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险情,你觉得四川航空的机长刘传健是重大立功表现吗
极度险情,你觉得四川航空的机长刘传健是重大立功表现吗?
谢谢!诚挚为你作答。
昨天已经回答了一次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今天再和大家一起来详细谈一谈这个问题。虽然事件的调查仍然在进行中,但英勇机长刘传建冷静与专业的迫降确实是重大立功。生命是无价的,刘机长成功挽救了一百多人的生命,对待刘机长的奖励多少都不为过。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虽然英雄不是奖励来衡量的,但是给予刘机长精神和物质上奖励确是必须的。(上图为机长刘传建)
①感动中国英雄团体。
感动中国一直都是中国社会对待国家英雄最有意义的奖励。从航天员到科技专家,从勇于救人到大公无私,每一次每个人都让我们热舞沸腾。刘机长和机组人员的贡献是感动中国最好的诠释。
②各种各样的嘉奖。
从川航公司、民航局、各个政府单位都会给予嘉奖。比如优秀机组、优秀党员、道德模范等等一系列荣誉都会有机会。这是对一个英雄团体应当给予的荣誉。
③英勇机组进行全国宣讲。
在全国各地进行宣讲,可以宣传英雄主义,弘扬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听众也能够掀起学习热潮,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物质上的奖励英勇无畏的精神是无价的,不能用物质来衡量。但是无论物质奖励多少,我们也不会眼红。参考2016年东航的10.11事件,也是由于机组的正确处置才避免了两机相撞,挽救了几百人的生命安全。东航召开10.11事件何超机组表彰大会。机长何超被评为先进党员,并奖励人民币300万元。同时机组也获得表彰和人民币60万元奖励。
这一次川航的迫降事件已经远远超过了东航10.11事件,所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一定会更高更多。对刘机长和机组人员的奖励是真正的理所应当的。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对机长的点赞,我们为有这样英勇的机长而骄傲自豪。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明讨论】为什么德军再也打不过苏军?
库尔斯克战役是发生在二战时期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此战之后,苏德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彻底的逆转,战争主动权从此就牢牢地掌控在了苏联的手上。
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德国首先在军事上遭受了一连串重大损失,1941年冬的莫斯科战役中,德军遭遇了第一场惨败,损失了大约50万军队;随后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了大约150万人;而在1942年7月到1943年6月30日,也就是库尔斯克战役发动之前,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死亡、受伤和失踪的人数就多达198万多人,一系列军事上的失败使德军的作战力量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当时的德军实际上已经很难维持苏德战场的局势了;
其次,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失败也使轴心国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裂,惨败斯大林格勒后,墨索里尼建议希特勒与苏联谈判,罗马尼亚建议与美英媾和,而芬兰则要退出战争...,面对轴心国集团内部出现的分裂,希特勒希望能用一场大型战役的胜利,来稳固本已开始瓦解的轴心国阵营,才有了发动库尔斯克战役的想法,但此战的再次失败,就使得轴心国集团的分裂被进一步扩大;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此战使德军开始丧失信心。德军最大的信心来自于他们的杀手锏“闪电战”,自开战以来,德军的“闪电战”还没有在战役范围内失败过,不管对方的防御有多么地完善,德军最终总能完成突破,而德军的几次失败都发生在已经前进了数百公里以后,所以至少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德军对“闪电战”是充满了信心的,只要他们能有效地发动“闪电战”,就能赢得胜利。但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确实也发动了“闪电战”,但是即便发动了“闪电战”也仍然遭遇了失败,“闪电战”不败的神话被打破,德军的信心也开始彻底丧失。
战役背景1943年初,德国在斯大林格勒遭遇了空前的惨败,德军最为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苏军全歼,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下来德军大约损失了150万人,苏军也乘势向德军南翼发动了全面进攻。
1943年1月13日,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攻击并摧毁了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意大利亚尔平军,在短短15天内就俘虏了8万多人,突破轴心国正面150公里,并向西推进了约100公里。
此后,苏军集中大量兵力,其中西南方面军投入了第1、第6近卫军、波波夫机械化集群、第3近卫军和第5坦克集团军共32.5万人、325辆坦克,攻击德军兰斯集群的第1装甲集团和霍立德兵团,沃罗涅日方面军则投入了第40、69和第3坦克集团军,共21万人,615辆坦克,对手是兰斯集群主力第1党卫装甲军的两个王牌师,“阿道夫·希特勒”师和“帝国”师,共7万人,200辆坦克。
在进攻初期,苏军在军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对此曼施坦因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打法,一面下令德军全面撤退,一面调遣法国境内的部队移师乌克兰以充实德军兵力,在苏军超过补给线后,对苏军展开了反击。
3月2日,苏联西南方面军遭到重创,波波夫机械化集群遭到毁灭,在击败波波夫机械化集群后,德军主力挥师北上,随后在哈尔科夫地区展开了一连串攻势,一战下来沃罗涅日方面军阵亡和失踪10万余人,负伤近14万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大炮5291门,飞机417架,苏军攻势就此被彻底瓦解,不过这一战德军也损失不小,只是第1党卫装甲军就损失了1.2万人。
不过这一战也只是场击溃战,苏军损失并不大,这主要也是缘于当时德军装甲部队已所剩无几,无法完成对苏军的有效包围,使大量苏军得以从容撤退。
经过这一战,在苏德战场中央就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就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对于苏联来说,他们可以利用这个突出部左右开弓打击敌人,而对于德国来说,这个突出部又是他们发动“闪电战”的有利形态,他们可以在进攻的时候同时对突出部的根部发动南北两翼的夹击,如果能够成功的话,那么突出部的苏军就会被德军包围全歼。
战前态势重夺哈尔科夫给希特勒打了一支强心剂,随后他就把目光放到了库尔斯克突出部,产生了在库尔斯克地区发动一场进攻战役的想法。
这一计划立马就在德军内部产生了激烈的争议,当时已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就坚决反对这一计划,因为当时德军的坦克已所剩无几,整个东线18个装甲师只有495辆坦克,平均每个装甲师只有27辆。而且德军不仅在坦克的数量上明显少于苏军,质量上也明显弱于苏军,当时德军坦克以三号和四号坦克为主,这两种型号的坦克根本不是苏军T-34坦克的对手,虽然当时德国的五号“豹式”和六号“虎式”坦克已经投产,但产量太低,一个月下来虎式只有25辆,豹式不足50辆,所以古德里安认为以如此数量之少的坦克投入到突出部的战斗当中,无异于自投火海,因此他建议在整个1943年德军都要采取守势。
而希特勒则主要出于了政治立场的考虑,因为此时的轴心国集团已经出现了裂缝,如果不能马上用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的话,那么轴心国集团将会进一步分化。而且从战术上来说,库尔斯克地区是一片草原,非常适合坦克发动突袭作战,同时突出部的根部是苏军防御的弱点,只要能在这里完成突破,那么突出部的大量苏军就能被德军合围,一战下来也或许能改变战场态势,所以对于希特勒来说,库尔斯克战役是势在必行的。
不过希特勒也知道,这一战一旦失败,那很可能就意味着德国将彻底失去战场主动权,甚至会导致战败,所以希特勒对库尔斯克战役也是非常地谨慎。刚开始的时候曼施坦因建议希特勒马上发动战役,而希特勒也是受了古德里安的影响,认为应当准备好了足够多的坦克以后再发动进攻,便推迟了作战计划,初步将进攻时间定在了5月初。
但是天气并没有配合希特勒,库尔斯克地区的春天直到3月才姗姗来迟,但天气刚开始转暖,绵延的阴雨天气就没完没了,雨季使得战场变得泞泥不堪,德军机械化兵团无法在这样的道路条件下作战,这就使得进攻被一再推迟。
到了5月份的时候,德第9集团军司令官莫德尔建议希特勒取消进攻计划,原因就在于,在德军准备进攻的这段时间里,苏军也建好了十分完善的防御体系,莫德尔认为在苏军如此严密的防御下,德军不可能完成战场上的突破。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希特勒已经是骑虎难下了,从政治立场考虑,库尔斯克战役势在必行,但在战术层面上来说,德军要想获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也确实不太可能。战后曼施坦因在回忆录中曾说道,希特勒的失误在于没有在刚开始苏军防御体系建设完善之前发动进攻,随后到了后来德军的准备非常充分,但苏军的防御体系也已经建设完毕,所以德军丧失了进攻苏军的最佳时机。
但实际上,按照当时的会议记录来说,曼施坦因是支持对库尔斯克发动进攻的,他虽然反对延迟进攻计划,建议马上发动进攻,但这只是他在回忆录中的说法,在他写回忆录的时候,反正希特勒已经死了,把锅甩给希特勒,希特勒也是无法反驳的。
按照曼施坦因的说法,在早期发动进攻,虽然苏军的防御体系没有建好,但同样德军也缺乏进攻准备,尤其是坦克数量太少,进攻也很难取得成功。如果当时希特勒在早期就发动了进攻,那么曼施坦因也可以说希特勒对进攻考虑不周,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发动进攻云云,也同样可以把战败的锅往希特勒身上甩。
因此总的来说,当时无论什么时候发动进攻,德军的胜算其实都不大,站在军事角度来说,还是古德里安和莫德尔的建议最为合理,采取守势才是德军的最佳方案。
PS:莫德尔原先是古德里安的部下,不过直到战争结束的时候,莫德尔已经升任了元帅,而古德里安的军衔却一直都是一级上将。
战役准备为了弥补自1941年以来苏德战场上的损失,德国于1943年1月15日下达了总动员令,把动员对象扩大到了16至65岁的男子和17至45岁的女子,在短时间内征召到了200余万人,这使得德国在1943年上半年新建了一批师,并补充了1942年底到1943年初冬季遭受损失的一些兵团。
为了确保库尔斯克战役的成功,希特勒将能够调集的部队都调集到了库尔斯克地区,还使用了全部的战略预备队,经过精心筹划,希特勒在库尔斯克北部和南面集结了90多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0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700辆。德国及其盟国在苏德战场上的2980架作战飞机中,就有2000多架用以参加此次战役。
到1943年7月前夕,希特勒在库尔斯克地区集结了苏德战场70%以上的装甲师、近30%的摩步化师和步兵兵团中20%以上的步兵师,飞机占东线作战飞机的65%以上,可以说希特勒在库尔斯克地区是下了巨大的赌注。
德军计划以中央集团军群的第9集团军,下辖23个师,从奥廖尔以南以15个师组成的突击集团自北向南发动进攻;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第2集团军,以8个师的兵力防守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西部;曼施坦因率南方集团军群所属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凯姆普夫战役集团在别尔哥罗德地域分别以8个师和6个师组成突击集团,从南面向库尔斯克发动进攻。此外,还有20个师在突击集团侧翼行动,第4、第6航空队负责支援。
而且,这一战德军最为精锐的部队也悉数登场,党卫军第1师“阿道夫·希特勒”师、第2师“帝国”师、第3师“骷髅”师都集中在了库尔斯克地区,这也是这3个师唯一一次共同作战。
对于德军的动向,苏联方面也早已洞悉,朱可夫就认为德军将会在1943年在库尔斯克地区发动进攻,因此苏军要在这一地区加强军力。在3月份的时候,斯大林原本要乘着德军发动进攻之前,在这一地区先对德军展开进攻,不过这一计划遭到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此时苏军虽然在军力上绝对占优,但应采取守势,以坚强的防御消耗德军的进攻力量,然后再行反击。
此时的朱可夫已经是苏联的“救火队长”,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都有突出表现,已然成为了苏军的战神级人物,所以他的意见斯大林都会认真考虑,经过再三斟酌,斯大林最终同意了朱可夫的建议,在库尔斯克地区采取守势。
从1943年4月份开始,苏联就动员广大群众加强了库尔斯克地区防御工事的修建,仅沃罗涅日方面军就修建了4240公里的堑壕和交通壕,28000多个步兵掩体,构筑了55860个反坦克枪和重机枪掩体,5300多个指挥所和观察所,构筑了17500多个地下室和遮蔽体,设置了600多公里的铁丝网,中央方面军完成的工程作业也差不多。
为了对付德军强大的航空兵团,各方面军组建了9个高炮师、26个独立高炮团、7个个别独立的中口径高炮营,共有10026门高炮,从而能构成两三层高的炮火来掩护部队的战斗队形。
由于德军的进攻计划一再推迟,这也使得苏军获得了3个月的准备时间,在库尔斯克地区建立起了最为密集的防御体系。
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集结了空前庞大的兵团,其中中央方面军总兵力有711575人,大炮和迫击炮11076门,火箭发射器246门和178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沃罗涅日方面军有总兵力625591人,火炮和迫击炮8718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704辆。此外,在这两个方面军的背后,还有一支实力强大的草原方面军作为预备队,该方面军有兵力573195人,火炮和迫击炮851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639辆。
在军力对比上,苏德双方兵力对比为2.41:1,坦克为1.9:1,苏军优势明显,在开战之前,胜负就几乎已经确定了。
战役过程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打响,德军从库尔斯克突出部根部的南北两翼同时发动进攻。北部以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率先对苏军阵地发动了进攻,第9集团军拥有兵力33.5万人,1009辆突击车,273辆4型坦克、32辆虎式坦克和90辆斐迪南战车,而他直接面对的是苏军第13和70集团军,总计22万人组成的第一道防线,在他们的两边侧翼,还有31.5万人的部队和840辆突击车,在他们的后方有390辆坦克和18.5万人的预备队。
进攻从7月5日凌晨发起,刚一发动进攻的时候德军就遭遇了苏军的顽强抵抗,双方的战事也很快就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仅仅经过4天激战,莫德尔的进攻能量就已消耗殆尽,到7月10日的时候,莫德尔共损失了5万人和400辆坦克,被迫由进攻转入了防御。
在北路发动进攻的同时,南路也向沃罗涅日方面军发动了进攻,与北路不同的是,南路则集中了德军的军中之花——党卫军第1师“阿道夫·希特勒”师、第2师“帝国”师和第3师“骷髅”师,德军的新式坦克也主要集中在了这一路。
刚发动进攻的时候德军就集中了1000辆坦克投入战斗,在德军坦克发动冲击后不久,就遇到了苏军布下的地雷阵,很快德军就有大量的坦克被地雷炸得乱七八糟,一辆又一辆的坦克接连趴窝、冒烟、爆炸,苏军反坦克炮占据高地,不时对德军坦克展开反击,苏军坦克也很快就投入到了战斗当中,与德军坦克混战在一起,一时间双方坦克激烈交火,几小时内几百辆坦克就被打成了一堆废铜烂铁。
7月4日下午南方集团军群发动进攻后,很快就安排工兵在当晚清理出了一条道路,于第二天再次对苏军阵地发动进攻,但当他们突破苏军阵地后不久,又遭遇了阵地后方布置的地雷阵,进攻不得不再次中断,德国人又花了10个小时才得以通过雷区继续进攻。
德军第3装甲军以3个装甲师的兵力随后突破了苏军近卫67步兵师的防御阵地,近卫67步兵师很快就退守第二道防线,继续顽强阻击德军,德军在近卫67步兵师的阻击下损失惨重。
5日4点,德军第48装甲军以党卫军第2装甲军向苏军近卫52步兵师发起了进攻,该军以党卫军第1师“阿道夫·希特勒”师为前锋,第2师“帝国”师和第3师“骷髅”师在其左右两翼,在1天的进攻中就将52近卫步兵师一分为二,并突入苏军防御阵地20公里。
同时德军的最右翼,以第4装甲集团军的“肯夫兵团”为主力,于5日凌晨3时向苏军阵地发动了进攻,经过1天激战,突入苏军阵地6公里。
接着在第2天的激战中,德军第48装甲军和第2党卫装甲军成功突破了苏军第二道防线,但至此德军也付出了300两坦克和强击火炮的代价,其中“大德意志师”在进攻之初还有35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到此时只剩下80辆还能运行,德军的进攻势头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到了7日的时候,苏军加强了这一方面的防御,将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10坦克军调往了德军48装甲军的进攻方向,并把第2坦克军调往了德军第2党卫装甲军面前的普罗霍洛夫卡,同时还把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调往了沃罗涅日方面军。
之后双方的激战趋于了白热化,到9日的时候德军进展还算顺利,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但坦克损失尚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随后苏军调整了部署,决心集中兵力阻挡德军在南线的进攻。
11日,在普罗霍夫卡20公里的日扎维茨,500辆德军突击战车和700两苏军坦克遭遇,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也就此爆发,向普罗霍夫卡进攻的德军第2党卫军装甲军的3个王牌师——“阿道夫·希特勒”师、“帝国”师和“骷髅”师也参与了这场战斗。
结果一战下来,德军不敌,丢下400多辆坦克匆匆退去,而苏军也损失了超过一半的坦克,虽然损失惨重,但苏军就此挡住了德军的进攻,战场转入了胶着态势。
而德军经过数月时间准备的“堡垒”几乎随着普罗霍夫卡坦克大决战的失败,遭遇了彻底破产,到7月13日,“堡垒”计划陷入僵局,对于德军来说在库尔斯克地区继续发动进攻已毫无意义。
到了7月13日的时候,盟军已在西西里登陆,意大利本土被盟军攻入,墨索里尼集团也有覆灭的可能,对此希特勒打算将东线的装甲部队派往意大利战场,此举自然是遭到了曼施坦因的强烈反对,在曼施坦因的争取下,希特勒同意他继续在南部发动进攻。
于是从13日起,库尔斯克的激战再次展开,但是直到16日的时候,德军也依然进展缓慢,没能攻占普罗霍夫卡。其实希特勒之所以允许曼施坦因在这一地区继续进攻,是基于“苏军后备力量已消耗殆尽”这一判断,但实际上当时苏军的后备力量还有很多,在13日之后的几天战斗中,苏军的后备部队仍源源不断地赶往战场,看到曼施坦因始终无法取得进展,希特勒最终失去了耐心,中止了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进攻,库尔斯克战役也就此结束。
后续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军在东线向苏军主动发起进攻的最后一次大型战役,此战德军不仅没能实现对库尔斯克地区的突破,反而在进攻过程中遭遇了惨重的损失,随后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展开反击,德军被迫退守第聂伯河防线,彻底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希特勒还有力量对苏军发动进攻,虽然这种力量较苏德战争初期已严重下降,但在此战之后,德军就只能被动防守。库尔斯克战役后不久,盟军就攻下了西西里,并于1943年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轴心国集团就此瓦解。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此战中德军是在发动“闪电战”的情况下,并动用了党卫军最为精锐部队和最为先进武器的情况下也仍然没能获胜,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也沉重打击了德军士气,此后苏德战争中,德军的失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全球的自然灾害是几级?
全球没有自然灾害等级分类。中国有自然灾害预警等级分类。
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蓝:一般
黄:较重
橙:严重
红:特别严重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试行)
一、水旱灾害 特别重大水旱灾害包括:
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
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多个设区的市发生特大洪涝灾害;
3、重点大型水库发生垮坝;
4、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5、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
6、多个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重大水旱灾害包括:
1、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
2、大江大河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 3、多个设区的市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4、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
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6、包括我省在内的数省区市多个设区的市发生严重干旱,或我省发生特大干旱;
7、多个省辖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大中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较大水旱灾害包括:
1、省内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
2、省内主要河流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
3、多个县(市、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4、中小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流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 5、洪水造成铁路、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12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6、一个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多个县(市、区)发生特大干旱;
7、省内主要大城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其它城市发生极度干旱。未达到上述标准的水旱灾害为一般水旱灾害。
二、气象灾害 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包括:
1、特大暴雨、大雪、龙卷风、沙尘暴、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我省或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区、市)范围内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重大气象灾害包括:
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沙尘暴、大风和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下同),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热浪、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雪崩等气象灾害; 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
较大气象灾害包括:
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沙尘暴、大风和台风等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等……
川藏线上都有哪些故事?
川藏线摊上事:朋友将车停在路边草场,豪车被收费的藏民当场开走
在一次自驾川藏线的露营活动中,我们遇到了一位资深旅游爱好者。他青年时期在青海玉树当兵,后来退役后常去藏区旅游。
那次露营活动中,我们围着篝火喝着啤酒,看着夜空中的流星,他告诉了我们许许多多藏区的奇遇。比如,当兵时,他和战友到藏族家中做客,和藏族大哥几轮酒下来,主人家竟然高兴得把家中的珍宝“金刚玉杵”都赠送给了他的战友。据他透露,那个金刚玉杵可是价值连城。
其中,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是,他的朋友自驾川藏线时,把自己的“豪车”停在路边的草场,竟然被来收费的藏民相中,当场拿一麻袋现金换走了他的兰德酷路泽。
那个战友和他一样,在青海玉树当兵,闲暇时间,他开着自己的越野车在藏区自驾兜风。正值七月,藏区风景一片绿意盎然,连绵起伏的草原叠青泄翠,云白如仙雾在山腰盘旋,令人怦然心动。
途经一片风光优美的草场时,他把车停在路边拍照。刚下车观光不久,一位风扑尘尘的藏民便骑着摩托车,向他轰隆隆地驶来。
“干什么,你到底在干什么?”藏民用独特的“藏式普通话”对他呵斥着。
“我拍点照片。”这位兵哥哥长期生活在藏区,知道自己“摊上事了”。自驾川藏线时,常常有游客将车开到路边,压到了藏民家承包的草场。这好比在内地将车停在菜农们玉米地里一样,是需要赔偿主人家损失的。
“你拍照片就拍,为什么要压我的草场?这是我家的草坪,你怎么能随便压?”藏民继续发话。
以他的藏区旅行经验,一般此事要花个一两千来解决问题。但他不想白白花这个钱,于是他便和眼前的藏族大哥聊起天来。
他知道藏族大哥们长期生活艰苦,性格诚实善良,找路人收费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不平”,而不是图那些钱财。试想,如果你是一位果农,每天都有路人来压你辛苦种植的草莓地,很多游客一溜烟便失去踪影,你好不容易逮到一个,那肯定会大发雷霆。
兵哥哥也不急,就坐在地上,和藏区大哥聊起家常、赛马、民俗等话题。他知道藏民大哥深信佛教,便多讲些藏传佛教的事,表示自己和他“本是同根生”。
果不其然,兵哥哥和藏族大哥相聊甚欢。一旦快乐起来,一两千块钱对于藏族大哥完全如同草芥,友谊才是值千金的东西。
可能藏族大哥长期生活在人烟稀少的高原,平时极度缺少聊天的朋友,一和兵哥哥聊起来便舍不得走。转眼间,夕阳杳然而至,藏族大哥打量了兵哥哥的兰德酷路泽。
“你这车多少钱?”藏族大哥突然问道。
兵哥哥心想,藏族人是非常信守诺言的,压个草场不至于留下一辆车吧,便大胆地回答了对方,“七八十万吧。”
“我给你八十万,你卖不卖?”藏族大哥一脸认真,吓到了兵哥哥。
有人出这么好的价格,兵哥哥自然没法拒绝,反正也是个玩笑,兵哥哥就爽快地回应道,“卖呀!”
“那你等我半小时。”
兵哥哥在车里休息了会,打算接下来继续自驾川藏线。他很好奇这位藏族大哥到底会干嘛,总不可能说买他车就买吧,七八十万的事情哪有这么随意。
半个小时后,藏族的大哥提着一麻袋出现了。他把一麻袋扔到兵哥哥脚下,兵哥哥打开一看,傻眼了,全是红通通的钱。
“数数,八十万都是这里。”
就这样,朋友的车被藏族大哥当场开车。藏族大哥为了感谢这段深厚的友谊,亲自将兵哥哥送到城市,之后再办了车辆交易手续。
很多人不相信这样的奇遇,但如果真正了解藏区人的性格,就不会觉得夸张。前几年,当移动支付没有普及藏区的时候,藏族大哥去4S店里买车,通常都是直接伶一麻袋钱现场交易。
现如今移动支付普及了川藏区域,年轻人基本都用移动支付,很少见到这样阔气的场景了。不过,当你真正去川藏线旅游时,你会见到很多藏族人都是开的价值不菲的越野车。
别问他们怎么会这么有钱,一头牦牛市值几万,一只羊市值几千。大户点的藏家有几百头牦牛和几百只羊,俗话说“大事当牛、小事当羊”,你可以算算一户藏族人家里有多少家产。
更多甘南、川西、川藏线旅游攻略、自驾日程路书、趣闻,大家不清楚的可以查看我《专栏》,亦可私信问我(关注后即可发私信),夏主编保证有问必答,祝大家旅途愉快!
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
“大惊失色”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突发的事情而感到十分惊恐和失态,甚至面色发白。这个成语出现在《李渊行临神都》一文中,讲述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临朝称帝时,大臣们看到他的雄姿英发,不由得心生崇敬,面有惊色。
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扩展到对于其他场合中的惊讶和震惊的描述上。“大惊失色”通常用于描述人的情感反应,显现出一种强烈的情绪波动,使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而表现出明显的惊恐、惊愕等负面情绪。
它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些令人惊讶、震惊的场景,例如灾难、事故、悲剧等等。总之,“大惊失色”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成语,可以形象地描述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表现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