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墙春色宫禁柳,写惊蛰的诗词有哪些
一墙春色宫禁柳,写惊蛰的诗词有哪些?
《惊蛰到》
惊蛰到时雷轻鸣,
绿杨风急雨濛濛。
农人耕种此时起,
百草勃勃发生机。
暖风佛面偶尔寒,
暮至露凉应添衣。
蛙声初起风月赏,
不分他是官与私。
飞蚊醒来屋内转,
蛰虫蛇苏洞外还。
嫋嫋柳丝摇麴尘,
一窗新绿待啼鹃。
岁月如梭流年去,
不堪回首忆当年。'
藏着古人多少春天的记忆?
纵观中国园林史,发展至宋代,已经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庭院的内容形式也趋于稳定,这一点在近日热播的古装剧《梦华录》中也得以充分体现。新华网思客与“人文清华”联合策划“宋朝文化那些事儿”系列,本期特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解析宋朝园林艺术之美。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有一句台词脍炙人口:“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宋朝人应该对这句话最有共鸣——因为他们的很多春天,都是在园林中度过的。北宋时期,中国造园艺术的中心不是江南地区,而是位处中原的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东京梦华录》说“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范围之内找不到一块空闲寂静的地段,春天到来的时候,“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城内居民竞相出游,从城南到城北,皇家御苑、私家园林、佛寺园林、道观园林、官署园林和名胜风景区鳞次栉比,亭台楼榭、画桥流水美不胜收,令游者沉迷其中,乐而忘返。宋代皇家园林的数量不及秦汉隋唐那样多,规模也相对较小,但景物的细致程度则明显超过前代,其中最精雅的是徽宗政和年间所营的艮岳。艮岳位于开封城东北部,三面均以人工叠造的大假山围合,中央辟两个方形水池,另有曲折的河流和小池蜿蜒其间,山上堆叠来自江南和其他地区的奇石,雄峻险怪,瑰丽灵秀,千姿百态。此外,大内后苑、延福宫、金明池、琼林苑、玉津园等也各有佳致。宋徽宗绘《艮岳祥龙石图》 作者供图每年三月上旬,金明池、琼林苑和玉津园都向广大市民开放,是宫禁森严的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特例。皇帝与群臣在金明池水心殿大开筵席,水面上有龙舟比赛和彩船表演,东岸可以钓鱼,还在几座园林的空地上搭置临时帐幕,充斥各种演艺、杂耍、赌博以及饮食、古玩、百货,热闹之极。北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 作者供图西京洛阳本是前朝故都,宋代降为陪都,私家造园的风气比开封更盛,号称天下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写过一篇《洛阳名园记》,记述了洛阳最有名的十九处园林,其中包括开国宰相赵普的宅园、仁宗时期宰相富弼的宅园、名臣司马光的独乐园、节度使苗授之的宅园以及环溪、湖园等名园。这些园林一般建筑数量不多,假山以土山为主,常以水池为中心,更多以各种花卉以及松柏、竹林等植物景观见长。诸园虽然大多属于官僚阶层,却表现出强烈的文人气质,而且可以接待外来游客。洛阳名园中最受人称道的是司马光的独乐园。这座园林以“独乐”为主题,设有读书堂、弄水轩、种竹斋、见山台等七处景致,分别与主人仰慕的七位古代先贤一一对应,反映了深刻的哲理和通达的人生态度,被后世视作文臣园林的典范。另一座湖园以大面积的湖池为中心,水中堆大岛百花洲,湖北建四并堂,以示同时并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大优点。明代仇英《独乐园图》中的读书堂 作者供图洛阳的水土条件极好,非常宜于培植花木。春日百花齐放,以牡丹最为明艳,洛阳人对之异常珍爱,甚至以单独的“花”字作为牡丹的专称。三四月间,全城市民无论男女、老幼、贫富,都喜欢在头上簪一支花,然后去逛各处园子。一般进入私家园林,需要给看门人一点“茶汤钱”——这也许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公园门票。高官魏仁浦的宅园在池中小岛上秘密培育出牡丹名品“魏紫”,轻易不让人看见,游者交纳十几钱之后才能乘船前往观赏。独乐园的园丁名叫吕直,得了十几贯钱,不愿私吞,主动在园林增建了一座井亭。文人更喜欢在园林中举办各种雅集,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活动尤其频繁,特别是立春、二月十二日花朝、三月初三上巳、清明这几天,往往要在园中赏花、宴饮、吟诗,兴致勃发。我们熟悉的很多宋人诗词,都是春日游园时所作,比如“满园春色管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洛阳相望尽名园,墙外花胜墙里看”。宋代最著名的文人雅集当属潞国公文彦博留守洛阳时筹办的耆英会,邀请年高德劭的退休官员在各大名园轮流宴集,诸老大多年过七十,须发皆白,与秾丽娇美的牡丹花相互映衬,传为佳话。靖康之变后,屡遭兵火的两京沦于残破,被金人所占,所有名园均成废墟。宋朝的疆域退缩到南方的半壁江山,临安(杭州)、平江(苏州)、吴兴(湖州)、扬州崛起为新一代园林名城,景致更趋于婉约秀美,对元明清三代的造园风尚影响深远。南宋时期,春日游园的风俗依然延续。临安皇宫由内司在后苑中主办赏花盛典,亭榭花木装点一新,锦帘绡幕、器玩盆窠、珍禽异物四处陈列,还让小太监扮作伙计,开设店铺,售卖各种瓷器、玩具、首饰、龙船、饮食,只是不再与民同享。高官显宦各拥私园,热衷于在花丛中聚会畅饮。老百姓们主要以西湖、虎丘等兼具园林属性的名胜风景区为游览地,同样没有辜负大好春光。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 作者供图再美好的春天,也终将逝去。时隔数百年,宋代园林的雅韵恍若一场春梦,早已随风而逝,却又凭借少量遗迹、名画和《东京梦华录》《如梦令》之类的文字,给后世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其情其景,令人无比神往。(作者:贾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你最喜欢纳兰性德的哪首词?
喜欢,特别的喜欢。
微信上看到的一篇,这个作者也是纳兰迷呢。
《浣溪沙》
【清】纳兰容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①萧萧:稀疏的样子。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②残阳:夕阳,西沉的太阳。
③被酒:醉酒。
④赌书:比赛读书的记忆力。典出宋李清照、赵明诚翻书赌茶之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西风吹来,谁会想到有人在这风中独自悲凉?“无边落木萧萧下”,遍地黄叶堆积,万物在沉寂前,似乎都要纷扬一番,如同蝴蝶一样地翻飞。秋也如此壮阔美丽。然而独坐闺中,疏窗紧闭,似乎与世相隔,只因为心中寂寥,独自凄凉。念起往事,独自沉思,在斜风残阳中,无限思量涌来,人何能禁?
醉酒得深沉,便不要在这春日里惊起,再感时伤春。怀想曾经与他赌书的日子,真实快乐至极,以至于茶杯翻覆,倒进怀中。这些在当时看来,自以为是平平常常,而今尽是伤心的回忆罢了!
这首词通过李清照的口吻,回忆和丈夫曾经的美好高雅的生活,表达天人相隔的无限伤感。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右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夫妻生活甜蜜恩爱。两人志趣相投,一起收集古玩字画,并一起勘校、考订版本,生活十分闲适惬意。他们最常做的游戏就是在晚饭后猜书斗茶。两人先煮上一壶茶,然后轮流由一人说出一句或一段古人的诗文,让对方猜这句话出自哪本书、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分胜负,猜对了就优先喝一杯茶。由于李清照的记忆力特别强,几乎是每猜必中,赵明诚不得不甘拜下风。然而,聪明幽默的赵明诚也每每在李清照端起茶杯时讲笑话,结果常常引得她哈哈大笑,以致茶杯倾覆怀中,浇得一身湿漉漉。李清照将这些生活趣事记录在自己与丈夫合写的《金石录后序》中,成为才子佳人传诵的千古佳话。
事实上,纳兰性德写李清照、赵明诚夫妇相敬如宾,意趣高雅,一方面出于对古人的羡慕和替古人感伤,另一方面则是因回忆起自己与妻子的经历,从而生发一种顾影自怜的情绪。
这首《浣溪沙》中“沉思往事立残阳”与“当时只道是寻常”二句,情感极浓,情感上是递进式的:由不知人生为何如此辛苦而“沉思”,思到头终究也无答案,却转头长叹“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何地悲观决绝,如何地痛不欲生!所以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绝非溢美之词。或许王国维也知道后人也会不能理解他何以盛赞纳兰性德。王国维受德国伦理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影响,他尤为认同尼采“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以及歌德的“凡人生中足以使人悲者,于美术中则吾人乐而观之”。还自己说:“其使吾人超然乎厉害之外,而忘物我之关系。一旦入乎其中,犹集云弥月,而旭日杲杲也。”而词中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的,算来也只有纳兰性德是这种真性情的人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何以会盛赞纳兰性德,而众人又以为“过誉”云云。
为何唐朝会有公主喜欢出家?
在人们的想象当中,古代公主身份尊贵、地位崇高,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上都处于社会最顶端。相比之下,出家修道不仅需要同以往的荣华富贵彻底断开,日后的生活也将变得颇为单调。然而,就在这两种状况的极端对比下,唐朝公主却开启了一波出家修道的热潮,这不仅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就连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其中原因究竟是为何呢?唐朝较为开放的宗教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了从思想层面巩固自己的统治,李氏皇族将自己与老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视其为先祖。而脱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样奉老子为本教祖师的道教,自然就占据了先天的政治优势。既然你说自己是老子后裔,肯定不可能还打压以其思想为源的道教吧?整个唐朝因此从上至下都对道教呈现出一种极为宽容乃至推崇的态度,不但颁布了主动便利性政策,还大力修建道观以更广泛深入的传播。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佛教总体来说没有得到如此大的支持力度,但它的发展依旧是顺风顺水、没有阻碍的。当道教在全社会都较为流行之后,出家修道、成为道士也就没有什么好耻辱和嘲笑的了,反而是一种正常现象,公主亦不例外。另外,公主一般来说并不需要管理朝政,也不需要整日劳作,空闲时间相对较多。这使得若是她们本人对道教颇为感兴趣,直接加入其中是没有任何顾忌的,皇帝及一众大臣一般也不会阻止。试想一下,如果唐朝是一个对道士持深恶痛绝、对道教持赶尽杀绝态度的王朝,人们唯恐避道教还来不及,自然不可能还主动加入。除了公主愿意入教之外,她们的身份也为她们的修道提供了极大便利。除了部分真正喜爱道教、想要钻研经文的公主之外,许多公主都是怀着其他目的来此,一旦目的达成或者有其他要事,便没有继续呆下去的必要了。同时,相较于宫廷生活,虽然道观当中的生活较为清闲枯燥,但却少了诸多限制和枷锁,对公主们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就算说这些公主修道是来体验生活的也并不为过。而碍于她们公主的身份,还俗也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另外,唐朝皇室对修道的公主们还给予了较大力度的照顾,除了封赏给她们大批财物外,如平恩公主“与平恩、邵阳二公主并为道士,岁赐封物七百匹”,甚至还会专门给她们修建道观。在唐朝历史当中,曾经有三座道观是因为公主修道所建,分别是咸宣公主的咸宜观、永穆公主的华封观以及新昌公主的新昌观。因此,其实公主们的生活质量并未下降,一样享受着荣华富贵,而这就使她们在选择修道时的顾虑更少了。现实生活的限制推动了她们的出家行为。
1、躲避政治联姻的厄运虽然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但强大之下总是需要经历一些不为人知的心酸,其中之一就是和亲。在当时的政治格局当中,虽然突厥这一最有威胁力的敌人已经被消灭,但吐蕃、回鹘等势力依旧不容小觑,唐朝顶多只能做到与他们相抗衡。因此,为了维持与他们之间的和平甚至联盟来共同针对第三方,唐朝只能采用和亲政策拉拢人心。此外,相比通过消耗巨大且残酷血腥的战争手段来获取和平,和亲对唐朝统治者来说实在显得更有诱惑力。然而,和亲的公主们的下场往往却较为悲剧,政治宣传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和亲的公主远离家乡、举目无亲不说,她们还需要尊重当地习俗——夫死从子、兄死从弟,这种在汉文化当中完全无法接受的事情。她们的命运还受到时局的影响,一旦唐朝遭到打击或者进入战乱状态,她们往往需要颠沛流离、受尽委屈与侮辱。因此,许多唐朝公主为了躲避和亲都选择投身修行、一心向道,如太平公主就曾“后不欲弃之夷,乃真筑宫 , 如方士熏戒 , 以拒和亲事。”
2、遭到变故而选择向宗教祈福在古代较为落后的医疗水平和卫生条件下,人们普遍容易染上重病然后不治身亡,即便是皇室子弟这种位于社会顶层的人物也难以避免。在这种物质条件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情况下,古人自然更加倾向于向神仙鬼怪寻求帮助,希望它们能够驱邪消灾、去除疾病。而在唐朝,道教神仙自然就是主要的请求对象。而在整个祈福活动中,最强调的就是人的诚意。如果说时常供奉、祭拜还不够打动上天,那我加入其中、天天研读参悟经文总该够诚意了吧。在所有唐朝公主出家的例子当中,祈福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华阳公主便是在患病医治无效后,转而投入修道当中,“以病丐为道士 , 号琼华真人。”当然,许多其他公主入道之时也或多或少地怀有祈福意愿,如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便是如此。毕竟福气这种东西嫌少不嫌多,在完成其他目的的同时多求点总归是没错的。当然,公主们的修道原因自然不可能只有这简单两个,其余的还有如婚姻变故等等,只不过比例不多,故不重点叙述。纵观整个唐朝历史,总共有多大二十一位公主有过入宫的经历,而且大部分都是主动自愿而为之,并非被迫。这个现象不仅表现了当时唐朝的宗教政策之包容,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宽松的社会环境。毕竟公主入道,在一般人看来总是难以接受的事情,如若不是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实在很难进行下去。当然,这些公主的修道行为也再度促进了当时宗教的发展,算是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