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宫,为什么清朝很多地位很高的后妃都只有姓氏没有名字
清朝后宫,为什么清朝很多地位很高的后妃都只有姓氏没有名字?
清朝贵族女性在历史上没能留下本名主要是因为,清军入关后,在皇家玉蝶和其他档案文件中系统性地把这些女性的本名全删除了。不仅妃嫔,连公主的名字也未留下,这以后不记本名就成了传统。
不过在清代早期的历史中,还是可以找到女性的名字的,比如康熙王朝中的【苏麻喇姑】就是真名,不过这个“姑”是死后才有的尊称,生前可能叫【苏麻喇】才对。著名的孝庄皇后,史书也记载了她的名字叫【布木布泰】是博尔济吉特氏,不过野史提到的大玉儿却没有历史依据。在更早,还有其他的满足女性名字被记录下来。如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叫【孟古哲哲】也被叫做【孟古姐姐】,元妃佟佳氏叫做【哈哈纳扎青】,继妃富察氏叫【衮代】。努尔哈赤有八个女儿,除了三个名字失传,剩下的都有记载,叫【嫩哲】、【莽古济】、【松古图】等。皇太极有女儿叫【雅图】、【阿图】等。但到了顺治时,他的妃嫔、女儿、养女的名字,就相关资料中消失了。
有学者认为,这是乾隆年间重抄《连满文老档》时,奉皇帝之命删改原稿本造成的,所以清代后妃进宫就是一个失去本名的过程。她的身份和名字会被不断改写。第七到第五等的妃嫔通常只提族名和等级,到了级别高一点的时候,会被赐名。比如《延禧攻略》里的纯妃和令妃,这【纯】、【令】两个字就被当作名字用。公主也是如此,通常以排行称呼,有封号后称封号。妃嫔有时候会被改名,特别是低级别的那些。
清朝这种做法,和前朝就不太一样,比如在南北朝、隋唐之前,史书上还经常出现后妃公主的本名,而之后除非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否则都用【某氏】带过。但是到了清朝,更是在各种资料中主动去掉了贵族女性的本名。
清朝妃子的自称臣妾嫔妾本宫?
《称谓录》中考证臣妾为贱称,其云:“臣妾《周礼·太宰》:‘八日臣妾。’《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书·费誓》《注》:‘臣妾,厮役之属也。’”清代妃嫔是否以此自称暂不得知,如果有,亦和奴才类似,当无尊卑贵贱之分。至于本宫,未见记载。若有亦不应是后宫专用,大抵如怡亲王自称本府之例(本府比较书面)。古人常常以籍贯、郡望、居所、封地等指代相称。清代也是如此。比如,称康熙二十四子允袐为咸福宫阿哥,雍正幼子弘曕为圆明园阿哥,这是以其居所相称。又如康熙谕旨,以宫殿名代指后妃:“奏皇太后书一封,翊坤宫书一封,延禧宫书一封,永和宫书一封,钟粹宫书一封,若有回书都带来。”众所周知,翊坤宫指的是宜妃,永和宫则是德妃。此外,还有公主以丈夫所属部落为名代指相称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康熙之女和硕温恪公主,因嫁与翁牛特杜楞郡王仓津,是以亦以翁牛特公主呼之。同理,皇太极之女固伦淑慧公主被称作巴林公主,也是因为其再醮之夫是巴林部的。当然因其夫后为巴林郡王,亦可视作随夫封号称之。 日常生活中,这种称谓方式也很普遍,比如顾太清之妹,因住香山,所以奕绘府中仆人称之为“香山姨太太”等等。 所以以宫名代指,以及自称本宫的情况,据推理来看,不应排除,然非专称,亦偏书面。 哀家,没有见过,一般来说太皇太后、皇太后多自称我,书面则是用予。太皇太后有自称朕的记载,只是没有“我”常见。 嫔妾用作自称出自《康熙王朝》,后被很多小说作者所沿用,并据此衍生出来一套所谓的称谓制度,什么对比自己地位高的称嫔妾,对地位低的称本宫,本是杜撰,却被某些人拿来做噱头,自诩考据有学问,呵呵。实际上并无这样的自称,嫔妾一如后妃嫔御,是统指,非自称。 至于奴才,后妃皆有自称奴才之例,当然通常自称我的情况会更多,皇帝也是一样,像某些小说中所写,皇帝为了以示亲近,故意不称朕而称我,这种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构设的,大家感动之余千万不要信以为真。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皇太后称呼嗣君均称之为皇帝,断无叫皇上之理。
清朝亲王大还是后妃大?
努尔哈赤 → 大妃阿巴亥(英亲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的生母,被迫殉葬)
皇太极 → 敏惠恭和元妃(即宸妃海兰珠,生皇八子)
顺治 → 孝献端敬皇后(即董鄂妃,生荣亲王)
康熙 → 康熙争议很大,有元后说、孝懿说、荣妃说、德妃说、良妃说……不确定。
雍正 → 一般认为是敦肃皇贵妃(即年贵妃,生三子一女)
乾隆 → 争议也比较大,有孝贤、慧贤、令妃等版本嘉庆 → 大约可能是孝和皇后道光 → 孝全皇后(即全妃,咸丰生母)
咸丰 → 孝钦皇后吧(也就是慈禧,同治生母)
同治 → 孝哲皇后光绪 → 恪顺皇贵妃(即珍妃)
清朝内宫是怎么排名的?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在清朝,将后妃分为八个等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乾隆89岁驾崩时他的妃嫔都健在吗?
多情皇帝乾隆这一生可够忙的,不是在娶媳妇,就是在挑选媳妇的路上。
从16岁开始,乾隆娶了第一个老婆富察皇后;86岁高龄当太上皇,又纳了两个15岁的秀女填充后宫。可真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纵观乾隆的一生,他一共娶了42位嫔妃。他那满园子的爱情之花,在他漫长的人生路上永开不败,可谓“生命不息,爱情不止”。作为大一统王朝中寿命最长的一个帝王,乾隆活到了89岁高龄,他娶的老婆一茬接一茬,最终大部分嫔妃又被他逐个“送走”。公元1799年,乾隆去世,他的后宫仅剩下9位嫔妃。这9位先帝遗孀中,有7人是贵妃、妃、嫔、贵人,她们的年龄在50岁至83岁之间。另外2位,便是乾隆太上皇时期纳选的那两名年轻的妃子。对于嘉庆皇帝来说,如何安置这9位太妃,并不是什么难题。纵观中国古代史,先帝的遗孀都逃不脱这三种宿命:1:为先皇陪葬或守陵;2:跟随儿子前往封地,安享富贵。3:在宫中安享晚年。清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在后宫制度上也更加人性化,基本上都默认第三种方式。在清朝,除了当朝的中宫皇后外,皇帝的其他嫔妃都必须按照等级划分,居住在东六宫和西六宫,统称为东西十二宫。而上一任皇帝的遗孀,不论年龄老少,都不能继续住在东西十二宫里。她们都要搬迁到专门为先帝遗孀准备的宫殿居住。比如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等。也就是俗称的“寡妇院”。住进了这清静的“寡妇院”,便意味着余下的岁月都要在这方寸之间度过。那么,这9位搬进“寡妇院”的太妃们,她们的人生结局,是殊途同归?还是各有各的悲喜呢?根据她们的入宫资历和年龄,笔者进行了以下排列。最长寿的婉妃:温婉平顺,晚年受到新帝敬重。婉贵妃性格温婉,温柔可人,她在少女时期,便入了弘历的府邸。乾隆对她十分宠爱,仅两年时间,就让她从常在晋升为贵人。在她32岁的时候,乾隆又晋封她为婉嫔。俗话说“母以子贵”,嫁给乾隆几十年,婉嫔的肚子都没有一丝动静。正是这个原因,她在这个位子上坐了46年。除了每年的生日寿辰会得到乾隆的赏赐之外,她再没有了任何赏赐和晋升。相比于其他膝下无子的后宫女人,婉嫔还是比较幸运的。虽然恩宠不再似从前,但是乾隆也并未冷落她。乾隆二十八年,她跟随乾隆游行热河。在她60岁寿辰的时候,乾隆给她办了一场热闹的生日宴会,赏赐了非常丰厚的珍品。在婉嫔78岁的时候,乾隆才正式给她行册封礼,封为婉妃。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试想,78岁的老太太颤颤巍巍地行册封礼,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叹息呢!乾隆去世后,85岁的婉妃再次升职,她被嘉庆皇帝尊封为婉贵太妃。嘉庆帝十分敬重这位端庄谦和的老太妃,甚至还因为官员在写册封文书失礼的行为大发雷霆。当时在写册封文书的时候,相关官员忘了将婉贵太妃的名号抬写两格(以示尊重),嘉庆帝非常生气。于是上至尚书琳宁,下到郎中永祚集体受罚,可见嘉庆帝对这位婉贵太妃的敬重。公元1807年,92岁的婉贵太妃走完了生命全程。她被葬于乾隆皇帝的专属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婉妃作为乾隆的后妃中最长寿的一位,生前有乾隆的宠爱,晚年有嘉庆帝对她的关爱和敬重,她的人生结局,也算是比较圆满了。颖贵妃:聪颖机敏,永璘的养母。公元1748年,37岁的乾隆娶了小他20岁的颖妃。颖妃在影视剧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清宫剧《如懿传》中的颖贵妃巴林氏便是以颖贵妃为历史原型。颖贵妃出身蒙古贵族,17岁入宫被乾隆封为那常在,不到3个月,就被封为贵人。因她机灵聪颖,深得乾隆的喜爱。入宫三年后,又被乾隆诏封为颖嫔。公元1759年,28岁的颖嫔又晋升为颖妃。颖妃同样是膝下无子,但她的境遇却和婉妃大有不同,她拥有乾隆最宠爱的幼子的抚养权。1775年,令妃离世,她最小的儿子永璘才9岁。永璘是乾隆最疼爱的小儿子,没了生母,乾隆便将他安排到颖妃的宫内,让颖妃做永璘的养母。乾隆的这个决定,既是对颖妃的信任,也是对颖妃的成全。颖妃将永璘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二人情同亲生母子。1798年,太上皇乾隆敕旨:"颖妃在位年久,且年届七旬,著加恩封为贵妃。"晋封颖贵妃不满一年,乾隆便离世了,当时的颖贵妃69岁。乾隆去世后,嘉庆帝又尊封她为颖贵太妃,将她安排居住在寿康宫。1800年是颖贵妃70岁寿辰。她的养子永璘十分孝敬她,给她办了场风光盛大的寿宴。寿辰过了没几个月,颖贵妃就薨逝了,享年70岁。同样的,她也被葬于乾隆皇帝的专属妃园寝裕陵妃园寝。惇妃:母以女贵,脾气暴躁。在乾隆的一众妃子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接下来要说的这位惇妃。相比前面两位得体温婉的贵妃,这位惇妃就任性残暴得多。惇妃比乾隆小36岁。她是满洲正白旗包衣人,这个出身,在宫里是比较低微的。刚入宫的那几年,无权无势的惇妃过得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那些高级嫔妃。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惇妃卑微的命运被改写。她给乾隆生下了一个掌上明珠,也就是有名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老来得女的乾隆十分宠爱这位小公主,而惇妃也母凭女贵,开始享受起了荣华富贵的宠渥日子。待遇和地位陡然上升,惇妃也不再是往日那个小心翼翼在后宫求安的心态。仗着受宠,她开始变得心高气傲、有恃无恐。平日有一点不顺心意的,就对宫女一通责罚打骂。最过分的一次,是在乾隆四十三年,她居然直接将一名宫女给活活打死了。乾隆平日里对惇妃的劣行早就有所耳闻,但看在她是十公主生母的份儿上,他基本上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但这次惇妃竟然闹出人命,再不给她点教训也说不过去了。怒气的乾隆不仅撤了她的妃位,还将年幼的十公主送到别的宫中抚养,让惇嫔在宫中静思己过。那时候十公主才三岁,出生以来一直跟着生母惇嫔生活,换了环境后,小公主极不适应。无奈之下,乾隆又将十公主送回到惇嫔的寝宫抚养。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经过上次的降职事件后,惇嫔也学乖了。之后通过积极良好的表现,又被重新升回惇妃。乾隆去世时,惇妃正值54岁。嘉庆皇帝对老爹的这位妃子也是比较无语,乾隆去世后,嘉庆帝没有给她任何尊封,但也没有过多的为难她。1806年,61岁的惇妃寿终正寝,死后也葬于裕陵妃园寝。不得宠女团F4:芳妃、恭嫔、鄂贵人、白贵人。接下来要说的这四位,在宫中的经历大同小异。总结起来就是:平平无奇,不得圣宠。按地位顺序,先来说说芳妃。芳妃陈氏与上面讲到的惇妃入宫时间接近。1766年,陈氏被封为明常在。芳妃既无子嗣,也无恩宠,后宫生活比较平淡。从明常在到芳嫔,她用了28年之久。一直到1798年,太上皇乾隆才晋封她为芳妃。乾隆去世不到两年,芳妃也跟着去了。嘉庆帝同样将她安葬在裕陵妃园寝。再来说说恭嫔。恭嫔出身低微,才貌在一众佳丽中也不出众,一直不得圣宠,当了大半辈子的贵人。同样熬到乾隆当了太上皇,她也顺便升一级,成了恭嫔。乾隆去世后,嘉庆帝没有加封她,她便一直居住在宁寿宫里直到去世,享年70多岁。接下来,说说两位贵人。鄂贵人比较苦憋,自入宫后封了鄂常在,一直熬了47年。直到乾隆当了太上皇,大封后宫,她才被封为鄂贵人。与鄂贵人“同病相怜”的,还有她的小姐妹白贵人。白贵人自打进宫封为白常在之后,便在常在的位子上坐了46年。同样沾光于乾隆当上太上皇大封后宫,她才终于被封为白贵人。乾隆去世后没多久,这两位贵人也相继离世,同样被嘉庆帝安置在裕陵妃园寝。她们用尽一生,写就了同样的寂寥人生。倒霉姐妹花:寿贵人和晋妃。寿贵人和晋妃最倒霉,花季少女的年纪,进宫不到一年,乾隆便去世了。没错,她俩就是太上皇乾隆86岁纳进宫的。入宫后,她们一个被封为寿贵人,一个被封为晋贵人。新妇成了寡妇,这恐怕是天下女子最倒霉最悲催的事情了吧!作为后宫女眷,可是没资格哭诉的。俩人遵照宫中的规矩,住进了传说中的“寡妇院”。作为先帝遗孀,嘉庆帝尊封她们为寿太贵人和晋太贵人。深宫多寂寞,奈何这些年轻的女子。1809年,也就是乾隆去世十年,才26岁的寿贵人,也终因郁郁寡欢而离世。寿贵人这一走,晋贵人就连个互诉衷肠的伴儿都没有了。庭前花开花落,君主代代更替。本还是枝头绽放的花朵,却被移居“寡妇院”,再也没有了春天。可怜的晋妃,连个同窗叙旧的人都没有。相比起来,寿贵人走得早,倒也是件幸事。晋贵人经历了前面8位嫔妃的相继离世,成为了最后一位入葬裕陵妃园寝的人。作为乾隆后宫中最后一个离世的女人,晋贵人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嘉庆皇帝去世后,道光帝即位。她被道光帝尊封为皇祖晋妃。1822年,40来岁的晋太妃终于薨逝。综上所述,乾隆离世后,嘉庆帝对这些遗留的后妃还算不错。她们去世后,全部被葬于裕陵妃园寝。生活条件虽然不艰苦,但是她们的人生暮年,都是守着青灯古佛,数着花开花落,看着日落星辰。上半生再多的风光无限,亦或是跌落深渊的失宠落寞,都化作过往云烟。而她们只剩下满身掸不去的寂寞,拂不去的孤独。她们像排着队似的,等待着生命最后一丝余温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