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周期,经济危机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023-08-01 03:00:04 80阅读

经济危机周期,经济危机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首先金融危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货币危机。当一国货币出现持续贬值,就是货币危机,这就是一种金融危机,所以货币汇率稳定异常重要。二是银行危机。当一国的银行出现挤兑,大量银行倒闭,那说明出现了银行危机。银行危机这类金融危机危害最大。三是外债危机。一国借的外债过多,最后还不起了,就会出现外债危机。

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由于某类行业、某类企业的股票或某类资产被过度投资造成的。

经济危机周期,经济危机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金融危机判断依据主要有下面几点:

1、 投资者非理性地融资大规模购买某类或某几类资产,导致其价格暴涨,远远脱离其基本价值之后,金融危机就会爆发。这种属于过度交易造成的危机。就像九十年代的日本,疯狂炒房,到了什么程度呢?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疯狂”。疯狂到什么地步呢?一套在现在只能卖900万日元的公寓,在当年竟然卖出了16.5亿日元的高价。在1986年日本签订完广场协议之后,东京的房价直接暴涨120%,到了1991年价格更是飙升到了1450万日元每平。据公开数据显示,在全盛时期,单东京23个区的低价就能把整个美国给买下来。

2、财政赤字以及外贸赤字大量出现,引发信贷扩张,而信贷扩张、利率下降导致资本外流。当一国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逆差时,该国通常会印钞票应对。因为,政府没钱了,印钞票是一种解决办法,而印钞票又可以使该国货币贬值,似乎有助于减少外贸赤字。这样做的后果是,货币贬值会导致投资者抛售看贬的货币,资金大规模出逃。资本外流,特别是短期资本外流,往往会导致一国资产泡沫破裂,进而出现金融危机。

3、原本可以继续下去的货币制度或因为大家预期它崩溃而发生崩溃。预期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大家都预期某事会发生,都采取同一种行为应对时,往往这种预期的事情真的就会发生。

经济危机应注意什么?

、调整理财方案,抛售股票、债券投资性资产。减少不动产、股票、P2P及各种高回报理财产品的投资,特别是P2P、高利贷之类的风险会越来越高,很容易导致本金损失。买出各种企业债券、国有债券,把存在小银行的钱取出来,换到四大国有银行中,把换美元的配额用没,在家里准备一些美元现金。

2、稳定的职业会比较吃香,公务员的热度可能再次升温。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整个社会的资金需求和压力都会很大,稍有差池就会满盘皆输,这个时候有些人就会渴望一份稳定的工作。

3、经济持续恶化下去,各国之间的债务牵扯,容易产生局部战争。

4、创业者应该放弃任何烧钱的计划,准备消减一切不必要的支出,减少负债,保障现金流,否则一旦有一环出现资金断裂,就很有可能导致破产。

5、准备好应急的钱,持有大量现金说不定能够很赚一笔。比如准备好一年内不工作的生活保障,如果有房贷、车贷之类的,做好最坏的准备,询问降低每个月的还款额度和调整还款周期,应该做哪些工作,如果违约或变买会怎么样?手持大量现金或许可以给你以小博大的机会,能够廉价买到优质资产。

6.投资人购买最避险的资产:黄金。一旦发生经济危机的话,黄金的保值能力就会体现出来,其它产品缩水的程度可能更大

经济危机是什么东东?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经济危机有周期吗?

万物皆周期。经济运行的确呈现周期性波动,而且时间跨度有规律可循。

首先,从时间轴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经济大体用10-12年完成一次复苏-过热-危机的循环。

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由于远离欧洲大陆,没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且借助战争大量出口,一举奠定了世界强国的地位。汽车、电影、无线电、日用化学等蓬勃发展,居民消费大繁荣,美国进入历史上著名的“咆哮的20年代”,欧洲也在20年代后期进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但在上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美国经济在1929年急转直下,道琼斯指数暴跌、企业大面积破产,美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三十年代大萧条。

这一轮周期从高度繁荣到经济萧条,时间跨度大约十余年。

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韩国和新加坡吸纳全球资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加工贸易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奇迹,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当时全球主要经济体也处于景气繁荣阶段。但在1987年10月19日美股突然暴跌,带动全球股灾,这一天就是金融史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巨额资本蒸发,最终将全球经济拉入衰退泥潭。从繁荣到衰退,大体也是十多年时间。

接下来,又出现了三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依次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2020年美股创纪录熔断。

每一次危机之前,都可以看到经济的过热现象,由于过热,泡沫在经济体系的某个局部开始堆积,最终成为击垮整个经济体系的最薄弱的命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源自亚洲经济体普遍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严重依赖全球市场需求,同时贸易高度繁荣造成货币过剩,本国政府的金融控制能力不足,从而酿成大祸。泰铢、港元、韩元、印尼盾等亚洲货币先后遭遇巨大的贬值冲击,其中有国际炒家兴风作浪的因素,但究其原因还是强大的经济规律自身在起作用。

2008年次贷危机,源自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高度泡沫化,缺少收入甚至没有收入的人群也能够加杠杆买房,海量缺乏信用、资质不良的次级贷,通过各种衍生品包装后流向金融市场,质量很差的资产获得了很高的价格,最终泡沫破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美国和全球主要经济体,依靠货币超级宽松应对2008年的危机,但实际效果表明,十多年以来全球经济整体依然增长乏力,美股估值已经达到历史极限水平,但经济基本面同样增长乏力。最终,疫情引发投资者对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担忧,美股以创纪录的一个月四次下跌熔断消化泡沫,道琼斯指数在24个交易日跌去1万点。

从时间轴看金融史,经济危机的确有周期规律可循。内在原因在于,经济体系的运行受到财政和货币政策、供求关系、技术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变量都处在变化之中,相互作用最终推动金融体系的运行呈现出波峰到波谷的周期变化。

更重要的是,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有人的参与。人类做出的每一个决策,对金融、企业、市场等,都在产生着影响,但人的认知与能力显然是有局限性的,人与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简单的“人定胜天”,这也决定了经济运行必然以周期性方式展开。比如每一次资产泡沫之前,都能观察到货币的极度宽松,而货币政策的极度宽松,就是人做出的决策。

霍华德·马克斯在《周期》一书中这样总结:

周期的第一大规律是,不走直线必走曲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起伏的曲线。

周期的第二大规律,历史不会重演过去的细节,历史却会重复相似的过程。

第三大规律,周期围绕基本面趋势上下波动,走到一个极端后,总会向中心点回归,而不是停留在极端状态。

“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将来会去哪里,但是我们最好搞清楚现在正在哪里?”明确经济具有周期性,不存在永远的繁荣,也没有永远的衰退,清晰定义当前所处的周期位置,以及未来周期运行的方向,对我们进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危机指什么?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与地区的绝大多数金融指标,短期发生了急剧的,超周期的变化,这个变化对该国或者地区的经济秩序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衰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