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阵图,坐阵和坐镇哪个正确

2023-07-07 11:00:04 92阅读

天门阵图,坐阵和坐镇哪个正确?

个词语都是正确的,只是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坐镇的“镇”为动词,本义为镇守,压镇,其主语只能是一个人,指的是“某个有权势、有地位、有影响的人在那里镇守”。

天门阵图,坐阵和坐镇哪个正确

坐阵的“阵”为名词,本义为“军阵”,“军队”,其主语只能为多数人,有两层意义,一是处于战阵之中并将参加战斗,二是守卫军阵。

近来用“坐阵”代替“坐镇”的多起来了,如“市场坐阵指挥清欠”。但是这一改却改错了。《辞源》有“坐镇”一词,释义为“安坐而起镇定作用。”这一词的出处见任访《为萧扬州荐士表》:“(王)坐镇雅俗,弘益良多。”

“坐阵”一词,查了三本辞书均不见,只有《辞源》中有“坐陈”,其释义为:“坚守阵地。陈,通阵。”其出处见《通典·法制》附引《太公兵法》:“军夜惊,吏士坚坐阵,将持兵,无欢哗动摇,有起离陈者斩。”由此看来,“坐阵(陈)”专指军事阵地,对叛逃者要杀头的。以“坐阵”替代“坐镇”,意思适得其反。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有些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少用到了,而有些词语历久弥新,使用率仍然很高。这就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

为啥有的农村庭院爱种植一棵香椿树?

香椿芽作为“树上的蔬菜”被很多消费者所欢迎,主要是因为香椿芽是非常的鲜,而且香椿芽的香味非常的浓,因此被列为我国四大鲜蔬菜之一。我国四大鲜菜主要是指:“香椿芽,头刀韭,顶花的黄瓜,落花的藕。”这四大鲜菜对于人们的味蕾产生很大的诱惑,也是人们非常喜欢吃的几种蔬菜。对农民而言这不算什么奇菜了,但对于城市人而言可以说是比较难得的蔬菜。尤其是这两年香椿芽的价格非常的昂贵,去年春季香椿芽达到了100多元钱一斤,被誉为“香死你”的天价。在过去农村的家庭里可以说家家户户都种植一棵香椿树,而且香椿树长得都非常的粗。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里就种了一棵非常大的香椿树,而且长得也非常的粗,至少直径能达到50公分左右。香椿树的叶子是降红色的,每年清明节前后,香椿芽就开始萌发,生长这个时候长出来的叶子基本上靠采摘,而且采的摘的叶子都比较的小,如果说用来炒鸡蛋吃是非常的好吃的,当然也有的是直接生吃着香椿芽,那个香味特别的浓,不爱吃香椿的人真的受不了那种味道的刺激味。尤其是在过去的冬天比较的寒冷,而且香椿发芽相对比较早一些,这也使得人们在春季首先能够吃到青菜,这也就是农村首先在家里栽香椿树的一个原因,至少能够吃起来方便,而且香椿叶能够吃到1~2个月的时间。香椿芽逐渐的长大,叶子也逐渐的长大了,味道就慢慢的变淡了,人们会把香椿叶子采下来用盐腌制留着后来吃。一旦进入了立夏以后,香椿叶就不再好吃了,叶茎木质部增多不香了。香椿树也是开花结籽的,但是香椿树开花结籽的时间非常的长,一般需要10~20年的时间才开花,结子开花结的子被称作香灵子。具有降血糖提神的作用。对于农民在农村的家里栽香椿树,还有另一个用途就是香椿树发出的味道是比较的香,对于一些苍蝇、蚊子等有抑制的作用。而且香椿树的木材做菜板用在夏季一般不会招苍蝇,这主要是因为香椿树木材发出的浓厚的香味驱赶了苍蝇的作用。用香椿树木材做家具也不宜生虫子,而且还坚固耐用,家里的香味比较浓厚,香椿树木材是一种尊贵的木材。当然,在农村对于香椿树还有辟邪之说,评书《杨家将》给所描述的穆桂英挂帅以后破北辽的天门阵用的降龙木,就是我们所说的香椿树木。总之,对于在农村家里栽一棵香椿树,首先主要是为了方便采摘香椿芽吃,毕竟香椿芽是我国四大鲜菜之一,味道非常的浓厚香味。当然,农民栽香椿树也是为了求其好木材,毕竟乡村树木是一种珍贵的木材,而且成材的时间非常的长。香椿树还具有驱赶蚊虫、苍蝇等的作用。在民间乡村数也有辟邪之说,所以农民愿意在家里栽一棵香椿树,即便是现在好多的农村家庭依旧栽着香椿树。

为什么宁夏面积这么小?

因为这是历史和现实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今天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版图中,共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共5个省级自治区。

而在这5个省级自治区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可谓是相当特殊的存在,它的特殊性就表现为“小”。

不说相比于其他4个省级自治区,就是放在全国其他省份中,宁夏回族自治区6.6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也只能排在第27位。

而在西部这个省份面积普遍较大的空间内,连直辖市重庆市都比不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显得格格不入。

那么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何会如此迷你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

事实上历史上的宁夏也有过阔绰的时期,虽然与新疆自治区这样的巨型省份难以相提并论,但面积也曾达到23.33万平方公里,面积不可谓不大。不过因为历史和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最终成为今天这番模样。

宁夏的历史渊源最早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蒙古部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夏”地由此出现;北越消灭大夏国后,在其故地设立下州。

唐朝后期,党项人在西北地区不断壮大。1038年,李元昊建立高白大夏国,简称“西夏”;1227年经过20多年的战争,蒙古帝国终于彻底消灭西夏。为报复西夏,蒙古人几乎将党项人屠戮殆尽,随后蒙古将此地命名为“宁夏”,意为西夏安宁。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宁夏隶属于甘肃行省。1287年,元朝设立宁夏府,这是宁夏名称的真正开始。

宁夏从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就和甘肃剪不断理还乱。明朝建立后,在宁夏先设宁夏卫,后设宁夏镇和固原镇,是明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九边重镇之二。

清朝入主中原后,宁夏仍然隶属于甘肃布政司,但地位为副省级。

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列强在各个方向的疯狂侵略,宁夏的战略价值也不断提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趁机煽动蒙古高层自立门户,并组织军队疯狂进攻内蒙古和新疆等地,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在驱逐了叛军后,开始积极推动“蒙地建省”。

1913年,北洋政府陆续设立热河、察哈尔和绥远三个特别区;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压制其他军阀,委员长在省级行政区划上大做文章。

按照南京国民政府的规定,每个省只能保留三个师的军事力量。当时割据西北的冯玉祥为保存实力,提出将甘肃省拆分为甘肃和宁夏两省的提议。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在1928年将宁夏到旧属八县和宁夏护军使辖地合并为宁夏省,此时的宁夏省面积达23.33万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将热河、察哈尔和绥远三个特别区陆续升格为省,他们和宁夏和称为“塞上四省”。

共和国成立后,因为北方局面的相对缓和,再加上战后恢复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塞上四省也被陆续裁撤,1954年9月宁夏省并入甘肃省。

出于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事项开始提上议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讨论,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其管辖范围为银川专区,吴忠、固原两个回族自治州和平凉地区泾源、隆德两县,面积6.64万平方公里,这对加强民族团结、充分发挥回族人民的政治积极性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而后随着中苏交恶,北方局面再度风起云涌,出于备战需要,东西跨度巨大的内蒙古自治区开始被陆续拆分,其中阿拉善左旗被划入宁夏回族自治区。

1979年,北方形势再度缓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也开始逐渐恢复,阿拉善左旗被再度划入内蒙古自治区,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再度恢复原貌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可以说宁夏回族自治区虽然面积较小,但却有着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去横店影视城旅游怎么样?

人很多,很好玩,但千万不要一个人去不然会后悔,我就是一个去的显得好孤单。

5大名旦的由来?

豫剧有祥符调、 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豫剧的大融合,大革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流派。

豫剧书籍

戏曲教育家孙延德(1865--1947)先生,一生共培养出几百名演员,其中被誉为"五朵云"的五位男旦曾名噪一时。

"五朵云"也有说成是"四朵云"的,即李剑云(状妞)、阎彩云(二哥)、林黛云(连重)、时倩云(小根)(有人把其中一人换成了李端云)。如果说成"五朵云",则再添上贾碧云。

"五朵云"是李剑云、阎彩云、林黛云、时倩云、贾碧云,这种说法可靠,因为他们的名字写在了他们老师孙延德先生的碑文里。

李剑云

李剑云(1892--1926?),曾用名建云,艺名壮妞。出生在原阳县沙岑村,幼年就入清河集的天兴班学戏,戏班教师看他长得细皮嫩肉,唇红齿白,就让他专攻旦角。

当时,整个梆子戏舞台上,还没有出现女旦,戏中所有的女人都由男人扮演,坤角的出现是在一二十年以后的事了。

李剑云天资聪颖,学戏认真,在同批学员中,很快就展露头角。学业期满后,15岁的李剑云开始登台演出,声音娇美,体态袅娜,面如桃花,眼似秋水,立刻便引起轰动,被人誉为"戏状元",周围几县只要一听说"壮妞"演出,无不万人空巷,争相观看,历久不衰。

李剑云的父亲李全,看到儿子年纪轻轻就如此受观众欢迎,自然十分高兴。

当时,戏剧班社的成员经常变化,演员时常"跳槽"到别的戏班演出。为了加强戏班的稳定性,各戏班便规定统一的日期散班重组。

最为流行的换季散班时间,一是四月初八和冬至日的一年两次,一是四月初八、八月十五、腊月初八的一年三次。而李剑云所搭的戏班,则是一年制,从年初到年终才散班一次。

戏班新聚时,都要召集演员认单,然后根据其担任角色和名气大小评定身价,逐个议账,就此确定演员一年的工钱。

李剑云初入戏班时,年纪幼小,还没有舞台经验,只能算是学徒,按规定只管吃饭,不能分账。

停不多久,李剑云就成为主演,而且是方圆几个县最有号召力的演员。但规矩就是规矩,谁也不能随意更改。李剑云的父亲争了几次,也没有争出什么结果,一怒之下,带着李剑云离开了戏班,把家产变卖一空,为李剑云组织戏班,并招收一批幼童进行培养。

历经一番磨难,李剑云和父亲终于把戏班办了起来,经常在封丘、原阳一带演出,受到欢迎。民国初年,20岁的李剑云带着他的雏伶戏班到省城开封演出。

这时的李剑云经过几年的磨砺,艺术已臻成熟,扮相娇媚,做工细腻,身段灵活,走起台来,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仿佛凌波微步的洛妃一般,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李剑云的唱腔尤其优美,婉转悠扬,清脆利落,柔腻妩媚,甜润洒脱,余音袅袅,回味悠长,倾倒了开封的无数观众。当时的《豫言》报发表评论说他"音韵出自天成,节奏不同凡响,余若做工之周至,情节之揣摩,均非幼伶望其项背",歌喉之妙,无出其右者。

开封的观众普遍认为,在李剑云来开封之前,梆子戏的旦角除武功戏能勉强演出外,其余的简直都不值得一看,是李剑云的精彩表演让观众改变了看法,认为"前之讥评未免太过"。

李剑云塑造了许多妇女形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狸猫换太子》一剧中,李剑云扮演的李贵妃,在遭受太监郭槐陷害时的凄楚哀婉,被流逐出宫,生计无着、沿门乞讨的离奇悲情,遇包拯昭雪洗冤后的痛快淋漓,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饰《女侦探》中的双玉送茶时之猜疑,访案时之机警,维妙维肖,正合人物身份。其他的如《玉虎坠》中的娟娟,《金盆记》中的无盐,《花园赠金》中的翠红,《三山关》中的樊梨花,不但唱腔优美,而且能文能武,表演细腻感人。有文章称他"音韵出自天成,节奏不同凡响",且善制新腔,在豫剧界颇有影响。

1917年4月7日的《豫言》报发表了耐寒的《李剑云今昔之比较观》的戏评文章,说李剑云"既有天授圆而且亮之嗓音,复能潜心研究于剧中喜怒哀乐之情,曲尽高下抑扬之妙,口齿清晰,眉目传神,一举一动,莫不体贴入微,亦真亦喜,皆能丝丝入扣。"同年的《大梁日报》也发表评论说,李剑云假如生在北京、上海这等大城市,习唱皮黄,即便不能和梅兰芳、贾璧云媲美齐名,也必是一流人物。当时名气很大的湘影词人,专门写了一首《赠李郎剑云》,诗中写到:

萧骚短鬓半如丝,闲向花前倒酒卮,

一曲清歌珠错落,东风又见杨柳枝。

他也是清末举人邹少和家的常客,邹少和在他是著作《豫剧考略》中对他的表演给了高度评价:"宣统间,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人,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剧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

李剑云如日中天,名重一时,不仅行内人向他请教,求他提携,许多戏迷和社会名流、达官贵人也都想和他套上交情。更有一些太太小姐,为李剑云俊美的舞台形象倾倒,相思如沸,想尽办法亲近他,以求暗通款曲。

开封马道街一家名"裁云轩"的绸缎行,老板王某有断袖之癖,见李剑云扮相娇媚,顾盼生姿,便心生爱慕,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天天捧场,为了亲近李剑云,不惜把老家的地卖了,大把大把地花银子。

李剑云为了生存,不得不与这些人虚与委蛇,经常参加他们的聚会,就此染上了鸦片烟瘾。

民国四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戒严令下,集会、演戏一律受到限制,在开封谋生困难,李剑云又回到黄河北一带演唱。后重返开封,嗓音已不如前,做工也随之减色,但仍有不少观众慕名而来。后因吸毒嗜好,坏了嗓,患眼疾,不能坚持演出,最后贫困交加,死于郑州铭功桥下。对于这位中年而逝的艺术家,怎么不让人感到惋惜。

阎彩云

(1893--1982),河南封丘仝蔡寨村人,是豫剧六大名旦之一阎立品的父亲。因家境贫寒,阎立品的爷爷万般无奈之下,含泪送8岁儿子阎彩云到天兴班学戏,是第三科学徒,受教于孙延德老先生。他武功较好,主攻刀马帅旦,兼演花旦、正旦,他扎靠、踩跷、耍刀最为称著,行若流水,气贯长虹。阎彩云的"跷功"是一绝,在演《无盐娘娘》时踩跷,尤其在《白莲花临凡》大闹公堂一节戏中,踩跷舞扇子,那套斗官府人役的表演妙极了,跷功配合扇子舞,更是锦上添花,是阎彩云的独创,阎彩云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戏德高尚,1917年《豫言报》第15期载文说:"论品格则为阎彩云,顾曲家只知阎郎之色艺,不知其品格无为吾人所可欣羡者……至无一切恶劣嗜好。"阎彩云因无"恶劣嗜好",属长寿者,享年90岁。

在"五朵云"中间,只有阎彩云的艺术生涯最长,影响最大。阎彩云有一长处:讲义气,无论是师兄弟或同事,只要找到他,管吃管住,临走还送盘缠,多资助困友。所以,他的人缘好,人称"二哥"。

解放后,阎彩云自山西太原回河南,一直在河南省戏校任教到退休,一生教过很多学生,为豫剧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的代表剧目有:《白莲花临凡》、《黄河阵》、《天门阵》、《天仙》、《九花娘》(又名《大狼山》)、《夺雍州》、《咬箭头》、《香囊记》、《坐轿》、《无盐娘娘》、《玉虎坠》、《黄桂香哭墓》、《反暹罗》、《蝴蝶杯》、《捡柴》等。

时倩云

又名石湘云,乳名叫小根,1885年出生在阳武县的延州乡南街村,自幼便拜师学戏,天生丽质,扮相靓丽,唱腔委婉,声情并茂,17岁时就在豫北一带唱红,是彰德、卫辉、怀庆三府争相邀请的大腕演员。

尤其是他在《反西唐》一剧中扮演的樊梨花,英姿飒爽,俊秀娇艳,既有忠肝义胆,又有侠骨柔肠,多次被丈夫、小姑陷害,而报效国家的决心始终不改。

时倩云饰演的樊梨花只身带领马童樊虎闯敌营救出丈夫薛丁山,返回界牌关,反为小姑薛金莲射伤,又逢劲敌杨藩之弟杨胆追杀,不得不带伤迎敌。恰在这时,樊梨花腹疼如绞,不得已在破庙里产下儿子薛刚,马童樊虎战死,在万般无奈下,只好弃子逃跑。每当演到此处,观众无不为樊梨花的悲壮惨烈深深感染,痛哭流泪,更为时倩云的精湛演技鼓掌叫好。

《反西唐》一剧,时倩云演得慷慨激昂,悲切缠绵,动人心弦,成为他早期演出的代表剧目,当地老百姓传言:"宁舍爹和娘,不舍小根《反西唐》。"

民国初年,时倩云来到省城开封,在义成班搭班,常出演在致祥、普庆、凤鸣等茶楼戏园,很快引起轰动。

1916年,朱仙镇运粮河上的大石桥建成,时倩云随义成班去演出祝贺,他扮相娇媚,歌喉嘹亮悠扬,表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飘然有仙人气,与众不同,老百姓看得如醉如痴,引起轰动。

1917年,时倩云在开封东火神庙演出《美人图》时,他扮演狐狸美人,状态摩情,亦真亦幻,轻俏生动,还没走出帘幕,一声清唱,便赢来一片喝彩声。

当时的《豫言》报记述了时倩云演出时的盛况:其最妙者是剧之望月、游山、吟诗等情节,一经时倩云演出,别具一番飘飘若仙之态度,揣摩神情,无微不至。而且其饮酒时,形体悄然似有顾忌,颇合狐狸之心性。等到美人饮醉,朱颜酡然,憨态可掬,尽现妩媚娇艳,纤俏活泼,尤非他人所能及。像这样种种亦真亦幻的神态,若非时倩云之才之学,谁能够达到?等到狐狸美人寻找书生来到客店,情切切,意款款,粉腮玉臂,自荐枕席,描摹丽情娇艳中,又含落落大方,远非其他人演出时的轻佻鄙俚所能比。

时倩云出神入化的表演,使他在当时赢得了"狐狸美人"的称号。

开封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尤其是书画艺术,自北宋时期的苏、黄、米、蔡四大家和宋徽宗的倡导之后,虽然历经水灾战乱,却盛行不辍,代有大家国手。

时倩云在开封唱戏,时间久了,就和一些书画家交上了朋友,从此迷恋上书画,一有闲暇,便刻苦临摹学习。

为了提高书画的境界,他还刻意学习诗词。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番努力,时倩云不但粗通文墨,而且画艺也有了一定的造诣,特别是他画的兰花,寥寥数笔,便能见韵传神。这在当时演员文盲占多数的情况下,可算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了。

1942年,一代名伶时倩云与世长辞,享年57岁。

另外两人的资料少的可怜,仅寥寥数语,也辑录于下。

林黛云

的籍贯、生卒年月均不知晓,据说他的小旦戏最为出众,扮相俊美,唱做俱佳。

贾碧云

的籍贯、生卒年月均不知晓。他功夫深厚,解放初期据老艺人回忆说,他的跷功最好,身轻如燕堪称一绝,表演上也独具一格。《破洪州》中饰穆桂英,《洪雪娥背大刀》中饰洪雪娥,《乌龙院》中饰阎婆惜,《翠屏山》中饰潘巧云,在当时这些剧中人物都是踩跷的,表演难度很大。

当年在舞台上曾叱咤风云、红极一时的豫剧"五朵云",婀娜的英姿,矫健的身影,已化作虚渺的青烟飘散在地球之外,留给人们的只能是书本上(或网络上)的叙述,以及人们看后留下的思念,仅此而已。但这就够了,因为比起太多的演员,死就死了,什么也没有留下要幸运的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