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炮击金门死了多少人,所以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最大宽度为12海里
1958年炮击金门死了多少人,所以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最大宽度为12海里?
12海里领海基线是1958年金门炮战时候毛泽东提出来的,这是中国当时火炮所掌握的射程,后来这个数据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并且实施;
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结束,解放军占领一江山,于是国民党从大陈岛撤退,浙江沿海地区全部解放。1956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大批武器开始实现了国产。尤其是1956年歼5战机的试飞,同时鹰厦铁路的通车,使得去福建前线道路开始通畅。
此时退居台湾的国民党不死心,三番两次骚扰大陆沿海地区,多次派遣飞机空袭骚扰,为了应对国民党的反复骚扰,毛泽东下来要求加强福建沿海地区的防务,必要时候要有关台海尤其金门之作战准备。1958年随着解放军大举进军福建,对金门的作战部署完毕。8月23日,随着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石一宸的一声令下,驻扎在厦门地区的炮兵开始炮击金门。
随着一连串红色信号弹升空,一时间炮声隆隆,地动山摇,金门岛上顿时陷入一片火海。当时正是周末,驻扎金门岛的国民党军队非常松懈,猝不及防被这炮击轰炸得损失惨重。从23日到27日,金门炮击用弹量达30万发,国民党军伤亡达3万6千人。与此同时,解放军海军开始封锁金门岛,除了教训国民党军的骚扰之外,同时也让国民党军能够顺利固守金门马祖,使得台海地区不会出现分裂。
美国得知金门炮战开始之后,美国马上动作,从中东地区调来两支航母战斗群,给国民党打气。到了9月初,美国在台海地区集结了大量的军舰和飞机,有军舰60多艘,飞机430架。有了这个底气,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叫嚣要封锁沿海地区。
对此,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在中国12海里领海范围内,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否则后果自负。这个12海里还是也有讲究的,当时毛泽东咨询了很多人之后得到了原来之前的规则是沿海地区是3海里的,只有苏联采取了12海里这个数字,鉴于此毛泽东认为我们的领海也要12海里。
有人说这样容易引发国际纠纷,毛泽东说道:“大家的看法都很好嘛,很可贵,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多想想,海牙协议不是圣旨,还是不能按照他们规定的办,要我说我们的领海线还是扩大一点有利,有了这个东西,我们打炮也更加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嘛!”就是说这个12海里是当时中国所装备的火炮最大射程距离。
面对中国提出的这个12海里,美国人不会人,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叫嚣道:“美国只承认3海里的范围,从来不承认关于12海里的任何要求。”而国民党此时认为有了美国人的庇护,开始向金门岛屿补充物资油料。9月7日,国民党海军副司令黎玉玺,在美国军事顾问陪同下,率领两艘国民党军的运输舰、5艘作战舰和美国第七舰队两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组成浩浩荡荡的舰队,护送运输船驶入金门海域。金门岛守军一看美国军舰来助威,猖狂起来,向解放军开炮,掩护着两艘运输舰,在金门岛的料罗湾港口卸下救授物资。
第二天9月8日上午,国民党海军“美乐”号和“美珍”号登陆舰又满载着军用物资和人员,开进料罗湾港口靠岸卸载。解放军炮兵42个地面炮和6个海岸炮连,突然间重炮猛轰,这是第三次开始大规模炮击。顿时,金门岛和港口陷入一片火海。“美乐”号被炮弹击中,在大火中燃烧片刻,爆炸沉没;“美珍”号中弹后逃跑。这时美国军舰先是远远观望,最后丢下国民党军舰,自己逃到料罗湾以南5~12海里处才停住。
不管国民党军的军舰如何希望它救援,它们却不敢向前靠近了。“纸老虎”的本色显露了解放军这次炮击近3个半小时,共发炮弹2.1万多发,又给了国民党痛击,给了美国军舰一个很狠的耳光。在此次炮战中,解放军飞机参加了空战,击伤国民党军飞机1架,接着英雄飞行员张以林在自己的飞机被击伤情况下,勇敢机智,把国民党军的飞机击落。
第三天9月9日,国民党军以所谓“闪电”运输,在美国军舰掩护下,4艘运输舰、7艘战舰,又向金门岛进发。解放军炮兵奉命以4个营又6个连的炮火,进行了第四次猛烈炮击。侵入中国领海的美国军舰,和前天一样,看势头不好,又快速逃离战区海域。这次炮击,共发炮弹2.5万多发,推毁国民党军工事10处,空战中击伤其运输机1架。
在连续的炮击下,美国最终也发表了一个声明就是护航国民党海军补给船舰队,不进入三海里的领海范围内。最后在毛泽东驾驭下,进行了“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的方针,与美国和台湾国民党进行斗智斗勇。同时做出了“大而不等,封而不死”的决策,灵活控制前线的打击进度,使得美国在台海地区的阴谋破产,同时也让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不敢随意骚扰大陆,作着反攻大陆的美梦。
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通过,其中有对领海这么规定:基线以外12海里之水域…。
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阳谋吗?
阳谋其实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使对方看出了最终目的,也没有办法应对。相较于阴谋,阳谋虽然光明正大,但却通常令对方无可奈何;阴谋则不同,阴谋一旦被对方识破,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我来举三个著名的阳谋例子。
孙膑:围魏救赵、围魏救韩这是典型的阳谋例子,也可称之为攻敌必救或围点打援。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于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战场,而孙膑则建议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逼魏军回师自救,邯郸之围逐解。齐军则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地区设伏,以逸待劳,最终大败魏军。
围魏救韩:公元前342年,庞涓再次率领10万大军,1000辆兵车分水泥路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齐军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率军直逼魏都大量,再度迫使魏军回师自救,韩国之围再解。齐军再度在魏军必经之路设伏,并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在马陵将魏军10万人杀的溃不成军,杀死了魏将庞涓,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连续两次用相同的方式的作战,魏国和庞涓即使看出了孙膑的目的,但却不得不“中计”,因为他们不敢赌,大梁一旦丢了,他们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
汉武帝、主父偃:推恩令这同样是典型的阳谋,西汉初年由于各地诸侯王势力逐渐增大,已经严重威胁了朝廷的统治,于是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汉武帝于是施行,最终瓦解了诸侯王的势力。
推恩令的内容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总结起来就两条:一是由嫡长子继承制改为诸子继承制,原本只有嫡长子具有封国的继承权,而在“推恩令”下,嫡长子只拥有继承诸侯王封号的资格,而封地则由诸侯王的儿子们共同继承。二是除了嫡长子继承的封地拥有自主权外,其余继承封地的列侯全部归于各郡管辖。
这种情况下,不仅成功将朝廷和诸侯的矛盾转移成为了诸侯内部矛盾,且导致各地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而封到土地的诸侯子孙则由于全部纳入了各郡的管辖,地位仅同于县,同样加大了朝廷的直属地区。
各地诸侯王即使有聪明者,能够看出汉武帝的最终目的也无可奈何,一是由于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王中实力最大的几位要么被彻底击败,要么封地已经被拆分,不足以和朝廷对抗。二是此举虽然在削弱诸侯王的实力,但对各地诸侯除嫡长子之外的子孙来说确实个天大的利好,他们是纷纷支持的。所以,各地诸侯也只能选择接受。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沮授给袁绍的建议,毛玠为曹操提供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此外最早贾诩也曾向李傕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
通过天子这块“招牌”,曹操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而且各地诸如袁绍、马腾、韩遂、孙策、吕布等大诸侯也不得不选择奉诏,例如吕布虽事实上据有徐州,却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徐州牧。荆州牧刘表虽然据地自保,却仍然不得不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汉廷,贡献不绝。
曹操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义”,面对从许昌发出的诏令,各诸侯即使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无奈选择接受。因为一旦选择不奉诏,那么便成了真正的“汉贼”,不仅会被群殴,还会失掉人心,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
其实像以上这样的阳谋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江西历史有过哪些大将?
在1955年授衔的十位开国大将中,还真没有江西籍的,他们分别是湖南六位: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和许光达,另有湖北省两位:徐海东和王树声,以及广东的张云逸和四川的罗瑞卿。究其原因,是因为南昌起义虽然爆发于江西境内,但是部队却都是从外省开过来的,比如贺龙的部队是湖南子弟多、叶挺的部队从广东北伐到达武汉,包括驻在南昌的朱老总所部,其实也是滇军系统。
(陈奇涵上将)
红四方面军当然诞生于湖北的黄麻起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则都是在湖南境内爆发的,而广州起义和百色起义不消说了,那是两广地区,所以历史造成了江西籍老红军和中级干部虽多(根据地是从井冈山开始建立的嘛),但是高级将领确实不多。在开国上将群体中,只有三位是来自江西的,他们是陈奇涵、赖传珠和萧华。
一、陈奇涵上将。
江西兴国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在赣军中累升至营长,因不满军阀混战,遂于1924年南下投奔孙中山广州革命政府。1925年初进入黄埔军校担任上尉教官,历任学员队长、学兵连长、少校政治大队长等职务,1926年6月返回赣南开展地方工作,曾任赣南特委军事部长。
(赖传珠上将)
江西苏区建立后,陈奇涵历任红军教导团团长,红三军和红四军参谋长,1932年成为红一军团参谋长,是林彪元帅的早期搭档之一。在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大捷”中,正是参谋长陈奇涵辅助林彪,全歼蒋军精锐第59师、击溃第52师,把陈诚打得灰头土脸。
长征到达陕北后,陈奇涵转任徐海东的红15军团参谋长,抗战时期任陕甘宁边区绥德警备司令员、延安卫戍司令员和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等职务,由于一直从事后方和军事教育工作,没有随八路军三个师东进,所以在军史上不太为人所知。实际上陈奇涵上将的资历是非常深厚的,且精通武艺,与许上将并称我军“南拳北腿”。
(萧华上将)
日本投降后陈奇涵率抗大学员队挺进东北,历任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等职务,注意始终没有在东北野战军的作战系列之内,而一直是地方军区的首长。直至1949年四野南下时,才调任江西军区司令员负责指挥剿匪作战,毕竟熟悉家乡环境,1954年出任军事法院院长,就当时的职务来说正常军衔是中将,据说有特别批示遂授上将衔。
二、赖传珠。
江西赣州人,早年从事农民运动,1928年1月,赖传珠组织南昌起义军官百余人和近千名农民赤卫军,举行“大埠武装暴动”,旋率部加入井冈山队伍。历任红军连党代表、团政委、师政委等职务,长征期间曾是红一军团红1师政委,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科长。
(抗战时期的赖传珠)
1938年南下调任新四军参谋处长,皖南事变后出任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参谋长。1945年出关挺进东北,也曾经跟陈奇涵将军一样,担任过东满军区副司令员,其后转入东北野战军序列,历任第六纵队政委、第43军政委等职,在辽沈战役中是阻击和歼灭廖耀湘兵团的主力部队。1949年4月第四野战军整编时,出任第15兵团政治委员,为四野解放海南岛做出了卓越贡献。
赖传珠将军解放后曾经在总政治部的总干部部工作,是负责评衔的主管部门,为了更好地进行这项重要工作,他曾经主动提出了“降衔”的要求,建议授自己中将衔。但是作为正兵团级的资深老红军,最终仍然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奇涵上将)
三、萧华。
江西赣州人,14岁参加红军,一直担任连、营、团级部队的政治工作,后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和红1师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担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第343旅政委、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务,率部挺进冀鲁豫边区发展和壮大队伍,被誉为“娃娃司令”。1941年底已是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年仅25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罗帅挺进东北,历任南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军区第一前线指挥所(东野第一兵团、第十三兵团前身)政委等职务,长期与肖劲光司令员搭档,1949年4月正式出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1955年授衔时是最年轻的上将,年仅39岁,关于萧华上将的详细经历,之前有过专答,所以就不赘述了。
(黄埔时期的陈奇涵将军)
中国什么时候拥有海域面积?
1958年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12海里;中国领海的划定,采用直基线法,在基线以内的水域,包括渤海湾、琼州海峡在内,都是中国的内海,在基线以内的岛屿,包括东引岛、高登岛、马祖列岛、“白犬列岛”、乌岛、大小金门岛、大担岛、二担岛、东碇岛在内,都是中国的内海岛屿。
声明还宣布,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任何外国船舶在中国领海航行,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有关法规。
声明中的以上各项规定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
亮剑主要人物和梗概?
在《亮剑》这个电视剧中人物介绍:
在断断续续的电视中看过《亮剑》,觉得不错,买了碟子正在看,边看变查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才发现这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全是真实的,而这些英雄的结局基本上都不怎么样,只有国军的楚云飞还不错,这就更叫人唏嘘不已。
李云龙。曾在红四方面军任团长,八路军是任386旅独立团团长,解放战争时候任中原野战军新二师师长。解放后调任福建省军区某海防军军长。1955年去国防大学学习,毕业后继续担任该军军长受少将衔。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特种作战军队--梁山分队,该分队曾潜入金门,为解放军炮击金门提供地形坐标。文革期间,他命令使用武力制止两个“红卫兵”的非法武装抢夺军火库。后因为这个事情遭到迫害,在1968年自杀。1978年平反。
田雨、李云龙的妻子,在淮海战役时认识李云龙,是当时解放军医院中少有的美女。结婚后曾去中央军事学院俄语系就读,毕业后分到了福建军区政治处工作。为李云龙生了两个儿子:李健、李康。后有收养了好朋友冯楠的四个孩子:赵山、赵高、赵水、赵清。当自己的丈夫受到迫害的时候挺身而出,一起入狱。当得知丈夫的死讯后自杀徇情。
赵刚、李云龙的生死之交,曾任八路军386旅独立团政委。解放后授少将衔,在北京在中央军委政治处工作。坚决抵制左倾错误路线。文革时期,由于不肯参与迫害罗瑞卿将军被免职并造到迫害。最后自杀名志!1978年平反
冯楠、赵刚的妻子,田雨的好朋友,北京大学讲师。在李云龙夫妇的介绍下与赵刚结婚,对丈夫的工作十分支持。为赵刚生了四个孩子。当丈夫遭到迫害的时候给予丈夫很大帮助,后来拖人将自己的孩子交给李云龙抚养。最后陪伴丈夫一起自杀。
丁伟。曾任八路军129师新一团团长,李云龙的好朋友,解放战争率军队出师东北,在辽沈战役中屡建奇功,解放后进入国防大学学习,毕业后调任边防某军任司令。1958年支持彭德怀遭到迫害,被免去一切职务并下放到某农场改造,此后音讯全无。
孔捷。曾任八路军129师新二团团长,李云龙的好朋友,解放战争的时候参加参加中原返攻,1950年率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进入国防大学学习,毕业后人东北边防某军军长,援助过遭到迫害的李云龙,最后收养了李云龙夫妇和赵刚夫妇的6个孩子并把他们抚养成人。在80年代初离休。
楚云。黄浦军校5期学生,抗战时期任晋绥军358团团长,曾与李云龙交往甚厚。1945年入国民政府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升任国民党军第89师师长,在淮海战役的时候与李云龙交手,后负伤。于1949年初逃到台湾。1956年任金门守备军副司令,授中将衔。后升为上将。在金门与解放军交手数次。1968年李云龙去世的时,在金门用广播悼念李云龙。改革开放以后来大陆经商并买下李云龙故居做留念。
段鹏,1944年参军,并追随李云龙。是李云龙手下得力干将。解放后被李云龙委托组建中国第一支特种作战部队--梁山分队。在李云龙遭到迫害的时候曾组织营救,但被李云龙拒绝。后来隐姓埋名直到1978年李云龙平反的时候才出现。
田墨轩,沈丹红夫妇
田雨的父母,政协委员。58年的时候遭到迫害,并下放到农场劳动,田墨轩在农场病故。沈丹红被孔捷保护起来,文革结束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