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的名人,姓王想问问我的满族姓氏
王姓的名人,姓王想问问我的满族姓氏?
满族王姓原本起源于女真完颜氏,名人完颜阿骨打,完颜宗翰等,金亡后,完颜为了避免报复,纷纷改姓为王、汪。清朝时,改汉姓为王的满族有汪古氏、汪甲氏、唐古特氏、瓜尔佳氏等很多,主要看你属于满族那一旗,才能更好的溯源。
东晋顶级门阀琅琊王氏北归后为何没被列入北魏四姓?
北魏四姓指的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时钦定的四姓望族。虽然四姓是四个家族的代称,但是每个家族都有相应的代表性人物,《资治通鉴》记载:
上述所谓四姓所代表的家族都是魏晋名门,这些名门源自东汉时期的著姓和经学世家,其祖先中里出过许多政治上的大人物,清河崔氏的崔琰、崔林、崔悦,范阳卢氏的卢植、卢毓、卢钦、卢珽、卢志、卢谌,荥阳郑氏的郑浑、郑泰、郑冲、郑袤,以及太原王氏的王昶、王沈、王浑、王浚、王济,都是在汉末魏晋时期身居高位的名臣。
(卢植是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公孙瓒和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曹操曾经让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冒充自己接见匈奴使者,此故事即床头捉刀人典故出处)
基于上述因素形成的魏晋旧籍或魏晋旧望,其门第和特权受到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可,留在北方的魏晋名门,其在地方上枝繁叶茂、有巨大声望和影响力的家族,对统治者来讲是必须要笼络的;而其中的杰出人物,也是必须要延揽他们出仕的,因而,这些魏晋旧望氏族一直在政治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孝文帝遴选他们成为北魏四姓中成员实至名归。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正式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
从这个意义上,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数百年不离根本之地,实力基础牢不可破,成为四姓之一并不奇怪,而太原王氏成为四姓之一,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回到题干,东晋顶级门阀“琅琊王氏”北归后为何没被列入北魏四姓这个问题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换成为什么太原王氏能够成为北魏四姓之一?
提出这个疑问,是因为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都是随晋室南渡的高门氏族,在东晋,他们是顶级门阀,但是在南在北其氏族的地位其实是迥然不同的。
正如出身范阳卢氏的卢循是将东晋末年社会搅乱得天翻地覆的、和孙恩齐名的天师道起义军领袖,其立身行事非常草根化,同样,待到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北奔的时候,其在东晋的顶级门阀地位在北方是并不能简单地”自由兑换“的。
(田余庆教授的著作指出了南渡侨姓士族主要以当初东海王司马越阵营的士族以及新姓为主)
琅琊王氏北奔的代表人物王肃是东晋丞相王导六世孙、南齐尚书左仆射王奂之子,太和十七年(493),父兄均为齐武帝萧赜(齐高帝萧道成长子、南朝齐第二任皇帝)所杀,王肃自建业投奔北魏,之后受到了北魏的重用,在孝文帝驾崩后,以尚书令的身份与咸阳王元禧等同为顾命宰辅,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封昌国县开国侯、出为散骑常侍、持节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在北魏,王肃官爵堪称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北魏的许多礼制也都是其制订,还和皇室建立了联姻关系;但是,琅琊王氏并没有成为北魏四姓之一(当然这有时间上的原因),之后,也没有成为隋唐世家大族五姓七望(或称五姓七家)之一——五姓七望包括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北奔的南方世家大族,还包括东晋司马氏、渤海刁氏等,其代表人物司马楚之、刁雍、王肃,生荣死哀,地位都只在太原王氏之上不在太原王氏之下,但唯有太原王氏,当初只有一个身份未能得到确凿证明的王慧龙孤身北奔,既无之前出仕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经历,也没有宗族势力可以凭借,三代后竟然和原先在北方根深叶茂的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达到了同一个级别。
原因何在?王慧龙是东晋尚书仆射王愉之孙、散骑侍郎王缉之子,他14岁时,全家被东晋太尉刘裕灭门,侥幸逃生的王慧龙先投奔叔祖王忱的旧部习辟疆处,又投奔后秦,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后秦被灭后又归降北魏,在北魏官至宁南将军,荥阳太守。
王慧龙很长时间被北魏皇帝认为“南人不宜委以师旅之任”,王慧龙本人、王慧龙子王宝兴、王宝兴子王琼,其实官职都比不上琅琊王氏的王肃、渤海刁氏的刁雍等人,而且三世单传,人丁不旺,不过,王慧龙本人娶清河崔氏,一子娶范阳卢氏,一女嫁陇西李氏,都是魏晋以来的名门,也都是当时的权贵之家;王琼妻为陇西李氏,一女嫁北魏皇室(夫婿即孝文帝本人),一女嫁范阳卢氏——指腹为婚这个成语即出自清河崔氏的崔浩在王宝兴(崔浩的侄外孙)和其妻范阳卢遐女(崔浩外孙女)还在胎儿时指定其未来婚姻。
总之,因为以王慧龙为代表的太原王氏北奔之后通过婚姻关系建立了稳固的政治联盟,加上王慧龙入北魏时北魏的大方针是加紧和汉人世家大族进行勾兑,遇上了一个好时代,
所以太原王氏因缘际会逆袭成为了北魏四姓之一,但这是一个特例,并非常态。其实,与王琼并列的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本人官位也不是很高,可见孝文帝看的还是这个家族本身的“尊贵度”。
对比之下,琅琊王氏来晚了76年,既恰好错过了北魏列“四姓”的太和十六年(492)——当然赶上这个趟也来不及跃迁到这个高度;和北方高门的联姻也没有太原王氏持久而广泛——琅琊王氏另一著名人物王褒是在555年江陵沦陷后入西魏的,又已经是63年之后;另一方面,在南朝,琅琊王氏要直到隋灭陈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北朝统治者来说,北奔的琅琊王氏还有着南方的同族,能够给予的信任自然比不上在南朝已经被斩草除根的太原王氏。
因而,在隋唐的历史上,琅琊王氏也没有进入五姓七望的范围,也就很顺理成章了。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欢迎评论互动,感恩点赞关注!陈姓的名人都有哪些人?
路过不谢邀!
历史上的陈姓名人很多很多了。接下来,笔者就主要列举五位历史上的陈姓名人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分享吧!
一,陈平。
陈平是秦末汉初时期的人。陈平为人性格比较低调。据说,陈平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陈平曾经是“六出奇计”使刘邦化险为夷成就大事。让人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是,陈平居然不能名列“汉初三杰”之一。
二,陈汤。
陈汤是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8年)的名将。陈汤抗击匈奴最大的功绩就是,追击匈奴斩杀了匈奴首领郅支单于。“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言就是出自陈汤之口的。
三,陈霸先。
陈霸先是南朝(公元420~公元589年)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的建立者。然后到公元589年,陈朝传至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陈叔宝的时候,被隋朝(公元581年,由隋文帝杨坚建立)灭亡了!
四,陈世美。
陈世美是包公《铡美案》当中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了。据说陈世美在科举考试高中状元之后,就负心忘了在乡下的结发妻子秦香莲了。然后,为了能够达到做驸马的目的,陈世美居然是丧心病狂地派出杀手去杀害秦香莲母子……陈世美成了人们世世代代警示后人的一个反面教材了。
五,陈洪绶。
陈洪绶(1599~1652年),陈洪绶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陈洪绶擅长人物肖像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当中的人物肖像画,陈洪绶先生的作品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之一。
姓杨和王的历史名人?
王姓名人王亥,王诩,即鬼谷子,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王褒:字子渊
王莽,王羲之,王献之,王融,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安石,王重阳
杨姓名人杨震(东汉太尉,为官清廉,四世三公)杨坚(隋文帝)杨贵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业(北宋名将 杨延昭(北宋将领
杨万里 (南宋杰出爱国诗人)姓王的祖先是谁?
王姓始祖起源
王姓始祖黄帝喾,即高辛氏。黄帝喾是黄帝轩辕的曾孙,黄帝喾的父亲名为嬌极,嬌极的父亲名为黄帝玄嚣,玄嚣父亲为黄帝轩辕。(史籍中载文少皞即黄帝轩辕,大皞即神农,太皞即伏羲。)王姓始祖母为嫘祖,即西陵氏,黄帝轩辕娶有四妃,西陵氏嫘祖为黄帝轩辕的元妃,元妃嫘祖生有三子,长子名为玄嚣,次子名为昌意,少子名为龙苗(苗龙)。长子玄嚣生嬌极,嬌极生帝喾。黄帝轩辕与嫘祖所生次子昌意,昌意生长子名干荒,干荒生黄帝颛顼,即高阳氏,高阳氏颛顼传黄帝地位于高辛氏喾,所以喾才能登上黄帝帝位。
黄帝轩辕氏
上古黄帝承袭制度是:黄帝轩辕传帝位于玄嚣,黄帝玄嚣传帝位于自己的包弟“昌意孙子颛顼”,黄帝颛顼又传黄帝位给高辛氏喾。末代黄帝为帝喾之子“尧”,先是尧的哥哥“挚”袭帝位,因执政能力不足其后让位于弟弟“尧”。这就是史籍中载的轩辕氏,轩辕氏一共有三世,且还有黄帝氏。古籍载文中说有黄帝金,也有轩辕金,又说轩辕氏在黄帝氏前,所以古者在纪本中说可信度及高。
黄帝喾画像
黄帝喾也娶有四妃,元妃名为姜嫄,姜嫄为炎帝后裔,即有邰氏之女。嫡子后稷,后稷实名“弃”,弃为周始祖,即周文王姬发的祖。次妃娵訾氏女,常仪“挚”,封号青阳氏。
古籍本纪载王姓祖父高辛,祖母姜嫄。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毛苌〕:邰,姜嫄国也,后稷所生。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因封於邰也。
《括地志》: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祠。
《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
〔张晏〕:少昊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上古置故也。
帝喾四妃西晋·皇甫谧·《帝王代纪》:帝幹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
①.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周始祖
②.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卨,卨即殷契。——商始祖
司马迁·《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③.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也。——黄帝挚
司马迁·《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④.次妃陈锋氏女,曰庆都,生放勋。放勋——陶唐氏黄帝尧。
司马迁·《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
王姓得姓始祖帝喾之子“弃”系:周灵王之太子超古,幼有成德,以谏,废,年十八而宾,是为晋。子宗敬为司徒,号王子,家平阳,为王子氏、田氏、缑氏、王人氏、王氏、李氏、拓至氏、可频氏、乙速孤氏。
〔黄帝舜〕:胡有何,皆归姓。胡公世不淫,至虞阏父为周陶正武王妃其子胡公满以太姬锡之妫姓,与肃慎之珤复于陈,以备三客。二十有五世而楚灭之,后有陈氏、遏氏、辕氏、榬氏、袁氏、爰氏、庆氏、衡氏、柳氏、针氏、逄氏、 氏、弱氏、杵氏、臼氏、五父氏、驷氏、恩氏、甄氏、番氏、鬬门氏、壶丘氏、偃师氏、司甄氏、仪氏。
初,齐桓公十四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而敬仲奔齐致陈乐,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敬仲有礼,桓公说之,以为工正,为田氏。七世,成子弒简公,分齐国。孔子沐浴而朝,请讨之。哀公不悟,故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又三世,而田和移齐;又六世,而齐灭之。有敬氏、皮氏、车氏、恪氏、穰氏、汲氏、稑氏、 氏、辱氏、薛氏、法氏、王氏、文氏、苟氏、光氏、纥于氏、尉迟氏、司马氏;其复氏则有少西、子穆、子与、子献、子鞅、子梧、子坊、子芒、子寤、子尚、丘子石、子夏、子宋、子禽、犨子、子仲、颛孙、亡宇、五王、安平广武、即墨、于陵之氏。霸先亡梁,以为陈者,五世而隋灭之。
王姓祖先人物王剪
战国时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少而好兵,为秦王政(即秦始皇)所重用,先后率军攻破赵国、燕国,以其地为秦郡。三晋被灭后,秦王发兵取楚,初用李信为将,被楚军所破。前224年,秦王政命他率六十万军击楚,岁馀大破楚军,虏楚王负刍,灭楚以为郡县。并南征百越,广收其地。
王臧
西汉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景帝王皇后同母异父弟。景帝时为中大夫。能言善辩,为王皇后所重。武帝即位,以皇旧封武安侯,任太尉。推崇儒术,贬道家言,为好黄老之术的窦太后所贬免。后任丞相,骄横专断,至二千石,官多由其任举。前132年黄河发生水患,改道南流,他因其封地鄃在黄河北岸,以私利力阻治河。后病死。参见《史记
王恢
西汉燕(治今河北北京市)人。初为边吏,武帝时任大行。前135年,闽越与东越(应为南越)相攻,他与大农令韩安国率兵赴救,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后匈奴来请和亲,武帝令群臣讨论,他力主用武力进击匈奴贵族。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人聂壹建议乘汉匈新和亲设伏诱歼匈奴贵族,他又坚决主张出击。武帝以三十万人诱击匈奴单于,他奉命率兵主击辎重,因违犯军令,自杀死。参见《史记》
王离
秦频阳人,字明。王翦孙。秦将。始皇时封武城侯,从始皇东巡。初为蒙恬裨将。秦二世杀蒙恬,以恬军属之,驻上郡。后随章邯击赵,围钜鹿。项羽引兵救赵,绝甬道,断其军粮,离为所虏。
王延世
字长叔。西汉末年犍为资中(今四川资阳)人。成帝初年,黄河决口于馆陶及东郡金隄,泛滥四郡三十二县。他被任为河隄使者,征调民工以大竹笼盛石用两船夹载投于决口,历时三十六日,塞决成隄,因功升光禄大夫,封关内侯。后二岁,黄河决口平原郡,他与杨焉、许商等再次治河,六月即成。
王陵
秦末汉初沛县(今属江苏)人。始为县中豪强。秦末陈胜起义,他聚众数千人据居南阳。楚汉战争中,以兵归刘邦,转战各地。汉朝建立,封安国侯。曹参死后,继任右丞相。因反对吕后封诸吕为王,被罢相,迁为太傅,谢病不朝,后病死。参见《史记》
王朝
西汉齐(治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人。武帝时官左内史,后失官,为丞相府长史。原官在张汤之上,后张汤为御史大夫,常折陵之,因而怨汤。汤以事为人告发,又与丞相青翟相违,欲陷罪翟,他遂与丞相长史朱买臣、边通合谋治汤罪,汤被迫自杀。后武帝以汤死非其罪,将他与朱、边三人处死。参见《史记》
王平
西汉武帝时人。昭帝立,以故廷尉持节行郡国,举贤良。始元五年即公元前82年,益州少数族叛汉,他任军正与田广明率兵击益州,捕斩三万余人。后复任廷尉。元凤三年即公元前78年,与少府徐仁治燕王谋反狱,他认为桑弘羊之子桑迁藏于侯史吴家。吴非匿反者乃匿连坐者,不予治罪。为此触怒执政的大将军霍光,令侍御史劾以纵反罪,拘捕下狱,被腰斩。
王褒
字子渊,西汉蜀(郡治今成都)人。以辞赋著称。宣帝时益州刺史王襄召见,使作《中和》、《乐职》、《宣布诗》三篇以颂汉德,后传之于京师,为宣帝所闻,被征召擢为谏大夫。又侍太子,作《甘泉》、《洞箫颂》。后宣帝使往益州祭祀,死于道。
王武
西汉涿郡广望(今河北博野西北)人。宣帝舅父。本居民间,其妹翁须寄居他人家内学歌舞,后被人买去送入武帝太子家,为皇孙妻妾,生宣帝。前73年,宣帝由民间被迎入即位后,他以皇舅封为乐昌侯。其兄无故,封平昌侯,赏赐以钜万计。
王崇
西汉琅邪皋虞(今山东即墨东北)人。骏子,少以父任为郎,历任刺史、郡守,有能名。哀帝建平三年即公元前4年,以河南太守征入为御史大夫,因替姻亲成恭侯夫人辩罪,被左迁大司农,徙卫尉左将军。平帝即位,王莽专政,代彭宣为大司空,封扶平侯。后避莽,告病归,为傅婢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