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怎么死的,行云流水一孤僧是谁写的
闻一多怎么死的,行云流水一孤僧是谁写的?
“生死契阔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是苏曼殊写的。 原文:《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赏析: “契阔死生”的典故来自《诗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谐老。”闻一多解释这四句诗时说:“犹言生则同居,死则同穴,永不分离也。”这四句诗也是《诗经》里张爱玲最喜欢的诗句,称“它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苏曼殊这首诗同样表现出了一种既“悲哀”又“肯定”的人生态度,与佛家的淡薄出世超逸静修大相径庭。“无端狂笑无端哭”,更是表达了我行我素,全无顾忌的行为方式。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作为性情中人的情感丰沛的苏曼殊,也正因如此,他的诗作无不具有一种撩人心魄的韵致。
马悦然先生的去世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多大的损失?
唯一精通汉语的诺贝尔文学奖18个终身评委之一马悦然教授走了,享年95岁。
说起马悦然先生和中国的关系,那可真是密切。
先说他的生活和中国的关系吧,他一直视中国为他的“第二故乡”,因为他的两任妻子都是中国人。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他在四川考察方言时结识的,叫陈宁祖。当时他租住的房东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其中二女儿陈宁祖跟着马悦然学习英语,两个人慢慢产生了感情,1950年,两人结为伉俪,相伴四十六年,直到1996年陈宁祖生病去世。
他的第二任妻子是台湾人,叫陈文芬,媒体编辑。1998年,两人初识,2005年二人在山西宣布婚讯。两人因台湾的布袋戏结缘,虽然婚后聚少离多,但两人的感情始终恩爱如初。
马悦然虽然是瑞典人,但是,另一半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中国元素自然不少,再加上他在四川、北京等地都生活过,对中国的饮食、服饰、风俗等,他都感兴趣。他到中国来,穿上中国传统的盘扣衣服,竟然也毫无违和感。
如果说他的生活和中国密不可分的话,他的工作更是充满了中国气息。
他的汉学研究、他对中国作品的译介、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所做的种种努力,都围绕中国进行。
要说马悦然和汉学的缘分,要追溯到1946年。那一年,22岁的马悦然偶然接触到了林语堂先生英文版的《生活的艺术》,他被作品独特的文化气息深深吸引,从此,他便开启了和汉语朝夕相处的日子。
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他师从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他天分极高,只用了两年时间,他就可以阅读《春秋》一类的古籍了。
从此,他对汉学的研究、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生活上,他是一个中国通,不仅能说普通话,四川方言也说得很溜;工作上,他的研究涉及中国语言文化的很多方面,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对中国文学文化在西方的传播,马悦然主要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他把大量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作家的作品介绍到国外。
古代典籍中,他除了将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和《西游记》译成瑞典文外,还向西方推介了《诗经》、《离骚》、《春秋三传》、《春秋繁露》、《礼记》、《尚书》、《史记》、《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著作,后来的南北朝诗歌、唐诗宋词等,他都不遗余力地介绍过。
到了现代,他多次往来中国,不仅翻译了沈从文的《边城》《长河》《从文自传》、老舍的《普通病房》、闻一多的《红烛》《死水》和毛泽东等的作品,还和老舍、艾青、冯至等作家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1988年,沈从文本来是一定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只是,他5月份去世了。虽然他极力争取把当年的文学奖授予沈从文,可惜,评委们不肯为此破例。争取无果,他哭着走出了会议室。沈从文作品在他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余华、苏童、李锐、曹乃谦等作家是他比较欣赏的,他还翻译了李锐的《厚土》《旧址》、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张贤亮的《绿化树》等作品。
谈及自己翻译中国作家作品的原因,他说:
“我读过相当多的中国文学著作,从上古时代到现在。每读到一篇我非常欣赏的作品,我都希望把它译成我自己的母语。为什么呢?因为我愿意让我的同胞欣赏我自己欣赏的文学作品。”
二、他的汉学研究领域广泛,发表和出版了两百多种有关中国文学、哲学、语言学方面的论著。
马悦然的汉学研究从古典文学开始。他通过译注《公羊传》与《谷梁传》发现,两部作品虽然在用词、语言结构和写作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基本造句结构相似,这就表明这两种典籍基本上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作品。
他的老师高本汉曾经让他去四川考察方言语音,八个月的时间,他不仅学得了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后来还出版了一部给他带来广泛声誉的学术专著《中国西部语音研究》。
马悦然的汉学研究不仅涉及古汉语语法,古典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还涉及到哲学、历史、宗教、思想史、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他对西方的汉学研究方法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他一改过去西方学者只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的做法,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同时,他开始关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可以说,马悦然先生的汉学研究呈现出多头并进的特色。
三、他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推介一些个性鲜明的作家。
他对沈从文的钦佩自不必说,对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他自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他说:
那些批评莫言的媒体人,一本莫言的书都没有读过,他们不知道莫言作品的质量怎么样。他在著作里表现了他的政治立场。他是共产党员,他是作协副主席,这跟他的写作一点关系都没有。我看莫言在他的著作里表达的对中国社会的看法,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山西作家李锐,马悦然由刚开始的欣赏,到翻译他的作品,再到去李锐插队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去体验生活,一定是李锐作品的魅力征服了马悦然,他才要想千方百计地去感受一下那里的生活。在那里,马悦然呆了三天。
对于这段时光,李锐曾深情地回忆道:
“三天很短,一闪而过。六年很短,一闪而过。十五年的时间也很短,也一闪而过。从我插队第一天来到吕梁山,至今已经三十五年,还是很短,还是一闪而过。年过半百,才懂得人生苦短。在这一闪而过的时间和人生里,吕梁山却成为永世难忘的记忆。先是我的记忆,后来又成为瑞典人马悦然的记忆。”当然,当代文坛上,余华、苏童、阎连科、残雪等人的作品都引起了马悦然的很大关注,他总是尽己所能,想方设法把好的作品推荐出去。
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工作中,马悦然都和汉学、汉语密不可分,他的汉学研究、他对中国作品的译介,对推动中国作家作品走向世界,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马悦然先生曾说,中国不缺优秀的作家作品,缺的是优秀的翻译家把这些作品推向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借此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
在瑞典,杰出的汉语作品翻译家只要两个,马悦然和他的学生陈安娜,现在,“中国通”马悦然先生走了,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作为欧洲汉学协会会长,马悦然的离世,少了一个向西方引介中国文学的骨干力量;他汉学研究涉猎的广泛和深入,在欧洲无人能及;他发现作家独特个性的眼光、他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发自内心的喜爱,都无人能比。
在中国文学日益走向世界的时候,除了我们自己人努力外,需要越来越多的像马悦然先生这样真诚、没有偏见的学者的大力推动。马悦然先生对中国文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深表敬意。我们缅怀先生,更盼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像先生这样为中国文学助力。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妙在何处。回答了:《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佳作。它妙就妙在“幻影离情,缥缈悠逸,流畅婉转,精美绝伦。”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一点儿也不为过。
《春江花月夜》篇幅很长,不妨给大家分享一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染,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板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祝落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月落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虽然篇幅很长,但仔细分析。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景,第二部分写人。四句为一章节,每节一转韵,节节见章华。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为第一节。这节从月出写起,它的妙处是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月色下的春江。春江水满,江海相连,月出潮生,在海天月色的衬托下,春江浩渺壮丽,美不胜收。紧接着第三句潮水,明月。。。春江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跳跃远逝,邈远迷茫。“何处春江无明月。”这一问,从景色,到人物的转折,给人遙思遐想,为下文探讨宇宙人生,月下游子,闺房怨妇,相思苦闷,埋下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四句是第二节,呈上启下,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春江,转到江流,芳甸,花林。。花林月色,相交不定。花光烁烁,如霰洁白,如霰闪闪,似真似幻,色彩迷离。。。。。天地,江月,景色与人,浑然一体,融合在一起,大自然景色纯净无瑕,作者的心情舒畅快慰。分不清楚,是大自然欣赏人,还是人欣赏大自然。这种无以伦比的美感意境,确实达到极致中的极致,顶峰中的顶峰 。
“人生代代无穷已”四句,诗人观景有感而发,目光从月亮移到江水,“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感叹人生短暂,轻轻的喟叹,淡淡的惆怅。因为作者,心中有爱,有期盼,所以虽忧伤而不绝望。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就是第二部分。主要是写月下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怜楼上月徘徊”写月下闺情。“此时相闻不相见。”游子想他的心上人,心上人也在想游子。望月思人,心有期盼,与心上人儿,早点儿能相见会面。
“不知乘月几人归”诗人感叹:如此花月良宵夜,有多少离人虚度了,又有几人能回家。“月落摇情满江树,”月有情,,树有意。此情此景,缠绵缱绻,无尽期。而人却天地分离俩相望。。。
江水流,夜将尽,花已落,月西斜,雾漫漫,春,江,花,月,夜。。。此情此景,正如清代人王尧衢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余情袅袅,摇曳于春江花月夜之中,望海天而杳缈,感今古之茫茫,伤离别而相思,视流光而如梦。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字内,动摇无己,将全首诗情,一总归纳其下,添不得一字,而又余韵无穷。”
我想,以上就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绝妙的地方。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请您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威武不能屈的故事?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原文出自:滕文公下·第二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如果让你为唐代诗人排行?
唐朝是诗歌的时代,仅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著名的《唐诗鉴赏辞典》中,就收录了唐朝194位诗人的1105首代表作,而《全唐诗库》更是收录了有唐一代2529位诗人的42863首诗歌作品。
唐朝诗人可以说是灿若星河,名家辈出,如果要对他们做一个排名,有哪些诗人可以入围前十呢?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在我看来,以下几个可以算得上唐朝的十大诗人。
第一名,诗仙李白。 在我国,“仙”是道家的说法,也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灵魂人物,他是诗歌领域的珠穆朗玛风,和杜甫双峰并峙,闪耀千古!之所以把李白排第一,不是说杜甫不如他,而是因为李白是用天才般的才情来写诗的,他的诗如天马行空,雄奇飘逸,自由飞翔,浑然天成,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没有这份才情的人,是很难模仿得到的。杜甫没有李白这样的天分,他靠的是后天勤奋努力,通过提升学识来写诗歌。在中华民族,杜甫可能会有多个,而李白只有一个,属于独步千古!
第二名,诗圣杜甫 。就我国而言,“圣”是儒家的说法,也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如果说李白是为自己而活着的典型,一辈子寻求的都是如何能实现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梦想,而杜甫更多的是为天下人活着,一辈子心里装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为天下苍生而奔波劳碌。他的这份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动无数后人,每逢乱世或者衰世,人们想的都是杜甫,而不是李白。所以,就对后世诗歌而言,杜甫无疑影响更大,韩愈、白居易、苏轼等这些文学巨子无不受他的影响。如果说李白是诗中的“老子”,其才乃天纵,世人无法模仿,那么杜甫就是诗中的“孔子”——万世师表。
第三名,诗魔白居易。与杜甫一样,白居易也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白居易和李白、杜甫并称唐朝三代著名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选题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宋代的大诗人苏轼,以及现代的文学大师鲁迅等人的文学创作无不受到他的巨大影响,白居易也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奠定了他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第四名,诗佛王维。“佛”当然是佛家的说法,也是佛家的最高境界。 自古就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称王维为诗佛,除了突出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其实更表达了人们对王维在唐代诗坛中的崇高地位。跟白居易和杜甫等人的诗相比,其实我更喜欢王维的诗韵风格,清新淡远,自然脱俗,远离尘世,充满禅意,创造出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唐代诗坛可谓独树一帜,别具风情。
第五名,诗家小圣李商隐。李商隐是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之美的诗人。 李商隐擅长七律,是继杜甫之后,唐朝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其《无题》诗影响巨大。李商隐的咏史诗也有很高的成就,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及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他的一些诗歌由于写作得过于隐晦迷离,跟《红楼梦》一样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第六名,诗家紫薇杜牧。杜牧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诗人,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其诗可分两类,一是豪迈的,二是香艳的,他的豪迈诗的代表便是咏史诗,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诸多诗人中成就比较高,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后人对其二人的评价可见一斑。 杜牧在诗、文、赋领域都是大家和名家, 是一位将平生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的艺术天才。
第七名,诗星孟浩然。和王维一样,孟浩然也是我国唐朝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还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诗的诗以五言古诗为主,写的多是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主要表达是隐居闲适、羁旅愁思,他的诗风清淡自然,内容虽有愤世嫉俗之词,但更多的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第八名,诗豪刘禹锡。刘禹锡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诗人,他的诗作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又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刘禹锡的诗,具有简洁明快,风情俊爽的特点,他是唐朝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诗也因此具有一种哲人般的睿智,而刘禹锡又善于把挚情渗透其诗中,所以,他的诗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刘禹锡性格刚毅,富有豪猛之气,虽然一辈子过得并不太如意,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他始终不曾绝望,心中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因此被称为“诗豪”。
第九名,诗家天子王昌龄。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因此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现仅存诗181首,存诗虽不多,但质量很高。他与高适、岑参同是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其诗意境高远,语言圆润如玉,音调婉转悠扬,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此外,他的宫怨诗则又可与李白争胜,此类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独步唐代诗坛,王昌龄也被称作是成功用七言绝句写作宫词的千古第一人。
第十名,诗鬼李贺。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享有盛誉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想象极为奇特,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由于他的诗文多为“鬼仙之辞”,因此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所以后人称他为“诗鬼”。李贺的诗大多是表达他生不逢时的内心苦闷,抒发的是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唐朝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最后27岁就英年早逝,要不然以他的才情,他在诗歌领域的成就应该会更大,位列唐诗人前五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