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环卫部门叫什么名,该住哪里和玩哪里
宋代的环卫部门叫什么名,该住哪里和玩哪里?
秋天的婺源最出名的是晒秋了,深秋石城的枫叶最好看。
我和男朋友也是去婺源玩了三天,把我们当时的行程写出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Day1十一假期,因为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提前买票,从北京到婺源我们中转南昌,又转了上饶,才到婺源。从高铁站出来,我们是坐的大巴车到了李坑(建议游玩住在李坑),李坑是婺源东线,北线,西线最适合的出发点,白天从其他景点玩回来晚上还可以去李坑看夜景,有很多小吃。把东西收拾好以后,我们傍晚去街边小店吃了晚饭,点一份垂涎已久的荷包红鲤鱼,很鲜美,肉很嫩,江西的酸辣汤也比我在北方喝的更好喝一点
之后我们走了百米到了李坑景区,买了通票,(除了篁岭是需要单独买票的,其他景区都可以用,是人脸识别进景区)。李坑听说是一个以姓李为主的小村落,村中一天小河穿村而过,听着哗啦哗啦的流水,心情也会变好。路边有很多卖特产的,阿姨们做的清明果可以尝尝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思无邪,我很喜欢它的这句话,“我在婺源,贩卖风光和时光”,和男朋友一起写了对我们五年后的寄语,放在了婺源,总有那么一种时光值得被纪念。(祝你和男朋友辛福辛福)
Day2 前一天晚上我们通过宾馆的姐姐和其他人第二天拼车去的北线。(十月已经没有油菜花了,放弃了东线)我们拼车一共六个人,两个来自西安,两个来自成都,都很热情。第一站,师傅带我们去的彩虹桥,小桥流水人家啊,真的可以洗涤心灵啊,洗尽城市的燥热。
第二站,灵岩洞,人杰地灵啊,简直大自然的赠予,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
第三站,思溪延村,印象最深的就是桂花香,花香十里啊。还有古典美的老房子。
像一副水墨画,缓缓步行在河边,走过石拱桥,漫步在黄油油的稻田,像世外桃源。
Day2篁岭晒秋
从李坑到篁岭车程一个半左右吧,后来坐的缆车上山,也有免费的观光大巴,缆车上可以看到梯田花海。
首先去了晒秋人家,这个村子我自己都感叹他怎么可以存在,存在的这么美。
人类的智慧,正赶上国庆,用农作物摆出来可爱的祖国
·空心桥·听说欢乐颂2的取景地(人太多,拍的不是很好看)
深秋最好的是石城的枫叶🍁,红色的枫叶点缀白墙粉黛的徽派建筑。
以下是我当时写的笔记,希望会帮到你。中国最美乡村,是不虚此行的。
为何有人说英国传教士直呼令人感到恶心呢?
传教士直呼恶心是真是假?外国人了解清朝人的头发,是从一位英国传教士的文字中得到的信息。那是在清朝末期的光绪年间,英国人麦罗德在直隶、山东、河南等地闲转,看清清朝人生活的真实状况,记录成文字在英国发表,并且还附上图片。
辫子是清朝极为明显的特征,在清朝以前的人们是习惯于留长发的,因为在人们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剪头发的。
满清入关取代明朝,强行推行剃头留辫子,由于民众非常抗拒这样的政策,一度出现“留发不留头”的俗语。按照清朝时的要求,男子的头发只能在后脑勺部位留碗口大小的头发,并且要将头发编成发辫。
人的求生欲有多强,适应能力就有多强,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人们也不再关心剃头蓄辫子的事,早已经习以为常。
在英国传教士的记载中,对于清朝的两件事进行重点探究,分别是男人的发辫和女人的小脚。麦罗德算是客观敬业的,他甚至将自己也剃头编发,模仿清朝人穿衣深入到社会底层去了解。
在麦罗德笔下,他对清朝百姓的生存状态进行详细记载,书中表示清朝的农村人,不管男女老幼,在身上都有一种怪味,并且穿衣非常破烂肮脏,他将这种现象归咎于清朝人不洗澡的缘故。
清朝男子的头发是盘在头顶上的,这是百姓的常见装束,因为百姓要到田间劳作,身后有个长辫子会严重影响干农活,聪明的人们将头发盘在头上就完美解决了问题。
农村百姓只有在夏天时才会洗澡,一般都是在河中将身上的泥土污垢全部清洗,随着秋天天气转凉,就不再洗澡,只能等到明年夏天再洗澡。
由于头发辫子清洗一次需要很长的时间,首先需要别人帮忙,其次是清洗之后需要等自然风干,百姓整日忙于奔波,基本上是没有时间清洗头发辫子的,所以清朝百姓的辫子经常会有异味。
麦罗德描述清朝农村百姓在聊天的同时,经常会用篦子一次又一次地梳头发,这样的行为可以减少头部的瘙痒。但是每次梳头都会有一些小虫子和皮屑掉下来,那种味道是让老鼠都恶心的。
不仅是男子如此,就连农村的妇女也是这样,似乎用篦子梳头是她们与生俱来的动作一样,轻松随意,彼此之间没有丝毫的芥蒂反感。麦罗德并不是在故意抹黑清朝,这是清朝百姓真实的生存状态。
清朝时期男子头发辫子的清洁程度,与所处的社会阶层有非常大的关系,位于底层的百姓整日要为这个捐那个税奔波,根本就没有条件实现洗头编发辫。
清朝的富贵阶层则是不一样,生活的富足安逸也让他们更加关心清洁,更关注自身的形象,富贵阶层的男子会定期彻底清洗头发,一般是一月一次的频率。
清洗发辫时会有仆人在旁边伺候,并且还会用到专门的护发物品,让头发看起来更加乌黑发亮。在结束洗发后,仆人会帮贵族男子的头发辫起来,辫发也是需要技术的,也是富贵人家攀比的内容。
在清朝末期时已经有不少的洋货进入清朝市场,因此达官贵人们可以用上花露水和发油,头发不仅光泽黑亮,而且带着各式香味。
有市场就会有需求,清朝诞生一种叫做洗头人的职业,这类人像其他生意人一样,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提供的服务就是洗头、剃头和梳头。
能够来找洗头人服务的大多是并不富贵的读书人和做小生意的人,这些人在社会上地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既想体面又没太大实力,只能靠洗头人了。
当时的洗头人收入相当可观,一个人干活就可以养活四口之家,这在清朝算是比较好的收入了。
由于满清统治者的特殊规定,清朝人已经渐渐忘记曾经汉人的发型已经清洗习惯。
早在春秋时期,对于洗澡保持个人清洁这件事已经有明确的说法,当时将清洗头部和脚部是分开的,用特定的词汇来表示。
随着历史滚滚前进,到秦朝时期,人们洗头的频率基本维持在三天一次,虽然清洗的外部条件可能是简陋落后的,但是在讲究卫生程度上是非常超前的。
后来刘邦接过历史的交接棒,建立大汉王朝,当时百姓的洗头频率基本保持在五天一次,而当时的官员定期还专门有休沐假,就是让大家进行自我清洁的。汉朝时期的男子是蓄发的,但并不是随意生长,也会进行必要的修剃。
唐朝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高峰,它的开放先进领先世界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洗澡清洁就是其中一项。唐朝时期的百姓是非常注重清洁卫生的,并且对身体不同位置清洗的环节和方式都各有不同,这在当时社会上已经形成一种共识,领先世界不是说说而已。
唐朝之后的宋朝虽然是武力羸弱,但百姓的生活过得还算是精致一些,这是发达经济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随着元朝统治者的到来,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开始影响汉人,因为在草原上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洗澡的次数远远没有中原频繁,也有游牧民族人一生只洗三次澡的传言。
明朝过后又到清朝,清朝同样是马背上打下的天下,并且在清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刻意要保留着满清的生活习俗和特点,害怕被汉人的习惯同化。
对于洗澡这件事,满清仍然保留着草原上原有的思维,在清朝康熙时期有位宫女名叫苏麻喇姑,根据史料记载,她每年只洗一次澡,就是因为她始终保留着草原上的习惯,对于水十分节约,即使是康熙皇帝劝说,她都坚持不改。
在清朝晚期,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头发辫就无暇照顾,越是贫穷底层的百姓,越是散发着脏臭味。英国传教士就是被清朝百姓的这股脏臭味给恶心到反胃,麦罗德的文字打破人们对神秘国度的想象,清朝原来是这样的。
也正是这样,反抗清朝统治者的革命人士都纷纷剪掉辫子以表达决心,将辫子作为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的象征,推翻清朝统治从剪辫子开始。
五线绳的传说?
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至今不衰。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据悉,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以五色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 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又有一说如果小孩还没满一岁,就只系红色的彩线。 尽管民俗约定端午节第一场雨,要将彩绳摘下扔到雨水中飘走,以象征远离邪恶、烦恼和疾病,忧愁,但希望大家不要随地乱扔,最好抛到僻静处的雨水中,以免影响环境、增加环卫工人工作量。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如何?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在其所处时代可谓极高,这一点笔者想从三个方面论述。
军事才能一般可分两点,一为武,二为谋。当然,领军者的个人气度也在其才能的体现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那么首先,我们来讲一讲辛弃疾的武。辛弃疾22岁时(1161),金废帝宗亮自燕京迁都于汴梁,率60万大军南侵,这是岳飞死后议和20年来的第一次大战,被进金人奴役的北方人民认为这是个大好时机,山东河北纷纷组成忠义军,人数达25万,其首领叫耿京,自称“天平节度使”。 辛弃疾率领2千人加入耿京队伍,被任命为“掌书记”。在这期间,年纪尚轻的辛弃疾认识了一个名为义端的僧人,因为义端好谈兵略,所以辛弃疾将其带入军中,但后来义端叛变,偷走印信,当时辛弃疾便立下军令状:“匄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晓。”而后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后金人南侵失败,辛弃疾劝服耿金南下归宋,耿京派辛弃疾南下与宋政府联络,而后辛弃疾带着南宋政府发给耿京的节度使印信回去复命,途中听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率领50名骑兵,直闯5万人金营,生擒张安国,后突奔千里,押送到临安正法,并率领起义军归宋(此处参朱熹《朱子语类》),这是辛弃疾归宋前的军旅故事,无论是单枪匹马斩杀义端,还是50骑深入金营生擒张国安,都可见其勇武,可以说是将军本色显。
接着,我们再来谈一谈谋,辛弃疾的的军事谋略则主要表现在《美芹十论》和《九议》当中。而具体体现应该是他广为称道的一月讨平茶商军以及创建飞虎军。
公元1174年,茶商军数千人从湖北进入湖南,湖南安抚使刘珙使用分化瓦解的方法将其击败。但是,次年四月,茶商军余部又在赖文政的统领下在湖北重新聚集,之后进入湖南,此时的湖南安抚使已换成王炎,此人在士大夫中颇有威望,在军政方面也有所作为,但终因轻敌冒进而遭全军覆没。接着,朝廷又派老将贾和仲前去平叛,结果仍是失败。屡战屡败,朝廷束手无策。
此时,时任仓部郎中的辛弃疾挺身而出,并提出要在一个月内扫平茶商军。一个月保证固然是惊世骇俗,但因当时已经无人可用,朝廷便任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全权负责平叛事宜。辛弃疾到任后,挑选勇士,组建了一支敢死军,并以此为先锋。同时,他还变以前的全面围攻为重点包围,即重兵把守要冲之地,这样以来,既起到了包围的作用,又能集中兵力作战。辛弃疾还用了对付起义军最为有效的方法,即剿抚兼用,从而有效地瓦解了起义军的实力,减轻了征剿的难度。
辛弃疾从八月下旬与茶商军作战,到九月下旬结束战事,大概也就是一个月左右。实现其一月讨平的惊世骇俗保证。
后来辛弃疾又遇到一个机会,皇帝批准他建立一支新军“飞虎营”。他雷厉风行,克服种种困难,只几个月就建立了一支上千人的精锐之师。据《宋史》记载,飞虎军成立以后“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不但很好地担负起了维护地方治安的任务,而且还对北方边境的守备也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金兵对于这支作战勇敢的军队也是相当敬畏,称他们为“虎儿军”。
此两例可见其治军有方,领军作战富有谋略。可谓之帅才。除此之外,据说,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大规模跨海登陆作战的军事家,而这种登陆作战又是与其陆地的进攻相配合的。他的这一构想,确实有出奇制胜之处,很富军事创意,他自己说这与当年楚汉战争时韩信绕过中原、直取齐地,有异曲同工之效。只可惜没有英明的君主来支持实施这一方案。再者便是人说毛主席的“敌进我退,敌退我扰”其实源于辛弃疾《练民兵守淮》的“与虏骑互相出没,彼进我退,彼退我进”。
不过呢,这都不是辛弃疾最为传奇的,应该说,作为其运筹帷幄之巅的,是他的两个预言。辛弃疾在出任滁州知府期间,曾指出:“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他说这话的时候是1172年,果然,62年之后,也就是1234年,金国被蒙古所亡。误差只有两年!
其二,“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又是应验,金灭亡后蒙古成为中国新的忧患。又过了四十五年,到1279年,南宋被蒙古所灭。
可以说,这是一个军事家的巅峰之才——远见卓识。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其个人气度。
一是能屈能伸,作为一个能率领两千起义军,并能率起义军归宋的年轻起义军将领,辛弃疾之威可见一斑。可正是这样一个人,率军加入耿金队伍,为起义军大局甘居人下。
二是爱国气节,辛弃疾一生夙愿便是光复河山,收复失地,虽是其志与当局常有不符,但作为一名将领。他从未失民族大义,始终如一,坚守着他的复国志,一有机会便真抓实干。
三是其果敢干脆的性情,在创建飞虎军时,有官员不乐意,多方阻挠,辛弃疾斡旋多方,最终便得事皆立办。后官员以其聚敛降御前金字牌,弃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仍干脆利落,以一月为期,要求建成飞虎营栅,违坐军制。最终如期落成。
在笔者看来,有勇有谋,又能守持军事家的崇高气节,其军事才能必将不凡。
最后一部分,我们来讲一讲比之中兴四将如何的问题。
中兴四将指中国南宋时期四位著名的南渡将领,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四位将领是指岳飞、韩世忠、吴玠、刘锜。另一说法是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这一说法来自于宋朝刘松年所绘《中兴四将图》。四位将领均有王爵,岳飞追封鄂王,刘光世追封鄜王,韩世忠追封蕲王,张俊追封循王。亦有以刘锜取代刘光世,以史料来看更为可信。第三种说法由南宋史官章颖提出,将岳飞、李显忠、刘锜、魏胜列入自己的《皇宋中兴四将传》一书。总之无论哪种说法,岳飞都是中兴四将之首。
那么比之岳飞,笔者以为当借用赵翼的一句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辛弃疾初露锋芒时,岳飞已离世数十年。
但笔者倒可分享一个关于辛弃疾与张俊的故事。
宋孝宗继位,一改高宗的消极避战,立志大张挞伐。辛弃疾看到机会,连续上书,先给江淮宣抚使张俊献上一条“分兵杀虏”的计策,用关陕、西京、淮北和海上这四路佯攻,调动金军主力,待江淮前线空虚之时,以数万精兵奇袭,可一举收复山东。此计正合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调虎离山”。
遗憾的是,张俊志大才疏,完全不理解辛弃疾计策的核心,只取了他的”主攻山东“,却丢弃了最关键的“四路佯攻”,轻敌直攻,硬拼硬打,结果惨败于符离集。
辛弃疾一生实战不多,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但从这其中,我们仍能看到其勇武善战、运筹帷幄、崇高气节;而其诗词中,若《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亦充斥着其军旅生涯与志向。笔者以为,辛弃疾当得起一句——无愧英雄本色。
以上,文章颇长,感谢各位的耐心阅读,欢迎指正!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两句话,放在古代科举考试就是考题,能写好这篇论文,别说秀才,考中举人也没问题。古代科举考试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取一两句话出题,命题作文,让考生展开论述,把自己的观点、见识表达出来,考官择优录取。
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某届高考作文,题目就是这两句话。有才善文考生当然鱼跃龙门,斩关夺隘;才疏学浅者苦思冥想无词下笔落第还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放在古代或当代官方立场,都是作正面释义。就是所谓正能量的东西。
古代士大夫的思想教育,是以四书五经为蓝本,其核心思想(价值观),就是孔子提出八条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详细释义附后)
范仲淹这里说的天下,是孟子提倡的“民本”政治哲学思想的天下苍生(万民)。不是专指某个政权。孟子提倡“以民为本”,天下百姓的根本利益比国君个人利益重要!
范仲淹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流芳百世而不衰,就是这两句“忠言”。他强调“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做官执政者应该心系天下苍生,为百姓谋幸福!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一切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出发点、落脚点。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真正内涵。
范仲淹还指出,光是有忧患意识还不够,还得去实干,去完成任务,多做贡献,等到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了,做官执政者才能放宽心怀,共享太平。
历代士大夫和睿智皇帝都是这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所以把范仲淹奉为楷模,圣贤!
试想,哪个皇帝不希望大臣们有忧患意识,多为朝廷和百姓干实事,出政绩呢?
今天,高层也在不断不断强调:要求各级干部增强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毛爷爷当年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建国以来,有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等一大批共产党优秀干部都是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的。
就说说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和伟大精神:
杨善洲(1927年1月—2010年10月10日),男,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云南省保山地委原书记。
1988年6月退休以后,杨善洲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积极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贡献,他扎根于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为当地生态环境、林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后来,杨善洲高风亮节,化私有为国有,毅然将这个庞大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周恩来总理的先进事迹,众所周知,这里不多说,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做官,做干部的,只要心存忧患意识,心系天下安危,心系百姓疾苦,坚持群众路线,时刻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扎实实就这样做,他肯定会成为人民群众爱戴的好干部!“中国梦”就会提前实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国任何一个时代的政府干部都需要具备的高尚情操!也是读书人应有的精神境界!
附文中孔子核心思想八条释义:
孔子《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用今天语言解释:
格物
就是要读书人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好好分析事物的原理,这样可以增长见识。
致知
读书人要追求真知灼见,不可不懂装懂。从分析事物之原理中,获取、积累知识,做到是真懂,不是假懂。
诚意
读书人要意念诚实,扎扎实实学习,不可三心两意。内心要专一,态度要诚恳。
正心
读书人抛掉各种烦躁不安情绪,意志坚定,不为物欲所引诱,必须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
读书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是提高素质。
齐家
读书人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有一个安定团结和睦的家庭,才有心思到外面做事业。
治国
读书人要施行仁义,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就是要爱护民众,多为百姓解决困难,给百姓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平天下
读书人是要布施仁政于天下,使天下万民安居乐业,生活美好,如此则天下太平了。
孔子儒家哲学思想是古代读书人、士大夫从孩童读书之日起,就植根于头脑的学习内容!思想决定行为,这是古代士大夫考科举做官施行仁政、造福百姓的核心理念。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科学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