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023-07-27 11:00:03 86阅读

余秋雨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 ,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

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余秋雨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此书透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写这一代中国人心灵中的纠结,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余秋雨不同的感触和震撼。触碰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自己国家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

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余秋雨写作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

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5]

余秋水散文有什么?

主要散文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寻觅中华》、《何谓文化》、《摩挲大地》、《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为什么对余秋雨的评价那么高?

对余秋雨的评价高,首先是因为余秋雨开了“历史文化大散文”的先河,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再者,余秋雨先生用优美的语言讲述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文字不止优美还富有智慧和哲理,给人以启迪,且增加了民族自信心。

在大家都竭力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之时,他却选择对中华文明进行深刻思考,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他拥有卓越的才华和常人没有的勇气值得敬仰。

余秋雨有机会拿诺贝尔文学奖吗?

余秋雨有机会拿诺贝尔文学奖吗?这个问题有交点愿意回答。

我一己认为,获"诺贝尔"奖现在已是一个公共话题,对他的神话化和酷评还将被持续下去。正因如此,我把我真实的想法写出来。

1.余秋雨简介: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因文化史和艺术学方面的大量著作,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1985年)、“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986年)、上海市文学艺术大奖(1991年)、“上海十大高教精英”荣誉称号(1992年)、国家文化部部颁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992年)等。

2.代表作品:

余秋雨以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广受欢迎。此外,他还著有《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最新出版的书《雨夜短文》等散文作品。

3.什么是“诺奖”: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于1901年开始每年颁发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诺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文学”奖它是标志的世界文学的最高标准,它代表着世界的普遍的文学标准!

4.看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距离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中国作家的向往和全国人民的期望。2012年莫言凭借《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国人欢欣鼓舞。然而,看到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让人不禁怀疑诺奖评委颁这个文学奖到底是奖给作者,还是奖给强大起来的中国。

比如刚刚看了一本书《太多幸福》,作家爱莉丝·孟若。让人久久回味的一本书。全书由10篇小说组成,读时有些压抑迷惑,但回味起来却发现非常深刻、引人深思。虽然书名《太多幸福》, 但其实它是讲痛苦的,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活在痛苦的泥沼中、体面伪善的躯壳下,终其一生在自我惩罚。她以旁观者的视角细腻平淡地讲述那些人们没有办法讲出口的痛苦,那些无法言说的委屈羞愧和脆弱微妙的内心。相信让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仅是她的文字和故事,更是她对人性的洞见和悲悯。

对比国外和国内作品,一个最大的感触是中国作家在作品中寄托了太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使命,他们更喜欢通过故事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或思考,更关注历史和现实而非人物和人性,人物的命运通常是他们影射现实、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所以国内作品的人物往往具有很强的时代印记和局限性,很难穿越时空。

国外的作家恰恰相反,他们也会将人物放到历史背景之下,但他们更关注的是人物和人性,他们往往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他们宣扬的大多是爱、慈悲、宽恕、原谅这些普世价值观。作者创作小说的动机却是赞叹人性的光辉,相信善有善报、相信爱的力量。

由此可想一下,百年来“诺奖”中那些伟大的作品,你看到的最醒目的特征,何尝不是“个性”。

莫言获"诺奖"曾这样说:过堙没于时间、消逝于人群的无数背影,共同的特征是他们千篇一律、彼此等同。历经时间淘洗依然为人铭记的,总如白昼中的一块冷铁或暗夜中的一点星火,以个性的方式对你经久提醒。“诺奖”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国界为世人所追捧,何尝不是因为它们给出的这份难得的感动、记忆和提醒?

5.余秋雨有机会拿诺贝尔文学奖

我个人觉得机会总是有的,机会总不负那些有准备的人。余秋雨是当今中国较有影响力的一位文化学者,他的文字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从文学艺术价值上说,具有普遍性,在"个性"特征上并不是很理想,从思想性上说,余秋雨的作品所站的思想高度有待思考。

余秋雨的文学成就是众所周知的,至于获得诺贝尔奖这个问题,我认为还在路上,努力是个过程,结果可待。对余秋雨这样一位优秀的中国作家来说,让真正优秀的中国文学被世界所知还有待时日,这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目前的中国文化,其中包括文学,还受制于主导性的西方现代文化,无论从能力还是心态上都远没有准备好。不过,对于余秋雨和一批优秀的中国作家来说,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性和文化共同体已无法被忽视。希望中国的作家不忘初心,勇于创新,身体和灵魂,必须在路上!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告知删除

余秋雨的等你原文?

等你是 余秋雨的经典散文

或许人一生可以爱很多次,然而总有一个人可以让我们笑得最灿烂,哭得最透彻,想得最深切。来生,我依旧等你。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正如我藏不住爱你的喜悦,藏不住分离时的彷徨。我就是这样坦然,你舍得伤,就伤。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