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是什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是什么?
不忘根本,一身正气。
随着历史的推演,传统文化由过去的纯教育目的,逐渐转向为文化产业经营过度。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西方文化几乎融为一体的格局。但是,有可喜的一面,也有忧伤和悲哀的一面。
经济发展加快了,国防科学及科技领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开始展露出前所未有的进步,是值得鼓舞欢庆的。但是,文化产业化以后,实质上的历史文明,好象在被淡化,有些还在十字路口徘徊。近年来,各种不良思潮如同洪水猛兽,侵入了中华大地,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类民族瑰宝产业文化岌岌可危。如继续任其漫延,就会等同于思想蜕变,有从洋异己的可能。这种互相排斥心理,在文化界的表现相当特出,其可恶现象明显破坏了民族精神,有悖与崇扬国人自信、文化自信。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但愿国花王后,牡丹齐放,各色争艳;也希望腊梅吐芬芳,枝上鸟语鸣。让传统文化紧跟新时代脚步一起前进吧!
为什么这一年在历史上这么的重要?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我国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为何国际上只承认我国3000年的文明史,商朝以前的概不承认?为此我们的公众有些愤愤不平。
其实,这怨不得别人。按照一般的国际惯例,都承认信史时代以后的历史,其他的就称之为传疑时代或是传说时代,这个时代一般是不予承认的。
我国最有力的证据是商朝出现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这里头记载了当时社会的情况,而商朝之前的夏朝,因为没有充足的证据,所以被存疑。
但是,有了这些文物,我们只知道有这么一个时代,但哪年哪年都干了些什么,由于记载的混乱很不连续,我们根本无法捋出头绪来。
什么时候,我们才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做到有据可查了?
那和夏商相隔就比较远了,是西周的周厉王时期。
确切地说,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有了比较准确的编年史,中国的历史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为何这一年这么特殊,到底什么原因促成的?
因为这一年在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为重要的一页。
发生了什么?
那还得从周厉王做太子说起。
周厉王姬胡,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
周厉王继位后,贪图财利,对百姓十分苛刻。他不但霸占了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还不许百姓私下议论,否则就格杀勿论。
从此百姓都不敢说话。
不说话是不说话,但日子还得过呀。可是,在这么残酷的统治下如何生存?
最后这些百姓不干了,他们奋起反抗。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三十七年),百姓不约而同的起来反叛,他们袭击了王宫,周厉王一看大事不妙,匆忙中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周厉王的腿快,他跑了。可是他的儿子,太子姬静却没跑掉,他一看出城来不及了,就躲到召公家里。
愤怒的百姓没有抓住周厉王,正后悔得捶胸顿足呢,一听太子躲在大臣召公家里,马上把召公家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一下让召公为难了,因为此前他曾劝谏过周厉王,可是他不听,所以才酿成今日的大祸。但如果让老百姓杀害了太子,那以后如何给周天子交待?
实在没办法了,只好用自己儿子顶替太子,把他交给了百姓。召公的儿子刚交到百姓手中,不一会就让愤怒的百姓肢解了,由此才保全了姬静最终免遭杀害。
天子跑了,太子年幼。那么国家谁来治理呢?
现在大权落到了周定公和邵穆公的手里。
但周朝是个非常讲“礼制”的朝代,他们二人虽然握有实权,但不能临朝听政。
那时的人思想观念,天子就是太子。上一任天子死了,由太子来继任,还没有改朝换代这一说。
这时周定公和邵穆公左右为难了:周厉王只是逃跑了,还没有死;另外太子姬静年岁尚幼,又不能处理国政。
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否则天下岂不大乱?
思来想去,只能在“姬”姓的本族人中间先找一个人来暂时顶替了。
于是他们选定了共伯和来替代这个角色。一来共伯和的年龄合适,二来卫国在各个诸侯国中的爵位最高,和周天子在血缘最近。
虽然名义上摄行天子事,实际上没有实权,也不改年号。
关于这一段史实,历史上有争议。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史记·周本纪》)
“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竹书纪年》)
《史记》上说,是召公、周公两位丞相共同治理朝政。
但《竹书纪年》中却明确说明,由共伯和代行天子之职。
相比较来看,《竹书纪年》的可信度更高一些,原因如下:
《竹书纪年》是周人自己的记载,自己记载和转述整理相比,可信度更高一些。此书被长期埋在地下,躲过了许多的人类浩劫,实属难得。
《竹书纪年》的干支纪年,和各位君主在位的时间是完全吻合的,和《史记》中的历史大事的记载是吻合的,说明它是一部严谨的编年体史书。
所以,在此处我们采信《竹书纪年》中的说法。
即共伯和做了代理天子,召公、周公辅佐行政。这个过渡政府一共存在了14年,到了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逃走的周厉王死于逃亡地,此时太子姬静也成年了,于是共伯和光荣“卸任”,姬静正式继位,是为周宣王。
但公元前841年这一年,无意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共和元年。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有了确切的纪年。
历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虽然是从三皇五帝开始写起的,但确切的纪年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
共和行政以前有没有历史记载?准确的说,有。
但是此前的记载不但混乱,而且断断续续。司马迁当年整理史料的时候,把头都搞大了,也没有彻底弄清楚。所以,为了严谨起见,公元841年以前的纪年他一概不用,从此以后才开始逐年记录。
其实这也不能怪司马迁,因为要把这个之前的理顺,那可是一个“跨世纪工程”,司马迁一个人根本搞不过来。
直到过了两千年之后,于1996年5月16日,国家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此项目被列入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经过170多名科学家,4年多的艰苦努力,于2000年9月15日,才算完结了此项工程。将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间的纪年基本搞清楚了。
所以,司马迁以公元前841年作为纪年元年,来记录中国古代的历史,也就不奇怪了。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公元前841年,的确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我们国家的历史,才有了令人信服的准确纪年。
就这个历史贡献来说,应该在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纪年》
为何史学界的部分学者不认可周武王统一了中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而我们知道《诗经》主要记述的是周朝的事情,这句话虽然说的是,这个天下都是周王的领土,但实际情况却又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就好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奥地利和德国的皇帝,但实际上德国和奥地利的土地都是神罗皇帝的么?
周朝的情况跟神罗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却又完全不同。相似之处在于,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个情形,是可以套用在周王朝身上的,而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周王朝没有选帝侯制度,周天子不是从诸侯里面选出来的,而是继承者。
言归正传,周王朝为何不算统一了中国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周王室加上他分封的诸侯,或者说尊王的诸侯,他们的地盘一共有多大。
西周的地盘大概就是这么大,另外还有个传说中的西王母国是当时的已知文明。
而到东周灭亡之后的的公元231年,六国加起来,也只有那么大。
算下来,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都谈不上统一。
当然,看问题不能只看地盘大小,更应该深入了解其内在的制度,来思考这究竟是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
众所周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分封制之下,诸侯是归周天子管的,但是,这种管,只是一种号令。周天子以天下公主的身份将原本继承的商王朝土地分封给诸姬和功臣,这种情形其实就相当于是分家了。
周天子之于诸侯不是总公司和分公司的关系,而是总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在同一个文化圈里面,诸侯源自周室,周将土地分给诸侯以后,其实就不管这些地方怎么发展,土地的收益只要上缴一部分给周王室就好了(朝贡),然后关于你诸侯怎么发展经济、那么就自负盈亏了,周王室不干涉诸侯内政,就只是在诸侯的继承权上有点发言权。这种关系其实有点类似之后中国大一统王朝跟周边藩属国的关系。
政治上诸侯们几乎是完全独立的,而在军事上,诸侯的军队并不从属于周王,只是具有在对外战争,或者征讨不臣的诸侯时,诸侯有出兵的义务,其他时候诸侯们是自由发展的,只要不自己人打自己人,去祸害周边部落,周王室是不管的。
是故,周王室不具备完整的军事指挥、调动军队的权力、不完整的外交权力、几乎不具备诸侯封国的行政权力。这样的周王朝,是一个拥有完整主权国家么?
既然周王朝的国家主权不完整,那么统一又从何谈起?
分封制是在生产力发展十分滞后,社会财富相当有限的情况下,最适合的制度,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让周天子所拥有的地区实现比较稳定的统治,尽管这种统治是以牺牲大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即便周天子拥有完整的主权,也没有能力实现对其所拥有的地区实现有效的统治,因为生产力达不到。在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的周朝,土地的产出十分有限,其税收根本不足以让周王室供养驻守各地的庞大军队,以及建设对每一个地区实现完整统治的行政官僚体系。
综上,周王室的统一,其实不完整,只是一种文化上的统一,大家都以周礼作来确立社会秩序,但周王室的权力,无法跳过诸侯直接行使到诸侯之下的每一个臣民身上。没有实现完整的行政体系,是无法称之为统一国家的。
莫非是什么意思?
意思:表示揣测或反问,常跟“不成”呼应:他将信将疑地说,莫我听错了。今天她没来,莫又生病了不成。
2、引证解释:《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你只说在云端里住,如今这词儿里又是什么云中相见,莫非你真个在云端里不成。
3、莫非的近义词:难道。
待我君临天下许你四海为家出处?
这算古代最经典的谎言之一,并没有可考证的出处。
这句话的语境是储君对自己心爱女人许诺,大概意思是我现在在权力斗争的风口浪尖,可能疏忽你,但你不要生气,等我有朝一日荣登大统,那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哪里我都可以陪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