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小年南小年什么意思,雍正王朝老八胤禩两声百官跪迎年羹尧

2023-07-30 01:15:05 74阅读

北小年南小年什么意思,雍正王朝老八胤禩两声百官跪迎年羹尧?

有些问题,我们单纯从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但是若从事件发生后,各方的行动和表态,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

老八胤禩两句“百官跪迎”,在当时的情况下,雍正帝根本就没办法发话,只能任由其发展。但是事后,他却可以通过这件事,来查看众臣的反应。来判断,究竟哪些是自己的人,哪些是老八胤禩的人。

北小年南小年什么意思,雍正王朝老八胤禩两声百官跪迎年羹尧

所以,与其说是老八胤禩腹黑,倒不如说雍正帝腹黑,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件事的背后究竟引发了哪些波折?

一、

孙嘉诚弹劾年羹尧:

年羹尧不可一世的态度,众官员们敢怒不敢言,而第一个跳出来打破僵局的就是孙嘉诚。

孙嘉诚弹劾年羹尧的念头按照后来刘墨林调查的原因是:

“回皇上,孙嘉诚上这个折子纯粹是因为看不惯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和八爷他们没有关系!”

那么孙嘉诚到底是看年羹尧哪个行为不惯呢?

其实就是对百官跪迎而视而不见,因为后来孙嘉诚自己也讲了,在西北的时候他就看年羹尧不惯了,但是出于大局考虑,没有爆发。而这次年羹尧回京,那种趾高气扬、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态度让他很不爽,一定要参他。

于是在年羹尧进京的城门口,雍正帝已经接着年羹尧进去了,他在后面跳着脚的喊:

“简直无人臣之理,我要参他!我要参他!”

一旦有了这个念头,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查找年羹尧一举一动中的蛛丝马迹,总算被他找到了点毛病。

雍正帝刚刚给年羹尧接风,吃了接风宴,孙嘉诚的弹劾折子就上来了,气得雍正帝直接让人把他抓起来,还说了一句:

“严审他,是谁指使他参年羹尧的?”

二、

是谁指使他参年羹尧的?(一)

虽然刘墨林后来调查的结果是跟老八胤禩没有关系,其实关系甚大!

我们看年羹尧进京前接到的雍正帝的圣旨是怎么说的:

“听到你平定西北的消息,朕不胜欣喜,你是朕的恩人,也是我大清的恩人,朕在北京等着你,为你庆功,做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给天下人看看!”

可以这样说,年羹尧得胜回京的心态,换作我们普通人也是一样的,再加上雍正帝之前的旨意,当然是高高兴兴地进京。

其实不光年羹尧骑着马,连其他的将领和侍卫也是骑着马的,正常情况下,只有到了城门口,才会下马进城,在到城门口之前的路按照规矩是不用下马的。

而年羹尧本来高高兴兴地进城,到了城门口,却见到一大堆官员早早地等在那里。

这时候,老八胤禩慢慢走出来,突然就喊了一句:

“百官跪迎!”

这个时候,所有的官员都是一脸懵逼的样子,显然不知道老八胤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疑惑,有一个不疑惑的就是新科状元王文昭。

他就要跪下的时候,抬眼一看众人都没动静,他又站了起来。

三、

是谁指使他参年羹尧的?(二)

王文昭在后来八王议政逼宫的时候,还出场了一次,他是直接指责铁帽子王毫无君臣之礼。由此可见,这个状元对于礼节还是非常看重的,既然廉亲王都喊了百官跪迎,他当然第一个准备下跪了。

这时候,老八胤禩一看众人不听话,再次喊了一声:

“百官跪迎!”

这一下子,众臣终于知道自己没有听错,孙嘉诚也极其不情愿的跟着一起下跪了……

注意,这个时候城门楼上就是雍正帝跟隆科多、张廷玉、马齐等人,而城下站着的只有老八胤禩。

显然,这个百官跪迎的礼仪是老八胤禩临时加进去的,目的就是彰显年羹尧的狂妄自大和不可一世。

而远在城墙上的雍正帝自然没有听到老八胤禩的话,即使听到了,也不能以此责怪老八胤禩。

而年羹尧显然被这百官跪迎的态势给镇住了,他见到这个场景,停下马愣了很久,也在思考着什么。其实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是老八胤禩的圈套,反而会认为这是雍正帝送给自己的大礼。

这时候的年羹尧其实颇为为难,他是下马也不是,不下马也不是,因为这一出,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也搞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办?

直到李德全甩了鞭子,雍正帝从城门里走出来了,年羹尧才回过神来,骑马前行两步下马下跪行礼。

四、

是谁指使他参年羹尧的?(三)

本来年羹尧得胜回朝是整个朝廷的幸事,但是老八胤禩搞的这么一出,导致大家都对年羹尧不满。

你年羹尧只不过打胜了一场仗而已,凭什么让我们这些老臣也跟着下跪?

只是他们没有仔细的想过,他们下跪是年羹尧要求的吗?

其实自始至终,老八胤禩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年羹尧的拉拢和打击,为我用,我就拉拢,不为我用,我就打击。

包括追缴刑部欠款之后,老八胤禩举荐年羹尧任四川提督,包括后来的川陕总督,老八胤禩都在实行拉拢政策。甚至在雍正帝即位后,老九胤禟还带着大量的银票前往西北年羹尧处拉拢。但,每一次的努力,都没有成功。甚至老九胤禟还给年羹尧下了跪,至此,老八胤禩拉拢年羹尧的计划宣布破产。

要想他灭亡,先让他疯狂!

这就是老八胤禩应对这次年羹尧回京的策略。

他根本就不用自己动手,单是说了两句话,就让清流领袖孙嘉诚怀恨在心,孙嘉诚在后面气得越厉害,老八胤禩就越高兴。

而雍正帝何尝不知道老八胤禩的阴谋,所以他才不止一次的问身边的人:

“是谁指使他参年羹尧的?”

五、

其实,年羹尧不管怎么做,这次回京都不会在百官心中留下好印象,雍正帝对他越好,百官的这种不满就越强烈。

或许年羹尧面对百官跪迎的那一刻起,在他的内心就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用现在流行的话讲:

此时的年羹尧毫无求生欲望……

既然雍正帝也觉得年羹尧过分了,那为什么还要让孙嘉诚去求雨呢?

其实孙嘉诚所说的这些问题,雍正帝并不是看不到,只是这个时候并不是弹劾年羹尧的时机!

雍正帝即位之后,接连办了好几件大事,可是没有一件是办成功的,比如追缴户部欠款,比如恩科第一场考试,比如新朝的铸币……

这时候的朝中倒雍正帝之声并不是没有,尤其是以老八胤禩一伙为主,雍正帝急需一场大胜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这个想法,被在田文镜处半隐的邬思道猜到了,于是不惜自己亲自送军粮到前线,并指导年羹尧打了最后一仗。

因为邬思道知道,年羹尧其实是拥兵自重,他明知道叛军主力在哪,却迟迟不肯决战,还是邬思道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因为决战的关键并不是找不找得到叛军主力,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尤其是年羹尧打胜了仗以后,众人的表现:

第一个得到消息的并不是雍正帝,而是老十三胤祥,他一时没有找到雍正帝,马上让张五哥带人满城大喊:

“西北大捷喽!”

而雍正帝正在佛堂念经呢,听到了西北大捷的消息,他激动地跪在佛像面前大哭起来,众人看到他这个表情,全都哭了起来。

他们等这场胜利真的是很久很久了……

这也让雍正帝可以真正倒出手来,开始按照康熙帝遗留下来的任务,开始执行新政了。

这个时候,年羹尧就是雍正帝的功臣,他还指望他给自己长脸面,结果孙嘉诚一盆子凉水就泼下来了!

六、

雍正帝的三个请求:

求雨成功的孙嘉诚,一时间成为了清流的老大哥,这让雍正帝相当的头痛!

还好,此时的另一个狠人弘历出面平息了这群清流,之前的文章也分析过,弘历绝对是一个狠人,他平息的方法也很简单的,就是大棒政策,谁再跟朝廷对着干,就是跟他过不去,后果自负!这群清流也看到雍正帝是怎么对待老孙嘉诚了,而且后来还被派往西北送死,这之后一个个都不敢说话了……

先安抚了这群清流,下一步雍正帝就得好好跟年羹尧谈谈条件了:

于是雍正帝设宴跟年羹尧一起进餐,开门见山,雍正帝先提出了第一个请求:

“亮工啊,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

年羹尧当面拒绝,理由是罗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一定在暗中积聚力量,伺机再起,十万兵在这么长的战线上预防,已经是很吃力了。

雍正帝第二个请求:

“那这每月一百五十万两的军需开支能不能再缩减一些?”

年羹尧回雍正帝说这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额的开支了!

第三个请求:

“那么这一百五十万两能不能在西北四省解决,不要朝廷在另外筹款了?”

年羹尧提出西北四省太穷了,又接连战争,仅青海一省十年都难以恢复。

七、

年羹尧为什么拒绝雍正帝的三个请求?

这次杨角风要挺一下年羹尧了,关于雍正帝提到的这三件事,年羹尧拒绝的是合理的,我们一一来分析:

第一件事,当时的叛军首领并没有被消灭,这是关键,他们随时都可以再起,如果不能一次性斩草除根的话,很难解决问题。

比如推翻大明王朝的李自成大军,当年可是被明军打的只剩下八个人,《明史》记载:

“自成妻女俱失,从七骑遁去。”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就不多举了,在叛军没有完全剿灭的前提下,大清裁军撤军,必然会引起死灰复燃,到时候再剿灭,难,后来的罗布藏丹增再次聚集叛军的事实也证明年羹尧的拒绝是正确的!

第二件事是关于军费问题,要知道年羹尧包围叛军主力的时候每天的军费就是二十万,一个月就是六百万,现在缩减到了一百五十万已经很少了。

当年崇祯帝就是省钱,每次出征都不愿意出军费,让大臣们捐,即使最后李自成大军都快包围京城了,崇祯帝把最后的一支部队派出去,也是不给军费。带部队的大臣说自己去筹集军费,结果大军刚开出去,大臣的老家就被李自成端了,没钱了,自然也就打不了仗了。

很多企业也是这样的,明明有人值一百万,非要给十万,最后留下一群给企业创造十万价值,拿着十万钱的人,却不愿意花一百万养一个给企业创造一千万价值的人。

后来的岳钟琪倒是不铺张浪费,结果还不是总吃败仗,导致本能很快解决的战斗,硬是拖到乾隆帝即位才搞定。

第三件事就完全是为难年羹尧了,西北打仗这么多年,雍正帝不是不知道,现在大战刚刚结束,人民期待的是好日子,结果军费支出要自行负担,自然也就加重了人民负担,人民吃不上饭,反而更易向叛军靠拢。

西北穷,这是公认的,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西北仍然很穷,国家还在给补贴呢,更何况那时候!

包括推行“火耗归公”政策,本身推行新政伤害的就是士绅贵族阶层,看看田文镜和李卫推行新政有多难?更何况在还没有稳定的大西北推行,这不是逼着那些士绅贵族造反吗?

由此可见,年羹尧拒绝雍正帝是有理由的,只是雍正帝并不这样想,听完年羹尧的解释后,他就执意要把孙嘉诚派到西北推行新政,这不是故意恶心年羹尧吗?就孙嘉诚那副死德性,不杀他杀谁?

只是年羹尧临死的时候把雍正帝给他的佛珠让李卫还给雍正帝,也说明年羹尧此时的心也彻底死了……

最后再用一次年羹尧死时牧童唱的歌结尾: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过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

冬至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冬至是一个吉日,如《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

逍遥游中的实词归纳?

实词归纳

1. 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而徵一国(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 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

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

(5)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6)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

3. 一词多义

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 词类活用

(1)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

(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4)德合一君(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

(5)而徵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

昆明哪天过小年?

一月14号过的小年北,一月十五号过的小年南,小年,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小年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尘、祭灶等。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故宫门神左右分别是谁?

秦琼和尉迟恭

由于门神是贴在大门上,一般的大门都是坐北朝南,所以贴门神的位置也一样,站在门内朝外,左手方向即是秦琼,右手方向即是尉迟恭。左、右方位在我国古代时是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以左为尊或者是以右为尊是不同的。在唐朝的时候,官方的职位以及发文等等都是以左为尊的,比如尚书左丞是正四品上的官职,而尚书右丞却是正四品下的官职。秦琼在李世民的大业中战功卓诸,最后官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称得上是开元朝武职第一人。同样的尉迟恭虽有勤王救驾之功,但是资历不够,故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只能是居于武职第二了,根据唐朝官方以左为尊的观念以及两人的官职不难得出秦琼居左,尉迟恭居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