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级地震算不算大,日本7级地震竟然0死亡

2023-02-23 00:48:04 98阅读

5.1级地震算不算大,日本7级地震竟然0死亡?

2月13日,日本发生了7.3级,据日媒报道:地震已造成福岛县和宫城县等地150多人受伤,但目前为止0死亡。厉害!这是神附体,还是另有隐情,让日本从容面对这么一场大地震,完美抗过。我们也扒扒这里的个中原因,首先看看这次震中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为此笔者制作了一张地图。

这次地震的震中发生在海上,地理坐标((北纬37.70度,东经141.80度),距离最近的城镇原町64公里,福岛116公里,距离东京更远,288公里。

5.1级地震算不算大,日本7级地震竟然0死亡

从这组数据来看,方圆60公里内,没有人口密度很大的城市,最近的原町人口才5400多人,如果地震有伤害的话,也是原町灾情更为严重一些。

距离震中60多公里破坏力究竟有多大呢?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唐山7.8级地震,死亡人数二十多万,古治距离唐山50公里,灾情减轻了很多,死亡人数急剧下降,要知道那是70年代,房屋都是土坯墙,稍稍有点钢筋水泥的建筑,房屋也不会倒塌,更不用说人员伤亡了。

唐山大地震的烈度是11度,震中就在华北理大学的老校区,现在还有遗址,距离震中3公里处的凤凰山,那一带地质构造比较好,据震后统计,那里的土平房倒塌不是特别严重,有很多人劫后余生,至今老唐山人还有回忆,由此看来,地质构造好的地方,地震灾害减轻很多。

我们已进入21世纪,人类经历了无数次大地震,房屋抗震性越来越强,去年7月12日唐山古治发生了5.1级地震,不但没有人员伤亡,一个受伤的也没有,房屋都没裂缝的。大家可以想像,我们现在的建筑抗震达到了什么程度,地震预防知识普及的多么到位。

我们回到主题,日本原町距离震中64公里,烈度衰减已经很低了,所以死亡人数为0,一点儿也不奇怪。那么311大地震的福岛,相距116公里,震感更轻一些。北京距离唐山147公里,想想唐山大地震,北京也只有震感,但却没有一点儿破坏,所以这次日本地震死亡人数是0,震中在海上是主要原因。

上图是原町的房屋建筑风格,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出,这里竟然没有一处高楼,全部是低矮的户居,相当于我们南方二层民居。这样的建筑重心本来要低一些,加之我们熟悉的日本建房多为木质结构,房体本身轻,在摇晃过程中容易吸收能量,不容易产生共振,房屋就不容易倒塌了。

唐山大地震北部丰润有一座木塔,周边被夷为平地,可这座塔却成了地震中的“坚强”,一方面是塔状结构,本身抗震性强,我们现在建20层以上的高楼几乎都是塔状,上小下大,表明塔状结构最稳定。另一方面就是木质材料,所以日本这次地震零伤亡与他们的建筑风格有关。

上图是日本东京卫星影像图,人口有3000万左右,人口密度这么大,只能建高楼。

现在我国建的高楼都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剪结构的。建筑结构受到的力分别是“压力”、“拉力”、“剪力”,混凝土的抗压能力强,上下震动还不可怕,但左右摇晃非常吓人了,因为任何一座楼房抗拉能力、抗剪能力差,经不起“摇晃”。唐山大地震死那么多人,就吃了这个亏,当然那个年代民居太差了,钢筋、水泥产量非常低,用在民居上更少了。

地震的时候会产生地震波,有水平方向的地震波,是摧毁房屋结构的主要凶手,所以我们建造房子的时候,水平方向都铺满了钢筋,承担水平方向上的荷载,来增强建筑的抗拉、抗剪能力,防止摇晃时拉断、撕裂。下图

框架、框剪房子的抗震性在地震中已经得到检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有一 家银行就没有坍塌,只是有些倾斜,震后我们发现这栋楼钢筋,水泥标准高,能抵抗强度非常大的拉力或剪力。所以这栋楼又成为了我们的“样板房”。现在大家住的楼房,还有农村建的 民居,都不用担心,全部是这种结构,日本楼房更不用说,结构更为普及,地震零伤亡也就不奇怪了。

日本地震多,火山多,久病成医,他们的建筑抗震程度更高一些,人们的防范意识也更强。多方面的原因,日本这次7.3级地震没伤筋骨,达到零伤亡,如果发生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伤亡就会出现了。

地震能预报吗?

先报告喜讯:据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发布的消息,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震中无人伤亡。

为什么做到无一人伤亡?笔者是唐山震前出生之人,对76年唐山大地震历历在目,唐山地质结构非常不好,从李鸿章洋务运动起,唐山开始采煤,一个开滦煤业集团,地下挖的矿井矿洞导致塌陷时有发生,如遇上地震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引发次生灾害。

如果5.1级地震在其它省份或地区不算什么,遇上唐山地质结构不好的地区,灾情要加重,而这次地震无一人伤亡,主要是这里经常地震,地震来了不慌,不乱跑,才不会被落物砸伤。其次是这里的建筑质量过硬,不但是唐山,全国建筑有一个抗震的统一标准,建筑物抗震了。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民房建筑吃了大亏,土坯房,无圈梁,无立柱,3~4级地震来了,粉碎性坍塌,这方面吃了大亏。这次古冶地震无人伤亡,预报工作做得非常好,我们看一则来自北晚新视觉网传来的消息:

古冶多家住户反映,晚上没关电视,45秒前传来震讯:还有40秒地震就来了……这是怎么一种预报方式呢?我们看下图:

地震发生了,能量的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一般来说,我们把地震波可以简单地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引起地面的上下颠簸,传播速度约5~6千米/秒。而横波却不同,传播速度稍慢些,大致在3~4千米/秒,能引起地面左右摇晃,所以说地震来时,我们感觉是先上下跳动,然后左右摇晃,尤以震中最为明显。

既然两种波有快有慢,纵波是上下震动,对于楼房来说,破坏性并不是很大,而横波是左右摇晃对建筑物破坏力很大,既然两种波有快有慢,我们就可以利用横波与纵波的时间差,来进行预报。一般来说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在10公里以上,再结合电光、地磁异常等可以进行预报。上图动画

那么这种预报具有实践意义吗?首先说预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所有地震预报都是人工智能,结合互联网把信息通过4G网络或有线电视传播,无人值守,实现自动化播报。

结合实践经验,笔者经受过唐山7.8级大地震,之后又经过无数次余震,对地震预前地声非常敏感,一般地震来时,首先地声传来,声音感绝无仅有的奇特,似如千军万马,发生隆隆~隆隆~低沉的声音,当然路上跑的载重汽车也有可能与这种声音相混淆,但如果结合手机APP响闹提醒,或电视弹窗,就能最得较好的判断效果。有时间帮助你从容逃生。

这次唐山古冶地震,不要认为45秒太短,如果放在7.28唐山大地震,可以让几万人规避地震这种风险,让生命得到延续。距离唐山震中50多公里的一个村庄,一个村死了三分之二,事先没有地震逃生演练,没有很好的预报是一方面原因。民房不同于楼房,如果提前5秒钟,很快从房中逃到空旷地上,可以给很多人留下余生。另外房屋倒塌要经过一个过程,要有一些持续时间,两部分时间相加一起,可以给生命留下多少想象空间,非常宝贵。所以大地震来临时,时间就是生命,预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这次政府把预报做得非常成功,多方面因素综合一起才无一人伤亡。

1975年2月14日辽宁海城地震,大连至北京的31次旅客快车,载满了1000多名乘客奔驰在铁路上。19点36分列车运行到极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车头前方:从地面至天空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这位司机懂得地震知识,马上意识到这是地光,判断地震即将到来,他沉着地缓慢减速,安全地把列车停了下来,保证了全体旅客的安全。这位火车司机的神操作,救了一火车人。都说雷锋出差1000里,好事坐了一火车,这位司机把地震预防知识装了一火车,神仙啊。

其中肇源等地震感较强?

早晨6点多,感觉屋顶灯具轻微晃动,大庆市区离松原这么远都有感觉,肇源离松原这么近应该地震波更大

为什么不把蓄洪区农民像三峡和南水北调工程一样?

为什么不把蓄洪区农民像三峡和南水北调工程一样,移民到安全地带?

这两天相继看到安徽滁河全椒段炸坝泄洪和王家坝开闸放水的消息,作为在皖北长大的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那些生活在泄洪区的群众又不得不放弃耕种了多年的土地,来到地势较高的临时居住区生活。由于地势的原因,无论是长江还是淮河,在从湖北、安徽境内流过时,都会变得相当平缓,每到降雨量非常集中的年份,长江和淮河中下游河段就会极晚发出留滞问题,致命干流水位升高,洪水压力极大,在特定的区段进行开坝放水,将洪水引至泄洪区成为缓解长江、淮河干流洪水压力,以及降低整体汛期风险和损失的无奈之举。有朋友不禁要问了,既然泄洪区每隔几年都要被淹一次,那么为何不将这些处在泄洪区的群众永远撤离,移居到安全地带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泄洪区是如何形成的。一条河流的流向,总体上看肯定是顺着地势从高到低的方向流动的,而河流的上游,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河流,往往都是源于高山区域,那里的冰雪融水成为河流的首要补给源。从高山上下来的融水,在山川中穿行,受到地势剧烈变化的影响,落差一般都会很大,所以奔流速度很快,同时快速、强烈地侵蚀周围山体以及河岸两侧,水中势必会溶解或者夹带着一定量的矿物质以及泥沙。

对于一些外流型的河流来说,当河流一直流到中下游时,地势往往变得非常平坦,由于落差的减少,使得水的流速快速降低,原来携带的大量泥沙开始逐渐沉积到河床中,同时,水流对两岸及河床也会持续进行摩擦和冲击,这两种综合作用的影响,会使河流行进的河道产生比较缓慢的变化,向着越来越弯曲的方向发展。那么,通过长期的这种河道位置变化,或者受到强降雨的影响,会使得同侧相邻的弯曲河道慢慢靠近,最终水流会跨越这个弯曲点,以直线的方式向下游流去,原来的河道的水量就会慢慢减少以至于枯竭,形成滩涂或者冲击地。

那么,在河流长期的这种变道之下,这种河流冲击地的区域也越来越大直至达到稳定平衡的状态,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河道的变迁也会在这个区域内反复进行,重复着从河道到变滩地、从滩地变河道这样的循环过程。久而久之,这样的地区也就会持续发生着被河水淹没、以及河水退去可以耕种的反复过程。利用大自然的这种规律,处于河道经常摇摆变换的区域,也自然成为可以有效引导洪水的地区,泄洪区的范围也就这样形成了。

但是,对于通过泄洪的方式,将洪水引入居住着上万甚至几十万的泄洪区,来以此缓解河流干流洪水的压力,实属无奈之举,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肯定不能这么做。从目前像长江和淮河这样,径流量在夏季占比非常高的河流来说,其天然的河道条件、地形地势条件、配套的水利工程等,都还达不到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水量的目的,特别是遇到长时间的强降水,河道承载能力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措施,任其水位上涨,那么一旦出现溃坝,不单单是这些地势较低的蓄洪区遭受损失,下游更多的城市和更多的群众都可能会受到威胁。因此,对于泄洪时机的选择、泄洪量的多少、淹没区域的预测、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博弈等等,都是有关方面制定和实施泄洪方案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闸门一开,洪水翻滚,淹没的不仅仅是大量的良田,还承载着泄洪区广大群众无畏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那么,我们为何不将这些时常遭受泄洪之苦的群众迁移到别处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泄洪区的面积巨大,而且受到上游河水冲击影响,在这里会沉积大量的有机质,使得每次洪水退去之后土壤质地和肥力越来越好,这也是为何泄洪区一般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如果从时间上看,并不是泄洪区长时间都会有水的侵入,只是在特定的年份,特定的时机才会毁坝或者开闸放水,从统计数据来看,像安徽王家坝蒙洼泄洪区,平均每3-4年左右开闸放水一致,每次放水对泄洪区的影响时间大约为2-3个月,剩余的时间这些耕地完全可以继续耕种。

二是泄洪区所在的省份,通常都位于长江、淮河的中下游,这里人口非常密集,人均土地资源较其它省份少很多,耕地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同时,这些区域也都历史悠久,人文氛围浓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非常深厚,对于故土肯定难舍难分,一旦洪水退去,势必还会回来耕种。

三是泄洪区农业用水资源相对丰富。虽然在泄洪时间内良田被淹,但是在两次泄洪之间的这段时期,却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上佳期,因为地势低,汇水容易,存在着许多沟渠和小泡沼,即使是在枯水期或者干旱的年份,这些水资源也都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水源补给,而且取水路程短,没有太大的高差,用水相对其它地方要容易得多。

因此,泄洪区与三峡、南水北调工程不一样,它带来的被水淹没问题虽然具有气象条件的不可预测性,但从总体上看问题是临时的,操作起来也是可控的,无论是从影响时间、农业生产、还是群众意愿上,不需要大规模实施移民工程,因为良田不可荒弃,资源不可浪费。今后需要做的,就是在科学实施更多有利的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从全系统、全流域的角度,持续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使水“活”起来、“动”起来、“畅”起来,尽最大能力提高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最终达到可以有效抵御强降雨的目标。

2020年疫情?

感谢您的邀请。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祖国经历了疫情、洪水、地震、等情况。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活着真好、活在当下真好。这场灾难当中有很多人都已经故去了,而我们是那个幸运的人。

从大的层面来看,这个灾难是天灾。是不可抗拒的。但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在这次灾难中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面对天灾我们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抵抗灾难。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强大的自信心,团结力。

各行各业在这场灾难中,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从商家、老百姓都团结一心。面对灾难,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为我们中华儿女守护好中华大地。

这场灾难当中不得不说的是一个地方。那就是武汉,武汉这座城市,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又俞发洪水灾害,真是多灾多难的城市。但是,武汉这座城市里。中华儿女都有着一颗顽强拼搏的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我为你们点赞!不管前方的路多么艰难,也永远吓不倒我们。

我在天津,我经历了这次的唐山5.1级地震,这次地震使我的感受很大。因为我想起了汶川地震,我很庆幸这次,没有人员伤亡。

习主席曾经说过“生命至上”这句话太对了。只有生命才是最贵的,所以我现在很庆幸我还活着,我劝大家,这次疫情和灾难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也使我们自己面临了很大的压力,无论再大的压力和困难,我们都会扛过去的。不要轻言放弃,因为我们还活着。只有活着才是最大的宝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