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名将

2023-02-23 14:20:03 107阅读

东宫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名将?

贞观6年,尉迟恭不仅搅黄了李世民的宴会,还差点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李世民对他说了一句话,当场吓坏了尉迟恭。

大闹宴会这事儿成了尉迟恭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而尉迟恭一生中,有两件事很是引人注目。

东宫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名将

第一件,大闹宴会这事儿。

当时李世民大宴群臣,宴会嘛,肯定排了座次表,尉迟恭进入会场后,发现自己的座位不对!

因为有个人座位排在他前面,而且他觉得这个人没什么功劳,不应该排在自己前面。

按照尉迟恭的暴脾气,当场就对着那个大臣怒吼道:你有什么资格排在我前面?

恰好江夏王李道宗和尉迟恭是邻座,眼见气氛不对,就上来劝说,并不断给他解释。

谁想,这尉迟恭的脾气实在太过火爆,当场就一拳砸向李道宗!

像尉迟恭这类在战场上的猛将,拳头打出去的威力十分强大,李道宗的眼睛差点就报废了。

尝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李世民看了实在是生气,当场对尉迟恭说了这么一段令人恐惧的话:

我读《汉书》时,发现汉朝开国功臣最后善终的很少,都被刘邦做掉了,所以我登基后,一直想保全好大唐的功臣,但今天看到你的行为,我才理解了汉高祖杀功臣的做法。

这话的意思很简单:不想死,就给我老实点!

尉迟恭当场被吓住,此后对自己的行为严加约束,为人也变得低调许多。

太宗不怿而罢,谓敬德曰:“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第二件事:尉迟恭被指控涉嫌谋反

这件事是决定尉迟恭能够安享晚年的重大事件,唐太宗最终放过了尉迟恭,这件事情功不可没。

贞观十三年(639年),当时尉迟恭被外放到地方任大都督,掌管一方军政大权。

但尉迟先生的人缘实在太差,没多久就有人向皇帝进言,说他想谋反!

于是李世民找来尉迟恭,当面对他说:我听人说你想谋反,这是为什么?

谁知尉迟恭也不辩驳,干脆就说:

我确实是谋反,我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身上留下的全都是无数的刀痕箭疮。现在天下平定了,就开始怀疑我谋反了吗?

说完,他当着李世民的面,脱去所有衣服,他身上的各种伤疤、箭伤非常多,李世民看到这场景,当场就泪目了。

目睹这些,李世民想起了当年创业时,攻灭窦建德、王世充,打垮刘黑闼等众多大型战役,尉迟恭带兵冲锋陷阵,屡立战功。

后面玄武门事变时,也多亏了尉迟恭多方面周旋,想起这些,眼前这个人对自己历来忠心耿耿,怎么可能会谋反?

于是让尉迟恭穿上衣服,并安慰他说,就是因为相信你,所以才会当面跟你说这事儿。

上尝谓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对曰:“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为之流涕,曰:“卿复服,朕不疑卿,故语卿,何更恨邪!”——《资治通鉴》

后来修建凌烟阁时,李世民派人给他画了画像,位列凌烟阁24功臣之列,排名第七。

这说明,经过这件事,李世民是相信尉迟恭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而且对他的功劳是很认可的。

所以,尉迟恭尽管人缘不大好,但依然受到皇帝信任,一直到唐高宗时代才去世,享年74岁。

我们来分析一下尉迟恭这个人。

从军事才华来看,尉迟恭属于猛将一类,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多是勇猛无匹,带着几个人就干冲入敌阵,打的敌军阵型打乱。

但是论军事谋略,运筹帷幄,尉迟恭就很一般了。

就拿被他打过的李道宗先生来说吧,此人深谙兵法,腹有韬略,唐朝攻灭东突厥时,他就曾经大破突厥。

后来又大破吐谷浑、破高句丽、击破薛延陀等,战绩斐然,这些战役都是需要极高的军事造诣才能做成功的。

所以,尉迟恭撑死能做先锋大将,而做不了军事统帅。

从为人处世来看

尉迟先生似乎情商也不大高,不太会做人,连长孙无忌、杜如梅、房玄龄这些一等一的大臣都不放在眼里。

史书上说,尉迟恭只要发现他们有什么过失,无论大小,都当面指责!

好家伙,人家也是大功臣,而且有些是宰相,不要面子的吗?

因此,尉迟恭最后在朝廷混不下去了,只能被外放到地方上任职。

敬德好讦直,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三年,出为襄州都督。——《旧唐书》

基于以上这些,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一,尉迟恭是一个情商不太高的猛将,但也仅限于猛将之流了。

因为人缘不大好,所以后面有人搞他,说他涉嫌谋反,这是很正常的。

按照他这连房玄龄、长孙无忌都敢直接指责的性格,肯定在朝廷里得罪不少人,被人搞也是正常的。

其二,如果按照一个人一生的功绩来算,尉迟恭在凌烟阁排不到第七。

不说其他,有三个人的贡献绝对超过尉迟恭很多很多。

苏定方一人灭三国,大破吐蕃,大唐疆域能达到巅峰,苏将军功不可没。

李世勣在李世民还在世的时候,就曾经大破突厥、破高句丽、攻灭薛延陀,唐高宗时再攻灭高句丽,战功赫赫。

李道宗曾跟随李靖大破突厥,后又独自带兵攻破吐谷浑,大破薛延陀、攻破高句丽,战绩斐然,且用兵谋略远高于尉迟恭。

凌烟阁要是晚几十年诞生,尉迟恭只能排在这三人的后面。

长安十二时辰中姚汝能究竟是谁的人?

姚汝能是谁的人,我相信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第八集的人心中都有了一个模糊的答案,而在第14、15集中,这个答案便更加清晰。

(注意,此处只是就剧情所做的分析,原著党就不要乱入了。)图示为第八集中,右相府吉温第一次透露“三女”二字。“三女”即为“汝”,但是单凭这两个字就断定姚汝能是右相林九郎的暗桩未免太片面。只是结合剧情来看,张小敬曾经戕杀上司,怒杀熊火帮三十四人的内幕除了徐宾早就知道内情外,剩下的就只有一直随身“监视”着张小敬的姚汝能了。果不其然,姚汝能暗中去京兆尹调查了张小敬案的秘辛,随后他又回到了靖安司将消息告诉了李必,并且暗暗diss了一把张小敬愿意配合“捉狼”的目的。他这波反间计玩的真六,这是要两面置张小敬于死地啊!

此时剧情才更新到第八集,而姚汝能很可能已经是林九郎的人。细思恐极的是,姚汝能在第2集中曾告诉张小敬,他是东宫右卫率,太子的直属亲信。姚汝能是看着太子和李必长大的,这样深厚的感情都能被策反,实在是匪夷所思。而在第14、15集中,姚汝能挑唆崔器离开靖安司转到右骁卫阵营,崔器所属的旅贲军听命于东宫太子,右骁卫的甘守城则直接听从林九郎调遣。到了这个时候,姚汝能是右相暗桩的猜测便板上钉钉了。但是姚汝能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没有表现出对升迁的欲望。他曾告诉张小敬,自己喜欢写一些官场的八卦秘辛,他的作品在黑市上卖的不错,希望能把张小敬也写进书里。

姚汝能更在李必怀疑他是奸细的时候,气的脱口而出,自己只想做个逍遥公。同样类似的话,他也对崔器说过。不着急升迁,对功名利禄不放在心上,不为财,不为私欲,那是为了什么?结合姚汝能的身世及性格特点,我做了以下浅薄的分析。

光复家族荣耀

姚汝能的先祖父是大唐名相姚崇,祖上曾享有无上的容光。可是姚汝能的父亲却犯下结私贪污之事被诛杀,姚氏一门从万人敬仰到被人不齿,这种落差感让他一直很自卑。姚汝能是个复杂的人,表面看似无欲无求,但内心时刻想要光复门楣。选择右相,是因为他权倾朝野,而太子一方的势力则羸弱很多,何监年事已老,李必稚嫩,剩下的又不足为道。良禽择木而栖,也不是没有可能。

无间道

其实我始终都不肯相信姚汝能是坏的,就冲他在发疯的教众堆里曾拼命护着张小敬这一点就足够了。如果姚汝能的“叛变”是受命于太子的,又或者说是受命于何监,那一切都好解释了。

姚汝能从头到尾在抓狼卫这件事上都不太上心,有可能是因为知道狼卫之事不过是为促成太子上位所布的一个大局。狼卫的事后来超出了预期的掌控,姚汝能曾数次暗示李必就此停手,或许李必和张小敬的过度介入影响到了一开始的计划。但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希望将来不要被打脸。

怀才不遇中途叛变,但迷途知返。

扮演姚汝能的芦芳生曾透露过,这个角色确实在中间有过反转。其实看得出来,编剧对姚汝能的改编是花了心思的,这个曾经的名相之后如今屈居在靖安司听命官阶小他一级的李必差遣,死囚张小敬又横空出世,处处抢了他的风头。姚汝能在靖安司的位置是比较尴尬的,而太子对于他和李必,明显是更偏爱后者的。假设姚汝能的叛变是出于怀才不遇,那么后期的迷途知返就更说得过去。如果是这样的安排,姚汝能这个人物的形象将会更加真实,更加立体。张小敬这样的英雄是万里挑一的,但世间更多的却是姚汝能这样接地气的普通人。以上纯粹只是基于剧情之上的揣测,个人拙见而已。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欢迎留言讨论哦!

农村老话有钱莫住东厢房是什么意思?

厢房是指四合院中东西两侧的房屋,在四合院中北边是正房、东西两边均为厢房、南侧为倒座、中间是天井。那为什么说“有钱莫住东厢房”呢?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冬不暖,夏不凉”。

不住东厢房的原因在下半句说得很清楚了,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建房最好是坐北朝南,而东厢房等于是坐东朝西的设计。这样上午的时候基本上是照不到太阳的,所以冬季就会比较寒冷,加上冬季吹的是西北风,在东厢房中往往会受到寒流的侵袭,所以冬天的居住体验比较差。

而夏天就完全相反,过了午后太阳就会直射到东厢房,房间里的温度会骤然上升,所以夏季会比较炎热。加上夏季风向是东南方向,所以东厢房也基本吹不到凉风,居住体验同样不好。

不过现在这句话已经过时了,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很多方法来取暖、乘凉,可以完美解决东厢房居住体验不佳的问题,所以现在合院在布局的时候也没有了那么多的顾忌,接下来给大家推荐几套合院的图纸,宅基地面积比较宽裕的朋友可以把图纸收藏起来。

第1套:

占地尺寸:18.8m×28m

占地面积:278㎡(不含庭院)

建筑面积:278㎡(不含庭院)

建筑高度:7.3m

建筑情况:设6室 1厅 2卫 1厨 1堂屋 1娱乐室

第2套:

占地尺寸:18×18m

占地面积:324.94㎡

建筑面积:577.7㎡a

建筑高度:10.5m

建筑情况:7室 2厅 1厨 1餐厅 6卫 2露台 2储藏间 2设备间 2衣帽间 1书房

第3套:

占地尺寸:22m*30m

占地面积:332㎡(不含庭院)

建筑面积:332㎡

建筑高度:6.2m

建筑情况:共设5卧室 1客厅 1厨房 1餐厅 5卫生间 1车库 1茶室 1书房 1储藏室 1配电间 4庭院 1 露台 1回廊

第4套:

占地尺寸:26.6m*25m

占地面积:678.4㎡

建筑面积(不含庭院):506.5㎡

总 高 度:10.3m

建筑情况:共设5室 4厅 7卫 1厨 5衣帽间 1书房 1走廊 1阳台 1露台 1庭院

第5套:

占地尺寸:18m*29m

占地面积(含庭院):522㎡

建筑面积(含庭院):657㎡

总 高 度:9.3m

建筑情况:共设4室 1厅 6卫 1厨 3衣帽间 1桑拿房 2书房 1茶室 1起居室 1泳池 1休闲区 1庭院

想看更多合院图纸,可以关注头条号:住宅公园。

为什么只追尊自己的祖父卫太子为戾太子?

这涉及到我们对古时政治制度的误解。

在我们的印象里,封建社会是纯粹的“黑暗专制”的,皇帝仿佛可以为所欲为、予求予取,整个国家都是他手里的私人财产。实际上并非如此,皇帝本人也面临着许多束缚,尤其是在思想制度领域,如果不想当个被抛弃的昏君,那些历代相传、被士大夫阶层公认为真谛的政治逻辑、法统规则就得遵守。

简而言之,封建政治是有“规矩”的,连皇帝也得遵守,否则就是自毁长城。至于汉宣帝刘询(刘病已)为啥将爷爷刘据追谥为“戾太子”、而不是像后世的嘉靖那样把父亲追尊为帝,是出于对以下两大政治规则的尊重。

第一,统治者不能自我否定、推翻。

当初的巫蛊之祸,刘据虽然被证明是冤死,汉武帝也体现出了后悔之意、并处理了相关办案人员,但这并不能改变刘据行为的性质。我们梳理下这起事件的脉络:

汉武帝外出休养,让江充等人查办巫蛊之案;

江充与太子刘据有矛盾,把祸水引向东宫;

刘据无以自明,便发兵对抗,长安陷入混战;

汉武帝猜测到了刘据的处境,派人前去召他当面解释;

但使者不敢进城,回报声称太子谋反。汉武帝震怒,这才下令宰相调兵应对;

面对丞相刘屈氂率领的朝廷军队,刘据组织起数万百姓与其对抗,经过五天的血战,长安城内血流成河、死者多达好几万。这也坐实了“太子谋反”的传言,刘据由此逐渐失势,最终兵败身死。

整个事件的脉络是很清晰的,虽然后来汉武帝查明刘据起兵的原因,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表达自己的后悔,比如将江充满门抄斩、将苏文当众烧死、将亲手杀害刘据的人灭门,并且修建了思子宫、望思台,但我们要注意,从来没有替刘据“平反”一说。

否则的话,为什么后来当他得知刘据唯一的血脉——还是个婴儿的刘病已(刘洵)被关在诏狱里时,仍然没有任何表示?

而且,有人曾把刘病已送到京兆尹,但由于上无皇命、没人敢接收,又把他退回了监狱。直到汉武帝驾崩、汉昭帝即位后,刘病已才被送到外祖母家抚养。

由此可见,虽然事实证明了刘据是因被诬陷而起兵。汉武帝体现出了悔意,民间也对其给予了高度同情。但这起事件的性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江充的办案权来自汉武帝的赋予,即使他确实借机公报私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执法权是可以被武力挑战的;一时被冤枉的情况,在任何时代都不可避免,但应对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人人都选用最极端的方式——直接武力对抗,却导致了更多人无辜冤死,这又何来一丝的正义性?

因此,即使刘病已当上了皇帝,但他并不能推翻爷爷刘据所造成的事实,也不能推翻朝野对此形成的盖棺定论,否则,那就是推翻历史、否定朝廷的合法性,造成思想混乱、人心不安,并暗示着鼓励人们可以用武力对抗执法者,如此一来,岂不是自掘坟墓?

第二,对皇位继承法理的尊重。

古代皇位的传递,并不是一拍脑袋随意决定。就算参与决定的各方有私心,那也得建立在合法、合情、合理的基础上,以堵住悠悠众口。

以刘病已之前的刘贺为例。当时,由于汉昭帝英年早逝、身后无子,没有嫡系后裔。根据宗法制,此时应该首先考虑从他的兄弟、也就是汉武帝的儿子中挑选。但当时的唯一人选——广陵王刘胥早就被汉武帝拉进了黑名单,而且其为人桀骜不驯、不按常理出牌,辅政大臣霍光不愿意选他,但苦于没有依据。

关键时刻,一位郎官上书朝廷,他引经据典,借用周太王、周文王立幼不立长的案例,传递出“只要有利于社稷,可以废长立少”的观点。获得了理论与历史依据,霍光如愿把刘胥排除在外、迎立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

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次上书,很有可能是霍光的刻意安排。至于刘贺的继位法理,后来在他被废时,朝廷拟定的罪状里写得很清楚:“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轨......”,即:刘贺继承的是叔叔汉昭帝的大统。

刘贺在位仅仅27天就被废,随后朝廷大员们继续商议下一位皇帝的人选时,丙吉、杜延年向霍光极力建议汉武帝的曾孙、刘据的孙子——流落民间的刘病已。(值得说明的是,当初刘病已身在襁褓就被投入大狱时,正是这个丙吉保护、抚养了他。)

经过一番斟酌,霍光同意了这一提议,随后几位重臣联名上书皇太后,里面的措词是这样的:“孝武皇帝曾孙病已,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子万姓。臣昧死以闻!”

就这样,刘病已作为汉昭帝刘弗陵的继承人,正式被迎立为大汉皇帝(这意味着刘贺已被从制度上剔除皇帝序列)。按照常理,这时他得给自己的亲生祖父母/父母一个合理的名分。没过多久,他下诏说:“故皇太子葬在湖县,没有谥号,不能享受每年四季的祭祀。应当为故皇太子议定谥号,建立陵园。”

刘据去世了这么多年,却连个正式的谥号都没有,再次佐证了朝廷对他的负面定论。随后有关部门经过研究后,提出了他们的专业意见:

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义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

根据礼法,做了某人的继承人,就成了这个人的儿子,所以不能再祭祀自己的亲生父母,这是尊敬祖先的大义。而刘病已作为孝昭皇帝的继承人,肩负接续刘氏祖宗香火的重任,所以不能过分抬高亲生父母、祖父母。因此,他们建议:故皇太子定谥号为“戾”,其妻史良娣称为“戾夫人”;刘病已的亲生父亲应定谥号为“悼”,亲生母亲称为“悼后”。

根据《谥法》的定义:“不悔前过曰戾,年中早夭曰悼”,可见,“戾太子”是实打实的恶谥。但作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刘病已对此只能接受,否则,他就是与汉室正统、与天下士大夫作对。

与后来明朝嘉靖年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大礼议事件”相比,刘病已在给自己亲生祖父确立名分时仿佛显得很弱势。实际上,这反映了不同阶段政治生态的变化:奠定封建政治框架的汉朝,则是公认的“最有规矩”的朝代;但往后,皇权处于不断强化的趋势,明朝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则登峰造极,那时的皇帝自然显得至高无上、仿佛可以为所欲为。

然而,这种强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显然弊大于利。无论处于任何身份、何种地位,如果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感,还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干的?

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

魏文帝黄初三年,魏国陈思王曹植途径洛川,得遇洛水女神宓妃,有感所遇,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挥笔写下名动千古的《洛神赋》。

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子建在全文的最后毫不避讳地直言“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而就在曹植对洛神写下浓墨重彩的前一年,也即黄初二年,他的哥哥魏文帝曹丕刚刚将文昭甄皇后,也就是艳绝天下的甄宓赐死。

世人都说,曹植是因情生幻,他看到的洛水之神宓妃,其实是嫂子甄宓的倩影,又或者说,他是借用此种文学创作手法,来悼念那个死于非命的他的一生挚爱。

传说曹丕将甄宓赐死时,命人将甄宓弄成以发遮面、以糠塞口的样子,致使甄宓死状凄惨,毫无一代大魏皇后的高贵端庄。可是最初对甄宓一见钟情的子桓,又为什么最后对甄宓这般薄情甚至恨之入骨呢?我们首先来看,曹丕和甄宓的初遇。

结合《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共同来看,乃是在曹操征伐袁绍攻破冀州时,世子曹丕最先进入袁绍的府邸,看到甄宓伏在袁绍之妻刘氏的膝上,吓得瑟瑟发抖,曹丕很客气地说道,你们不必如此,老刘太太你膝盖上趴着这位是何许人呀?

刘氏,回答,是次子袁熙新娶的媳妇刘氏,回答,是次子袁熙新娶的媳妇甄氏,由于袁熙出镇幽州,甄氏不肯远行,所以和婆婆留守在家。

子桓见状便命甄氏将头抬起,这惊鸿一瞥可了不得,《三国志》中说甄宓“姿貌绝伦”,《三国演义》中说甄宓“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总之当世美女,就算是江东二乔也未必能比得过。曹丕把一双眼睛看得直了,后来曹操得知此事,便允诺了曹丕和甄宓的婚事。

然而《世说新语·惑溺篇》开篇就有如此的记载:“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曹操对美貌的人妻是没有抵抗力的,他之前霸占过张绣的寡婶邹氏,结果间接导致了典韦战死。后来又在下邳看上了秦宜禄的妻子。所以根据他的爱好来判断,虽然事实不一定像《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今年破贼正为奴”那么夸张,但是曹操对甄宓垂涎已久倒是确有可能的。

那么我们就此可以分析出第一层原因了,由于曹丕实际上可能抢了他老子的女人,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极有可能在面对曹操时感觉自己理亏,或者即便是他没有感觉理亏,当时是故意先一步进入袁府的,那这件事也一定多少会影响他面对曹操时的心理状态,对之后与曹植关于继承王位的争夺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长此以往,他也许会后悔当初自己年轻气盛的选择,对甄宓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甚至由宠爱转为厌烦和责怪。

而通过《洛神赋》中曹植对洛神的描而通过《洛神赋》中曹植对洛神的描写,我们确实会有疑问。首先,曹植不可能真的遇到了什么仙女。这个“洛神”一定是有原型的,再加上《洛神赋》原名《感鄄赋》,而在诸如《战国策》、《史记》以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不少典籍中,“鄄”和“甄”这两个字都是通用的,再加上后人的牵强附会,就把《洛神赋》和甄宓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洛神的原型就是甄宓。那么曹植甄宓死后的第二年,写下了感情如此真挚饱满的《感鄄赋》,难道不能说明,曹植对嫂子甄宓一直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吗?或者说,是不是二人的感情很早就开始了呢?曹丕对甄宓最后的恨意,是不是也和此有关呢?

我的看法是,应该不能。因为“鄄”多用于地名,严格来讲和“甄”字并无太大的联系。而且关键在于,甄宓生于公元183年,曹植生于公元192年,甄宓比曹植在年龄上整整大了九岁,再者,曹军攻下邺城是在公元204年,这时曹植不过十一二岁,而我们假设曹植和甄宓是旧相识,那这相识也只能是发生在曹丕娶甄宓之前,曹植作为一个书生型的王子,是不太可能明目张胆地给亲哥哥戴绿帽子的,但是公元204年曹植不过十一二岁岁,发育可能还没有成熟,不太可能对甄宓产生什么想法。所以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后人的臆想罢了。

那么曹丕最后如此对待甄宓,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我们仍然可以从时间上来推测。这里最有趣的事实是,甄宓的长子,也即后来的魏明帝曹叡,恰恰也出生在公元204年。我们来罗列几条事件:公元204年,本来已经和袁熙成婚的甄宓嫁给了曹丕;公元204年,曹叡出生;女人怀胎十月方能一朝分娩;三国时期主要使用的历法为《太初历》,和现在一样一年仅有十二个月。。。

答案显而易见,曹叡的出生太快,这答案显而易见,曹叡的出生太快,这个男孩很有可能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反而极有可能是曹丕娶甄氏的时候,甄氏已经怀有了袁熙的骨肉!可是在技术落后的古代三国时期,即便曹丕心有所疑,也并没有什么完全准确靠谱的办法可以验证这件事情(滴血认亲是谣传,不准的),再加上历史中记载甄氏因为曹丕移情别恋而又怨言,那么曹丕在赐死甄宓时对她加以报复,也就多少可以理解了。

最后讲一个故事吧,唐代李善在对《昭明文选》中《洛神赋》的注解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忘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甄后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饮,仍以枕赍植。植还,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情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迄,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简单来说就是,是曹植先看上的甄宓,但是被哥哥抢了先,之后便陷入了深深的四年,后来有一次上朝,曹丕给他看了甄宓用过的枕头,表示自己后悔处死了甄宓,曹植很伤心,结果曹叡在宴请曹植的时候,干脆把枕头送给了曹植。后来曹植在洛水之畔休息,见到了甄宓之灵,甄宓还跟他表白了,并且告知了赠枕的深意,曹植因此写下了《感甄赋》(《洛神赋》)。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时至今日,“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时至今日,“一女乱三曹”的往事已经随风而逝,甄宓与曹家父子三人的情感纠葛也经过了无数次的加工和讹传成为人们口中的谈资,河南省安阳市柏庄镇里,甄宓之墓也已经荒草萋萋,我们作为后人最该做的,就是还先人一份安静,在现实生活里,不要做有违人伦之事罢了。

还是以义山的一首《无题》作结: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