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荀彧,三国中文若先生是谁
三国荀彧,三国中文若先生是谁?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
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
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
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
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并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易中天先生认为,荀彧是“有理想的律师”,也就是虽然在曹操帐下效力,但是大是大非还是很清楚的,不像一般的律师一样,只会帮别人打官司,不管对错。荀彧虽然在曹操手下效力,但是不希望看到曹操权力过大,危及汉室,所以反对曹操封魏公,晋魏王,因而被曹操铲除。
荀彧在三国的意义?
荀彧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谋臣和文官,被誉为“荀令君”,其意义在于:
1. 建立了曹魏的政治基础:荀彧在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皇帝的父子执政期间始终坚定支持他们,为曹魏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荀彧擅长用人,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包括司马懿、郭嘉等后来成为著名将领和谋士的人物。
3. 提出了多种政治思想:荀彧对于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建设提出了多种理论,例如提倡重视文治、反对权力过度集中等思想,这些思想影响深远。
4. 有显著文化影响:荀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写过许多有影响力的文章和书信,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总而言之,荀彧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谋臣和文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均有显著的贡献和影响,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尊重和纪念的人物。
新三国十胜十败论为什么是荀彧?
新三国为了张显荀彧的睿智,所以要把曹操与袁绍的十胜十败,出自荀彧之口,影视剧胡编乱造成为习惯。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因其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敬称为“荀令君”,官至侍中兼尚书令,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享年五十岁,获谥为“敬”,魏咸熙二年被赠为太尉。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
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
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三国谋士郭嘉和荀彧都有十胜十负之说?
郭嘉十胜十败之论出自《三国志》引注《傅子》的记载,这一点被写入《三国演义》当中,所以更为大众所熟知。荀彧给曹操献策的是四胜四败,记载于《三国志荀彧传》中,《三国演义》并未收录这段情节。除此之外,还有贾诩也给曹操献过四胜袁绍之策。
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玄乎,从时间算来荀彧和郭嘉是同时提出的计策。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因为在宛城大败,被袁绍写信羞辱,荀彧和郭嘉分别提出自己的论策。不过内容上看其实都差不多,郭嘉多出几条其实都可有可无,并不见得多比少更高明。
另一方面,在当时谋臣为主公策画谋略会一同商议,所以出现同一个计策出自多人之手,并不足未奇,大概都是经过私底下商议后,看看由谁去提议。诸葛亮在《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提到过这种现象:“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就是说下面的军师、长史、参军、掾属都是府君的署者,集众人智慧,才能吸取有益建议。
曹操在征战时得到二位谋士献策的情况很多,曹操围攻下邳吕布时,是荀攸和郭嘉同时给曹操献水攻之策。刘备讨伐袁术时,是程昱和郭嘉一同劝说曹操杀刘备。曹操进攻袁谭、袁尚时,荀攸和郭嘉又同时给曹操献了离间之策。曹操征讨汉中时,刘晔和司马懿同时劝曹操征讨蜀中。游说孙权偷袭关羽,是蒋济和司马懿一同献策。这些记载都不见得只有两个人提出,更可能是谋臣中商议后得出结论,再由代表提出。
谋臣筹划计策需要整合情报,根据实情才能制定出策略,通常只有一个人是做不到的。况且曹操幕府中那么多人才,丞相府光军师祭酒就有五六个,真要只靠几个主要人物,其余的人都去吃闲饭,还开幕府何用?
大家对三国里荀彧是怎么看的?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能够在三国乱世统一北方,成为一代枭雄,和他懂得用人识人是分不开的。荀彧就是曹操手下的谋士,备受器重,是文官集团中的领袖。陈群,郭嘉,司马懿都是荀彧为曹操举荐 的,可以说是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就是这样一对非常君臣,在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以至于后来矛盾公开化。有一次,曹操给荀彧的一个空的饭盒,荀彧收到后便服药自杀了。此事记录于《魏氏春秋》,可信度还是有一点的。那么,曹操的这一出“空盒计”,其用意是什么?真的是要逼荀彧自杀?
其实,“空盒计”这事,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足以证明古人对于吃的深意。
吃和礼在古代是紧密相关的,这种试探往往是一种羞辱。在《魏氏春秋》中,荀彧是直接自杀了,看样子是没有通过曹操的试探。
还有人分析,曹操给荀彧一个空盒子,是想暗示荀彧,你一心想要追求的东西(匡扶汉室),根本不存在。这也说得过去,但多少有点过度解读的意思。
三国志》中如此评价荀彧:清秀通雅。他是一个君子,温润如玉,同时也是一个有政治理想和抱负的人,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身为汉臣,匡扶汉室。而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称了魏公,荀彧敏锐的意识到,曹操是想要自己称王,这和自己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君臣之间矛盾渐起。
即使没有这一出“空盒计”,荀彧同样会死。因为他是一个君子,一个理想的殉道者,在这种进退失据的现实中,他只有一死。他和诸葛亮是如此的相似,一生只愿做汉臣。
曹操在第一次见到荀彧的时候,对他说:“吾之子房也。”曹操把荀彧当成了自己的张良。也许,荀彧死前会想:我猜到了这开头,却没有猜到这结局。
欢迎各位小伙伴评论转发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