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资料,为什么敬仰先人孔子

2023-07-14 15:15:03 84阅读

孔子的资料,为什么敬仰先人孔子?

为什么敬仰先人孔子?

敬仰孔子是因为孔子教我们如何做人。

孔子的资料,为什么敬仰先人孔子

1、孔子为我们规范了做人的标准。

孔子认为人的根本在“信”,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一旦没有信用,就如同车没有“輗”“軏”一样,无法行走,所以“信”是人的立身之本。

孔子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种,并在很多时候以予具体说明,如:在行为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在心态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忧不惧”;在引领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还为“君子”立下了行为规范:“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些直到今天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标准。

2、孔子就是我们的为人师表。

孔子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说的,他自己先做到,在这方面是有口皆碑。

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他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他教授学生的是文、行、忠、信四项内容;他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孔子对儿子要求也严格,他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一生以身作则,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波,由此他自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到了老年,他对自己做了一个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品德高尚,要人学好,世人敬仰。

孔子墓有尸骨吗?

现在的孔子墓是一座空墓,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1966年,孔子墓被用雷管炸开3米多深,然而炸开后的孔子墓竟全部是生黄土,没有任何人为干预的痕迹。《史记》记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而现在孔子墓前的洙水河,也压根不是当时的泗水河。

推崇周礼的孔子,死后弟子们也一定是依照周礼标准,孔子的墓是不存在有封土的。再加上现在孔子墓携子抱孙的墓葬格局,绝对是违背周礼的,这样的事情二世三世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加上秦末动乱,八世孙孔鲋及其弟均葬于湖南,后世存在孔家后人长期不居曲阜的可能。也就是说,现在的孔子墓,基本可以断定,应该是其后人为纪念孔子修建的象征性坟墓,绝非孔子真正墓地。

三千学子一孔子是什么意思?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就是说孔子的有很多弟子。可能有三千人。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扩展资料:孔子一生,据史书记载,教导了三千多学生。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概有七十余位。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欣赏的优秀弟子。他们是: 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谁在西方国家更有影响力?

老子与孔子,谁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大?

我认为,对西方社会影响最大的文化人物是孔子。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文化人物并非老子,而是韩非子。

先说韩非子对中国的影响。

韩非子主张,君主必须掌握无限的权力。

韩非提出三纲理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还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张——主而诛臣,焉有过!

韩非认为臣民是君主的狗奴才,大臣是:从主之法,顺主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人民是:寡闻从令。

法家是让人民永远做君主的狗奴才。

君主最有权力的政治体制,是高度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中国和朝鲜都采用郡县制。

韩非子主张: 法律必须体现君主的意志。 君主必须牢牢钳制刑罚——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杀之柄。 夷族连坐,宁枉勿纵。

法家还主张弱民、贫民、愚民、辱民、疲民。

在法家眼中,人不如驴。

汉武帝和明清时期,皆是以儒家思哄天下,以法家思想治天下。明清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统治,孕育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奴性。

正如梁启超所言:中国唯一领先世界的,是法家的防民之术。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是奴性。

韩非思想是民主、法治、宪政的头号死敌。法家思想不灭,中华民族不兴!

再说孔子对西方欧美国家的影响。

孔子曰: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标准约束君主。然后,再以臣道的标准约束臣子,就是以礼法把君主和权力关进牢笼。人民却拥有广泛的自由——礼不下庶人。今日谓之——宪政。

孔子则主张,立法为民——奉法以利民。

司法独立——孔子批判君主折狱无论,以意为限。(怪不得秦始皇要焚书坑儒)

疑罪从无——大辟,疑,赦。

不罪无辜——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人类法治思想的鼻祖不是孟德斯鸠,而是圣人孔子。

孔子提倡分封制,今天的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皆采用改良版的分封制——民主联邦制。

孔子为西方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鳏寡孤独皆有所养。

总之,中国帝王们以孔圣人哄天下,以韩非子治天下。欧美国家则是以基督耶稣哄天下,以圣人孔子治天下。

附录一: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儒法之争:秦始皇时,创立诽谤之法。即骂天子,议论政治者,必诛。汉文帝时,儒家大师丞相张仓废除诽谤罪。汉武帝时,法家酷吏张汤重立诽谤罪。颜回十世孙,儒家大师颜异,因肚子里骂刘彻,被法家酷吏张汤以腹诽罪处死。隋文帝时,再次废除诽谤罪。

附录二:中国历史上,最接近儒家思想时期有三:周王朝、新朝、北洋政府。最接近法家思想的时期也有三:秦始皇、汉武帝、六十年前。此外,汉文帝、隋唐宋与儒家思想比较接近。明清与法家思想比较接近。

周王朝、新朝、北洋政府——95%儒家。

秦朝、汉武帝——99.5%法家。

隋唐宋——80%儒家。

明清——80%法家。

谁对人类社会贡献更大?

孔子,影响了十几亿人,为中国和东方世界文明的开荒者!给皇族统治和人民的生活指明了方向和准则,是全球公认的大圣贤,美国国家大法院的大门上面高高坐着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最杰出的三个圣贤人之一。

柏拉图,古代西方世界的拓荒者,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和缔造者,影响了欧洲几个世纪,他的是西方思想界的领袖,但是这种观点是在近代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之后才形成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多少文献可以借鉴,西方的史书都是瞎子荷马杜撰的,然后是后人附会,没有多少可信性。

通常大家所熟知的,世界历史文明四大古国是早期的欧洲科学家提出的,后来被中国学者广泛认可并采用,然而由于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后西方诸国的国力、学术和教育开始逐渐强盛,他们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西方文明,并把一直不被重视的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拿出来,重新研究,打造出了几个上古IP,再加上近代西方英杰辈出的影响,一时间给人以西方文明已然超越四大文明古国的感觉,另一方面,他们还特意摒弃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现行的西方各国的教科书中没有提及,西方学术界也没有特别说明,这种说法只留在了亚洲范围,所以这种早期比较朴实的西方学术常识性的认知几乎被否定了,随着近几年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才被欧美学者重新提起。

所以,由此看来,孔子是从孔子生活的时代不断的被宫廷掌管修编历史的官员们根据事实情况记录下来的,并且孔府历代承袭爵位,孔子后人的历史行为都会被记载,可能会有很多偏差,但是事情是绝对假不了的,孔子爵位承袭至今还存在,清朝和国民党政府授爵的正统传人现在台湾,不知道以后会不会终止。

柏拉图相传是苏格拉底的老师,相关学术理论和历史事迹是后人传唱的,可以参考借鉴的权威书籍和历史遗留物品几乎找不到,没有这种证据怎么能证明他的伟大,甚至我们连他是不是存在都不知道,西方近代的强大和学术影响给人一种确有其事的感觉,但是从柏拉图后直至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这段时间的历史证据是极度缺乏的,上下几个世纪没有历史证据证明,不知道后来的学者怎么知道那么清楚的,如果说考古发现的话,当时西方世界大小国家几百个,各个国家的语言文明各不相同,很多古文字都失传了,他们也不可能搞这么清楚,这些历史故事说说还行,当成话题来对比还是算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要伤害少于两千年历史的文明和国家了,给他们保留点信心。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