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皇后怎么去世的,甄嬛讲人彘只想报复富察贵人

2023-07-03 03:00:04 91阅读

富察皇后怎么去世的,甄嬛讲人彘只想报复富察贵人?

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一特点在早期的甄嬛身上表现尤为突出,本来只是想在宫中祈求“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平稳度过余生的她在得到皇帝的盛宠后,也不免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甄嬛小产失势后,一向看她不顺眼的齐妃和富察贵人便伺机而动,在长街上使甄嬛受辱,这也让甄嬛的心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于是在后来她重获荣宠后,便在御花园给曾经欺负自己的富察贵人讲人彘的故事报复她。另外,她还刻意喊曹贵人旁听,这是为什么呢?

富察皇后怎么去世的,甄嬛讲人彘只想报复富察贵人

杀鸡儆猴,暗示曹贵人别打陷害自己的主意

前期甄嬛刚刚得盛宠,便被华妃视为眼中钉。作为华妃的党羽,曹贵人串通了浣碧,在圆明园用木薯粉来陷害甄嬛。最后在端妃帮助下,甄嬛才躲过了这一劫。这件事幕后主谋是曹贵人和华妃,甄嬛自然也知道。

随后在探望眉庄的时候,浣碧给曹贵人报信,早已知晓一切的甄嬛将计就计,反将一军。后来,牡丹花会,富察贵人小产的事件中,也是曹贵人将她从人群中推出去,将她置于风口浪尖。

因而,甄嬛打心底里防备着曹贵人。很多事情虽然看着没有她的参与,却都是她的主意和挑拨。所以,甄嬛借吓唬富察贵人这一机会,也是提醒曹贵人,到底谁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尽管自己一时失势,但今后一定有仇必报。

富察贵人纵然有着齐妃撑腰,正如曹贵人背后有华妃一般,但是此时的甄嬛已经不似从前那般善良天真,所以她这一举动就是间接提醒曹贵人,如果她还是一而再地陷害自己,不管她身后的人是谁,下一个有着富察贵人这般结局的就是她。

展露锋芒,拉拢曹贵人来自己阵营

曹贵人是华妃的心腹,华妃陷害后宫嫔妃、勾结前朝多是曹贵人的主意。如果说华妃是一把锋利的匕首,那么曹贵人就是匕首上淬满的毒药,更能够致人于死地。所以要想对抗华妃,最好的办法就是瓦解她的内部关系网。

曹贵人常年居于华妃之下,没什么家世也没什么地位,唯一拥有的便是自己的女儿温宜公主。身为母亲是一定想要为自己的女儿搏一个好前程的,但是在华妃门下,温宜公主却常被其当作争宠的工具,完全不顾公主的健康,曹贵人也是经常沦为华妃的出气筒。两人早已面和心不和了。

当下,年羹尧在前朝肆意妄为,很多罪行已开始逐渐显露,皇帝也有心除去他。抓住皇上心思的甄嬛想要趁此时机游说曹贵人,便邀她一同赏雪,在其间吓唬富察贵人,让曹贵人明白自己的谋略和胆识,也向她展示了自己的诚意,随后又以昭瑰公主和亲之事来动摇曹贵人,让她能够为了温宜公主,加入自己阵营一起对抗华妃。

作为人证,摆脱自己吓傻富察贵人的嫌疑

甄嬛有心用人彘的故事吓疯富察贵人,以此来报复她在长街上使自己受辱之事,但如果仅自己一个人和她在亭子里说话,没有人能够证明自己没对富察贵人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她们说什么便是什么,自己只凭空口白牙,事后难免会和自己脱不了干系。

但是邀请曹贵人与自己一同,三人以讲故事聊天为理由,如果真的让皇帝知道此事,也有曹贵人在旁边作证。

三个人一同讲故事,甄嬛与曹贵人又属于不同阵营,这种事情众人皆知,所以两个人是不会做什么加害富察贵人的事情而不被对方告发,更不会联手害她。

而且富察贵人的侍女就在亭子外,里面什么情形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曹贵人和甄嬛都没有什么问题,而且也没人看见或者能够动什么手脚,富察贵人吓傻了,也只能是她自己心里有什么事儿或者其他原因,跟她们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再要继续追问,可能又会牵扯出长街上其羞辱甄嬛一事,富察贵人心怀愧疚才会导致这样的后果,所以有曹贵人在场证明,最后无论告不告到皇帝那里,富察贵人和齐妃都不会落到什么好处,而甄嬛这边,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甄嬛这一举可谓是黑化的第一步,展现了她有仇必报的性格,不为人鱼肉的决心。同时,联手曹贵人除去富察贵人,也让曹贵人能够看到自己的能力,动摇她加入自己这边,也能够十分巧妙的摆脱自己吓傻曹贵人的嫌疑,可谓是一举多得,思虑颇深。

乾隆三任皇后病逝时间?

乾隆皇帝一共有3位皇后,分别是孝贤纯皇后、纯帝继皇后、孝仪纯皇后。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弘历之元配皇后,满州镶黄旗,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

乾隆十三年正月,皇后富察氏随乾隆帝和皇太后东巡,前往山东曲阜祭孔。三月十一日,在返京途中死于德州船上,年37岁。

纯帝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初为娴妃,满洲正黄旗人,佐领那尔布之女。

在皇后富察氏死后,她由贵妃晋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再被册为皇后。后来辉发那拉氏惹恼了皇帝,从此继皇后就被打入冷宫。乾隆三十一年,皇后辉发那拉氏终于在冷宫中走完了49岁的人生之路。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生母。

初为贵人,后依次晋为嫔、妃、贵妃,生下皇十五子嘉庆。魏佳氏在乾隆三十九年底与乾隆帝从热河回宫之后生病,于乾隆四十年逝世,年49岁。乾隆六十年,以颙琰为皇太子,令追赠其母为皇后。

傅恒知道尔晴被赐死?

傅恒应该很高兴吧。知道璎珞赐死他夫人后并没有嫉恨她,因为傅恒本来就不喜欢尔晴,当初娶她也是为了救魏璎珞。

而且尔晴人很坏,做了很多坏事,勾引皇帝,气的富察皇后绝望自杀而死,可以说尔晴死了傅恒不但不难过,而且还很高兴,尔晴死了傅府终于安宁了,也替姐姐富察皇后报了仇。

乾隆第二位皇后断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1776年,书生严譄上奏直骂乾隆是个色胚,御史瑟瑟发抖不敢记录,乾隆委屈的瘪嘴,这才缓缓道来:“剪发都是皇后的错。”

2017年,南京博物馆展出了十五阿哥请安折,这才揭晓了断发事件的迷雾。

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如懿”,有名的断发继后,辉发那拉氏。

她17岁嫁给乾隆,被册封为娴妃,在继任皇后之前一直未有生育,换言之,就是不受宠。

直到位居中宫,也许是多了相处的机会,加上并不逊色的容姿性格,乾隆和她也有一段相当走心的夫妻生活。

1765年闰二月十八日,那天是乾隆带着老妈和老婆们旅游到杭州的最后一天。

早上乾隆还赐了好吃的给继后,可到晚上用膳时,第一个领受赏菜的居然是令妃,继后迟迟不见身影,反观乾隆,面色铁青,沉默不语。

记录档案的人,只能把事先写好的继后名字,用纸糊住,再写上令妃的名字。

事后人们才知,继后当天剪了头发。

一、咱来看看史料是怎么记载断发事件的?

《清史稿》:(乾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仵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史料记载,继后忤逆了旨意,然后剪了头发,乾隆不高兴了,当天下令让福隆安先送她回京。

什么旨意?为什么忤逆?什么都没提。

如果继后真的犯了可以说出来的错误,爱面子的乾隆,必定会写明白甩锅。

没写,自然是不可言说。

中国人骨子里的八卦之魂熊熊燃烧,断发传说在当时已经众说纷纭,民间一直有两种说法。

其一,传说皇帝南巡到杭州时,夜夜笙歌,不务正业,还要新纳一个妃子,继后极力反对,激愤下,自己把头发剪了。其二,传说乾隆要立令妃为皇贵妃,继后心存嫉妒,愤然剪发反对。

然而,皇上纳妃子又岂能威胁到皇后?封皇贵妃,后宫管事的不也是皇后吗?她为什么要这么激动?

其实,这都是吃瓜群众脑补罢了,与史实大相径庭。

二、谁也没想到,南博和故宫的联合展览意外揭露了秘密的一角

2017年,南京博物馆展出了十五阿哥请安折,本来只是作为折子样式展出的,并没有深究内容,故宫的学者看到后才发现,内容有些不同寻常。

第二封折子里,乾隆要太监潘凤和福隆安一起,好好审问继后身边的3名宫女:“十八号那天,皇后到底怎么剪头发的?他们为什么没留心?叫他们出去就出去了,难道要轻生他们也当不知道吗?”

跟了去的女子三名,当下你同福隆安审问他们十八日如何剪发之事,他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继后剪头发时,房间里根本没人,也说明乾隆压根就没和继后有过争吵,他也是收到消息才知道继后剪了头发。

传说中,帝后激烈争吵,是不存在的。

至于剪发的原因,第一封折子里,乾隆写着:“皇后疯了!”还下令彻查继后在圆明园的东西,要等皇后回宫之后再传旨,不许她出门。

谕王成将皇后所有一切东西在宫在圆明园者具查明封贮。俟进宫请旨,再传旨与潘凤等:“皇后疯了,送到宫时在翊坤宫后殿养病,不许见一人。阿哥公主请安只许向潘凤打听”。此旨俟他到宫前一日再传,不可预先传出。屋里只许跟去的两个女子扶侍,也不许出门。

这是怕继后和人互通消息,再生事端。

皇后断发难道真是因为疯了?

自然是不可能,虽然当天乾隆下令让福隆安,日行两站,加紧送继后回京,但其实各地官员是要迎接继后的,皇后的排场并没少。

《寄信档》有详细记载,乾隆担心回去太快,各地官员来不及准备,如果真的疯了,乾隆是不可能让其他人见到继后的。

派伊扈从皇后,护送启程时,曾令日行二站。今据安泰返回所奏看得,途次行进尚好,全然无事。既然如此,前往彼处何需过急。倘若过快,地方官员不及筹备,且当差纤夫等人必怨辛苦。应估计路途远近,酌情行进,无需过急。

由于乾隆实在是无法理解她的行为,只能归结于她疯了,大家想想,像不像老夫老妻吵架?

妻子心累到什么都不想说,只嚷嚷着要离婚,丈夫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错哪了,只好骂一句她疯了。

他本就自诩十全老人,对继后,自认为也没什么不好,甚至苦思了很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他说“她平日恨我必深”,用我字而不是朕,头秃到以丈夫的口吻说话,那是真的想不通,甚至怀疑继后是不是搞邪道了。

谕王成皇后此事甚属乖张。如此看来,她平日恨我必深。宫外圆明园他住处、净房,你同毛团细细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踪迹,等朕回宫再奏,密之又密。

后来,在给继后侄子的折子里,乾隆给的原因是皇后想出家,自己剪了头发。

那么,继后好端端地为何要出家?

乾隆想不明白的问题,那时的吃瓜群众倒分析得头头是道。

三、断发原因不明,吃瓜群众操碎心

先是刑部侍郎阿永阿,为皇后说话,不应该因病幽禁废后,那时大家还只知道皇后病了,然后他就被流放了。

事情过去一年,继后抑郁而终,虽然没有废后,但乾隆下旨以皇贵妃规格下葬(表面上)。

御史李玉鸣开始头铁,说葬礼不应该草草了事:“请行三年丧礼。”然后就被乾隆发配新疆。

10年后,有个书生严譄头更铁,写了个奏折骂乾隆是个色胚:“皇后漂亮贤惠,经常被皇上你宠幸,继后她看你都年过半百了,国事也繁忙,还总想行色,怕你身体不好,才故意轻生的!”

严譄:“纳皇后贤美节烈,多蒙宠爱,见皇上年过五旬,国事纷繁,若仍如前宠幸恐非善养圣体,是以故意挺触轻生”

乾隆朱批:“种种荒唐悖诞,敢于污蔑朕躬,实堪发指。”

这不是把乾隆尊严放地上踩么,刚还生了个女儿,你就骂我50岁不行?

乾隆看到这种猜测,难免不被气到吐血,连连摇头,直批荒唐,下令把严譄斩首。

又过了2年,书生金从善跪在马路边大喊:“求皇上早日立储、立后,并公开为皇后之事下罪己诏!”

可见,民间这些年来的猜测从没停下。

乾隆也委屈啊,觉得自己好无辜,为了堵悠悠之口,这才公开了剪发的事情:“我从未对不起继后,明明她之前犯过错,我没追究,是她不管不顾剪了头发!我都没废她,仁至义尽了!金从善居然想让我下罪己诏,我何罪之有?”

其后自获过愆,朕优容如故。国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朕犹包含不行废斥。后以病薨,止令减其仪文,并未削其位号。朕处此仁至义尽,况自是不复继立皇后。从善乃欲朕下诏罪己,朕有何罪当自责乎?

注意,这里提到了一句,继后在断发前,曾经犯过错。

乾隆觉得自己没错,可他也曾亲口说过,继后上任以来从未犯过错。

那继后到底有错吗?这个错误会不会跟她断发也有关系呢?

四、李朝鲜史料里讲了这样一件事。

李朝鲜每年来中国供奉4次,然而骨子里还是看不起清朝皇帝,有丑事巴不得记录得清清楚楚,于是留下了大量相关的史料记载。

当时皇帝去关东打猎,继后随行,谁知,丢了一颗很贵重的珠子。皇帝怀疑继后,经过调查,在典当铺发现了珠子,有个侍卫卖了400两,在他的贴身衣服里,搜到了继后的亲笔信件。

继后怎么可能会缺钱呢?李朝鲜使臣猜测,是宫中宠妃设计陷害的继后,前文里阿永阿也被他们称为高义之士。

《外集燕记》:以为皇后侍卫官某人典银四百两。乃捕其人而鞫之。搜其身。衣缝中有一札。乃皇后手笔也。乃不复问。腰斩。皇后之得罪以此。而其实宫中有专宠者。设计而谮诬之云。

说到这,可能有人觉得这说法,刚好和“令妃受封”的传说对上了,然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另有其人。

15年后,朝鲜史料里更详细地记录了关于这颗珠子的事情。

有个回族后妃,向皇上告发继后丢了珠子,然后在侍卫那搜出来了,所以皇后才被幽禁。

《热河日记》:中国人宝东珠。以为高丽珠。……东珠八分已上为宝。皇帝有东珠七钱重。为镇梦魇宝。皇后东珠六钱四分重。形如白茄子。乾隆三十年。皇后失东珠。回后谗皇后。搜得东珠銮仪卫卒家。后遂废幽之冷宫。

当时皇宫里,只有一位回族后妃,就是容妃,也就是《还珠格格》里香妃的原型。

这两则史料虽说有猜测的成分,但使臣必定是听到过这样的消息,才如此记录,他们的共同点是:

皇宫丢了珠子;在侍卫那搜到了,并且侍卫和继后有联系;继后是被后妃诬陷的;

然而,清宫档案里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是在断发事件的5年前,这也为继后的断发事件埋下了伏笔。

1760年,帝后前往避暑山庄,途经石槽行宫,宫里丢了珠子,引起了大骚动。

1762年,在济尔哈朗图行宫的西下屋,清宫档案有这样一段对话的记录。

继后鬼鬼祟祟,拿着一颗珠子对太监王金福吩咐:“你把这个珠子偷偷扔到西下屋去。”

王金福觉得很奇怪,于是问道:“为什么?”

继后小声遮掩:“你把珠子扔到西下屋,就不是我们偷的了。”

第二天到了阿穆呼朗图行宫,继后还拉住王金福质问:“珠子你到底扔没扔?怎么宫里没什么反应?”

王金福再三向继后保证,自己真的扔了。

1765年,继后断发的前9天,丢珠子一案再次被调查,太监王金福遭到审问,结果乾隆发现时间地点都不对。

“寄谕刑部尚书舒赫德等著查明丢失珍珠一案” :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初九日奉上谕。舒赫德等奏。审问太监王金福之情。已寄信傅恒。阿里衮矣。等语。……果不出朕之所鉴。珍珠丢失之时间。地点全然不符。……务须查明。……朕回銮后再行审讯。钦此。遵旨寄信前来。

难道继后是因为害怕东窗事发,才愤然剃了光头要出家吗?

五、继后铁了心要出家的真实原因

没错,光头,这也是有明确档案记载的,继后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剪了一小撮头发,而是真的把自己剃成了光头,当然也不排除回宫之后才继续剃光的,但足以说明她是真的铁了心要出家!(题外话:还珠格格里的光头居然更符合史实。)

奴才带领至翊坤宫见皇后,着皇后去了钿子,众人看看无头发光景。钦此。

关于她断发前的异常表现,《清高宗实录》中只有一句话,是说她性情大变,在皇太后面前大不敬。

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

这说法,当天早上继后还好好的和乾隆一起吃饭,如果妻子对自己老妈不孝了,丈夫还能有好脸色么?何况大孝子乾隆?

所以大概率是,这顿早餐两人聊了一些事情,乾隆觉得聊的很正常,但48岁正值更年期的继后,心态崩了,宁愿出家也不想跟乾隆过了。

咱们细数继后过往,有什么事情,能让她实在忍不了了?

(一)感情变故

富察皇后三周年祭日,那年乾隆正巧在杭州,由于没办法亲自祭拜结发妻子,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继后还在身边陪着呢,就把人家比作新琴,还说她无法代替,虽说继后脾气向来娴静乖顺,你也不能把人家当作什么感情都没有的人吧?

何况刚立后的那三年,乾隆对继后也算不错,为她破例追封家里人爵位,生孩子时也加倍关注,甚至还为儿子写诗,这可是富察皇后才有的待遇。

好不容易体会到丈夫的爱,继后自然沦陷,以为自己也是特殊,结果乾隆一首诗,让她不得不面对现实。

(二)家庭变故

人倒霉起来那坏事是一茬接一茬。

1755年,女儿2岁多夭折了,当时继后还怀着小儿子,这也导致小儿子身体不好。

1757年二月,母亲在她生日当天去世了,她正陪着乾隆在南巡,压根赶不回去见最后一面。

不久,七月,1岁多的小儿子也夭折了,此时继后又在木兰陪着乾隆,等她九月回去,儿子已经被送到陵寝40多天,继后连金棺都没看到。

而乾隆呢,虽然给那么小夭折的孩子破例赐了名字,可却在继后仍悲痛难耐时,开始宠幸其它妃子。

那之后,继后的事情就极少出现在史料里,除了闲来为乾隆做做衣服香囊,主持一下宫中礼仪,礼礼佛,生活再没什么波澜。

(三)事业变故

接着上面丢珍珠一案说,回后容妃在进宫时恰好就在继后宫中学规矩,时间是能对上的,所以她的确是有可能知道继后扔珍珠这件事,但事情是不是真是继后做的,大概率是不可能的,以乾隆爱面子的性格,真是继后偷了东西做错了,他不会容忍民间恶意揣测他那么多年。

其实珍珠在古代还有男女定情的含义,唐代诗人张籍《节妇吟》中就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在史料中,继后不仅将珍珠给了侍卫,还与其有书信往来,并且书信是被侍卫收藏在贴身衣物里的,怎一个暧昧了得,堂堂十全老人,居然被绿了?

皇后地位摇摇欲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宫里还有假冒侍卫一案,也不知是不是有关系。

六、我们再来还原一下事情经过

那日早饭时,乾隆琢磨了一下,觉得案子一直查不清楚,不如直接了当的问问继后,丢珍珠到底怎么回事。

然而继后正处在更年期,平时丈夫对她的关爱又很少,心里难过的很,只觉得这个男人,不仅不爱我,还怀疑我,我都徐娘半老了,能做什么?老娘不想跟他过了!

于是什么也没表露,等乾隆走后,她招呼侍女出去,自己在房间把头发剪了,甚至可能想轻生,下人敲门才发现此事,连忙去通知乾隆。

乾隆赶到后,继后没有说她为什么剪发,只说自己要出家,不想当他的皇后了。

乾隆气的要死,觉得自己对她没啥亏待的啊,她居然要甩了我出家?我堂堂皇帝欸!

于是,让臣子连夜护送继后回京,加急的那种,顺便让护送的人,观察继后是不是回心转意了,看她接下来好像没什么特殊举动,又让她慢慢走,命令各地官员好好迎接继后。

这一路走得漫长,官方档案里记载皇后2月底就回京了,可直到3月底一路上还有官员迎接皇后的奏折。

三月二十日 銮仪卫大臣福隆安奏 皇后抵达敦家庄站 直隶总督方观承等迎接並進貢物品 皇后拒收片

夫妻博弈开始,也可能是乾隆单方面地想试探继后。

三月初三继后侄子被乾隆削了爵位,二十日皇后拒收了官员的进贡物品,又过了3天,乾隆又下令嘉奖继后侄子,属实是反复横跳,继后侄子满脸问号:“拿我玩呢?”

3月底继后回京,乾隆又下令(也就是请安折的内容),要当着儿女老婆们的面,拷打宫女60大板并发配吉林,继后必须看着,还要太监观察继后听了旨意是什么反应。

想必继后的反应不如乾隆意,被幽禁后更是干脆剃了个光头以表决心。

4月底乾隆回京后,想要废后,五月初刑部侍郎阿永阿力谏,在大臣劝阻下,这才放弃,把令贵妃升为皇贵妃管理后宫。

之后的一年里,乾隆削减继后用度,克扣伙食,还让太监领着人去参观继后的光头。

乾隆到继后病死也没放过她,嘴上说着以皇贵妃的身份下葬,可实际葬礼只花了200两,银子死后第二天就算好了,说明乾隆早早就准备妥当。

对比一下纯惠皇贵妃葬礼,用了十几万两,真凄惨,不仅如此,继后棺木都摆在纯惠皇贵妃次位,还不许人祭拜。

宫里继后大大小小的画像都让画师改掉了,啥意思呢?

乾隆在任何地方都不想看到她,不想回忆起她了。

可悲可叹,她做不到让乾隆爱她到念念不忘,只求再也不出现在乾隆的世界里。

最根本的原因,只是继后爱过乾隆罢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满清三朝重臣阿克敦深受雍正帝乾隆帝的器重?

阿克敦出身满族权贵之家,章佳氏,字仲和,满洲镶黄旗人。按照满清入关后的传统,阿克敦仅凭高贵的出身便能够入仕,不过此君倒是颇有些傲气,不愿意走如此捷径,而是踏上一条靠科举谋出身的路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对自己的学识颇为自信的阿克敦,果然考取了进士,起初被授予庶吉士,不久便进入翰林院做编修,由此踏上仕途升迁的“快车道”。

作为满族文官中的佼佼者,阿克敦因学问渊博、才华卓著深得康熙帝的赏识(“阿克敦学问优,典试有声名。”见《清史稿·卷三百三》),在翰林院历练数年后,便被进拜为侍讲学士,成为皇帝身边深受倚重的顾问人员。此后数年间,阿克敦因表现优异,又相继担任侍读学士、詹事、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等职务,在政坛上的地位与日俱升。

雍正帝登基后,阿克敦的仕途继续呈上升的态势,到雍正四年(1726年)时,已经官至国子监祭酒,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的领导。然而,阿克敦在这个职位上并没有做多久,便被雍正帝委派为署理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阿克敦任职期间,大力弹劾当地官员的不法行为,由此招致他们的嫉恨。恰巧阿克敦本身也并不干净,任内有过不少违规之举,从而为政敌提供发难的把柄。

因此,当阿克敦调任广西巡抚后不久,广东部分地方大员便纷纷上章对他进行弹劾。在这些奏折中,地方大员们声称阿克敦曾指示广东新会县将强盗案件改为盗窃案件、挪用广东海关的额外税银,并指使家人向暹罗来广州的运米船索取“规礼”,所犯罪行累累。雍正帝看到弹章后大怒,下令将阿克敦逮捕入狱,经过审理后,刑部建议判处他绞刑。

然而,还没等雍正帝对判决发表意见,阿克敦包庇贪赃的下属一事被揭发,皇帝一怒之下,亲自下令判处他“斩监候”(即斩首缓期执行),时在雍正六年(1728年)。好在雍正帝爱才,最终并没有处死阿克敦,而是将他派到苏北去疏浚河道,期望他能戴罪立功。工程结束后,阿克敦因功免于刑罚,不久后又回到朝廷做官,等到雍正帝驾崩前,他已官至署理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工部侍郎。

乾隆帝即位之初优礼老臣,身为两朝重臣的阿克敦因政务娴熟、办事谨慎,因此得到进一步提拔。到乾隆十三年时,阿克敦已身兼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是皇帝深为倚重的满族老臣。然而,就在阿克敦迎来人生巅峰之际,一场意外却将他抛入人生谷底,并险些两次要了他的性命。一切,还要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去世说起。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日,富察皇后在跟随乾隆帝结束东巡、回返北京的途中,病逝于运河中的御船上,时年才37岁。由于富察皇后跟乾隆帝的感情极其深挚,所以她的死对于皇帝来讲,不啻于晴天霹雳一般。此后,极度悲痛的乾隆帝开始性情大变,对臣子们的态度由优礼转变为苛责,稍有不顺心便对他们进行严厉斥责,甚至是处死。而阿克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遭殃的。

当年四月,乾隆帝在翻阅翰林院所制的皇后册文时,发现满文译文中将“皇妣”译成“先太后”(其实并没有问题),立时勃然大怒,于是召来阿克敦前来问罪。没想阿克敦头脑发昏,竟然在没有候旨的情况下,便擅自退出宫殿回府,让乾隆帝勃然大怒。为惩戒这位三朝老臣,皇帝不仅褫夺阿克敦所有的官职,而且还把他送交刑部严审。

刑部官员认为上司并没有错,但顾及皇帝的情绪,经过多轮商议后,最终决定判处阿克敦“绞监候”(即绞刑缓期执行)。然而,暴怒之中的乾隆帝并不满意,竟下旨严责刑部官员“党同徇庇”、“故意宽纵”,并把他们全部拿下问罪。事后,乾隆帝下旨,按照“大不敬”的罪名,亲自判处阿克敦“斩监候”。就这样,在20年的时间里,阿克敦被4次判处死刑,在官场上也算是一则奇闻。

好在乾隆帝只是一时之气,等到恢复理智后,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阿克敦在狱中仅仅被关了2个多月便获释,先是出任署理工部侍郎,1个月后又晋升为署理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相当于官复原职。由深受倚重的三朝元老到两次被判死刑,再到获释并被重新起用,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阿克敦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实在是过于“刺激”。

此后7年间,阿克敦又相继升任协办大学士、署理左都御史、步军统领等要职,并加太子少保,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目疾致仕。次年,阿克敦病逝,终年72岁,卒谥文勤。阿克敦有一子名阿桂,后来成为乾隆帝深为倚重的将领,曾参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为国家保住新疆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可谓功在千秋。

史料来源:《清史稿》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