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的目标,我国的宪法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目标,我国的宪法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为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权力监督和制约原则、法治原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它法律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我国现行宪法的原则性要求:一、人民主权原则;二、法制原则;三、基本人权原则;四、权力制约原则
全面依法的根本目的?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是否能说明韩非思想比道家儒家更先进?
现在都是依法治国,是否能说明韩非思想比道家儒家更先进?现在的国家都是依法治国,但同样也是遵循了道家和儒家的很多思想,并不能说明韩非思想比道家儒家思想更为先进。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下这三种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涌现出了多种思想,其中儒家,法家,道家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同时也更为后人所知。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
《先秦学术概论》:
“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汉书·艺文志》:
“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道家和儒家是一对相互学习又互相对立的两个存在,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道家讲究超脱于现实,仙风道骨,不为凡事所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能达到此境界的人屈指可数,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而儒家讲究的是大爱,泛爱众,天下之人都可以通过教化得以改正,和佛性有相通之处。
人有善恶、美丑、出身等各种内在和外在条件,经历了不同的境遇,造成了个人素质有很大的差别,几乎不能实现在同一时期达到道家和儒家的理想状态。那这种时候如何能使人们很好的生活,保证社会公平,好人能够正常生活,不被恶人欺负,坏人能得到惩治。这就需要确立规矩,人人遵守,也就是法家的依法治国。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
韩非是荀子的弟子,自然也接受了很多儒家思想,但是本身爱好“刑名法术”之学,且归本于‘黄老之学’,将道家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法家。这可以说韩非思想只是以法为主,但是包含了道家和儒家,集三者之大成,从这个角度讲,是有了很大的进步的。
秦始皇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秦始皇遵循的是依法治国,加强思想法制,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促使秦国不断壮大,最终统一了六国,实现了霸业。这也能很好的证明韩非思想在当时的作用是巨大的,符合当时国家发展的需要。现在国家讲究的就是依法治国,很难想象在几千年前的秦国已经完成了这一理念。
韩非思想还有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会发现很多的中国历史讲究的是效仿古人,也就是模仿。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来看,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并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以前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这种思想对中国将来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毛泽东在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时批注道:韩非师从于荀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毛主席对韩非思想评价很高,韩非思想使秦国拥有了健全的国家管理方案,帮助秦始皇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
历史上还有比较有名的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的人就想是不是这个时候的法家就没落了,其实不然。董仲舒是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这又是集三家之所长,主要是以儒家教化众人,实际还是依法治国。
《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思想具有发展观念,韩非主张的法是以当时的实际来制定的。不是一直遵循的,这也造就了韩非思想是没有局限性的,可以永远进步。
现在的人接触的都是法律,很少去学习儒家或道家的思想。但是这些都是融入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中国人讲究仁爱,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人的残暴,毫无人性,依然坚持了善待俘虏的政策,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中国人做生意发现都爱喝茶,然后交流也不是只围绕钱,而是讲究人为本,这又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不断档,屹立几千年的国家。很大的原因就是做到了集万物之所长,学习先人的智慧,继承优秀的文化理念,应用于当下,不断发展。思想是具有生命的,拥有成长性,包容性,只是不同的社会时代,会需要不同的思想为主导。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完善各家思想,使中华民族不断强盛。
欢迎讨论交流,期待思想上的碰撞。
保障公民的什么等各项权利不受侵害?
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国通过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创建保障公民更充分享有人权的制度环境。通过严格执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为维护公民人权提供体制机制保障。通过公正司法,构筑保障公民人权的坚强防线。通过全民守法,夯实人权保障的社会基础。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法治建设要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将人权法治保障确立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的法治建设新成果,以一系列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划时代改革,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切实推进了人权的法治保障。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什么时候?
依法治国是1997年9月提出的。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发展需要是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依法治国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