不守信用。
蔺相如敢以出使秦国是他的勇,
从秦王的手中重新要回和氏璧,是他的谋。
蔺相如用5天戒斋的借口,给自己赢得了“完璧归赵”的时间。
蔺相如抓住了秦王不敢随意杀死使者的想法,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最近不经意弄了下?
“潜龙在渊”字面的意思是阳气潜藏在深渊之处,词语的意思是君子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动。
具体释义:
①潜龙:典故名,意思是阳气潜藏,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也比喻贤才失时不遇。
②在:存在;生存;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在于;决定于;正在等意思,这里的“在”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
③渊:渊本意指回旋的水,引申指深潭、深水,又指深、深厚。
潜龙在渊的意思是君子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动。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的时候,我们在低谷的时候不要迷失,而要时刻准备着。
你感触最深的成语是哪一个?
赴汤蹈火。这句成语让我感触最深。原因就在全民抗击的新冠疫情。疫情爆发,有多少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冲上前线,置自己生命于度外,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而战斗!真是赴汤蹈火,死而无畏,皆伟大英雄!
赴汤蹈火,出之《史记》,内史晁错上疏汉景帝刘启《削藩策》,奏请刘启按照诸侯王的罪过,相应地削夺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郡县,缩小他们的权柄,从而增强中央权威。为巩固政权,刘启听取了晁错建议。后刘姓诸侯王叫喊反对,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反叛。刘启为平叛不得已斩杀晁错。晁错虽死,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情怀,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颂赞。他提出的重农贵粟、徒民实边、坚定削藩等政治主张和思想,对西汉王朝初期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晁错上书保卫边疆和鼓励农耕的献策《守边劝农疏》中讲:过去战胜敌人守住阵地就有封官赐爵的奖赏,攻城略地就可以得到财物富足家室,所以能够激励民众甘冒刀箭和飞石的危险,“赴汤火”,视死如生。
后来,人们就把“赴汤火”这句话,引伸成“赴汤蹈火”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为了某种利益或目标,不惜任何重大牺牲,去冒严重的灾难和危险,同指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今天,在疫情当前,人民群众生命危险之际,我们的医护人员果断放弃个人安危,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多少人削去一头秀发,别离家人,轻装简裏,明志前行,直奔一线,投入生死战斗。其行感天动地,其志赴汤蹈火,其人英雄无畏!
战胜疫情,民族大义。医生护士,专家教授,将军战士,警察保安,干部群众,农民工,清洁员,志愿者,快递哥……人人冲上一线,个个奋勇当先,全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疫情,极大地展现了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民族团结性和强大的爱国爱民爱生活之力量。
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让我重新认识了何为“赴汤蹈火”,何为舍生忘死,何为团结一致,何为中国胜利!
只有珍惜不珍惜对方你怎么看?
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感情分为亲情,友情,爱情。在这里我就说爱情,因为太多的人被爱情所困惑,走不去爱与被爱的死胡同。
人海茫茫,若稳若现中,就像上天有意安排,在刚刚好的时光里,两颗心不其相遇,谁也说不清,谁也不想说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爱情!
是不是爱的太突然,连自己也毫不准备,就来了过措手不及,是不是还没有回过神来,常常就在不经意间,心灵与心灵有意或无意间的碰撞,就迸发出了爱的火花,真是一点就着。
还有的爱情来的不温不火,就像温水煮青蛙,日久生情。
一点就着的爱情,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见钟情的爱情。不温不火的爱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日久生情的爱情。那个好,那个不好,没有人说的清,没有那个好,也没有那个不好,你感觉的好,才是真正的好。
人一旦相爱,心中就生出无限美好的向往,天也蓝了,空气也变得新鲜了。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她的一频一笑,时时刻刻都浮现在彼此的脑海中。他那富有魅力的身躯,坚挺的面庞是如此的富有个性,她的一频一笑是那么的美艳动人。让相爱的你沉醉其中,留连往返。
你们就成了彼此心中的青蛙王子,与白雪公主。沉浸在浪漫,温馨,幸福之中,被爱情紧紧包围。美妙之感难以言表,这是每个人所向往的爱情,也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爱情。彼此双双坠入爱河,步入爱情的圣殿。
人一旦步入婚姻的殿堂,就被生活的柴盐油米所困扰,生活的家长里短,既劳神又费心。有的人知足常乐,有的人勇于进取,不安于现状。谁对谁错又有谁能说清。
这只是生活的态度不同而已,“理解万岁”就成了爱情神圣的口号,为什么有的爱情从当初的恩爱有加,到最后的一地鸡毛。这就是生活的态度。
青蛙王子说:他喜欢吃小虫,吃啾蚓。而白雪公主说:喜欢吃奶酪与蛋糕,面对出现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正确面对,正确处理,求同存异。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让爱情得到升华。
如果谁也不让谁,喋喋不休的争吵,爱情就会产生分岐,爱情的裂痕也会随之出现,如果不管不顾,爱情渐渐就会趋于冷漠。
青蛙王子喜欢吃小虫,何罪之有,白雪公主喜欢吃奶酪与蛋糕,又错在哪里?
在感情的世界里,爱一个人就要喜欢他的长处,包容他的短处。爱一个人没有理由,不爱一个人理由有千万种。不要把爱情想得太美好,也不要把爱情想的大糟糕。
一旦爱了就要作好准备,好好经营,只有甘心情愿付出,才能换回无怨无悔的真诚,要想赢得彼此的真心,只有懂得珍惜,爱情才会天荒地老,
所以说,在爱情的世界里,不存在谁对谁错。
否极泰来这个成语出自于何处?
“否极泰来”出自易经第十一、十二否泰二挂。象征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已经来临!也寓意人们同时要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
泰卦是乾下坤上,否卦是坤下乾上,这两卦正好相反,在六十四卦中上下相反的两个卦都称作综卦。而泰卦与否卦又属于十二消息卦,泰卦代表正月,是天地万物复苏亨通的时候;否卦代表七月,是天地万物冬藏蛰伏的开始(其余十个消息卦为:二月大壮、三月夬、四月乾、五月姤、六月遯、八月观、九月剥、十月坤、十一月復、十二月临)。乾为阳为天,天轻则上升;坤为阴为地,地浊则下降。因此泰卦是天地相交,相交则万物生;否卦则是天地分离,分离则万物溃。易经认为万物不是永久不变的,事物终究会有盛有衰,盛衰转变,阴阳互换,这样才符合万物的发展规律。这也是易经的中心思想,我们常见到的太极图就是易经最好最形象的表达,同样适合于否泰二卦的正反转变,泰极则生否,否极则泰来。
我们可以用“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这句俗语来更贴切的解释否极泰来一词,易经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可以喻人、喻事、喻万物,它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种迷信占卜类俗物,易经是古代的帝王学,普通百姓是无法看到的。易经包涵容纳了儒家文化的所有精髓:仁、义、礼、智、信。如果细细品味绝对可以对照出自己以前的人生,能为以后的规划指明方向。我最近在读《红楼梦》,有人说不同的人能在其中读出不一样的东西,千万人能理解出千万种红楼。这里说红楼好像和本题有些不相符的感觉其实不然,红楼一书道尽了人世百态,说出了世事无常,它何尝不是易经的另一种传播形式,能仔细读完红楼的人不多,能理解曹雪芹当时写这本书时候的情怀的人更是不多,曹雪芹幼年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到了后来可以用绳床瓦灶、茅椽蓬牖来形容他的囧况,他的写照就是泰极而生否。最近看到有个高中生续写红楼梦篇章获了一等奖,她虽然年龄不大,可能并没有任何人生经验,但她抓住了其中人物的特性,写的有血有肉,生动形象,这又何尝不是暗合了易经中喻人的宗旨。一部红楼梦让你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一部易经则让你知道活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有“否”有“泰”,有喜有忧,让人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