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五大宗教是什么,五大天地讲的是什么

2023-07-14 02:30:04 93阅读

中国的五大宗教是什么,五大天地讲的是什么?

五大天地讲的是中国传统宗教的一种宇宙观和神秘体系 因为五大天地是道教的基础理论之一,这个理论认为,宇宙分为五个层次,称为五大,包括四大部分和一个中心,分别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则是黄帝所居之地。据说五大之中还有神兽、神兵、神符等等元素,代表着中国古代人对于宇宙和自然力量的强烈崇拜和敬畏。 在古代,五大天地广泛应用于神仙道士和民间信仰中,而现代人对于五大天地的认识和理解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传统文化中的七有何奥秘?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是一个古老的谚语,表明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的周期性。其中的“三生”指天地人三者,也可以理解为阴阳五行等不同的三合一概念;“万物”指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事物和规律。而“逢七必变”则是指在发展的过程中,每逢七的倍数就会发生重要的变化和转折。

中国的五大宗教是什么,五大天地讲的是什么

在传统文化中,七是一个非常神秘和有着重要象征意义的数字。在中华文明中,七常常被视为“天数”,被用来表示周天的时间周期,也与天文、农历、节气等有关。同时,七还在许多文化和宗教中被视为一个神圣的数字,代表着和谐、完美和神秘。例如,在中国的道教和佛教中,七被认为是可以超越尘世、达到灵性境界的数字。

此外,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与五行相对应。在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元素、属性和方位,而每一行之间都有相应的制约和相生相克的关系。七则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外的一个“中心”,是五行之间相互平衡和调和的象征。

综合来看,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在“三生万物,逢七必变”的谚语中,七的意义则更多的是指一种规律性的变化周期,表明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周期性。这一谚语也可以提醒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把握这种规律才能在变化中不断前进,取得成功。

道教的发源地究竟是今天的哪个地方?

天师道,这叫做正一教,五斗米道,被公认的是最早的道教,五斗米道最开始发源于巴郡一带,这里自然也是道教的发源地了。

道教发源地——巴郡

巴郡在汉中以南,巴郡和汉中都是古代的行政单位。汉代的三巴包括了今天的重庆市、四川、陕西的一大片地区。汉中之南,应该主要指的是四川的达州和重庆市的许多相近区域。(秦地图,凑合定位吧)

五斗米教的创建和发展

五斗米教的真正创始人叫做张修,这人祖籍不详,活跃于巴郡一带,“时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五斗米,号为五斗米师”。五斗米道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当时还有非常著名的道派,叫做“太平道”,也就是张角的黄巾军。张角起义后,张修也是同年七月在巴郡起义,这场战争开启了三国的战火。

熹平(汉灵帝第二个年号)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矅。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矅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一度被作为政治工具和手段,张修被称为贼子、妖巫等等。张角张修都是尊黄老术,秉承老子的思想和观念。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相似处很多,在教义上主要采用叩拜仪式、符箓等形式,以达到治病除恶的目的,但是五斗米道更高深的地方是真正的使用并普及道家学说,也就是“老子五千言”(《道德经》)。通过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看的出,巴郡这个地方是很崇尚“巫”的,彼时巫师、法师等在民间极有影响力,张修的伟大之处就是将这种民间宗教信仰与真正的道家思想理论相结合,让道教在雏形时期坚定了理论基础和方向。

东汉末年的这场战争,披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张修本人在当时应该也算是大巫。有时我在想,掩盖在黄巾军起义的纷战之下的真相不会是巫神的最后挣扎吧?

五斗米道在巴郡一带一时无两,给当时的东汉统治者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和打击。可惜的是,张角的黄巾军失败了,张修的起义同样被镇压。被政府军处处打压的张修,在益州牧刘焉的多次招安中终于投奔名下,刘焉作为三国群雄之一,割据一方,势力并不弱。在刘焉的要求下,与张陵的孙子——张鲁攻打汉中太守苏固。

张鲁夺权五斗米道并偷梁换柱

这个张鲁是五斗米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被后人称为君师、天师,他的爷爷张陵,又或者称为张道陵则是被认为道教第一人,道教的名誉创始人。其实通过上文的历史脉路我们也看得出,在张鲁和张修合作之前,五斗米道和这爷孙两人扯不上什么关系,五斗米道的创建人和领袖自始至终都是张修一人。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五斗米道改门换姓了呢?(没换姓,都姓张)这就要从张鲁说起了。

张鲁祖籍江苏,爷爷张陵(张道陵),父亲张衡(非地动仪的那个张衡)。张陵精通道家学说,也曾出任过巴郡江州令,后来隐居洛阳,潜心研究学问,父亲张衡没有什么大事迹,一直到了张鲁这一代事情发生了逆天改变。张鲁有一位很有手段的母亲,“有少容”“兼挟鬼道”,意思就是说长的好看,并且可以通鬼神,其实看到这里也大概知道张鲁的母亲有点类似于“巫”。张鲁母亲和益州牧刘焉有些交情,张鲁凭借着母亲的关系做了刘焉的手下,我算是另一种子凭母贵吧。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张鲁本身并不具备什么势力和社会地位,最起码与张修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后来,张修张鲁合力杀了汉中太守苏固,张鲁又借机杀了张修,夺得五斗米教的实权。关于张修之死,以及张鲁又是如何夺权,历史没有明确记载,不过从蛛丝马迹我们也看得出这张鲁绝对不是一般二般的人。张鲁是半路杀出来的夺权者,新的精神领袖,“服众”绝对是首要任务。满打满算,距离张鲁最近的也就是他的爷爷张陵还有些名气,再往上追出七八带才有一个“张良”祖先,这杆子就太远了,于是张鲁就从爷爷张陵开始下手,塑造自己的家世传说。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过张陵的一些事迹传说,大多都是成神成仙的机遇,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关于这位道教第一人不是很多啊。其实这就很明显了,张鲁之前对五斗米道并无建树贡献,相对于当下高一些大动作,远比一个摸不着看不见还可以编造丰富的出身来的难,于是张鲁选择了后者。张陵摇身一变成了道教第一人,父亲张衡成了第二代天师,自己顺理成章的坐上五斗米道的天师之位。至于张修,作为对手,自然让他消失在传说中。从此之后,五斗米道彻底变了内心,只可怜了张修……

宗教是讲信仰的,要让教众信仰自己并听从命令,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张鲁做到了,并且受到了巴郡一带巫众教派的支持!想也知道,张鲁不仅仅善于攻城打仗,在攻心一方面也很有办法,他只是缺少了一个舞台,刘焉恰好提供了这个机会。

曹操和五斗米道的迁移

世事变幻无常。

正在张鲁风头正盛之时,他的贵人刘焉病逝,刘焉的儿子刘璋继承父位。刘璋看不上张鲁,并且借机诛了张鲁满门。张鲁彻底与刘璋反目,自己握着五斗米教,坚守汉中,直到曹丞相想起了这里……

曹操一开始操持朝廷,没时间管汉中地区的打闹。后来曹丞相带着十万大军西征,即将进军汉中。张鲁内部发生分歧,后来几经波折,张鲁带步众北迁至巴中,名义上是以躲其锐,其实就是让道示好。

张鲁这么有诚意,曹丞相自然也大方,直接封了张鲁镇南大将军,镇守汉中,并且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张鲁——张鲁不是道士,要么就是道士可以娶妻,很惊讶啊——其实道教一开始真的没有那么多要求,毕竟这时候还不成熟。

一南一北的迁移中,推动了五斗米道的传播和发展,与此同时,也使得巴郡一带一时教众无首,由此也发展了许多其他道教门派,比如上清派等等。

张鲁在汉中镇守二十多年,除了继承了张修的主要思想之外,他还不断吸纳教众,完善教派,五斗米道慢慢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东汉末年一股不小的势力。

兜兜转转大四川

无论是张鲁,还是张修,又或者是张道陵,其实不难看出,兜兜转转都是在四川成都一带。

四川果然是个好地方,景好,人美,还有大熊猫,有大佛,关键是还有火锅……之前分享过几篇关于“三星堆”的文章,不也是在大四川吗?五斗米道的起源又同样追溯到大四川,这还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关于中国多元文明起源的说法越来越得到证实,我看这其中定然少不得大四川的位置。

阎王钟馗判官三者是什么关系?

传说中阴曹地府由十殿阎罗王掌控,麾下有判官、钟馗、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城隍、阴兵鬼将等。

阎王是地府的掌控者,钟馗、判官都是听命于阎王的,三者又各有所司。

阎王

阎王是鬼界之王,阴曹地府的最高统治帝王,统领阴间十八层地狱,掌管着三界万物的生死存亡。

在早期神话中,地府中只有一个阎王。后来,地府中扩编成了十殿阎王,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这一说法最早起始于唐朝的时候,成书于元末明初的《西游记》中就已经明确提到了十殿阎王的尊号。孙悟空大闹地府、唐太宗游地府和真假美猴王去地府时,十殿阎王都有出面,他们自称是阴间天子十代冥王,掌管着地府。

俗话说“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这句话描述的就是阎王的一种权利,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十殿阎王是地府之主,还司掌地狱轮回。

在民间传说中,韩擒虎、包拯、范仲淹、寇准死后都成了阎王。关于韩擒虎死后成阎王的说法在魏征等编撰的《隋书》中都有记载,据记载韩擒虎病重时,邻居老妇人经常见他门外有仪仗如同王宫一样,问他们是谁,其中有人回答“我来迎王”。后来有一个人病重之下,恍恍惚惚走到韩擒虎家中,说“我想要见王”。韩家人问他见什么王,那人回答说“阎罗王”。韩家子弟大怒,上前就要打他,韩擒虎制止了他们说“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 没过几天,韩擒虎就去世了,人们都说他做了阎罗王。正史之中绝少有这样的记载,收录入正史之中,可见韩擒虎死作阎罗王的说法在当时流传有多广。包拯、范仲淹、寇准都是耿直忠臣,在民间传说以及笔记杂谈中都有关于他们是阎罗王的说法,这也是人们理想中公正无私的阎罗王。

地府第五殿之主阎罗王是大家最熟知的阎王,我们说的阎王一般指的就是他。据传说阎罗王就是包拯,原来是第一殿之主。第一殿离阳间最近,进入的鬼魂还没有喝孟婆汤,都非常思念家乡,登上高山眺望家乡,却是再也看不到,因此常常彻夜啼哭。包拯心地善良,就命鬼差建筑了望乡台,并且迁到天子殿旁,让鬼魂眺望家乡和亲人。因为包拯太过慈悲,又多次放鬼魂还阳伸雪,就被降调到第五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地狱,望乡台也迁移到第五殿。正所谓,望乡台上再望乡,回首故国泪茫茫。

钟馗

钟馗是道教的神仙,专门负责打鬼驱邪。

在古籍中有很多关于钟馗的记载。据说钟馗是唐朝终南山的进士,文武双全,刚正不阿,不过他相貌奇异,长得是豹头环眼,铁面虬鬓。武德年间,钟馗进京考试,因相貌丑陋而落选,性格刚烈的他一头撞死在大殿的台阶之上。皇帝听闻后,哀怜于他,就以状元之礼把他安葬了。

天宝年间,唐玄宗在骊山患病一直治愈不好。一天夜里,唐玄宗梦见一个小鬼,在宫中闲逛,随意拿宫中的物品。唐玄宗极为气恼,斥问他是谁。小鬼油腔滑调的说自己是虚耗,可以隔空偷取东西,还专门能让人喜事变丧事。唐玄宗大怒,正要下令让武士捉拿。这时冲来一个相貌奇异的大汉,他捉住虚耗,先剜出眼珠又将他吃掉。大汉声称自己是“殿试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后,疾病痊愈,就命吴道子将自己梦中钟馗捉鬼的情景作成一幅画,悬挂在宫中避邪镇妖。

自唐玄宗以后,钟馗成了捉鬼之神,避邪镇妖。后来道教也尊钟馗为门神,尊为驱鬼逐恶的判官,封号为“赐福镇宅圣君”。在民间更是有着很多钟馗的传说,有传说他被玉帝任命为阴阳两界的判官,也有传说他是阎罗王手下的平鬼大元帅,望乡台就是他建议阎罗王建立的。总之,在所有的传说中,钟馗都是为人正直,擅长驱妖捉鬼,斩妖除魔。

判官

判官执掌人的轮回生死,惩罚坏人,奖励好人。平日里,判官就待在酆都城的天子殿,审判着一个个灵魂。

传说地府有四大判官,分别是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阴律司。赏善司审判的是生前积德行善的人,根据行善的大小多少给予奖赏。罚恶司与赏善司正好相反,凡是到地狱的鬼魂必须先照孽镜台,作恶的就要接受罚恶司的审判,根据“四不”、“四无”进行判处惩罚。查察司能看清世间一切善恶因缘,他负责让善者得到善报,恶者得到恶报,并为有冤屈的人平冤昭雪。阴律司主管查案司,赏善罚恶,管人生死,他左手拿生死簿,右手握着勾魂笔,一勾一点就可以判定生死。

民间传说中,赏善司是魏征、罚恶司是钟馗、察查司是陆之道、阴律司是崔钰。这四大判官中最有名的要数崔钰了,传说他本是隋唐时期的官员,断案如神,因此死后成了判官。在《西游记》中,魏征梦斩泾河龙王后,泾河龙王在地府状告唐太宗,秦广王命鬼差请来唐太宗。唐太宗魂归地府前,魏征写了一封信让他带给自己的结拜兄弟崔珏,定能魂魄还阳世。唐太宗到地府后,阎王查察生死簿,崔判官一看他的寿命只到贞观一十三年,阳寿已尽,他判官笔一挥将一改成了三,成了三十三年。这样一来,唐太宗有了二十年阳寿,阎王就放他回去了。

在民间有着很多关于阎王、钟馗、判官的传说,《聊斋》、《三言两拍》等书中也有着很多。一般来说,阎王的级别最高,钟馗和判官都是他的手下。

太平天国五大派系?

一、“创教领袖派”

太平天国脱壳于拜上帝教组织。或者说靠拜上帝教完成了资本积累。因此创建此教的人物洪秀全和冯云山是领袖,这是毋容置疑的,其地位也是无法撼动的。所以洪、冯二人形成了创教领袖派这一政治派系。

二、“下凡夺权派”

“下凡夺权派”也可称之为“临凡派”或者“夺权派”。因为在拜上帝教内部只有“天父、天兄临凡”之说,没有下凡之说,永宣之所以称下凡,是为了便于现代人理解。

三、“被拉拢派”

创教领袖派和下凡夺权派是主要的两大政治派系,但二者在争斗的过程中衍生了一些小派系,永宣统称之为被拉拢派。因为他们是被各方拉拢的对象,一方为超过或者制衡另一方而拉拢的第三方势力。

四、催生的“东殿派”和“西殿派”

说到太平天国前期的政治派系,不能忽视东殿(王)派和西殿(王)派。这是由下凡夺权派分化出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金田起义前后,下凡夺权派掌握了组织的领导权,其他派别弱化了。这时候,杨秀清和萧朝贵二人之间又有了权争,加之洪秀全趁机分化,认了个妹妹洪宣娇,再嫁给萧朝贵,然后称萧朝贵为帝婿,这样自然削减了下凡夺权派的势力,而使得创教领袖派壮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