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卒读,你如何看待木心

2023-07-10 04:45:04 89阅读

不堪卒读,你如何看待木心?

木心写过一本书叫《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其实不太好谈,因为它似乎不成体系,显得非常斑斓 、纷纭、驳杂。

但是恰恰是这种不成体系,反而成为优点 ,流露出它的许多有价值的文学信息。

不堪卒读,你如何看待木心

这种有价值的文学信息不在于木心讲述古今中外文学史本身,因为文学史本身只是代表了一个客观传承。

木心的讲述正像他的学生陈丹青说的,经常游离于和旁逸斜出于照本宣科的讲述,加入了木心的情绪和观点 ,加入了一些题外话,而这恰是有意义的。

但是毕竟是四五十万字的著作,我们读下来 ,即便驳杂,也还是大概会感觉到木心最想要说的是什么。

他的文学观是什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也可以约略地感受到木心是一个怎样 的人 。

木心给人的感觉就像携着民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之后 (当年在刘海粟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之后又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 “文艺老青年 ”的气息。

老,是老道、睿智、厚学、渊博、贵族气 ;青年,是率真、好玩、浪漫、忧郁。

它们又都跟文艺相伴。

这个人是一个人本主义者,视生命为最高法则,视文学与生命为并放的花朵,同时具有一定的精神洁癖和精神自信。

他创作文学几十年,有人定义为 “孤岛现象 ”、“鲁滨逊创作现象”。

除创作旨趣和而不同之外,更多是指涉他人格精神的独立。

他虽然学贯中西,但是低调而行,加之多年往返于国内和美国之间,外界并不熟悉他。

尤其是经历了1956年入狱 ,“文革”期间再次入狱 ,他成为了一个不被主流世界所知的人。

好在他有坚强的信仰,那就是他认为的 “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难”。

他活了下来,不仅活下来,他还在监狱里著述,写文章,用钢笔在纸上画出钢琴的黑 白键盘,弹奏莫扎特和巴赫,他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

木心的整体文学观念是怎样的呢?

将席勒的 《审美教育书简》与 《文学回忆录》结合来看,正好有一个巧合和共融。

那就是木心和席勒一样,是反对以德育代替美育的,或者说反对将德凌驾于美之上。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即便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德智体”后面续加了“美、劳”,然而美育也是排在第四位。

其实不论席勒也好,尼采也好,木心也好,他们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和人生,应该是美育放在首位。

因为 “德 ”这个事物,有时候是“靠不住 ”的,其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封建社会 的 “德”,很多都是规约糟粕 ;另一个是指 “德 ”往往随世事和时事发生变化扭转,成为对公众的考量标准。

它与政治符码捆绑在一起,体现不同时代的统治者对“群治”关系的政治和功利诉求乃至要求,于是产生了不确定性和不真实性,并容易产生极端。

历史上类似的史实不胜枚举,比如纳粹德国,比如当下一部分极端集权统治国家对于公民的道德欺骗、约束和引领。

所以木心认为 “美 ”是真理,一个人内心有了 “美 ” 的判 断 ,他就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善和真,他就不至于在任何时代变得虚伪、虚妄、偏颇、极端、暴戾,更不会随时事摇摆。

木心的精神导师大概有那么几位,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纪德、福楼拜、尼采,而这些人都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和人本主义者,尤其受尼采影响最大。

他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教养,包括他的诗歌创作理念,都践行着尼采的“酒神精神”,推崇生命的原创力,重视个人生活及其体现出的要义。

虽然木心本人的生活也许具有世俗意义上的不幸,比如他没有官位、没有金钱、没有婚姻、没有子女、一生漂泊。

他的婚姻状况用他的话讲“柳暗花明无一村”,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个人信仰,即个人生活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活,一切从人出发。

尤其从生命感受来讲,他的艺术理念是尊重人的欲望,认为人的身体的感官快乐不容忽视和抹杀。

木心曾经在他的著作里面,对听课的陈丹青等一大批留美艺术家说过:

“上帝派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其实很简单和朴实的道理便是,人活着,就是要爱我们所爱的,听我们所爱听的,吃我们所爱吃的。这是生命最本真的价值。”

只不过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许多人出于各样冠冕的道学的理由不愿承认罢了。

中国几百年文坛口号盛行主义流变,但是一种伪的卫道士所捍卫的行为准则几乎没变 ,这也恰是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人长期被遮蔽的原因之一。

食色生香和个体情调是不可以人文的,人了也只是三流文学。

劳伦斯写的作品是不健康的,因为他写了人的真实的欲望、感受、快乐,包括身体甚至性爱的欢乐。

但是需知这种快乐首先不是来源于别的,而是来源于身体本身的感官。所以,同样的文学或人生理论命题,不同的说法,结果也大不相同。

热爱生命没问题,形而上,热爱身体广受诟病,形而下,但是没有身体,哪来生命?

身体知冷暖、知疼,见到喜欢的人知道颤栗,被所爱的人碰触知道舒服,这首先是生命 的物理原则。

所以木心认为一切爱情心理活动,包括相思、理想、信念、乌托邦,都来源于性爱。

当然基于爱情上的性是最好的了,反之,不要讲什么可以有爱无性,那只不过是没有得 到罢了,兀自安慰而已。

一对相思男女,盈盈一水间,相聚而不得,时间越久,越可以幻化出许多柏拉图式的爱情心理,但是问题是,一旦两人相见,产生肌肤之亲或是性爱就会消解漫长的相思之苦,这是毋庸讳言的。

有没有人想想这是为什么?

木心并不是形而下主义者,他对爱情对艺术的形而上信仰近乎痴迷。

说这个不是贬低爱情,也不是贬低性爱,只是说明爱情的情绪和心理是跟身体和生理感官紧密相联的,而且后者更为基础。

所以木心的许多诗歌表现爱情、冲动、力量、快乐、欲望、畅想、失落或忧伤,张力非常之大。

木心的艺术观和爱情观几乎是一样的。

他曾经举例说明他认为的最高爱情观和艺术观,耶稣看见野地里的百合花,突然由此想到人类的枉自劳苦。

这个比喻又悲观又充满雄辩,让听者心动了,有所感触但事后又很茫然。

木心认为当初心动,事后茫然,就是诗,就是艺术,就是爱情 。

所以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一定不是给读者提供了这个世界的答案,使世界看起来变得简单,而是相反它永远只提出观察的问题,使世界看起来更加复杂。

这种复杂的因子和理念,会互相牵绊与制衡,使文明发展不致跛向某个极端,也正是 在这种不同理念的框架空间和结构缝隙中,得到滋生并斑斓起来的才是生活和人性的真实姿态。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文化 。

尼采的一句话:艺术价值大于真理,让我感到醍醐灌顶,胜读十年书。

一切道德、习俗、标准、律令、规约往往都代表着一定的真理,或者是成为真理的一种化身,我们说披着真理的外衣也不为过。

但是这些事物都是随着人性的发展、变化、突破而做出不断的调整、修正和完善的,反观历史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就是这样不断走到今天。

因为艺术就是人性最前沿、最真实和最敏感的表达和流露,是突围的号角,是风向标和 晴雨表。

大家都知道,欧洲的文艺复兴直接影响和推动了后来的工业革命,它的方法谱系就是通过文学,包括雕塑、戏剧、美术以及连带的思想启蒙。

它们的前提都离不开思想解放。

我一直想,也许是可笑地想吧,遗憾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文艺复兴。

如果我没记错,腼腆而又自负的木心曾经说过,不用多,如果中国有那么五六十位他这样的人,大概中国的文艺复兴就可能产生了吧。

我们有太多的地方领导者,不懂得艺术价值大于真理、思想解放是真正的生产力这个道理,所以只一味抓经济,那充其量是头疼医头,并且还没有医好,因为抓出来的也是泡沫经济 。

有评论者认为木心的文言功力极深,是经由新文化运动洗礼产生的文白结合,行文继承和体现了汉语言自由而独特的精髓,而这种文风和神韵在大陆几成明日黄花,日渐寥落。

木心在 《文学 回忆录》中谈过,古代的历史学家、哲学家甚至包括政治家,几乎都是文学上的通人,四位一体 ,杰出者比如孔子、墨子、司马迁、诸葛亮等无数俊杰鸿儒 。

古人深明文学与文采是传达学术、历史与思想的优秀载体,所以孔子甚至断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好好学习 《诗经》 里面的文采简直就无法对外交流 。

这也就导致为什么《古文观止》 最早选本收录的优秀文章,多是出自历史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

反观今天,我们现代和当代的历史书写,从什么时候开始中断了这种文化传承了呢?

从文采方面来说,简直不堪卒读;从方法论来说,只见事件、场面和年份,不见人物和性格;如果有人物的话,也是为宏大场面和革命理论服务的一个僵化的符号而已。

我不知道这种历史书写,起码在文笔和文采方面,如何流传得下去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此语出自西方历史学家克罗齐。

木心同时欣赏克罗齐的另一个观点是,历史并不在于理解它的客体,而仅止于凝想那个客体,这种凝想、凝视、凝思,正是艺术家命定要来从事的活动。

《文学回忆录》已经体现了这特点,木心的文学思想也体现了这种特点,同时他还说,逊于凯撒而强于乞丐的人,这世上多得是。

他们多多少少是生活在一种“琐屑的如意”里边,而我希望把快乐集中起来,既蕴藉长久,又充满变化,这就是艺术活动,这使我感到幸福;

木心的爱情观也体现了这种特点,他应该有许多爱情经历和故事,所以他说:

“不要放弃真实,这点仅有的真实再放弃,就什么也没有了。人生如梦,但人生比梦真实一些所以还值得活下去。梦中情人,还是不如真的情人,我要见真的情人。”

但是这与他说过的另一句话并行不悖,爱情是跟 自己心灵发生的故事。

“我已经算是不期然 自拔于恩怨之上了,明自在情爱的范畴中是决无韬略可施的,为王、为奴,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明谋暗算来的幸福 ,都是污泥浊水 ,不人杯盏。日光之下皆覆辙 ,月光之下 皆旧梦”。

木心是一个文化和艺术上的贵族。

懂得付出的才是真贵族,而木心为艺术付出了一生,他可言说的东西太多了。

遗憾的是,我们知道他太迟了,他已经去了;安慰的是,我们离他最近,因为他毕竟同我们一起曾经活在这个时代里。

形容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的成语?

1、三人成虎

[解释]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 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误用]易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2、美轮美奂

[解释]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美好事物。

3、炙手可热

[解释]手一挨近就感觉热 , 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背离本义。

4、侃侃而谈

[解释]“ 侃 侃 ” 本 意为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误用] 现多被误用为形容聊天,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混淆。

5、首当其冲

[解释]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误用]常被误用为“ 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6、鼎力相助

[解释]敬辞,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 。

[误用]只用于对方或他人,自己。

7、—言九鼎

[解释]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守信用,背离本义。

8、首鼠两端

[解释]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误用]常被误解为前后言行不一致。

9、溢美之词

[解释]过分夸赞的言辞。

[误用]常被误用为褒义。

10、蓬荜生辉

[解释]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误用]易被误用在别人身上。

11、蹉跎岁月

[解释]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形容虚度光阴。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2、望其项背

[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误用]常被误用为“只能望其项背”。

13、差强人意

[解释]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误用]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背离本义。

14、抛砖引玉

[解释]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误用]常被误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15、不知所云

[解释]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絮乱或空洞,指说话人。

[误用]易被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16、惨淡经营

[解释]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也指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惨淡,指费尽心力。

[误用]常被误解为经营不善,很萧条。

17、文不加点

[解释]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误用]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18、侧目而视

[解释]斜着眼睛看人。表示敬畏、憎恨等。

[误用]常被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19、良莠不齐

[解释]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

[误用]常被误用形容水平、成绩等。

20、明日黄花

[解释]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误用]不能被写作“昨日黄花”。

21、评头论足

[解释]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误用]常被错用于中性评议。

22、七月流火

[解释]出自《诗·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是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七月流火是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属望文生义。

23、翻云覆雨

[解释]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也形容本领大,技艺高超。

[误用]常被误用于表示气势宏伟。

24、弹冠相庆

[解释]指一人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误用]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25、期期艾艾

[解释]形容人口吃。

[误用]常被误解为懦弱犹豫、吞吞吐吐。

26、无可厚非

[解释]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误用]常被与“无可非议”误用。

27、无可非议

[解释]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误用]常被与“无可厚非”误用。

28、不胫而走

[解释]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误用]不可与“不翼而飞”混淆。

29、目无全牛

[解释]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误用]易被误解为缺乏整体观念。

30、绘声绘色

[解释]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误用]常被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31、危言危行

[解释]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误用]常被误解为“危险”的意思而误用。

32、汗牛充栋

[解释]形容书籍极多。

[误用]常被用于形容其他事物。

33、振振有词

[解释]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误用]常被错用来代替“理直气壮"。

34、休戚相关

[解释]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误用]常与“息息相关”误用。

35、不以为意

[解释]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误用]不能与“不以为然”混淆。

36、如履薄冰

[解释]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误用]常被误用于形容客观情况之危。

37、万人空巷

[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涌向某处(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误用]常被误解为巷子里空无一人。

38、瓜田李下

[解释]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39、出神入化

[解释]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误用]常被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40、登堂入室

[解释]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误用]易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41、如坐春风

[解释]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

[误用]与“景物”无关。

42、走马观花

[解释]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

[误用]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43、屡试不爽

[解释]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误用]易被误解为“没有成功”。

44、曾几何时

[解释]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误用]常被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45、糟糠之妻

[解释]糟糠: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事物。指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误用]常被误用为长得丑陋的妻子。

46、久假不归

[解释]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误用]易被误解为长期请假不归。

47、五风十雨

[解释]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

[误用]常被误用为刮风多、下雨多。

48、不忍卒读

[解释]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误用]常与不堪卒读、难以卒读混淆,误用为贬义词,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49、一文不名

[解释]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极为贫穷。

[误用]常误用于代替“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后指人无用。

50、求全责备

[解释]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误用]常被误用为“委曲求全”。

51、身无长物

[解释]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或俭朴。

[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52、相敬如宾

[解释]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样。

[误用]常误用在母女、婆媳等其他家庭关系之间。

53、石破天惊

[解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高亢激越,惊天动地。后多用来形容文章、议论不同凡响或事态发展出人意外。

[误用]常误与“排山倒海”等连用,指自然力量之大。

54、胸无城府

[解释]城府:城池和府库,借指代人处事的心机。形容人坦率真诚,没有心机。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55、罪不容诛

[解释]其罪行之大,即使杀了都不能抵偿。

[误用]常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56、师心自用

[解释]师心:以自己的心意为师,即只相信自己。常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误用]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57、安土重迁

[解释]安居故乡,不愿轻易迁往别处。

[误用]常被误解为反义。

58、望尘莫及

[解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误用]易与“鞭长莫及”混淆,后者指力量达不到。

59、不胜其烦

[解释]烦琐得让人受不了。

[误用]常与“不厌其烦”误用。

60、耳提面命

[解释]提着耳朵告诫,当面教导。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

[误用]常误用为贬义词,理解为在耳边训斥,当面命令。

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无数小人物推动了历史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角。但客观地说,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英雄,所以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往往还是那些英雄人物。

也有一些小人物,关键时刻也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样的人历朝历代、各个时期都有,随便举一个三国的例子,看看一群小人物如何把马超这个“大人物”掀翻在地的。

那是在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结束了潼关之战,打败了马超及关中诸将,之后留下夏侯渊驻守长安。曹操一走,参加过上次关中叛乱的凉州各路军阀在马超的鼓动下又蠢蠢欲动,马超还联络了在兴国的羌族首令阿贵、在白项的氐王千万等部族势力,再次起兵。

马超等人攻打效忠于朝廷的郡县,即使有不愿意跟着起事的,由于害怕马超的攻打,“陇上郡县皆应之”。之后,马超在冀县建立了基地,自称征西将军,兼任并州牧,“督凉州军事”。

有一个名叫杨阜的当地官员,一心想推翻马超,开始苦于没有机会。后来,杨阜的妻子去逝,他以丧假为由离开冀县。杨阜有个表兄叫姜叙屯兵在历城,此地位于冀县以南,前往武都郡的方向。

杨阜在历城与姜叙相见,并拜会了姜叙的母亲。杨阜就把此前在冀县的事跟表兄说了,言谈之中“歔欷悲甚”。姜叙的母亲听到了他们的谈话,被杨阜的义气所感染,支持儿子参加杨阜的计划。

这样,杨阜牵头,姜叙又找来同乡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等人,以及武都郡人李俊、王灵等结谋,约好共同讨伐马超。姜叙还派堂弟姜谟悄悄潜进冀县,设法联络上仍在关押之中的杨岳,还联络了梁宽、赵衢、庞恭等人,在冀县城内秘密结盟。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9月,杨阜和姜叙在历城与冀县之间的卤城起兵,马超听说后亲自率兵讨伐,这正是杨阜、姜叙想看到的结果。

马超一走,赵衢、梁宽等人立即把杨岳解救出来,利用杨岳在冀县的影响力,很快控制了县城,杨岳下令关闭冀县城门,杀了马超的妻子儿女。事情好像很容易,其实这是长期准备的结果,而关键人物是赵昂以及他的妻子王氏。

赵昂就是杨阜、姜叙找来结盟人中间的一个,他当过县令,后来是刺史的军事参谋,他的妻子叫王异,当时夫妻俩居住在冀县。马超攻打冀县,赵昂积极守城,妻子王异也力所能及地参加了守城。韦康想投降,赵昂也进行苦劝,但韦康不听,冀县为马超所占。

马超想拉拢赵昂为已所用,“然心未甚信”。马超的妻子杨氏听说王异不一般,就主动请来相见,王异知道丈夫已秘密参加了图谋马超的行动,为了赢得马超的信任,她与杨氏也主动接近,最终获得了杨氏的信任,通过马超的妻子杨氏这层关系赵昂也得到了马超的信任。

马超攻打卤城,遭到杨阜、姜叙的抵抗,杨阜亲临一线,身上先后负了5处伤,本族子弟也有7个人战死。在他们的拼死抵抗下,马超无法得手。

马超想回兵,但冀县已经易主。马超走投无路转而偷袭历城,历城的人居然认为他们是姜叙等人回兵,没有任何防备,马超轻松地将历城占领,抓到了姜叙的母亲,马超想用姜叙的母亲作筹码与杨阜、姜叙谈判。

姜母很有气节,痛斥马超:“你这个背弃父亲的逆子,杀害守君的贼人,天地岂能容你,不早点去死,还有什么面目活着?”姜母故意要激怒马超,然后求得一死。马超大怒,把她杀了。

马超无可奈何,下令一把火烧了历城,之后由武都郡进入汉中,逃到张鲁那里去了。

代表结束的成语?

【更仆难终】:终:终结,完了。换了几班侍者,谈话仍没有结束。

【更仆未罄】:换了几班侍者,谈话仍没有结束。

【功德圆满】:功德:佛教用语,指诵经、布施等。多指诵经等佛事结束。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解巾从仕】: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头巾;仕:做官。结束隐居生活,出去做官。

【鸣金收兵】:用敲锣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卒的成语?

含卒的成语:

身先士卒

不忍卒读

卒章显志

不堪卒读

无名小卒

丢卒保车

贩夫走卒

聊以卒岁

过河卒子

仓卒之际

为德不卒

优游卒岁

整旅厉卒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