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怎么灭亡的,北宋灭亡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北宋是怎么灭亡的,北宋灭亡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北宋灭亡的历史典故是靖康之耻
五代十国是怎么灭亡的?
五代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1,传统藩镇势力非常强大,新生小政权无力问鼎,且被大鱼吃小鱼。各大藩镇之间互相攻伐,战乱连年,民不聊生,百姓累不堪言苦不堪言。
2,军人势力掌权,统治者尚武轻文。
俗话说:“马上能打天下,但是绝对治不了天下。”军人势力掌权后,没有做文化贯彻,更没有重视中华文化的承传和发展,只有利益而没有文化的集团永远是风中飘絮,迟早会被打落尘土,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没有灵魂,再加上各个割据政权之间尽管兵戈不断,且一帮统治者皆为武夫出生,文化方面捉襟见肘,治国手段也是十分匮乏,不少君主更是荒淫残暴,肆意的欺压百姓,灭亡、已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3,少数民族势力过于强大,经常侵扰中原政权。
4,政权太多,百姓所负苛捐杂税十分繁重,再加上战事频繁,导致人口流失非常严重,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经济基础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有没有关于北宋灭亡的电影?
有的,是飞天神鼠本片是珠江电影制片厂1990拍摄的一部古装动作片。北宋年间,金兵入侵中原,软弱的徽、钦二帝派九太子赵构出使求和,反被扣为人质。号称“飞天神鼠”的武林少侠黎马试图救赵构出金营未果。黎马偶遇铁书大侠父女三人,得知赵构囚禁地,遂于大姗小姗一同前往营救。途中小姗抛开儿女私情让姐姐和黎马过了峡谷。黎马和大姗中计被俘,大姗为大局自尽。黎马巧计救出了赵构。黎马回民间找到了小姗。赵构登基后贪图安逸,听信谗言,无意伐金。黎马被赵构蒙骗,饮毒酒身亡。小姗率义军抗金。
为什么会导致王朝的覆灭?
奇异花石,直接导致了北宋的倒台
在历史上,花石纲的大量开采的确造成了王朝的灭亡。
花石纲,历史上专门运送奇花异石,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主要说的是宋徽宗时运输东南一带花石船只的编组。北宋崇宁四年,帝国最大的园林建设工程“艮岳'开工,宋徽宗在苏州设置了一个叫应奉局的专门机构,专事东南江浙一带搜罗奇花异木、嶙峋美石的差事。花石到手后,多经水路,由运河千里迢迢运往当时的京城汴梁,十船一组,称做一纲,“花石纲”的名称就是从此而来。
为保障花石纲运输,国计民生重点之一的漕运也被迫停下了,漕船和大量商船被强征为皇帝运送花石。举国上下,百万役夫,只要听闻何方何处何家有奇石异木,就不惜破屋坏墙践田毁墓也要拿到,导致当时天下萧然、民不聊生。
艮岳本是一个极为宏伟的园林,如果能幸运留存下来,不仅是中国之最,也有可能是世界园林之最,可是这样一座极为珍贵且瑰丽的古代文化遗产,却加速了北宋的灭亡,引起了后来的方腊起义、梁山起义,北宋也在风雨缥缈中走向了灭亡。
又是因为谁而灭亡的?
最近热播的《龙岭迷窟》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盗墓戏,鹧鸪哨与了尘大师联手进入黑水城寻找雮尘珠,期间险象环生,好不刺激。这黄金遍地的黑水城,到底是哪里呢?其实,黑水城就是西夏国的"额济纳城",其遗址现位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约35公里、纳林河东岸荒漠中,这是唯一一座现存的、以党项语命名的城市。不过,我们今天讲的不是黑水城,而是西夏,这个位于河西走廊,和辽(金)、宋三国鼎立的国家。
一党项族的起源在了解西夏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西夏的主人--党项族。
我们知道,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而党项人的祖先其实是羌人。说起来,羌人和汉人也算是兄弟了,据说,羌人的祖先是黄帝,不过也有说是炎帝的,不管怎么说,羌人和汉人同出炎黄一脉。
不过,经过几千年的分化与融合,这两兄弟早已经变成了对方不认识的样子。汉人倒是没什么大变化,一直牢牢的占据着中原地区,而羌人分裂出“西羌”、“氐羌”等多个部族,其中各个部族又在内部分化,光是西羌就分化出上百个族群,比如甘肃、青海地区的有先零羌、烧当羌、钟羌等,西域则有西夜、蒲犁、依赖等,西藏有发羌、唐牦,内蒙古有南山羌,等等,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党项族就是由汉朝时期西羌的一支发展起来的,所以又叫“党项羌”。东汉时期,党项羌大量内迁至青海及甘肃一带,他们没有文字,没有记载,过着原始游牧部落的生活。党项族以姓氏划分部落,最后逐渐形成了八个大部落,这就是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
"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后,党项始强。”--《旧唐书》
二党项族的崛起唐朝时期,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崛起,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党项羌,为了抵抗强大的吐蕃侵袭,同处于青海、甘肃一带的小国吐谷浑结成同盟以求自保。不料,吐谷浑在与吐蕃的战争中被吐蕃彻底击败,失去了盟友的党项羌,向唐朝发出内附的请求,大唐也仁义,将党项羌大量安置于四川松州 ,使他们远离了战火。
这时,生活在青海、甘肃一带的党项羌闹情绪了,也吵着要搬走,躲开四处烧杀抢虐的吐蕃人,于是大唐再一次展示了大国风范,将这些党项羌迁到了甘肃东面的庆州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怕这些异族趁机起来闹事,于是将庆州拓跋部的党项羌再次迁到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 这一地区即是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部,这也是日后西夏国名的来源。
对于党项人,唐王朝是以羁縻的形式管理的,任命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为州刺史或其它官职来维持党项的稳定,比如其中拓跋部的首领拓跋思恭就被任命为宥州刺史。
唐朝末期黄巢起义时,唐僖宗发布檄文号召各地兵马勤王,拓跋思恭出兵协助官军攻打叛军,被唐僖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叛乱平定后,拓跋思恭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拓跋氏由此变成了李氏。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终于有了自己的领地,辖境包括夏、银(今陕西榆林东南)、绥(今绥德)、宥(今靖边东)、静(今米脂东)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
三野心家李继迁的反叛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一片战火,政权更迭如走马灯似的频繁,但是处于西北一隅的李氏家族却始终稳如磐石,其中秘诀只有八个字“俯首称臣,左右逢源”。无论中原是何人当权,李氏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表称臣,这种做法不仅换来了中原政权对李氏在河西统治的认可,而且还获得了大量的赏赐。靠着这套做法,李氏始终得心应手的处理着与后唐、后晋、后汉,甚至辽、北宋的关系。
当然,左右逢源的基础是你要有一定的实力,如果你被别人轻而易举的像一只苍蝇一样拍死了,你还那什么去“逢源”呢?党项李氏就有这种实力。
前面说过,党项李氏被唐朝迁到了平夏地区,由于李氏的鸵鸟政策,使得这块地区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遭到战争,发展为一块富饶之地,党项族也从纯粹的游牧民族,演变为农、牧二元化的民族。
以鄂尔多斯南部地斤泽地区为核心的肥美牧场为党项提供了大量的牛羊马,而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为代表的农业区则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同时鄂尔多斯还盛上好的青盐,每年产量可达15000斛左右,这种高品质的青盐在当时是可以直接当做货币来流通的。有兵有马有粮有钱,天时地利人和均占,平夏党项的势力逐步膨胀起来。
不过,虽然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但是李氏依然奉行这先辈一贯的政策,北宋建立后,李氏例行向宋王朝俯首称臣,宋太祖赵匡胤对李氏一族也算得上仁义,继续任命其为夏州节度使,世袭罔替。这一情况直到李继捧上台后发生了变化。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察觉到党项李氏将会是一个隐患,于是下了一道诏令,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踞势力。李继捧的堂弟李继迁是个狠角色,此人志向不凡,他知道朝廷此举是要将李氏一族连根拔起,于是拒不从命,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朝廷并没有对此太过重视,认为只不过是一伙逃跑的小股匪帮,没什么能耐,折腾不起来。谁曾想,李继迁颇有政治头脑,靠着联姻与结盟等手段,联合了不少当地豪强,慢慢发展成一支不可小视的势力。
壮大后的李继迁大闹河西走廊,雍熙二年(985年),诱杀宋将曹光实,占据银州,接着攻破会州(甘肃靖远),与宋朝彻底翻脸。为了避免两面树敌,李继迁向辽国"请降",被辽国封为夏国王。有了辽国撑腰,李继迁更加肆无忌惮,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此举惹的宋太宗大怒,派大军分五路围剿西夏,但都失败,终太宗一朝,都被李继迁搞得焦头烂额,精疲力尽,耗费大量国力。宋真宗继位后,为了息事宁人,同意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五洲给李继迁,这等于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李继迁)
四 李元昊立国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继位,他继续延续李继迁的独立方针,南击吐蕃,西攻回鹘,获得了大片土地。公元1019年,李德明选定怀远镇为都城,改名兴州,此时西夏虽然对外仍向宋、辽称臣,但已经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了。
公元1038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 ,这是个比他父辈更狠的角色,继位后,便立即宣布称帝,建立了大夏国,也就是西夏。为了摆脱中原王朝的影响,他连姓氏都改了,放弃李氏,自称嵬名氏,并建宫殿,制定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
李元昊称帝后,宋朝震怒,双方关系彻底破裂。之后宋、夏双方爆发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处于上升期的西夏军队战力十分强悍,宋军损失西北精锐数万人。公元1044年,同样对元昊称帝震怒不已的辽兴宗,亲率10万精锐御驾亲征,但是在河曲之战中被西夏击败,自此,辽、宋两国都无力遏制西夏的崛起,辽、宋、夏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西夏也由此开始了其一百八十九年的国祚,最后被蒙古铁骑灭亡。
五 西夏能够建国的原因西夏从一个割据藩镇起家,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最后仅凭河西走廊一隅之地,建立了西夏国,并且在长达将近200年的时间内,维持着和北边的辽(金)、南面的宋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局势,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上层的锐意进取
从李继迁开始,西夏李氏便萌生出了独立之心,当然,在大宋看来,这是一种叛乱行为,但是从西夏内部来看,这无疑是一种进取之心。此后,继位的李德明,李元昊等人,都坚定不移的实行这一策略,这是通过三代人的努力,西夏才得以建国。
审时度势的外交政策
在大国环伺的夹缝中生存,必须要有高超的政治手段。西夏在脱离大宋的过程中,就一直和辽国维持着较好的关系,避免两面树敌,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强大的军事力量
西夏国最鼎盛的时期,人口才300万,但是却长年维持了一支50万规模的庞大军队,为了维持这么庞大的军队,西夏实行的是一种全民皆兵的体制,士兵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这种兵制类似于后来满族的八旗制,这也是西夏能和辽、宋对抗的资本。
(西夏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