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怎么读,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
郢怎么读,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
许光达是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开国大将,曾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装甲兵司令员。
一、铁甲大将——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奠基人
许光达是新中国装甲兵第一任司令员兼政委,为新中国军队的机械化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
选择许光达出任装甲兵司令兼政委,自然是许光达身上有着与常人不同之处。
在我军高级将领中,许光达对装甲机械化的认识早、理解深,准确把握了装甲机械化的趋势。
早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一个多月,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延安,许光达就注意到了这场战争的与众不同:装甲机械化在现代战争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撰写了《闪击战的历史命运》一文,讲述了德军是如何利用装甲机械化部队在闪击战中所向披靡的。
1957年8月,许光达总结了抗美援朝中砥平里之战的教训,撰写了《加强人民装甲兵的建设》一文,认为砥平里之战,志愿军失利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坦克等装甲兵的火力配合。
到了1960年代,许光达对装甲机械化的理论认识更加全面和系统化,他认为装甲兵在现代陆军中已经不单单只是特种兵种,而是集合了诸兵种的综合性力量。
许光达的这些理念,在主要将领都是步兵出身的解放军中,显得尤为超前,甚至连毛主席一开始都没有完全意识到装甲兵的重要性。
鉴于此,许光达成为当之无愧的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的第一人选。
而在许光达主政装甲兵期间,他主持制订了装甲兵的大政方针和“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规划。
许光达还身体力行,亲自驾驶坦克训练,在装甲兵中掀起了学习坦克驾驶的高潮。
在许光达的领导下,新生的装甲兵部队成长极为快速,很快就具备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
二、奋勇杀敌——四次开膛破肚抢救1932年3月,瓦庙集血战七天七夜,许光达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子弹击中心脏旁边部位,许光达危在旦夕,急需抢救。
随军医生杨鼎成鉴别伤势后,认为除了动手术取出子弹,再没有别的办法。可是当时医疗条件太差,没有麻药、没有手术刀具、甚至连张手术床都没有。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许光达说话了:
“反正也是一刀,没麻药不要紧”。
众人一听愣了,这可是开膛破肚的大手术,没麻药怎么行。
但时间一分一秒也不能浪费,否则许光达随时都有性命之忧;杨鼎成和众人强忍着眼泪,开始了手术。
一张老乡家里的门板当做手术台、铁匠铺打的剪刀当做手术刀、再准备了一大捆盐水泡的棉花用来消毒,手术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刀下去,由于子弹嵌入骨头太深,无法找到位置,手术没有成功,许光达已经是全身大汗,痛得身躯都变了形,但没有吭一声;
第二刀,医生在伤口缝合的地方再次开了一刀,但仍然没有找到子弹,手术再次失败,许光达仍然坚持着不吭声;
第三刀开膛,还是失败了。
此时,医生都不敢再做下去了,危险性实在是太大了,只能先把伤口缝合起来,先养着伤势。
等战事稍微好了些,贺龙命人把许光达送到上海,秘密找了一个条件好点的医院,第四次给许光达开膛破肚,这才把子弹从身体里去了出来。
三、申请降衔——毛主席称赞高风亮节1955年在授衔的时候,根据许光达对革命的贡献以及资历,他被拟授予大将军衔,其他的将军都是高高兴兴的,唯独许光达闷闷不乐。
据许光达将军的子女回忆,1955年“八一建军节”晚会后,许光达回到家就一言不发,完全没有平时开心、高兴的样子,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老伴邹靖华也回忆说,当晚许光达整晚翻来覆去、一夜未眠。
第二天,大家问许光达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他才说:
中央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这太高了,很多同志在战争中都牺牲了,自己配不上大将这个荣誉。
思来想去,许光达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降衔申请书》,有意不谈自己建立的功绩,要求自己不当大将,授予上将就可以了。
毛主席没有同意许光达的“降衔申请”,在中央军委的讨论会上,毛主席拿着这份《降衔申请》,称赞许光达的此举:
“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
正式授衔的时候,中央军委仍然根据许光达的革命贡献,授予大将军衔。
四、文革受辱——逝世前三天还在被迫请罪文革期间,许光达因为坚持真理,不向“造反派”低头,遭受了很大的冲击和无端的屈辱。
一次红卫兵在装甲兵总部大礼堂搞大批判,拿出纸糊的高帽子要给受批判的政委带上,许光达义正言辞的予以反驳,情绪激动之下,心脏病突然发作,一头栽倒下去,经过解放军总医院的抢救才活了过来。
事后,“造反派”还去许光达家中闹事,贴上对联:
上联:小将造反有理:
下联:老将理应支持:
横批:造反有理。
还有一次,正当许光达在装甲兵司令部主持完一次重要会议,刚回到办公室,竟然被自己的生活秘书带了一群红卫兵来造他的反,一阵噼哩哗啦,把他的办公室咋个稀巴烂,什么也没发现;又冲到许光达的家中,找到许光达当年抗日战争中缴获的日军军旗,污蔑许光达“投递叛国”。
到后来,许光达竟被限制人身自由,被造反派关押了起来审讯,曾经一次接连审讯了三天三夜,不让许光达休息,还对他拳打脚踢,许光达在审讯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虐待,身体状况极差。
1969年6月3日,许光达大将在关押审讯中逝世,一代将星陨落,就在许光达逝世的前三天,他还被逼迫“认罪”、写“悔过书”。
五、绝不徇私——风范启后人建国后,许光达身居国防部副部长、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位,位高权重,却从不以权谋私,对子女也从没有特殊照顾、拒绝为亲属安排工作。
许光达要求子女上学时一律住集体宿舍、回家不准坐他的专车,只能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不准向学校和同学透露自己的身份。
直到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因品学兼优,被学校推荐留学,到家中进行政审时,学校才知道许延滨竟然是大将许光达的儿子。
六、忠于感情——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1928年10月,许光达与邹靖华结婚后,就因为反动派对共产党员进行迫害,不得不分开,而这一分别就是十年之久,这期间许光达在职务上屡屡升迁,但他从没有忘记糟糠之妻,更没有像的将领一样再娶,而是一直在苦苦找寻邹靖华。
而邹靖华也同样在找寻许光达,直到10年后,两人才再次相逢。
此后,二人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在许光达受难的文革期间,邹靖华也没有离开许光达,二人是真正的伉俪夫妻。战国时期七国的始祖的名字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两个早期王朝其实都还保留有一定的氏族部落集团特征:夏王朝、商王朝治下存在很多表面上臣服于王室的部族。到了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时相传有八百诸侯前来相助。这所谓的八百诸侯其实就是一个个氏族部落。周王朝把从殷商手中得来的领地分封给自己的同姓宗族和同盟部落。由于历史年代实在是太过于久远,所以西周初期到底分封了多少个诸侯国如今已无法确认。
不过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春秋时期见诸经传的大小诸侯国有一百七十余个。诸侯之间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兼并战争后到了战国时期已形成燕、齐、楚、秦、赵、魏、韩七雄鼎立的格局。公元前221年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终于消灭了山东六国中坚持到最后的齐国。这标志着古老的华夏大地迎来了崭新的大一统帝国时代。那么华夏文明从诸侯鼎立迈向大一统过程中的战国七雄都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战国七雄各自的出身履历并不相同:有的是周王朝一开始分封的,有的是在周朝中后期受到分封的,还有的是自己打下地盘逼着周天子分封的。战国七雄绝大多数并不是从立国之日起就一直强大的,而是经历了相对漫长的由弱变强的复杂过程。战国七雄各自的先祖在最初接受周王朝分封时的爵位也各不相同。接下来我们就逐一看看战国七雄各自的先祖究竟是谁。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其实是相对比较弱小的。这个国家除了在燕昭王统治时期一度促成五国伐齐之外就一直没振作过。不过要说起燕国的历史那的确是足够悠久:燕国的第一代受封者是周武王姬发的兄弟召公姬奭。由于召公姬奭要留在镐京辅佐朝政,所以实际就封的是他的长子姬克。燕国受封之时与鲁、齐、卫、晋并称五大“方伯”。换句话说燕国在立国之初是当时普天之下最强大的五个诸侯国之一。
五大方伯类似于五大战区各自负责自己这一方的长治久安,同时也可以对四方蛮夷戎狄进行征伐扩张。当时黄河的出海口位于今天的海河一带,因此燕国得以利用黄河之水沟通南北。燕国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周王朝插入戎狄腹地的一把尖刀。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于蓟(今北京房山)。这时燕国的领地大约相当于如今河北省北部以及辽宁省西部一带。
然而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以后燕国这个老牌强国却已雄风不再:燕国尽管也勉强跻身战国七雄之列,但几乎就是在大国堆里垫底的。直到战国时代中期燕昭王起用名将乐毅策划五国伐齐: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燕国将领秦开又率兵大破东胡,从而将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燕国直到公元前222年被秦始皇所灭享国八百年左右。燕国作为武王伐纣后第一批册封的老诸侯几乎与周王朝相始终。
齐国说起来也是周王朝最早册封的老资格诸侯:齐国第一代受封的国君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伐纣灭商的头号功臣姜子牙。齐国受封之时就是五大方伯之一,春秋时代齐桓公在天下诸侯中率先开创霸业。从西周经过春秋直到战国时代齐国始终是天下响当当的强国。当齐国早已成为威名赫赫的东方大国之时秦、赵、魏、韩尚未立国。不过战国时代的齐国其实和春秋时代的齐国已不是一回事了。
齐国最早的开创者的确是姜子牙不假,但战国时代的齐国已不再是姜子牙的后代所统治了。话说春秋时代陈国公子陈完为躲避内乱逃亡到了齐国。当时的齐桓公分封陈完于田地。陈完的后人以祖宗的封地作为姓氏,因此陈完又被称为田完。田完的后代在齐国豪门贵族争权夺利的过程中日渐强大起来。公元前489年田氏已完全掌握齐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
至此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新的统治者。田氏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父子两代期间通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打败了战国初期的头号霸主魏国,又向北用兵于燕国并几乎在三十天内尽灭燕国。战国中期的齐国一度与西方的秦国鼎足而立。秦国为此曾建议齐国称东帝、自己称西帝。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之后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在之后秦国征伐山东六国的过程中齐国始终置身事外直到最终被秦国所灭。
1920年毛主席在谈到自己的家乡时曾说过:"呜呼湖南,鬻熊开国,稍启其封。曾、左,吾之先民;蔡、黄,邦之模范"。毛主席这句话中所提到的鬻熊正是楚人的先祖:相传鬻熊是祝融火正陆终的后裔、周文王的臣子。屈原曾在《离骚》中追溯楚人的起源“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按说楚人是根正苗红的华夏炎黄子孙,然而楚人长期与南方山林中的蛮族杂居。
武王伐纣时楚人曾出兵追随周武王。等到周王朝战后大封诸侯时楚人也是满心期待,可周武王在分封诸侯时竟漏掉了楚人。直到周成王时代楚人首领熊绎才被封了一个子爵。尽管楚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正式的诸侯爵位,可楚国君主在天下所有诸侯中几乎是地位最低下的。因此中原诸侯一度颇为鄙视地称楚人为南蛮。正是这种长期被人鄙视的屈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楚人知耻后勇砥砺前行。
楚人立国之初不过弹丸之地、国穷民弱、饱受歧视,然而一代又一代楚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终使楚国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七雄之中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如今整个长江流域几乎都是由楚人进行了最早的开拓。
据《史记》记载:秦之先祖是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曾被各部族推举为华夏部族联盟的共主。大禹之子启破坏禅让制、杀死伯翳后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伯益所在的嬴姓部族被启开创的夏王朝打压,因此被迫从今天的山东地区向西迁徙到如今陕甘交界一带。商汤灭夏时嬴姓部族趁机报复夏朝为商汤建国立下功劳。嬴姓部族因此得到了商王朝的提拔重用:纣王手下的蜚廉、恶来就出自嬴姓部族。
武王伐纣之后嬴姓部族作为商朝贵族被清算而沦为周王室的牧马奴隶。周孝王时期为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颇为重视养马工作。嬴姓部族的非子因为特别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册封在秦地。这时的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非子其实只是嬴姓部族的族长,还不够格称为国君,只不过后来秦国强大起来后才追封这位始祖为开国之君。
周平王东迁时非子的后代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正式册封为诸侯。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战国时期秦国经历秦献公时期的新政改革、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日益强大起来。惠文王为秦国取得了巴蜀之地,宣太后消灭了秦国后方的义渠隐患,昭襄王在长平之战中打垮了秦国统一天下最后一个强大对手。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对内强化王权、对外远交近攻终于得以完成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夙愿。
秦始皇嬴政还有一个名字叫赵政,因为秦国宗室是嬴姓赵氏。赵国宗室同样也是嬴姓赵氏。秦国的先祖非子和赵国的祖先成都是大骆的儿子:成是大骆与申国国君的女儿所生的嫡子;庶出的非子被周孝王册封在秦地后就和继承了大骆一族嫡系正统的成分家了。成的后人世代作为晋国卿士一直延续着赵氏的宗脉。晋文公时期的卿士赵衰奠定了赵氏家族日后崛起的根基。
赵衰死后其子赵盾长期把持晋国的军政大权。赵盾死后赵氏在晋国卿族大夫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险些遭遇灭门惨祸。在这场变故中侥幸存活下来的赵氏独苗赵武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原型。赵武之后赵氏历经赵成、赵鞅、赵毋恤几代宗主励精图治日渐壮大起来。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魏氏、韩氏灭掉了晋国实力最强的贵族豪门智氏。从此晋国宗室已成为赵、魏、韩三家卿族大夫手中的提线木偶。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赵、魏、韩三家宗主为诸侯。当时的赵氏宗主赵籍由晋国卿族大夫摇身一变成为诸侯国君。赵武灵王在位期间通过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崛起成为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中堪与秦国抗衡的对手。公元前260年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终于战胜了赵国这个最为强劲的对手。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公元前222年秦军攻灭了赵国最后一支残余抵抗势力。
当初周王朝分封诸侯时把如今的山西芮城一带册封给了魏国。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掉了魏国。灭魏有功的毕万就被晋献公册封在魏国故地,因此毕万的后人就以祖宗的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毕万之子魏犨早年曾追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公子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之后魏犨得以跻身晋国的卿族大夫行列。公元前453年魏氏宗主魏桓子联合赵氏、韩氏灭掉了晋国实力最强的贵族豪门智氏。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赵、魏、韩三家宗主为诸侯时在位的魏氏宗主是魏文侯魏斯。魏文侯是战国时代率先推动变法强国的君主:魏文侯起用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改革,又任命吴起打造了一支称雄天下的魏武卒。从魏文侯起到他的儿子魏武侯乃至孙子魏惠文在位前期魏国始终是天下头号霸主。魏惠文在位时期东败于齐、西败于秦,从此魏国再不复昔日辉煌。
魏国其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诸侯国:商鞅、张仪、范雎、吴起、尉缭子这些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要么本身就是魏国人、要么早年曾在魏国活动过。可这些人后来都离开了魏国,而秦国正是吸收这些魏国出走人才较多的国家。到了战国后期魏国已形同于秦国的“东藩”。公元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以水淹之计攻破魏国都城大梁。至此享国178年的魏国灭亡。
韩国的先祖是赵氏的养子韩厥。当年赵氏遭遇灭门惨祸时韩厥顶着巨大的压力进宫面君并大胆直言:“赵氏,先贤伯益之后。自中衍以下,嬴姓显贵。赵衰佐文公、赵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于晋。奈何一朝获罪,而绝其嗣?今有功于国者,恐无后于晋!望君侯三思……”晋君在韩厥的劝谏下让赵武续嬴姓赵氏之嗣并将封地还予赵氏。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韩厥使赵氏的基业得以保全。
韩厥当时也许没想到此举竟会帮到自家后人。春秋时代末期智氏作为晋国最强大的卿族大夫家族常欺凌赵、魏、韩等其他卿族大夫。公元前453年韩氏宗主韩康子联合赵氏、魏氏一举灭掉智氏。公元前403年韩氏宗主韩虔与赵氏的赵籍、魏氏的魏斯一同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韩国尽管也得以跻身战国七雄之列,但韩国的实力在七雄之中几乎是垫底的。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可谓是韩国历史上少有的光辉时刻。韩昭侯在位时期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从而使韩国国力大增,以致于十数年间诸侯无侵者。然而七雄之中实力最弱的韩国地处诸国包围之中的四战之地。等到韩昭侯、申不害死后韩国再度遭到其他诸侯攻伐。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所灭的诸侯国。
匕禾页是什么字?
读音:yǐng同音字: 影 yǐng、郢 yǐng 异体字:部外笔画:7总笔画:13左右结构,形声;从禾、顷声。
颖 yǐng〈名〉形声。
从禾,顷声。从禾与农作物有关。本义:谷穗。亦称“颖片”。指禾本科植物小穗基部的二枚苞片。
颖,禾末也。
从禾,顷声。谓贯于穗及近于穗之芒秒。
——《说文》禾穗谓之颖。
——《小尔雅》1. 禾的末端,植物学上指某些禾本科植物小穗基部的苞片:~果。
2. 东西末端的尖锐部分:锋~。
3. 才能出众:聪~。
~悟。
~慧。
~异。
新~。相关词组:词语解释举例:1.新颖 xīn yǐng:1.新奇别致。
2.新抽出的禾穗或芽。
2.颖悟 yǐng wù:聪明过人。
3.脱颖而出 tuō yǐng ér chū:显露才能超越众人。颖:尖子。
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怎样汇报工作会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
这是 “ 弘禾师兄 ” 的第 24 期分享
俗话说的好:“酒香还怕巷子深。”
当今职场,不是你工作努力就会得到升迁。你工作努力,得能讲出来,能让领导听见看见,你才更有机会晋升或发展。
现在职场中,会讲话,会汇报工作,已经成为每个职场人的必备技能了。
职场中的领导管理的业务和团队人员很多,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逐一对每个员工进行详细了解,那么领导怎么知道每个员工到底干的怎么样呢?
唯一快速高效的方法,就是听取员工的工作汇报。
如果你在职场中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升职加薪快的的员工,不一定是实际业务干得最好的,但他们的表达能力一定是非常优秀的。
不懂工作汇报带来的后果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老板新建了一个微信工作群,要求群里的员工每天8点下班的时候,要把当天工作的完成情况,在微信群里向老板汇报。
第一周的时候,大家都完成的不错。
但在一天的周末,一位员工因为晚上家人生病需要去医院看病,他的手机正好没电了。
所以,整个公司里就这位员工一个人没有及时在微信群里向老板汇报工作完成情况。
第二天这位老板就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进行了训斥,表现出对这位员工非常的不满。
这位员工只好耐心的解释,自己没有按时汇报工作的原因。
但这位领导就认为他是找借口,一气之下便把这名员工辞退了。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个别人员的个别事件,那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真实的故事。
如果你经常上网应该听说过这个比较著名的案例,2017年百度年薪150万的设计总监,在一场国际体验设计大会上,因为PPT做的不好被开除了。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网上一片惊愕,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竟然因为PPT做的不够好看被开除了。
在我看来,与其说他的PPT做的不好,不如说他的演讲结构和内容力度不够。
PPT只是逻辑的外在表现形式,真正的内核在你的汇报逻辑,你的思维方式,你的语言表达等。PPT固然重要,但比它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核。
除了这两个故事,在职场中,有很多人因为工作汇报做的不好,被公司开除了。
所以,你千万不要认为工作汇报没那么重要,或者只是单纯的认为PPT只要做的好看就行。
我告诉你,光PPT做的好看,还真不行。
就好比说,你想买一件羽绒服抵御寒冬,结果买了一件外观非常好看的羽绒服,但它实际上并不保暖,寒冬中依然寸步难行。
或者说你买了一件既不好看又不保暖的羽绒服,你不能仅仅说这件羽绒服太丑了,真难看,而更重要的是它的材质,它并不保暖,这才是内核。
纵观职场的发展规律你会发现,那些升职加薪快的,都是逻辑清晰,表达流利,工作汇报做的好的人。
他不一定做工作最努力,但他的工作汇报一定做的不差。
为什么你的工作汇报别人不想听?你应该学过“小马过河”的故事,一匹小马为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对面的磨坊去,来到河边遇到了好几个不同的动物给了它不同的建议。
老黄牛说水很浅,而小松鼠说水很深。它们俩说的都是实话,但它们俩的体形不一样,对同一事物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道理是一样,就如我们在做工作汇报,你说出去的话每个人听到的都一样,但每个人受背景不同,疑问、观点、掌握的信息不同,理解的结果就不一样。——人是具有差异性的。
工作汇报的“金字塔原理”工作汇报,是我们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为何有些人的汇报杂乱无章,有些人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呢?
其实,那些工作汇报做的好的人,都是掌握了这个技巧。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影响你工作汇报的“金字塔原理”。
我们先来看个例子:
所以,为了保证读者找到的结构就是你希望他理解的结构,你就必须得提前把这些结构告诉你的读者。
为什么金字塔原理对我们如此重要?
最主要的原因:它是根据大脑的结构和喜好来设计的。
大脑都喜欢简单
了解人的差异性:归纳与总结非常重要
大脑容易被结构化的文字所吸引
人正常的思维过程:
用金字塔原理呈现给别人的过程:(依照对方大脑的喜好)
所以,在进行工作汇报时,首先要明确汇报主题。之后再将这个主题进行拆分,拆分为二级分类,后再依次向下进行拆分。(如下图)
1、 结论先行
进行工作汇报时,首先要记住“结论先行”。无论汇报什么,要想清楚你最核心想说的事情是什么,把它放在金字塔的最顶端。
比如,你想做2019年的工作总结或汇报,那你金字塔的最顶端就可以是“2019年工作总结&2020年工作计划”。
2、 以上统下
在金字塔的各个层级之间,要是“以上统下”的关系,上面的每层对下面是总结概括,下面的每层对上面是解释支撑。
3、归类分组
将引发同一问题的相同问题进行归类,放在同一类别或问题的下面进行归类。
4、逻辑递近
按逻辑顺序组织相关素材,其中要参照: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进行撰写。
在撰写工作汇报时,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先总结后具体,先全局后细节
先重要后次要,先论点后论据
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使用金字塔原理,还需要吸引受众的目光学会了金字塔原理,我们的工作汇报就可以引人入胜了吗?
未必吧。
如果你只是干巴巴的在那里讲,即使是按金字塔原理的方式去讲,大家也不一定感兴趣,因为内容未必很生动。
如果内容枯燥,也是没办法引起大家听下去的兴致的。
使用金字塔原理整理想表达的资料后,还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一定的设计。
你需要思考,你写工作汇报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受众理解自己想表达的想法。
所以你需要思考,同样的内容怎样表达受众会更喜欢听。你需要在讲述时,抓住对方的“心”,让他跟着你的节奏走,这才是成功的汇报。
那怎样表述才能更抓住受众的心呢?我们需要研究金字塔的“子结构”。
子结构1:纵向关系
想要抓住对方的心理,需要了解:人们的大脑是善于质疑的,你要能抓住这些疑问,才能更好的吸引他们。
举个例子:
纵向关系的核心要点:
当你写出来每个核心观点时,你要考虑对方的心理是什么,听到你的观点对方的心理会产生什么疑问呢,之后你要再下一层中回答出他的疑问。
这种引发疑问——给出答案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吸引读者看下去。
子结构2:交代清楚背景信息
只要掌握引发疑问——给出答案的句式就够了吗?当然不够,不信我们来看个反例:
以上图片中,确实也是按照引发疑问——给出答案的方式进行的,但是你不一定能听得下去。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对某个事项提出解决方案,到底发生了什么需要这个解决方案?
这个反例中没有交代出提出解决方案的背景信息。
子结构2的要点:
交待清楚事件发生的背景,让受众从最开始就能跟你保持在同一维度上,确保他们不会掉队。
针对上面的例子我们一起来改进一下:
子结构3:子结构之间的横向关系
子结构之间的横向关系,只要指的是在同一级别上的逻辑关系,包含: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
(1)演绎推理:推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是一种确实性推理。
(2)归纳推理: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对象按类区分开来进行推理。
(3)时间顺序:通过设想某一事件的发展流程,从而得出的观点。
(4)结构顺序:通过评论某一结构,得出的观点,将整体分割为几个部分。
(5)重要性顺序:根据不同的重要性来划分,得出的最终观点。
另外再分享几个细节性的注意事项:
帮我取个历史小报的名字?
如果你的历史小报是故事型的,名字可以取《故事殿堂》 如果你的历史小报是专刊型的,名字可以取《汗青传》 如果你的历史小报是普刊型的,名字可以取《忆古观今》 我取的名字只是个参考,你可以集思广益,再加以修改,最后选定一个。 附上几则历史故事: 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 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x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 “落雁”,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中国民间故事网)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音shù)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战争)。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订了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 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音liáo),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音hé lǘ)。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孙武,是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吴军占领了郢都。楚国人申包胥逃到秦国,向秦国求救。秦哀公没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说:“楚国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们亡国!” 秦哀公派兵救楚国,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才撤兵回国。 吴王阖闾回到吴国都城,把第一大功归给孙武。孙武不愿意做官,回乡隐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军事著作。(来源:常青树) 伍子胥过昭关 项羽自任西楚霸王 汉元年(前206),项羽入关后,派人向楚怀王报告并请示封王事情。怀王坚持过去的盟约:“率先进入并平定关中的为王”,任命刘邦统治关中。项羽对此气愤不已,于是名义上仍尊奉楚怀王为义帝,让他仍旧居住在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掌管梁、楚地方9郡,设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分封了18个诸侯王。 项羽本来不想让刘邦为关中王,又担心违反背约之名,于是与范增策划说:“巴、蜀地方道路险峻,秦朝被流放的人都居住蜀地,而且巴、蜀两地也地处关中。”因此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等地,设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并将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3个降将,借以阻挡汉王东向的通道:章邯为雍王,掌管咸阳以西,设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司马欣为塞王,掌管咸阳以东、黄河以西,设都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董翳为翟王,掌管上郡,设都高奴(今陕西延安东北)。 管仲辅佐齐桓公 鲁庄公九年(前685)齐鲁乾时之战,鲁军失败后,齐大夫鲍叔率领军队,代表齐桓公前往鲁国,表达齐国的意愿。公子纠被杀以后,其辅佐管仲随鲍叔返齐。回国以后,鲍叔对齐桓公说,管仲是天下奇才。您若仅仅治理齐国,那么由高傒和我辅佐即可;您若要称霸天下,则非管仲不可。齐桓公不记射中带钩之仇,以亲自出城迎接之礼礼遇管仲,任命他为齐相,主持国政。管仲相齐后,一心辅佐齐桓公的霸业,对齐国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在管理上,他主张礼法并用,礼以使人知廉耻,法以使人守规矩。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管仲的这些政策为齐国称霸准备了物质条件。 张良进履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10年天下会大乱。13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10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13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苏轼在《留侯论》中曾对张良的涵养评论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