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母亲,刘彻的母亲为什么不干政
汉武帝的母亲,刘彻的母亲为什么不干政?
刘彻的母亲王娡是景帝的第二个皇后。能做到皇后,已经是阿尼陀佛了,还想干政?这不是找死吗?
首先,王娡是燕王臧涂后人,燕王反,被刘邦消灭,子孙沦为奴婢,其母嫁王仲,生王娡,王娡是二婚女,而且身为奴婢,能够在后宫争得一席之地,已经不容易。况且自己的儿子还成了太子,并顺利登基坐上皇帝宝座。
而儿子汉武大帝是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岂容后宫干政?
所以,王娡干政,首先是不能,其次是不敢。
刘彻是吕雉的孙子吗?
不是,刘彻是窦漪房的孙子
刘彻成为皇帝其实有很大部分是运气,但是即位后的刘彻16岁面临着两股势力,第一股就是以祖母窦漪房的窦姓势力,第二股就是以母亲王娡的田姓势力。
汉武帝16岁登基的时候其实对治理天下就有自己的看法了,对父辈的制度他提出了改革,但是被祖母窦漪房扼杀在了萌芽阶段,对刘彻而言虽然生气,但是现在的势力根本不能和祖母窦漪房抗衡。
刘彻在窦漪房在世的时候其实大作为是没有的,最多也就是让张骞出使了西域。但是窦漪房去世之后,因为母亲王娡没有祖母那么强势,因此刘彻凭着自己的智慧让西汉走向了巅峰。
汉武帝前6年,就是窦太后决策的执行者,但是窦漪房去世后,刘彻开始动作。首先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让窦太后的亲信操办葬礼,但是变脸将其亲信革职,随后又连续罢黜窦太后其实的丞相、御史等重要大臣,这次的换血汉武帝换上了自己的人马。
在母亲王娡眼里可能就知道自己的儿子并非刘启了,所以把持朝政什么的念头就可以打住了。
吕雉和窦漪房都是西汉王朝最厉害的女人之一,她们生的儿子都做了皇帝,而且吕雉和窦漪房都曾权倾朝野,有大批的外戚。
但吕雉的出生比窦漪房要好,吕雉的父亲是亭长,窦漪房双亲早亡是个宫女。在刘邦为帝的时候,窦漪房是吕雉身边的宫女,一直安分守己,刘邦去世后,窦漪房为5个宫女中的一个被吕雉送去了代国,从此窦漪房的命运开始改变
吕雉和窦漪房相比,她有自身的优势,吕雉是刘邦的发妻,刘邦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就跟着刘邦同甘共苦了,西汉建立后手握军权的大将是吕雉的妹夫樊哙,韩信说的成也萧何败萧何中的萧何和吕雉的关系也匪浅,多次帮助吕雉。
而且吕雉为人果敢、狠绝但是富有才干,有很强的政治野心,若果吕雉多活几年,可能刘姓的江山就是吕姓的了。
汉武帝刘彻晚年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
公元前89年在其余三子都无能力亦或武帝不喜的情况下,最终皇六子刘弗陵被武帝看中,欲立其为帝。而在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前一年,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却因惹恼了汉武帝,被武帝斥责而郁郁寡欢死在云阳宫中。但是钩弋夫人死的时间实在是太过蹊跷,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作为有望做太子的刘弗陵的生母,她怎么可能会郁郁而终呢?而在当时武帝的生命明眼都看得出来已经快油尽灯枯了,所以在如何她不也会因武帝的斥责就如此啊。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相信褚少孙在《史记》里的所做的记录,那就是钩弋夫人非郁郁而终,而是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事实上我也相信钩弋夫人之所以会死,是因武帝害怕自己那年少的儿子会重蹈自己那时遭受窦太后和窦家专权的窘迫。甚至可能最后会导致大汉灭国的悲剧,所以为了杜绝这种可能,而武帝又是果断决然之人,就这样钩弋夫人就惨死在这莫须有的理由下。
其实不过细细想来武帝这般做其实本无什么过错,毕竟当年的武帝若不是能力突出,政治手腕足够强,恐怕武帝又要步入曾经汉惠帝那般终生都被吕后和吕氏外戚所掌控的下场。或许武帝甚至还会有被拉下皇位的可能,因为当年的窦后可是想着自己的儿子梁王能做皇帝的。所以说正是因为武帝曾经遭受过这样的悲剧,他才会想到替儿子提前清除掉这个威胁。只要钩弋夫人死,刘弗陵一朝才能不出现武帝时期内被窦太后掌控,外被窦氏外戚钳制的窘境。
也正如武帝自己所说“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可以说以钩弋夫人在后宫那般争权夺利的性格,很难保证她不会在自己儿子做皇帝后不去夺权乱政,也很难保证她不想像当年的吕后和窦后一样利用自己的亲戚去掌控朝政,去摆布天子。想想看,当年的吕氏乱政若不是汉朝那些忠臣良将的平定下,恐怕现如今的大汉早已不知会如何了。再想想看,若不是武帝的年少有为,以窦太后和窦氏家族的权势武帝可能早就失去皇位了。
事实上此时在武帝眼中的刘弗陵才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虽此时的他表现的很聪明活泼。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他以后到底会如何,如果说他与武帝一样性格果断,那到也不怕什么。但是如果他跟汉惠帝那般软弱,那恐怕对于大汉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所以事实上武帝并不敢去拿大汉的国运去赌,如果赌输了对于大汉只能是灭顶之灾,所以拿一个女子的性命,那怕这是自己儿子的生母,去换大汉的安定,对于武帝来说是绝对稳赚不赔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钩弋夫人才最终死在了武帝的手上,只能说要怪就怪她是武帝的妃子吧。
只可惜刘弗陵才7岁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但是似乎这早已被注定了,“最是无情帝王家”上帝给了这些皇族至高无上的权利和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一些特别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和爱情。只能说上天注定是公平的,每个人在得到一些东西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这或许就是命运吧!
汉武帝为什么能和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
汉武帝是一位极具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他在位的五十四年时间里,强盛的西汉王朝得到了发展和巩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式被确立。如今,我们最大的民族叫汉族,我们的通用语言叫汉语,我们的文字叫汉字,这一切都跟汉武帝有密切的关系。汉武帝在政治上,建立了以察举制为核心的选材制度;实行推恩令,消弱了分封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统治天下的思想。而在外交上,汉武帝以武力开疆扩土,打击了北方匈奴势力;派张骞凿空西域,加强了同西域各国的交往。
我们不妨从外交和政治两大方面各举一例,来概括汉武帝威武雄壮的一生。
开疆扩土,抗击匈奴纵观汉朝四百余年的历史,对其威胁最大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全部疆域的少数民族。匈奴人的远祖可能来源于远古时期的荤粥[xūn yù],他们因为越界抢劫被中原部落首领黄帝赶到了荒凉的草原;血液着流淌着“强盗”基因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安分守己,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化名为玁狁[xiǎn yǔn]他们趁周武王克殷之际,一度占据了周部落的祖地。到了战国时期,在今天内蒙古河套及阴山一带,玁狁摇身一变,有了一个令中原王朝更加恐怖的名称:匈奴。
此时的中原大地,七雄并立,合纵和连横交错。匈奴人乘机率领骑兵,进犯中原,夺取了河套地区以南的“河南地”,致使秦、赵、燕三国苦不堪言。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痛击打匈奴,收复了“河南地”,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为了获得一劳永逸的效果,秦始皇在“河南地”设置了郡县,还把原先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重新修缮并连接起来,筑起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但是,再坚固的防备也阻挡不过“侵略者”的铁蹄。秦朝二世而忘,天下随之又陷入了大乱之中。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际,又一次提兵南下,越过长城,重新占据了河套之地,交将阴山作为“治作弓矢”的军事工业基地和“来出作寇”的进步根据地,虎视眈眈注视着中原的一草一木。
汉高祖刘邦登基以后,信心满满,自以为能够平定天下大乱,击败楚王项羽,对付文明程度远远不如自己的匈奴人,自然不在话下。不料却是轻敌冒进,被当时的匈奴冒顿单于困于白登山七日之久,如果不是他采纳了谋士陈平的计策,走了“冒顿夫人”的路线,大汉王朝的历史也许就要被彻底改写了。
逃回来后的刘邦顿时患了“恐匈症”,为了化解与匈奴的矛盾冲突,听从了大臣娄敬的建议,推行了和亲绥靖政策。和亲政策作为缓解民族矛盾的一种手段,其收效率有多大、多久,主要取决于对决双方的国力。就西汉初期的国力而言,汉高祖刘邦出行乘坐的马车都难以凑齐相同颜色的马匹,显示跟陈兵四十万骑的匈奴来比,是处于劣势状态的。因此,汉初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只是把人民劳动生产的财富,通过和亲的这种方式,源源不断送给了自己的对手。匈奴单于高兴的时候,还能安分守己,不高兴的时候,就会操纵匈奴骑兵南下牧马。据史料记载,仅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辽东(今辽阳)二郡,每年每郡被匈奴骑兵掠走或杀害的民众就达一万多人,踩毁的庄稼、摧毁的房舍更是不计其数。
汉朝经过高帝、文帝、景帝三位皇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即位时,天下已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官方粮仓里的粮食由于吃不完,很多都腐烂了,而国库里的铜钱,由于长时间不用,串钱的线都断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及时抓住了这个大好时机,决心解除国家的心腹之患,一雪高帝白登之围和吕后羞书的耻辱。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自云中出兵,西至高阙、陇西,对河套地区的匈奴进行了包抄式的大围剿,匈奴兵大败而逃。卫青收“河南地”之后,在这里设立了朔方、五原二郡,并同时“募民徒朔方十万口”,在这里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后来,汉武帝又设立了西河郡,彻底断绝了匈奴自东而入“河南地”的通道,成功地解除了首都长安的威胁。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云病再次出征,北伐匈奴。霍去病从代郡出发,深入敌地一千多里,直捣匈奴汗廷,匈奴左贤王仓皇出逃。霍去病追抵狼居胥山才胜利班师。卫青则从定襄出发,与匈奴单于主力作战,将匈奴赶到一千多里外的赵信城,才凯旋而归。
汉武帝派出的卫青、霍去病给了匈奴沉重的打击,从此“漠南无王庭”。同时,张骞凿空了西域,与联络上了月氏、大宛,汉武帝以公主嫁于乌孙王,拆散了匈奴在西部的同盟。至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彻底断绝,失去家园的匈奴唱起了哀怨的歌曲: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严格而言,汉武帝从来就不是真正的儒家。他迷信巫术,任用方士,这是道家的思想,而儒家对鬼神一直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他重用酷吏,大搞冤狱,这更像是法家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帝国思想的统一。这一点,早在秦始皇建国之初就已经意识到了: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百家争鸣。既然好不容易天下一统,又岂能让你众说纷纭,胡说八道。秦始皇之所以“坑儒”,那是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是靠着法家的霸道思想而逐渐强大起来。在秦始皇的意识里,既然法家可以强国,自然也可以治国。因此,秦始皇在统一之后,仍然延续了法家的治国方针,实行暴力统治政策,严刑酷罚,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当时,全国人口不过二千多万,其中北筑长城者就达三十多万,南山戍五岭者也达多五十余万,营建骊山墓和阿房宫的役工更是高达七十余万。因此,当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偌大的秦王朝竟然轰然倒塌。
可见,法家之政过于苛刻,苛刻的程度没有道理可言,甚至还能挑战帝王的权威。而儒家则不同,它对外宣称君主是讲仁道的,对内则宣称君主又是天下一切的中心,“君为臣纲”嘛,其权威自然远远高于治下的子民。这样的统治,人民乐意接受,君主也乐意接受。因此,当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时,就马上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而“天人三策”,特别是“天人之道”的学说,更是让汉武帝惊喜若狂,随之就批准董仲舒的建议,从而正式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
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在当时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母亲父亲?
秦始皇母亲是赵姬,父亲是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嬴姓,秦氏或赵氏,名楚(一作子楚),雍州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的父亲。
子楚早年进入赵国邯郸,作为质子。迎娶赵姬,生下秦始皇。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铲除了周朝的残余王室。
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谥号庄襄。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太上皇。
帝太后赵姬(?—公元前228年):真实姓名失载,“赵姬”这一称呼、始见于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所以史学家也依此称呼她为赵姬。赵姬是秦始皇嬴政的生母,秦庄襄王的王后,生在当时的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太后”。
她原本是赵国富豪家的女儿,后来成为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把赵姬献给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嬴异人,成为嬴异人的夫人。于公元前259年生秦始皇嬴政。后来,嬴异人成为秦国国君,即“秦庄襄王”,她成为秦国的王后。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嬴异人去世,她的儿子嬴政即位为秦王,赵姬成为王太后。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赵姬去世。秦始皇追尊母亲赵姬为“帝太后”,与秦庄襄王嬴子楚合葬茝阳(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