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太监,明朝四大宦官

2023-07-21 15:30:04 87阅读

明朝大太监,明朝四大宦官?

一般来说,认为明朝有四大权宦,也就是四个有名的大太监: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说起权倾天下,明朝有名的四大权宦: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除了汪直,其余三人的下场皆是十分悲惨,可以说是罪有应得。但汪直十六岁提督西厂,二十岁权倾天下,二十三岁被贬,之后却没有被清算,终究得了善终,这恐怕还是和汪直并非十恶不赦的大恶人有关,即使汪直年少气盛贬手握大权,也利用权势谋取一些私利,但他并非是个忠奸不分的恶臣,也没有扰乱国政,他在权臣道路上曾经做过这么几件事。

明朝大太监,明朝四大宦官

首先是铲除恶霸,当时有权势的太监覃力朋走私私盐,并且栽赃人命谋取私利,汪直知道后带领西厂将覃力朋清查处死,同时也有权臣之后杨晔行为作恶,汪直同样下令查处杨党,铲除了恶党势力,这些都是汪直在位期间替明朝皇帝干的事情,稳固了皇权统治。而汪直掌政时期也并没有乱杀忠臣,当时有位清廉著称的文臣杨继宗在汪直示好拉拢的时候表示不屑,汪直知道后也没有暗中排挤他。

是怎样聚敛高出国库六倍的白银的呢?

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在皇家政权统治的时期,一直都有太监的身影纯在,有些太监们玩权弄术,大肆贪赃枉法,严重者还会祸乱朝纲,搅得国家是乌烟瘴气一团糟。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什么持续不断地重用太监呢?

因为太监们不会有子嗣后代,所以不可能意图造反,充其量也就是玩弄权术,违法敛财而已。言归正传,说说我们的主角,明朝大太监刘瑾。大太监刘瑾不仅是手握大权,还名正言顺地侵吞国有财产,视朝政朝纲而不顾,公开索贿受贿,巧立名目私扣国有专项银两,利用职务便利索要或勒索并收受他人财物,肆无忌惮地搜刮钱财,甚至设定了一个远大的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要做皇帝,蓄意谋反篡权夺取皇帝宝座。我去,这还了得,来呀;将他拿下凌迟处死。于是;这个大太监刘瑾被足足割了数千刀而死。

刘瑾出生于陕西兴平,祖上姓谈,因得宠于姓刘的宦官得以入宫,故改称姓刘。在入宫之后,他一直侍奉太子朱厚照,后来太子继承帝位为武宗。刘瑾因东宫的心腹而得宠,成为内宫职权部门司礼监的掌印大太监,和明朝八虎中的马永成、谷大用分别掌管着东厂和西厂这两个特务组织。

刘瑾,明朝正德政权时期的一个宦官,是众所公认的一个继大秦王朝赵高之后的又一位一手遮天的大太监。明朝政权时期,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大明王朝的朝堂上有两位皇帝,一是正统皇帝朱厚照,二是被称为【站立皇帝】的刘瑾。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之后依然童心未泯,年少贪耍,玩心颇重,于是乎,朝政大权就自然由刘瑾一手掌控。刘瑾是朱厚照最信任的太监,也是明王朝八虎之首,掌管着司礼监等重要的核心职能机构。所以大太监刘瑾频频篡改政权制度,打击异己,巧取豪夺,聚敛钱财,权焰熏天。刘瑾的敛财方法堪称古今一绝,朝廷官员要想和他私下见面,需要事先排队预约,而预约就需要一千两白银。以至于朝堂上下的臣子都以大太监刘瑾马首是瞻,一时间没有人敢惹他。

刘瑾一手遮天的时候就大批量在朝中各职能部门安置自己的心腹之人,大肆惩治和自己对立的大臣。还设置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各地大小官员到京述职之后,第一件事必须到刘瑾府邸送拜见礼,礼金则根据官员的等级来定。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官员内调前要送贺印钱,升官后还要送谢礼。但凡有人不去送礼那就会死得很悲催,简直就是肆无忌惮的巧取豪夺,坐地发家致富的一大创举。刘瑾还中饱私囊,狗胆包天大肆侵占国有财产。在大太监刘瑾执政的时间里,他聚敛的财富是大明王朝国库的数倍之多。刘瑾贪污受贿的金额约;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五千万余两。资料参考,【明通鉴】、【皇明通纪】、【明史纪事本末】

站在女性的观点追忆历史、了解历史,感受截然不同的一种历史解读情怀。

每天和你分享有价值的历史观点!请你留步给予关注,点赞,点评,转发,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原始动力!爱你们……

清末大太监李莲英之死?

李莲英可以说是做到了清朝太监的极致了,凭借着机警的头脑和三寸不烂之舌,从九岁入宫一直到61岁离开皇宫,这五十二年过得可谓是风生水起,那么李莲英究竟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说打开他的墓穴之后所有人都意外呢?

其实,让人意外的事情是很多的,下面小太阳就一件一件的和大家说:

李莲英的墓地呢,是很有讲究的,隆裕太后给李莲英的坟地亲自赐字,并且根据梁思成弟子赵广智先生所说,李莲英的墓地规格可以说是按照清朝东西陵的规格缩小之后建造的,陵墓内升仙桥、石五贡样样俱全。

李莲英万万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墓地会在文革时期因为被当做四旧而挖开,那么上面所说的赵广智先生,在当时就被迫参与了李莲英墓地的挖掘,而且还亲手打开了李莲英的棺材。

既然李莲英生前是大富大贵,死了之后还得到太后命令厚葬,为什么他的棺材打开之后,让大家都万分惊讶呢?

第一,李莲英墓室的挖掘也是废了很大的力气,当时为了打开这座墓室,铁锹,十字镐都耗费了很多把,仍然没有打开,大家都没有想到李莲英的墓地会如此坚硬,原来李莲英墓地外面用的是白灰、黄土、鸡蛋清还有糯米熬得汤混合制成的,这完全是按照古代城墙的材质制作的啊,比起现在的水泥,只硬不软。后来多亏了住在这里的一位老者,告诉了他们下地宫的入口。

第二,赵广智先生当时第一个下了墓穴,发现了墓室的门,这个门是分成两扇,左右两扇,左边的门后边用机关顶住了,赵广志凭借着考古的经验把左边的门打开了一些,但是打开右边门的时候却发现打不开,往里面一看,可把他们吓坏了,因为他们发现李莲英的棺材竟然从棺床上下来顶住了一半的门。

虽然害怕,但是不能不进,进去之后发现,墓室内部墙面上都是乱七八糟的黄色印记,后来一研究才发现,原来是地下水上涌,把这个墓室给泡了,水位上涨又下落。反复多次,所以棺材才会移位。

第三,进来之后就该打开棺材了,打开棺材之后,就是大家所说的大感意外,因为在拿出棺材内部的陪葬品的时候发现,李莲英棺材里面,除了带着辫子的一颗头颅以外,在被子底下盖着的都是泥巴,也就是只是用泥巴来制作成一具身躯,只有一颗头。有头无身。

其实这些都挺让我们大感意外,当然最意外的就是这第三点,也就是有头无身了。

那么问题有又来了,李莲英到底是因何而死:

关于李莲英的死法,也有很多种说法:

一,被革命党杀头,当时的革命党恨清朝的皇帝,恨慈禧太后,所以连带着李莲英也被恨上了,才导致了李莲英被革命党杀头。但是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因为李莲英死的时候已经离开了皇宫这个纷争的地方,已经是一个无人去理的普通人了,不至于专门去杀他还容易暴露自己。

二,死于痢疾,这个说法呢,是出自李莲英的后人(都是过继的,并不是亲生的),关于这个说法,李莲英的后人们都是口径一致,说是在离开宫廷之后,没过多久就染上了痢疾,后来没有医治过来,病死了。但只是病死的话,属于正常死亡的,为什么会有头无身呢,所以小太阳认为,这个说法也不可信,只是李莲英后人为了掩盖某些真相所编造的原因罢了。

三,小德张和江朝宗,这个小德张是李莲英离开皇宫之后的太监总管,李莲英还在的时候就和李莲英不对付,和李莲英并成为清朝三大太监,小德张对李莲英财富很眼红,就连抄李莲英家都是小德张提出的,而江潮宗呢,是大总统袁世凯手下的得力干将,。

按照这个说法,是李莲英在家的时候,收到了一份请帖,而请帖的主人就是江朝宗和小德张两位,之后呢,李莲英赴宴就被杀死在了后海,时候,李莲英的家人在后海找到了李莲英的头颅。

这个说法是我国已故史学家颜仪民所提出来的,小太阳相对于以上几个观点,更倾向于这第三个说法,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这个说法不仅有名有姓,而且连地点都有,颜仪民老先生曾经还说,这件事情,他是听江朝宗的儿子江宝仓亲口所说的。

二,如果是正常死亡,可能就会像另一位太监安德海似的,在墓碑上写着公因病殒于什么时候,但是,在李莲英的墓碑上只说了公殒与宣统三年,所以关于李莲英是死于痢疾或者烟痢疾是不对的,

三,他不是正常死亡的证据,就是棺材里面的人,只有头颅,却没有身子,身子都是由泥巴和棉花所假装的,而且头颅上的辫子,也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连在头骨上的白色头发,下半部分却是接上的黑色头发。

但是李莲英到底是怎么死亡的,其实现在史学界还是众说纷纭,并没有谁能够拿出确凿的证据,关于清朝大太监李莲英,大家还知道什么秘闻呢,欢迎评论留言哦,大家一起讨论。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

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是哪个?

一、秦国赵高

赵高,是历史上有名宦官。他在史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一是身世,二是生年,三是功过是非。正史记载不祥。

有野史这样记载:赵高的父母是秦始皇时代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赵高和他的几个兄弟一出生便被阉割送进宫里。赵高天生一副聪明头脑,善于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只可惜品行不端。由于在宫中时间较长,接触了一些秦代的律令,又能用心强记,所以比较精通狱法。

秦始皇知道他干练有才,对他很宠信,让他作了中车府令,并且让他教导少子胡亥学习刑法狱讼之事。胡亥虽是个只知行乐的花花公子,但对赵高讲述的断案治狱的事例却很感兴趣,因而,一直把赵高当成老师和亲信,对赵高很是尊重。

赵高曾经触犯刑律,秦王派大臣蒙毅对他治罪。大臣蒙毅依照秦律,判他死罪,剥夺官籍,始皇念他平时做事勤快,便赦免了他。

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阴谋,巧言厉色拉李斯下水,瞒天过海,矫诏逼杀公子胡苏,将大将军蒙括史弟下狱,成功邦助胡亥篡位。事后升为郎中令,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已腰斩同盟者李斯,李斯死后,秦二世专宠赵高,任命他为中丞相,国家大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赵高位尊权重,但贪欲之心不能满足,他想篡位谋反,又恐怕其他大臣反对,就心生一计,亲自导演了“指鹿为马”的闹剧。赵高穷凶极恶,玩二世于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最后他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为有史以来宦官逞凶之首例。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灵他怎能明白,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一阉人赵高之手?

二、东汉张让

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颖州人。他从宫中一杂役太监,逐步爬上太监首领中常侍。他怂恿昏君刘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他“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皇宫还高,又怕灵帝发现,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

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已,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

三、唐代高力士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之一。他本姓冯,名元一,潘州人。曾祖冯盎为广、韶十八州总管,祖父冯智为潘州刺史。父冯君衡因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因此,他幼年时即与母失散。圣历初,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将他阉了以后送入皇宫内。高力士从小聪慧,办事机敏,武则天女皇很喜欢他,命他在左右待奉。后因事触怒了武则天,被责打以后赶出宫去,由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高。高延福原为武三思家奴,与武三恩关系密切,高力士因此常出入武家。一年后高力士得以再次入宫,隶属司宫台。“神龙革命”中他随机应变,择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将主子武则天拉下马。后又出谋划策,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终成唐明皇最忠实的心腹奴才。不过,高力士在创造唐朝“开元盛世”的过程中出过不少力,献过不少良策,这在中国历届太监中,算是出类拔荟的高人了。

高力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最精彩一出戏,是他一手撮合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是他成就了杨贵妃,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成也力士,败也力士。真是美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长恨在人间。

四、唐代李辅国

李辅国,本名静忠,后赐名护国,又改为辅国,唐肃宗时当权宦官。静忠少时为宦官高力士的仆役,相貌丑陋,粗通文字,后来跟随太子李亨的李辅国跃上了帝国的政治舞台。李辅国的政治生涯算是大器晚成,他四十岁以后开始掌闲厩,后入侍太子李亨。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之祸,以汉、唐、明三代为甚,三朝权阉辈出,但居宰相之位者,惟唐代宦官李辅国而已。安史之乱成为李辅国崛起的契机,李辅国通过马嵬献策、灵武劝进,取得唐肃宗的信任,从而平步青云,官至兵部尚书。拥立唐代宗,更使李辅国飞黄腾达,官拜司空中书令,跃居宰辅,晋爵博陆王,尊号尚父,恩宠至极,这在中国古代宦官中绝无仅有。

大凡乱国枭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李辅国阿谀奉迎,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谋害同类,残杀异已,他从不手软。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李辅国一生忙碌,谋权固位,巧取豪夺,拥城国之富,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五、宋代童贯

童贯,北宋宦官,“六贼””之一,字道夫,开封人。童贯虽为太监但则属于另外一种类型,史书记载:此人身材高大魁伟,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颐下生着胡须,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这可能和他年近二十岁才净身有关。童贯净身入宫,投于大太监李宪门下。他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于媚术。徽宗即位后,他如鱼得水,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童太监成了“童大王”。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力日虚,他却兵权永固,足见他保权固位手段之高。宦官出身的童贯,朝廷里的官员很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贯骄恣,上下结怨。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恃,靖康元年被一连三贬。7月贬吉阳军又诏数童贯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追而斩之。

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肯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迄今无人能够打破的记录,并且可能会永远保持下去。这几项记录是: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宦官;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宦官。

魏忠贤为什么不篡位?

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古代的最高权力架构。

古代王朝的最高权力代言人只有一个:皇帝

皇帝的权力要得以彰显,基本上都是通于三个群体来显现:士大夫(相权)宦官(内廷)外戚(亲王),

宦官

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阉狗、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外戚

亦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

士大夫

士大夫是对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

熟读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明朝虽然前期皇权高度集中(勤奋的猪八八同学那是没的说),到中后期以后士大夫基本上已经占据了朝廷的主要话语权了。

而宦官和外戚实际上是朝廷用来制衡朝廷的重要工具,外戚在明朝主要体现为兵权(在明朝并不特别介入权力斗争),宦官主要体现为披红权。

到明朝中期以后,初步形成了皇帝,内阁和宦官相互制衡的政治局面。在景泰皇帝时期,皇权与内阁共同压制宦权,嘉靖时期,内阁和宦权共同对付皇权,万历时期,内阁和宦权共同对付皇权,天启时期,皇权和宦权一起压制内阁。

明代特殊的政治体制导致的皇帝、宦官、阁臣,他们就像一个三角一样相互制约和影响。当任何两方联合的时候,另一方就处于劣势。皇帝信任宦来官的时候,大臣就处于劣势,比较典型自然就是题主说的魏忠贤。皇帝信任大臣的时候,宦官就处于劣势,比较典型的是嘉靖朝,嘉靖朝可谓是名臣辈出,但却难觅名监的身影。大臣和宦官联合的时候,皇帝有也会受气(也是由于万历当时年幼),比较典型的是万历朝的张居正和冯宝的联合。如果皇帝谁都不太信任,则皇帝就大权独揽了,像崇祯就是大权独揽。

宦官的实权大小看的是权利来源。宦官权利最开始来自于皇权,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皇权,魏忠贤之所以能够权倾朝野,都是拜皇帝所赐,他所能够执行的权力也就是皇帝的权力,不是魏忠贤自己的。

以魏忠贤为例,他发迹是借着客氏的东风,取得天启皇帝的信任,加之他拉拢被东林党击溃的齐楚浙三党,在朝野之中建立自己的势力网,他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初步掌权。后宫之中,他有客氏为其撑腰,在朝廷上,有忠心耿耿的狗腿子帮忙做事,而文盲朱由校痴迷于成为鲁班传人,没有任何心思处理朝政,所以给了他可趁之机。

随后羽翼丰满的魏忠贤开始对东林党下手,从左光斗到赵南星,东林党彻底被毁灭,彻底结束了明朝党争的乱象,因为朝堂之上只有一个党派,还争什么?天下皆阉党的日子就此拉开了序幕。

但是还是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魏忠贤的权力来自于皇帝,那么他如果去违反这个权力来源的根源,他就是灭顶之灾。

再说到明朝的政治体制:

明朝的机构设置极为严谨,在中央有外廷内廷一一对应,作为机构的延伸,外廷还有外派的地方总督、巡抚,而内廷也有派驻地方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这样一来,内廷外廷之间就能从朝廷到地方实现层层的相互制衡,单凭一人的话,任凭你权力多大都难以将触角伸及朝廷内外的。

魏忠贤作为太监,他能实际掌控的也就是整个内廷,对于制约于他的内阁和三法司,他就算贿赂也不可能收买到全部人。他如果要绝对地获得朝廷权力架空皇帝,除非他能完全控制了内阁和三法司,以及直属内阁的地方封疆大吏,但是封建的正统思想决定了他是痴心妄想。

太监权利再大,也只能乱政,正如唐朝,他们可以换立皇帝,却不能取而代之。因为归根结底他们的权利还是来源于皇权,即使这个皇权只是名义上的,因为正统这个观念在古代实在太过强大了。正如苍天大树一般,太监便是树干和树冠,皇权却是树根,即使树干再粗壮,树冠再巨大,他们也不能离开树根,即使这树根再弱小。所以,他们只能导致国家更加糜烂,只能使这个骆驼更加瘦弱,却充当不了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

魏忠贤的兴起是因为皇帝的信任,但灭亡也同样是因为皇帝的不信任:1627年崇祯帝(思宗朱由检)登位以后,魏忠贤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