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历史,历史上的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人

2023-07-16 10:00:04 95阅读

周朝历史,历史上的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人?

周厉王姬胡,就是那个创造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暴君,结果被国人打跑,死于流亡之地,让偌大的周王朝十四年王位空悬。司马迁评价他:“幽厉昏乱,既丧酆镐。”后世也一致认为,周厉王和他的孙子周幽王,是周朝历史上最昏庸无道的两位国君,类于夏桀和商纣。

按谥法释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也就是说周厉王的最大罪过就是残暴杀戮,虐待臣僚。杀戮有过,《史记·周本纪》记载:

周朝历史,历史上的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人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

这就是周厉王的一大罪状:谁要是反对他,说他坏话就杀谁。导致的结果就是天人无人敢说话了,“道路以目”,各诸侯国也不来朝拜了,离心离德。

周厉王的第二条罪状就是“好利”。卿士芮良夫说:“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意思是说,周厉王将天然资源(山川河泽)统统据为己有,与民争利。

除此二条,还有一条大罪就是亲近小人,重用荣夷公和虢公长父。

除此而外,一般昏庸之君的奢侈无度、好色荒淫、大兴土木、滥用武力、朝政荒废等,周厉王都没有。如此看来,周厉王至少不是坏得“头顶流脓脚底生疮”的家伙,那么史书为何把他与夏桀商纣并列呢?

其实根子还是在他的第三条罪状:亲近小人!

周厉王亲近的两个小人,一个叫荣夷公,是荣国国君,一个叫虢公长父,是虢国的国君。这两个人是周厉王的左膀右臂,一个主要辅佐周厉王处理政务,一个负责协助军务。“好利”的罪名,就是源自于荣夷公的行“专利”夺民山川河泽之利。“防民之口”的杀戮则是虢公长父的贡献。

那么,周厉王为什么跟小老百姓过不去,霸占“蝇头小利”?

周厉王也有苦衷。到他即位的时候,西周已经走过一百四十年的历史,王室衰微迹象明显。最典型的就是井田制破坏严重,诸侯王不朝司空见惯。

西周是封建制社会,周天子与诸侯是共治天下,天子授权,诸侯行治理权,同时要向天子效忠进贡。周王室的收入,主要就来自井田制的公田所得,以及诸侯的朝贡。由于贵族阶层的土地兼并,私田猖狂,公田大幅萎缩,诸侯与天子血缘关系渐远,长期不朝,害得周天子日子越来越寒酸。

经济基础的崩溃,就意味着政治地位的丧失,如此恶性循环,礼坏乐崩,乃至王室倾颓就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经济入手。周厉王选择的是,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的经营收归国有,称“专利”。

山川河流资源当时在谁手上呢?国人和贵族。

国人的概念跟今天不一样,是指居住在城郭内的市民,对应城郭外的居民叫野人。国人的构成主要是什么人呢?没落的贵族和士族。按照宗法制,王室宗亲随着年代的推进,所获得待遇逐代衰减,到了士族之后,就不再拥有王氏宗族身份,就成了平民。

也就是说,山川河流资源,实际上掌握的贵族阶层,和沦落为平民的贵族后裔手上,跟普通老百姓没一毛钱关系。

按理来说,经济改革应该抓核心,解决井田制没落的问题,周厉王为何把目标瞄准非主流的山川河泽呢?

其实,周厉王对农业生产也是相当重视,《诗经》讽刺他“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惟宝,代食维好”。意思说周厉王只知道抓“稼穑”,在农业社会,抓稼穑难道有什么错?只是周厉王抓稼穑,着力点在促进生产,而不是井田制破坏这个根子,这又是为何呢?

原因就在于,破坏井田制的是大贵族阶层,他们是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而他们的势力太强大,周厉王很可能碍于阻力,只能先从增产着手,以改革难度相对较小的山川河泽做弥补。

但即便这样,依然遭到强烈反弹!于是就出现了“防民之口”的事件。

史书说国人只是抨击周厉王的改革,其实没那么简单,反抗的事肯定少不了,没有哪一个朝代,因为言论导致军事对抗,也没有哪一个朝代,“国人”的势力大到能将国君赶跑。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势力在作祟呢?

我觉得是以周定公和邵穆公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周厉王被打跑后,西周进入一个王位空缺的阶段,这段时期被称为“共和”行政。

“共和”,有的说是指“共伯和”摄天子位代政,有的说是“和”是卫武公,共伯是卫武公的弟弟,是他俩代政。大多数认为,共和是指周公(周公姬旦的后人,《竹书纪年》说是周定公),和召公(召公姬奭的后人,召穆公)联合执政。

周召辅政,起始于周成王时期,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不久,就病逝了,他去世前以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为二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此后周召辅政成了惯例,每个王都由周公和召公的后人辅政。

周厉王却摒弃了这个传统,他任命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为二卿士,代替或者削弱了周定公和召穆公,芮良夫指责周厉王亲信小人就是指这件事。

可问题是,周定公和召穆公是君子吗?荣夷公和虢公长父是小人吗?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其实这四人,包括芮良夫都是周王室姬姓后裔,按血缘关系,荣夷公和虢公长父,比周召二公与周厉王更近。按宗法制,周厉王选择血缘关系更近的宗亲辅政,本没有错。

错就错在,周召二公不是代表两个姬姓分支家族,而是整个旧贵族势力,周厉王此举,就是与整个旧贵族势力为敌!

上面我们分析了“好利”的荣夷公,不管措施是否得当,但他肯定不是“小人”。再看看虢公长父,周厉王在位期间,多次受到夷族入侵,负责平定叛乱的主要将领,就是他,看起来也不像小人。真正的小人就是周召二公,是他们在幕后发动了政变,赶跑国君,绝不是国人独立能干的事!

那么,周厉王在位期间,究竟有哪些功绩呢?

功绩还不小。前面讲过,周厉王进行了经济改革,着力于农业生产和山川河泽资源的专营。虽没有确切数字佐证,但一定是收到不错的成效,否则周王朝根本无力承受多次大规模战争。

这就是周厉王军事层面的功绩。主要的战争有两次,一次是噩国联合东夷和淮夷入侵周王室,一直打到雒邑附近。周厉王调动了三方面主力部队:一是京师的六师,二是殷商侯国的八师,三是宗室大臣的亲兵部队。如此大规模的调兵遣将,战争的激烈程度可以想象。最终,噩国被打败。

第二次是淮夷入侵伊洛地区。这次周厉王亲临雒邑,指挥战斗。这场战争胜的很彻底,追击淮夷几百里,彻底击垮了淮夷军队。兵威之盛,连远在楚国的熊渠都吓得直哆嗦,赶紧把自己及几个儿子的“王”号去掉,生怕挨揍。

还有资料分析,周厉王在位期间,还进行了法制改革,重新修订了“革典”。

那么,如此有作为的周厉王,为何落得骂名滚滚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最终败给了政治对手,做了失国之君!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话一点也不假,失国的周厉王根本没有话语权!任何一位改革家,成功了就是名垂青史,如张居正,赵武灵王、魏文帝,失败了就骂名滚滚,遗臭万年,如王安石、王莽,还有周厉王。原因就是,改革本就是你死我活的利益之争,杀人不见血的战场,没有仁慈。

本质上来说,周厉王的改革难度太大,他挑战的是周公姬旦当前创立的三大立国基础:分封制、井田制和宗法制。这三部法典,几乎成了中国人的文化血液,流传了几千年,即便最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井田制,还几次死灰复燃,周厉王想一次全部革新,怎么可能?

况且,周厉王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改革蓝图,也就是说,他看到了问题所在,却没有恰当的替代方案,以补锅匠的身份,四处打补丁,注定面临压力大,成果小的局面。

后来我们知道,周王朝从来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周王朝的政治结构腐烂不堪,诞生了诸子百家,慢慢探索出了一条变革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因。这才有了后来的诸侯国的变法图强,最终由大乱走向再统一。

也就是说,在周厉王时期,没有对应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因,来代替周公思想,周厉王的空中楼阁,注定建不成!

所以,周厉王是一位改革家,且是一位有作为的改革家,绝不是暴君,更不是昏君。只是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他个人改革措施,注定他的改革必然失败!惨痛的失败,无奈的失国逃往,让他被描绘成了“厉”的形象!

从夏商西周总结出朝代更替的规律?

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都属奴隶制社会,每个朝代的末期,都是君王残暴,政治混乱,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艰难,不满于上级的统治,这时就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与没落的王朝抗衡,最终取而代之,夏桀无道,上汤取而代之,商纣失德,姬发攻之,四野倒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求媬姒一笑,因此失去诸侯支持,最终失去天下的控制权。应该施行郡县制,发展生产力,任用贤臣,注重人才,国家才能强盛。

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吗?

中国存在最久的朝代:周朝

周朝是目前有考证的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按照司马迁《史记》记载,以及近些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从武王伐纣为周朝的起始点(约1046B.C.),到东周最后一位周天子姬延(256B.C.),大约790年。

(P.S.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国之重器!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如果胆子再大点,以周文王算起,毕竟当时虽然商还是名义上的统一朝代,但是天下九州,周占六州,实力也许已经强于商(也许有吹牛成分,反正一些史书上这样写的)。那么周朝已经超越800年。

目前来看,中国汉以前历史最权威的还是以【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为准。其实很多人都会说司马迁是汉朝人,他怎么知道比他还早一千多年甚至更久远的事呢?换个角度来讲,还不是司马迁一家之言?所以周朝真的存在800年么?

如何确定周朝的时代以及证明《史记》的正确性

这种疑问别说我们普通人会提出,搞学术的科学家同样也在质疑。于是对于历史的研究就要从两方面:文献与考古。显然,司马迁的《史记》属于前者。

于是很巧的是,在70年代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出土的庄白一号窖藏中的一件【国之重器】墙盘就成了后者。

墙盘又称史墙盘,是微氏家族的一件礼器,这个微氏家族在中国上古时期非常有名,庄白一号窖藏很多出土的青铜器都跟微氏家族有关联,中国最牛的名人孔老二就是微氏家族的后代。

这个墙盘是微氏家族第六代家主墙时代制造,墙当时任职史官,所以墙盘也被称为史墙盘。参考墙作为史官,所记载还是应该很有可信度的。在墙盘铭文中,详细记载了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并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墙)一共六代的事迹。

很显然墙盘的发现和司马迁史记中对于周朝(文王到共王时期)完全吻合,不仅周天子名号相同,顺序都是一模一样。墙盘的时间是要早于司马迁约900年,那么很显然司马迁的记载是正确的。

还有一个更厉害的的,在2003年,宝鸡杨家村附近又出土了一件更了不得的盘——逨盘。逨盘被称为中国第一盘,上面记载了整个西周十二位周天子中的十一位!

逨盘的发现再一次,也更严谨的证明了西周王室的变迁及年代世系的记录,第一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记西周诸王名号,对夏、西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司马迁史记中对于周朝的记载是完全正确的。至于为什么司马迁对于上古时期的历史还能记录的如此准确,一般推测是司马迁当时参考了很多汉朝还存在,但是后世已经不在的文献,这些文献的可信度也是非常之高。

同样的,东周的亦是如此,就不一一赘述。所以目前虽然没有准确的个位数的年份,但是已经是可以肯定周朝的历史有大约800年。(武王伐纣的年代目前还没确定,各种专家推测是前1046)

而且目前学术界大部分对于史记的记载也都是持赞同观点,这建立在司马迁是一个靠谱的人,且他再认真做事,所以尽管夏朝存在质疑,但是史记中记载的也是有可信度的。

(稍微说下夏朝,对于夏朝可以这样理解:二里头文明是存在的,这是全世界都赞同的观点,只是目前针对二里头是否是夏文化存在争议,目前尚无任何确凿证据证明二里头=夏,也有说法是二里头是另一文明。总之商之前的确存在一个很厉害的文明,至于这个文明是不是夏,或者叫不叫夏,目前尚无统一说法)

楚朝都没有专门的史书?

这涉及到一个历史谜团:“夏”这个王朝是否确实存在过? 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可以明确证明“夏”存在的史料文献及实物,所以“夏”一直处于被半神话的状态。

商代甲骨文中没有太多涉及到“夏”的详实资料,这也是认为“夏”不存在的一方的有力证据之一。

但是如果没有“夏”这个大一统王朝的存在,从新石器时代的部族体制骤然进入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王朝“商”,又违反了历史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似乎可能性也不大。

商朝的史官其实是记载过夏代的历史,但是记载的语焉不详,缺乏明确的断代的依据。

现代考古学家无法据此作出夏代的年表(有的也是推测为主)。

另外也极度缺乏商代甲骨文、周代青铜器铭文一类的实物证据。

中国历史记年体之西周时期?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由周武王姬发创建。

西周自建国起共历11代12王,享国275年。西周初期成康之治政局稳定,后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直接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西周融合了境内各个部落,逐步形成华夏族,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