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十三爷在军队里面威望高
丘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十三爷在军队里面威望高?
在《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胤祥是忠肝义胆的“侠王”,十三爷之所以在军队里有很高的威望,这与他的经历和性格是分不开的,他敢于在别人有难时仗义执言,他体恤下情,能和底下人打成一片。所以,当他遇到难处时别人都很愿意帮助他,他仗义执言性格让他吃过亏,也最后成就了他。
胤祥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这使他失去了倚靠,其他皇子都有母亲背后的家族势力帮助,他自小就是兄弟们欺负的对象,尤其是九阿哥、十阿哥没少折腾他,甚至稍微有点身份的太监都敢作弄他,而且他的月例银子也比其他阿哥少。只有太子和四阿哥胤禛经常关照他,但太子并不和他交心,真正爱护的只有胤禛,所以他屡次在关键时刻给予胤禛强有力的支持。
正因为他从小受尽欺负,所以,稍微长大之后,他拼命的跟着大内侍卫学习武艺,苦读兵书,为的就是不再受哥哥们的气,也为了将来能有一番成就。
因为好武知兵的缘故,所以康熙经常派他去练兵,这给了他和军队接触的机会,他不像其他皇子那样喜欢端着架子,而是喜欢和军士们打成一片,和军士们同在一个锅里吃饭,这赢得了军士们的信任和敬重,也为他在军中的威望打下了基础。
十三爷仗义的性格使他赢得了人心和威望!
十三爷在别人有难时敢于仗义执言并且提供帮助在《雍正王朝》中,最先受到十三爷帮助的是田文镜。
四阿哥胤禛受命清理户部欠款,康熙要求胤禛一直把“孤臣”做下去,言下之意就是让胤禛抛开一切关系网,把户部欠款一清到底。于是,四爷找到了同样具有“孤臣”性子,六亲不认的田文镜协同办理。
田文镜虽然是个清官,但他做事不知变通,而且逼债的方法很严苛,为了一两银子的欠款居然狠狠的羞辱了一个老状元,这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但这些也只能背后骂骂或者当面讥讽几句,因为田文镜背后有胤禛支持。十阿哥却不管这些,他是个炮仗一点就着。
十阿哥也欠着户部十几万两银子,为此他把家当拿到大街上去公开售卖,这引来了一大帮吃瓜群众的围观,全是瞧热闹的,谁敢真买皇家的物件,其实,十阿哥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恶心四爷,出主意的正是九阿哥,当十阿哥正在吆喝的时候,田文镜恰巧路过。
十阿哥正想找个出气筒,一看田文镜路过,十阿哥分外眼红,他这个炮仗一点就着,先是言语间羞辱了一番田文镜,田文镜不知变通,还和十阿哥据理力争呢,然后十阿哥就准备好好修理一番这个尖刻的家伙了,十阿哥命令家人用鞭子狠狠的抽着田文镜。
李卫赶紧报告给了四爷,四爷准备亲自去,年羹尧表示四爷的身份跟十爷当街吵架不合适,由他来处理。显然年羹尧当时的分量还不足,十爷也捎带着抽了年羹尧几下,这个时候十三爷来了,很霸气的抓住了十爷,而八爷、九爷适时的也出现了,因为他们觉得闹的差不多了,如果八爷九爷不出现,以十三爷的个性非和十爷干起来不可。
十三爷做的有多仗义?让人把田文镜抬到了他的府上,并且亲自为田文镜疗伤,当四爷来准备抬走田文镜的时候,十三爷居然为了田文镜人生中头一回怼了他敬爱的四哥,把田文镜感动的呜哩哇啦的,这就是仗义的十三爷,试问谁人不敬重他呢?
第二个受到十三爷帮助的人是张五哥,张五哥不但捡回一条命,而且还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四爷和十三爷去江南办差回京的途中在张五哥家借住过,在借住的过程中得罪了江夏镇庄主六八女,被连夜赶了出来,而张五哥一家也受到了牵连。十三爷走的时候给张五哥家留了他的地址。后来,任季安杀了人,以张五哥父亲的性命威胁让张五哥去顶罪,并且哄骗张五哥说会买通关系让他随后出来,张五哥被蒙在鼓里当了“白鸭”。
结果张五哥被判了死刑,张家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张五哥的妹妹跑到京城找到了十三爷,十三爷二话不说进宫找了康熙说明了情形,康熙和十三爷亲自来到法场救下了将要被斩首的张五哥,康熙看重了张五哥道孝心,提拔张五哥为侍卫,从此张五哥走上了人生巅峰,可以说没有十三爷张五哥别说当侍卫了,小命都难保!
第三个让十三爷仗义执言的人是太子胤礽!
康熙带着众阿哥去热河狩猎,一场狩猎各位阿哥们各显其能,就为了争夺那柄原来属于太子胤礽的如玉,其实这是康熙对太子不满的表现,因为太子之前一系列的举措已经让康熙很不满了,康熙的用意就是想敲打敲打胤礽。
可胤礽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家伙,没有理解康熙的良苦用心,反倒去给康熙戴了一顶绿帽子,正当胤礽和郑春华卿卿我我的时候,被康熙逮了个正着,可把老爷子腿都气软了,出于皇家颜面的考虑,康熙没有明着揭穿此事,而是让人封了这个地方。
接着又发生重大变故,太子的门人凌普带兵闯入行宫,而且还有太子胤礽的手谕,这可气坏了康熙,康熙骂了一句:好啊,我不找你,你倒找上我了!于是,康熙召集所有的皇子到戒得居候着,并调狼覃的军队进驻八大山庄 让图里琛带着侍卫保护自己和张廷玉等人去戒得居。
所有阿哥来了以后,康熙又做出了一系列决策,一口气封了四个亲王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亲王,接着,康熙命令大阿哥胤禔总领行宫宿卫,三阿哥胤祉总领热河驻军行营事宜,并且停用了太子印信。这就是横下心要废了胤礽的节奏,可是找了半天胤礽没找到。原来,胤礽这货知道自己此次凶多吉少,所以找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商量着该怎么办,四爷心思缜密,知道胤礽深夜求见肯定没啥好事,但十三爷仗义啊,见了太子,胤礽支支吾吾的说自己将要被废了,但没说他和郑春华的丑事,十三阿哥当际表示会尽全力保他这个太子,还陪着胤礽去散心了。当太子胤礽宣布被废时,也只有十三阿哥敢仗义执言,说出了一句:无情最是帝王家!结果十三爷自己也受到了牵连被圈禁了起来,其他兄弟早都躲得远远的来,只有拼命十三郎敢于说话,这正体现了他的真性情。所以,康熙后来才说:十三阿哥是好样的,朕如果遇到危险,十三阿哥肯定是第一个冲出来救朕的人!十三爷的威望体现在哪里在热河由于受到了太子胤礽的牵连,十三阿哥也被拘禁了起来,一同被拘禁的还有大阿哥胤禔,大阿哥被关的原因是不顾手足之情居然建议康熙杀了胤礽,而十三阿哥被关的原因是为太子仗义执言,情形首先就不同。
再来看看三个人被关后的表现,大阿哥胤禔被关后一直在大喊大叫,但没人理他,废太子胤礽则吓得连饭都不敢吃,而十三爷的表现是最淡定的。而十三爷平时的仗义得到了回报,康熙让图里琛送来了火炉,十三爷一听大阿哥没有火炉,又仗义了一次,虽说大阿哥不是个东西不顾手足之情,但十三爷还是顾念兄弟之情的,让图里琛把他的火炉给了老大。
图里琛私下里拿出了一壶小酒要孝敬十三爷,因为十三爷当年练兵的时没少照顾提携图里琛,图里琛是什么人?这家伙可精明着呢,最善于装傻充愣,按图里琛一贯的表现来说,十三爷这时正在倒霉呢,肯定是能躲就躲,绝不沾染到自己身上,但图里琛没有这样做,而是要报答十三爷的知遇之恩,这正是十三爷威信的体现,而他的威信是用真心换来的!
隆科多的表现也很好的诠释了十三爷的威望!
当十三爷被押解回京关到理藩院的时候,隆科多正在发着牢骚打巨型麻将呢,来人报告有个新到的犯人需要隆科多亲自安排!隆科多很不开心地说:这种小事你看着办,按正常的程序走就行了。来人说对隆科多说:真不行,这个人得您亲自安排。隆科多说:什么人这么牛?来人说:是十三爷。
隆科多听说是十三爷,立马慌了,提起角袍就跑,比他亲爹叫他还管用,边跑边想着如何安排十三爷!隆科多见了十三爷以后,很亲热的喊了一句:哎哟,我的十三爷呐,奴才隆科多叩见十三爷。十三爷瞅了眼说道:怎么是你在这当差啊。隆科多立马嬉皮笑脸地说道:那伺候十三爷您,不是奴才的福分吗?十三爷不耐烦的说道:得得得,要论辈分,我还得管你叫声舅舅,可是论眼下呢,你是管着我的牢头,我怎么敢叫你伺候我呢?
隆科多顺着十三爷的话说道:得嘞,十三爷既然您这么说,我也不说管着您,也不说伺候您,咱们就这么着吧,就像当年在西北打仗的时候那样,有空我就陪着您,咱们是一块喝酒聊天,到时候我再给您找点乐子。这就说明了隆科多和十三爷之前一块打过仗,算是有战友之情,十三爷听隆科多这么一说,大家都是痛快人,十三爷说道:好,痛快,那咱们一言为定。
隆科多和图里琛都是军队里出来的,都对十三爷很佩服,这就充分体现了十三爷在军中的威信!
张五哥替十三爷求情也说明了十三爷的威望让人信服!
十三爷被关之后,张五哥陪着康熙散步的时候,康熙问张五哥:朕这么多儿子,你说说哪一个好?张五哥毫不犹豫的说道:是十三爷,十三爷能体恤下情,为人正直是好样的!而且张五哥趁着这个机会替十三爷向康熙求情,结果康熙给了他一个天大的面子,让他去释放了十三爷。后来在康熙驾崩当晚,张五哥为四爷和十三爷出了不少力呢,要不是十三爷的仗义怎么会换来报答呢?
康熙驾崩当晚,十三爷顺利的控制了丰台大营,这是十三爷威望最好的体现!
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释放了十三爷之后,十三爷立马带着金牌令箭去了丰台大营,当十三爷出现在军营以后,可以到出除了丰成文运之外大家都很信服十三爷,将士们看到十三爷来了,都激动的喊“十三爷”,这说明他们和十三爷是很熟悉的,十三爷说道:“好啊,好你们这群小兔崽子,如今都升了官了,可比当年跟着我的时候威风多喽”,十三爷做了一番安排!
成文运不服啊,因为他是八爷的死党,他必须要做垂死挣扎,十三爷拿出金牌令箭之后,成文运还是不服,说十三爷犯了痰气,可以看到,在成文运垂死挣扎的时候,将士们都用仇视的眼光看着他,准备随时保护十三爷,成文运要拔刀的时候,十三爷一个眼神,成文运就被干掉了,十三爷控制了丰台大营。写在最后十三爷的威望是长久以来建立起来的,而这种威望是靠着真心换来的,比八爷党金钱收买来的人心可牢靠多了,十三爷靠着他侠义的心肠结交了一大批下层军士,而这些军士经过时间的洗礼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关键时刻起了大作用!
这也是雍正最看重十三爷的地方,因为十三爷为人没有私心,几次应用在军中的威望帮助雍正化解了危机!说白了十三爷的威望就是用他的真性情换来的!
你觉得范冰冰长得好看还是杨幂好看呢?
美而不性感,就像花瓶一样。中国就是这样,很多人跟本不具有当演员的资质,却红的发紫。演员长的漂亮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睿智健康。影视剧不能只针对中国观众,应该放眼全世界。让中国的演员出现在国际舞台的时候,所展示出来的情怀,能够引起共鸣。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老话说“是布不做鞋,是铁不打钉”,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农村老话,应该说受着时代的局限,但也反映了旧时人们的一种认知。我们这里一般人会说“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捻钉”,前半句是另一种说法,后半句则是共同的。
好人不当兵。好人不当兵这句话形成于旧社会,应该从宋朝就有这句谚语了。在旧社会,统计者往往穷兵黩武,当兵就是炮灰,是一种最危险的职业。加之旧军队的腐败,当官的欺负当兵的,老兵欺负新兵,所以当兵成为没有尊严的职业。旧中国的军队,是统治者镇压百姓的工具,本身就具有反动性,这些当兵的人在被人瞧不起的情况下,更容易兵匪勾结,为害百姓。所以老百姓都把当兵的称为丘八,总结出“好人不当兵”这样的俗语,教育孩子走正道,别去当兵欺负人。
好铁不捻钉。我们知道,钉子是用铁制的,是一种用于固定木头或者其他材料的小五金。它的使命,一是被敲打,二是被夹紧,必须被硬器敲打以挤进夹缝里方能发挥作用。在旧社会,用木头制作家具等,一般是用不上钉子的,因为多数家具全是是木榫结构,钉子往往用在不起眼的地方,一个是屋梁上,二一个是棺材上(用钉子钉死棺材),再就是用鞋底上,老百姓叫做臭皮钉。所以,钉子一般是见不得人的,并且也都在最容易磨损或腐蚀的地方,所以被人瞧不起。何况,旧时候对铁称为金,有恶金和美金之分,用来做钉子的,都是质量相对差的铁,称为恶金。由于以上原因,老百姓才会总结出“好铁不捻钉”的俗语。
是布不做鞋。毫无疑问,鞋是穿在脚上的,一是被人踩在脚下天天经受最严重的磨损,二是要经受着脚臭和脚汗的腐蚀。同样是布,用来做成衣服或帽子,则显得体现的多,同时也相对不容易磨损,也不用受着恶臭的熏蒸。就是这简单的原因,老百姓才会总结出“是布别做鞋”这样的谚语。
其实,几句谚语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是又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这是古人们教育后代要选择能出人头地、能见世面、能光宗耀祖的职业,虽然有些偏见,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失去了部分意义,“好人不当兵”甚至成为有些反动的语言,但细分析起来,其背后存在的用意,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
如何评价桓温?
桓温的一生都在践行他自己的愿望:"如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
公元312年的一天,宣城内史桓彝的家里传来一阵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和男人们畅快的笑声。原来是温峤前来祝贺好朋友喜得麟儿,听着婴儿洪亮的哭声,他转头对桓彝说:"此子非凡品,日后必成大器。"桓彝听后喜出望外,回道:"既然太真(温峤字太真)如此看重犬子,那我就将他取名为桓温,希望他以后能成为像你一样的国之重臣。"
桓温在父亲的殷切期望和严厉教导中慢慢长大了,果如温峤所说的一样,生得风流伟岸,英气逼人,而且文武全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排兵布阵了然于胸。称得上是人中翘楚,龙凤之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桓温十五岁时,东晋发生了苏峻叛乱,父亲桓彝因受泾县县令江播陷害,守境力战而死。桓温知道真相后,立志要为父报仇。可是在他十八岁的时候,江播却死了。仇人虽然身死,好在他还有三个儿子,父债子偿天经地义。
桓温的确是个牛人,假扮宾客身藏利刃孤身前去吊唁。江播的三个儿子知道桓温有报仇之心,所以一直都防范着他,连孝纬中都藏着武器以防万一。好个桓温,在吊唁时突然暴起,出其不意先将老大刺死,而后提剑追杀另外两个,一直追出了二十里路将人杀死。
此事之后,时人无不称道桓温英勇果敢,不负孝名。后来晋元帝更是将南康公主下嫁于他,并任命他为琅琊太守,此时的桓温才23岁。
桓温快速的成长着。桓氏本是东晋二等世族,门阀观念根深蒂固,而桓温却能辟举寒门士人,重用中级世族子弟,任贤使能。
同时他一边拜访隐逸之士,陶冶自己的情操;一边时常和高门贤达及当世名士聚会清谈,学习治政的本事。但是他与这些士大夫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会将自己的所学所谈落到实处,也就是我们提倡的将理论用于实践。故而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寒士阶层,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
公元345年,永和元年,荆州刺史庾翼去世。死前他请求让自己的儿子继任荆州刺史,百官怎么可能同意!侍中何充就认为荆州乃是国家西面的门户,地势险阻,"存则吴存,亡则吴亡",十分重要。所以只能托付给像桓温这样英明神武,智勇双全的重臣。
同年八月,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桓温的时代开启了,这一年的桓温33岁。
所谓时势造英雄,时代的弄潮儿总是会得到历史的青睐。仅仅过了一年,位于蜀中的成汉就一片乌烟瘴气。皇帝李势不理朝政,却荒淫无道,滥杀忠臣,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民间自然怨声载道。
雄才大略的桓温怎能放过这等开疆扩土,树威立势的天赐良机。
然而军队的大部分将领还是有所顾虑,毕竟不是什么人都会有战略家的眼光,所以出征前做通部队的思想工作成为了桓温的头等大事。
于是,桓温的手下名叫袁乔的就在全军将领面前做了一次"论为什么伐成汉必胜"的演讲,大致意思如下:
“现在我们晋朝的敌人就是成汉和后赵。成汉虽然地势险要,但是它比后赵弱得多,我们当然应该先讨伐弱的国家。”
“如今李势在成汉搞得人民怨声载道,与他离心离德,军队也完全没有战斗力。我们只需要派一只万人左右的精锐部队,快速的突进,等到他察觉时,我们早就过了险要之处,深入成汉的腹地了,一战就能成功!”
“巴蜀之地自古富饶多产,诸葛亮就是依靠蜀地的富饶才能和曹魏对抗,一旦我朝得到蜀地,对国家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
“我知道大家担心一旦我军进攻成汉,被后赵知道了就会来偷袭荆州。大家放心吧,后赵肯定认为我军既然敢万里侵袭,必然在荆州做好了万全防备,纵然派兵来袭也仅仅是小股部队,那么沿江的任何一支队伍都可以拒敌,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有理论有数据,有计划有成果,还打消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演讲完毕,掌声响起,大家一致同意:伐蜀。而且先锋就是你——袁乔,士兵嘛,拨你两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既然定下的是偷袭,那么时间就是生命。346年11月,桓温上表伐蜀,上表之日就是出兵之时,兵贵神速呀。
朝廷收到桓温上的奏章后,朝臣们基本上不看好这一仗,路途遥远,蜀道艰难,且兵力微弱,怎么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只有一个叫刘惔认为桓温必胜,理由就是桓温精于赌博,非一定赢决不出手,所以这次他绝对是有把握的。只是灭蜀回朝之后,恐怕朝廷都要听他的了。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只有他是了解桓温的。
话说桓温溯长江而上,过三峡,出巴东(今奉节),在南溪(今宜宾南溪)转岷江北上,一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的确没有成汉军设防,不得不承认袁乔情报侦查工作做得到位。
347年2月,桓温军开至青衣(现四川名山)李势这才如梦初醒,赶紧派出三支队伍迎敌。
3月,桓温军到了彭模(今四川彭山),离成都就只有两百里了。
桓温就地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留少数队伍在彭模留守辎重,其余部队全部轻装且仅携带三天的粮草直扑成都。
破釜沉舟!
会议结束,即刻出发!灭蜀之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回过头来看成汉派出的三支部队,一支攻打彭模,被击退;一支遇上桓温本部,三战三败;一支情报失误,和桓温进军路线相左,在驻地傻等,等来的却是桓温军兵临成都城下的消息,于是军心大乱,不战而溃……
高歌猛进的桓温军怎么都不会想到在成都城下的决战,却差点失败。
这是此次伐蜀的唯一一场硬战,李势困兽犹斗,倾巢而出。
开战伊始就打得晋军前军不停后退,汉军的箭都射到了中军帅旗前面,晋军摇摇欲坠。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袁乔来不及请示桓温,命令鼓吏加急擂鼓,以振士气。晋军听闻越来越急的鼓声,重新抖擞精神,誓死力战。而汉军本就只有一时的冲劲,遭遇顽强抵抗后自然退却,最后竟然溃不成军,奇迹般地失败了。
晋军占领了成都,李势逃往了霞萌关,自忖无法再战,遂修表投降,四十六年的成汉就此灭亡。这一年的桓温35岁。
桓温灭蜀的消息使得东晋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可是偏安以来第一次的灭国之战,实实在在的开疆扩土。桓温的声望大大提高,他正在大步迈向权臣之路。
仅仅过了两年,历史的天平就向东晋王朝暗暗倾斜了。因为北方彻底乱了!
桓温等待的机会来了!
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他的子侄们为了皇位杀得天昏地暗;
350年,石虎的干孙子汉人石闵废杀后赵最后一个皇帝,恢复自己的汉姓冉,自立为帝,后赵灭亡。冉魏初创,颁布"杀胡令",胡人大批被杀;
351年,氐人苻健击败羌人姚襄,割据关中,在长安建立前秦;
352年,冉闵兵败河北无极,被前燕擒杀。一片混乱中,许多原后赵的文臣武将也纷纷降晋。
这时机不可能再好了,感觉就像是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而定身打造的,偏安一隅的东晋朝廷似乎明天就能定鼎中原,打回老家去。
有着敏锐政治嗅觉的桓温是不会放过这种好机会的。349年石虎刚死时,他就上表请求北伐,其时他治下已有八州之地,招募兵员、调配物资,均可自行安排,俨然一独立王国。
然而朝廷怎么可能再让桓温去通过北伐来提高声望呢?当然是驳回,然后另外扶持一股势力来牵制。
朝廷选中了扬州刺史殷浩,这可就所托非人了,因为殷浩虽然精读《周易》、《老子》,擅长玄言,是个清谈高手,能力却不怎么样。他是不可能驾驭得了北方大好却复杂的局面。
果不其然,殷浩从350年2月开始准备北伐到353年十月兵败,整整浪费了三年最黄金的时光,而且损兵折将达七万余,良机就这样被错失了。
桓温见殷浩兵败,其实还挺高兴,现在自己的拳头最大,还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北伐?
354年正月,桓温弹劾殷浩,要求将其废为庶人,朝廷无奈准奏。二月,桓温立即率领水陆步骑四万从江陵出发伐秦。
水军从襄阳上溯汉水上游入均口(今湖北丹江口),到南乡(今湖北均县);步兵从浙川(今河南内乡)向武关进发;同时令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北上,越秦岭,至今长安县东)进军关中。
进军十分顺利,直到四月才在蓝田和前来拒敌的五万前秦军相遇。
蓝田是个好战场,地势开阔,适合两军布阵并展开大战。列阵完毕,双方开打,前秦军主力率先发起攻击。
其中秦将苻生非常耀眼,他单骑冲阵,在晋军阵中往来冲杀十余次,杀伤无数,给晋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然而晋军却并没有慌乱,在桓温沉着的指挥下与前秦军周旋,待等前秦军力竭之时拼死发动反击,打得前秦军主力溃逃;紧接着,桓温的弟弟桓冲又在白鹿原(蓝田西)击败前秦军侧翼苻雄部,晋军兵威大盛。
桓温趁胜进驻灞上,距离长安城咫尺之遥。而这时的长安城内兵力空虚,秦主苻健只带六千老弱守城,命雷弱儿等率仅有的三万精兵抵敌。关中的老百姓也群情振奋,纷纷前来劳军,有些老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说:"没想到今生还能再见官军!"(关中已经陷落38年了)
民心可用,军心可用,正是一鼓作气拿下长安的大好时机,桓温却驻足不前了。后人多认为他已经达到了向朝廷示威的目的,政治资本也捞足了,故而也就没有了灭秦的决心。
我倒觉得这仅仅是最弱的一个原因:因为如能一举灭秦,政治资本岂不更足?我认为桓温还考虑了其它几个原因:
一、只见劳军却未见关中豪杰率众来附,不知道民心是不是真的可用;
二、策应部队司马勋部被秦军袭击无法会师灞上,自己不足四万的兵力感觉捉襟见肘;
三、千里远征,孤军深入,后勤难免不济,本打算割关中新麦补充军粮,谁知秦人清野,先割了新麦。军中日渐缺粮;
四、攻长安若不能一攻而克,那自己这支孤军则连撤走都成问题。
左思右想,桓温决定撤军。
撤军之前,在白鹿原又与前秦军干了一仗,这次双方的气势完全不一样,前秦方是殊死搏斗,晋军则已谋生退意,战果不问可知,晋军战败,损失兵力一万多。撤军之后,前秦军尾随追击,一直追杀到潼关,晋军又损失上万人。
桓温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在大好局面下虎头蛇尾的收场了。桓温对形势持重观望,当断不断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如果他进驻灞上后立刻攻打长安,关中的老百姓在局势明朗的情况下一定会投军送粮的,长安反倒沦为孤城,形势马上逆叛,他的所有担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桓温只能称奸雄而无法成为枭雄。
356年,前秦内乱,冉魏的旧将周成占领了洛阳,羌人姚襄占了许昌后又北上来争洛阳,于是桓温上表要求:"移都洛阳,修复园陵",朝廷准奏。
八月,桓温自江陵北上,在洛阳城南的伊水与姚襄结阵而战,桓温披甲在前军亲自指挥,一战击败姚襄。姚襄西逃,周成投降,桓温进驻洛阳。收复旧都,这可是实打实的大功劳,桓温的声望又起来了。
而后几年,桓温与朝廷相安无事,没有大的冲突。直到363年,桓温实力越来越强,朝廷加桓温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
他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派兄弟桓豁领荆州刺史,兄弟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军事,长江上下游的军政大权(除京口外)都在桓家的掌握之中。
桓温取晋而代之的心则越来越强烈,但是他总觉得还必须北上中原,打一个大胜仗,然后回来再受九锡才能真正名实兼收。
369年4月,桓温率步骑五万,从姑孰出发北伐前燕。当时正逢大旱,水道不通,桓温便让人在钜野开凿水路三百里,大军乘船由清水进入黄河,船队连绵好几百里,气势威武之极。
可是这次桓温又犯了和一次北伐同样的错误,他本来应该全军直逼邺城,速战速决,否则必然会因军需不足而败。
而桓温却徐徐前进,尽管晋军连战连捷,在七月就进逼到了离邺城仅200里的枋头,却在前燕名将慕容垂的抵抗下无法再进寸步。
九月,晋军粮尽且无冬装,桓温被迫烧掉船只,抛弃辎重,从陆路撤走,慕容垂紧随追击,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大破晋军,斩首三万级。
桓温的北伐彻底失败了。
可是桓温的皇帝梦还想做下去,欲重新树立威望他只有发大招了。
371年11月,桓温带兵入朝,废除了司马奕的帝位。而后,桓温亲率百官迎会稽王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晋朝立国以来尚未发生废立之事,所以百官震栗,桓温也紧张不已。
为了消除不和谐的声音,桓温大肆清除异己。他的威势达到了顶点。于是他在372年7月晋简文帝去世后,就不停暗示朝廷赐他九锡,以便禅位于他。
东晋的世家名士都是人精,知道桓温有病,故意找各种理由拖延,终于拖到373年七月桓温去世。
一代奸雄桓温陨落,终年六十有二。
他的一生没有辜负自己的愿望:"如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
丘八真的存在吗?
“丘八”是指一些偏好于分享或八卦他人私人信息的人,或在互联网上散布不实或无意义信息的人。虽然没有具体的定义和身份,但这种行为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中确实存在。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也会出现针对“丘八”行为的禁止规定和处罚措施。尽管“丘八”现象具有负面影响,但在尊重他人隐私、保护个人信息等方面,人们应该更加注意,避免成为“丘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