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魏晋时期的名士放浪形骸真的是他们的本性吗

2023-07-15 19:45:03 95阅读

魏晋名士,魏晋时期的名士放浪形骸真的是他们的本性吗?

魏晋之际,阮籍、嵇康、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常在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竹林中饮酒、纵歌,世谓竹林七贤。他们放荡不羁,蔑视名教礼法,做出种种“伤风败俗”、惊世骇俗的举动,其深含对真正毁弃名教的统治者的无声控诉和抗议!

如阮籍能为青白眼,以白眼对礼俗之士,以青眼对知己。阮籍母死,嵇喜来吊唁,籍作白眼,喜不怿。喜弟康赍酒挟琴来,籍大悦,见青眼。阮籍的嫂子曾回娘家,阮籍与她话别。有人讽刺他,籍曰:“礼岂为我设邪!”由此可见,魏晋名士的放浪形骸的确是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了。

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

魏晋名士,魏晋时期的名士放浪形骸真的是他们的本性吗

魏晋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魏晋的名士大都倾向于魏,司马氏掌权之后滥杀无辜,清除异己,当时许多太学生和名士都死在了司马氏的屠刀之下。越来越残酷的现实使名士内心的压抑和痛苦越变越深。所以,为了摆脱内心痛苦,他们不再谈论政治,关心时事,转而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摆脱,或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他们大多都有济世之志,如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他们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其实只是一种表象,而非其本性。恰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说:他们才是真心信仰礼教的人!他们所蔑视的“礼教”,恰恰是肆无忌惮地践踏礼教的“礼教卫道士”们,如篡位弑君的司马氏之流所极力维护的虚假“礼教”。

魏晋时代欣赏的形象包括?

整个魏晋六朝时期,“清”这一概念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审美概念,人物品藻、游览山水、文学及艺术创作几乎言必曰“清”,文艺创作与品评也好以“清”作为标准。

“清”最初用以形容声音时就是指音调高、音色纯,魏晋六朝文人诗中形容音乐之“清”,首先是指乐声本身清澈高亮。

魏晋以来大批文人归隐山林,投入自然美景的怀抱,发现了山水之美,并有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其上,畅快地观照它,感悟它,过着一种纵情山水,琴书自娱的生活。

远离世俗,面对自然美景,目移神驰;在青山绿水之间饮酒歌唱、弹琴作乐,清雅的琴声随着清爽的风荡漾,美景与乐声相得益彰。在琴声中,山林也发出了回音,与自身心境交融辉映,让诗人沉醉其间,不知不觉地忘掉了人世的忧伤与孤独,获得了情感的满足。又可以借以洗涤心胸,在山水自然和琴音中窥探道的真谛。

为什么魏晋名士都喜好服用五石散?

当代许多吸毒明星都会假启发灵感之名,行吸毒享乐之实,在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明星没有,名士们倒是有一群,名士们也与当代许多明星一样,有吸毒的爱好,只是当时没有海洛因等毒品,只有所谓的五石散。

魏晋名士们在仕途上一般是不得意的,因而想起法来玩,他们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美其名曰谈玄),还会互相吹嘘(就是吹口哨),看谁吹的响,吹的时间长,现在看来这帮人无聊至极,但是在当时黑暗动荡的社会中,不失为一种特殊的娱乐。为了使得自己更加飘逸,许多名士们还会服用五石散,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一种亢奋之中。

“五石散”原为一种用五种石头制成的伤寒药物,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研制,它的主要构成成分包括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其最主要的功效就是发生麻醉作用,服用之后会让人全身发热,会导致“寒衣、寒欲、寒食、寒卧”,因此称之为“寒食散”,意思就是在服用此药后,必须同时服用寒食来散热,在张仲景所在的东汉时期,五食散只是作为药物存在的。

“五石散”真正开始在名士中流行,并且完成从药品到毒品的转变是来自于何晏的推崇,何晏在张仲景药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因而使得五石散具有了致幻功能,并且在此后一直到隋唐时期,流行数百年。由于服用了五石散后,身体会发热,散热的话要么把衣服脱掉,要么食用寒性食品,因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魏晋名士们都是出于一种宽衣解带的飘逸状态。

“五石散”服用之后,皮肤会变的非常敏感,因而名士们会穿很宽大的衣服,而且尽量选择旧衣服,因为新衣服会把皮肤磨破,鞋袜也尽量不穿。

所谓名士风度,原来有毒品的功效哦

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有什么特点?

一是清谈玄理

东汉中叶,由于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太学生们高言放论、评议时政、臧否人物,逐渐成为一种风气。魏晋时期,王朝更替,朝臣争权,统治阶级内部充满了虚伪、狡诈、猜忌和凶杀等不堪行径。这种政治环境中,魏晋名士内心充满了彷徨和恐惧,许多人不愿涉足政治,也不敢评议时政。既要全身远祸,又要填补生活上的空虚,缓解精神上的痛苦,不谈政治而专言玄理的清谈成为理想选择,若不能谈玄,则好似不够名士资格。

尽管清谈含有摈弃世务、逃避社会的意味,但在看到其消极一面的同时,应认识到魏晋玄学对于中国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玄学的辨明析理完全是抽象思维,从这一方面说,魏晋玄学是对两汉哲学的一种革命。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从两汉到魏晋,觉得耳目一新,因为玄学的精神面貌和两汉哲学比较起来,完全是新的。在中国哲学史中,魏晋玄学是中华民族抽象思维的空前发展。

二是品评人物

同清谈玄理一样,品评人物是在魏晋名士中流行的一种风尚,同时是《世说新语》着力表现的又一项重要内容。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来源于东汉察举制度中的乡党评议。

当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后,人物品评开始逐渐转向对实际才能的考察,此后,曹丕又设立了与“唯才是举”南辕北辙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门第世系擢用官员。

人物品评则失去了往日的仕途意义,成为对理想人格的探寻和追求。品评内容不再局限于对道德或才能的单一考察,而成为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方面的全面品鉴。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魏晋时代的审美风尚。此时的人物品评虽然不起直接的政治功利作用,但它仍然可以影响并决定人的名誉、地位和声望。

三是服药饮酒

除了口谈玄言和品评人物外,魏晋名士在生活方式上也展现出了一代士人独特的风貌。魏晋名士服药成风,这药就是五石散。

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水为乐,将自己的生活理想与山水之美结合起来,这对于山水诗的产生,无疑产生了促进作用。

世说新语是宣扬魏晋名士风度的志怪小说集?

《世说新语》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照这个看,是笔记小说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