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原理,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

2023-02-23 00:12:04 103阅读

机枪原理,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

当一个国家的国运上升时,做什么都是对的;而当国运衰退时,做什么都是错的。大清虽然在中后期涌现出了一批名臣,但是还是无法阻挡清朝的衰落,马克沁枪没能被大量制造反映了大清体制的腐朽。

1884年李鸿章参加在伦敦举办的新枪展览会,一名叫马克沁的白胡子老头在展示他的重机枪,在半分钟内打出了300发子弹,将一棵大树拦腰打断。李鸿章惊呼:“太快了!太快了!”随后又说:“太贵了!太贵了!”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买了一挺回去研究,还起名叫赛电枪。

机枪原理,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

马克沁枪起初不受待见

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厂就已经仿制成功,而英国在1891年才正式装备。清廷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在此之后就没下文了。不仅清廷如此,马克沁机枪也没受当时欧洲的军队欢迎,他们更青睐的是每分钟打400发的加特林,对于当时军队的火力来说,这已经够用了,多打 出的子弹就是浪费了。出于节约军费的考量,清政府先前也装备了加特林,也就没有再更换。

直到一战后,德国成功仿造并批量装备部队,德国的MG08就是德国版的马克沁。在一战中,德军用MG08打死2万名英军,马克沁机枪才获得国际的重视。当时的清政府也有跟风的行为,看到把自己打趴的英国人没有大量装备,自己也就没先觉醒马克沁机枪的威力。这像极了现在国内的慕洋犬,一切与之看齐。

质量有问题

清政府虽然能够山寨马克沁机枪,但是没有图纸,就是将李鸿章买来的马克沁机枪拆除后,逆向推导出制造原理。这就造成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结果。

清军在对抗八国联军时,就已经使用马克沁重机枪攻击联军。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图片,清军大多是使用大刀片子去砍,很显然是质量不过关,导致清政府自制的马克沁机枪没发挥作用。据史料记载,1905年,长庚检阅北洋军时,曾留下这样的话语:“马克沁机器炮每分钟发六百出......此炮已购十年,螺丝松紧不一,放炮之间易于掣动,殊为可惜。“

可见,清军整备的自制马克沁机枪质量实在差强人意,制造马克沁机枪需要机密的机床和熟练的工人,当时清政府并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只是能实现从无到有的过度。当时清朝缺乏金属冶炼,钢铁厂,煤炭长,电厂建设,铁路交通,技术学校和相关的管理知识。直到1890年,张之洞才兴办汉阳铁厂。即便如此,清政府羸弱的工业基础还是拖了军事工业的后腿。到了1905年,清军又一次进口144挺德国产的马克沁重机枪,这也表明,清政府已经放弃了自主研发的马克沁机枪,没有信心在质量上与外国产的比肩。

战略方向选择的取舍

清政府被英帝国在海上打开国门后,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为外来侵略者的提供了便利,清政府急需一支强大的海军来拱卫海防。这对于一个长期封关禁海的陆权国家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只有把资源集中到海军的建设上才有可能实现。在当时的人看来炮可比机枪厉害多了,马克沁机枪再厉害也抵不过北洋水师的火力,要发展军力当然是选最强的,见效最快的。

这就导致了类似日本在二战时期的情况,航母像下饺子一样下海,而陆地上却没有重型坦克。清政府的财政支出除了要满足海军的军费,还要给慈禧建颐和园。翁同龢都克扣北洋水师的经费了,更加不会将经费用于批量生产的马克沁机枪。

官商不分

清末的洋务运动确实为清政府的军工科技带来了质的飞跃。江南制造局1869年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恰吉号,1880年天津机器局还试验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福建船政局用了不到3年时间在1889年就制造出了世界最先进的排水量2000吨的龙威号。

然而清末的军工企业大多以官商结合或公办的形式经营。这种模式可以在短时期内集中社会所有资源出成果,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却很差。清政府任命的官方监督人,不懂市场效益,也不懂相关的专业技术。这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业余领导专业,效率极低。企业是以利润生存,在不能产生利润的情况下,这些军工企业就停止了研发投资的经费,企业风气越来越官僚化。一个官企业不分的军工企业,必然会受到掣肘。

这些附属清政府的军工企业,只能够仿制新式步枪,重机枪和大炮,但是其管理水平导致了无法兑变为同时期德国的克虏伯,日本的三菱,三井这样的军工巨头。马克沁机枪就像所有的仿制装备一样,一直原地踏步,毫无改进。

后发工业国家要想走上工业化道理,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但是如果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有所突破,那最多只能是个代工的山寨企业。清政府仿制的马克沁机枪就和现在粗制滥造的山寨品一样,形似而神不似,经不起实战的检验。

栓动步枪的原理是什么?

你提这个问题的确笼统了点,关于栓动步枪的种类有旋转后拉式(比如莫辛纳甘),直拉式(比如K31),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栓动步枪逐渐成为各国军队的主力步兵武器。下面就以毛瑟步枪为经典例子介绍一下。毛瑟步枪是一种旋转式闭锁枪机的后装单发步枪,这是历史上第一种毛瑟步枪。此后设计生产的大多数的旋转后拉式枪机都是根据毛瑟兄弟所设计的原理来设计的。

它的结构特点是枪机安全、简单、坚固和可靠,在枪机上有三个凸笋,两个在枪机头部,另一个在枪机尾部。前面的两个凸笋就是闭锁凸笋,进入枪管尾有些人把尾部的凸笋误认为是第三个闭锁凸笋,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保险凸笋,并不接触机匣上的闭锁台肩。枪机组很空易从机匣中取出,在机匣左侧有一个枪机卡榫,打开后就能旋转并拉出枪机。毛瑟式枪机的另一个著名特征是它的拉壳钩,有一个结实厚重的爪式拉壳钩在枪弹一离开弹仓时就立即抓住弹壳底缘,并牢固地控制住枪弹直到抛壳为止。这项技术被称为“受约束供弹”,是保罗·毛瑟在1892年时的重要发明,由于拉壳钩并不随枪机一起旋转,因而避免了出现上双弹的故障。

拉机柄牢固地安装在枪机体上,参考了恩菲尔德步枪的设计而改为固定在枪机后部,直到98式步枪为止,这个拉机柄在枪机闭锁时都是呈水平状态向右直伸而出,只有少数特殊型号才是下向弯曲。在1924年研制的标准型步枪上,仍然是使用直拉机柄,直到98k式步枪开始,才统一让拉机柄向下弯曲。下弯式拉机柄的步枪在携带更方便,不易绊上杂物,而且也使枪机操作时更舒适。

保险杆位于枪机后上方,右手拇指可以很容易地操作,保险杆有三个操作位置:当保险杆拨到右边时,会锁住击发阻铁和枪机体,此时步枪既不能射击,也不能打开枪机,当保险杆拨到向上抬起时,只锁住阻铁,步枪不能击发,同时挡住瞄准线,但枪机可以打开,能进行装填或清空弹仓的操作,当保险杆拨到左边位置时,只要扣动板机就能发射。扳机为两道火式的设计,安全又可靠。双排固定式弹仓是毛瑟步枪的另一个特征,枪弹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装入。装填枪弹有两种方法,最快的方法就是用桥夹。每条桥夹装5发枪弹,刚好够装满一个弹仓,在机匣环上方有机器切削出来的桥夹导槽,打开枪机后,可以把夹满枪夹的桥夹插在导槽上,然后把5发枪弹用力压进弹仓内。压完弹后,空的桥夹可以用手拨出,但如果不用手拨,在关闭枪机时也会强行抛出桥夹,这样的设计在战斗中非常有效。

简单就说这么多不知道能否帮到你,希望内行人指点纠正。

飞机频频被高射炮给击落?

高炮从二战开始用于对付战斗机、轰炸机,执行防空任务,最初都是靠设置延时引信爆炸,效率并不是很高,反而拉平对付坦克是一把好手,最典型的就是二战时期美、苏沿用的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和德军的88毫米高平两用炮。到二战后期美国高炮应用上了无线电近炸引信,极大的提高了高炮拦截效率。再后来为了俯冲战斗机或这低空目标,中小口径高炮开始被重视并大量装备,其弹药都靠命中杀伤,形成了防空高炮高、中、低搭配。

高炮在二战最初的运用是利用高炮炮弹在延时引信作用下爆炸,形成密集的弹幕用来杀伤飞行战斗机,因此最初的高炮口径都较大,比如127mm高平两用炮,德国88炮等。但是这种弹幕攻击只要战斗机不停调整高度和大机动飞行,这些大口径炮射速低,调整缓慢,战斗机不停的不规则机动就很难命中,因此大口径的高炮最初一般打击固定高度飞行的轰炸机,后来发现放平了打坦克,成为反坦克利器!

然而在面对速度较高,且可以进行机动的战斗机时,各国最初也是伤透了脑筋,终于美国在二战后期率先研发了无线电近炸引信并投入使用。近炸引信顾名思义就是在靠近目标一定距离,并不需要命中便爆炸,利用破片对战斗机进行杀伤,一直到现在大量的应用在各种防空导弹、炮弹上。因此二战后期面对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自杀式袭击,美国拦截效率已经达到了80%左右,这大大降低了来自海面低空突防的日本自杀式战机的撞击,近炸引信的应用极大的减少了美国海军的损失!

二战后防空高炮的建设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形成了以大口径-中口径-小口径高炮体系,分别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拦截网。大口径高射炮,用于攻击在高空中飞行的战略轰炸机机群;中口径像苏制37毫米速射炮、美制30毫米速射炮,主要拦截低空掠袭的战术攻击机,也可拦截中高空轰炸机或俯冲轰炸机等;小口径的12.7毫米或7.92毫米的高射机枪用于各种战车以及步兵分队,在前沿阵地实施战术防空。

而从二战以来直到今天,高炮经过二战洗礼,以及二战后的多次局部战争的应用,高炮作战程序已经相当成熟:

1、首先空情系统搜索敌方机群活动情况,并将来敌方向、数量、高度、速度按批次一一上报至防空指挥所;

2、防空指挥所进行作战标图,对敌方战斗机做出各种预判并将信息传达至高炮阵地,实施拦截,如果是野战军高炮,则各部队就地实施隐蔽,高炮部队展开实施拦截!

3、高炮阵地接到命令后展开调炮,设置炮群火力拦截网组成构架,提前做好射向、射高、射击形式、弹种、引信等工作,待敌方机群进入高炮的火力杀伤区后,下达集火射击口令,就可以攻击在高空中飞行的机群了。

这样的模式在海湾战争前都是非常好用,在没有精确弹药打击的前提下,无论是轰炸机还是各种攻击机的对地攻击大多数情况下都要飞到目标上空实施打击,而高炮部队都是设置在要地防空地带或者伴随部队作战,对战斗机的攻击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但是随着精确制导炸弹的到来,以及导弹、炸弹防区外投弹的普及,战斗机以及轰炸机投弹距离越来越远,别说高炮了,现代战斗机都追求在防空导弹组成的防区外发射,高炮对战斗机的威胁已经变得很小了。

现代高炮开始向智能化和信息化转变,先进自行高炮加装了雷达红外成像系统,还有光电观瞄系统,对来袭目标自动测算目标的飞行路线进行射击,拦截效率大大增加,而现代高炮的对手也变成了直升机、无人机、各种导弹甚至超音速导弹、以及反坦克导弹等。而对于老式的还在服役的高炮,还能起到拒止低空低速攻击机进入的作用,当然自行高炮才是世界发展的主流,目前典型的自行高炮有德国猎豹35、我们的09式或PGZ07式双35自行高炮,海军的1130、730近防炮等,去年在珠海航展甚至出现了大口径76mm,射速达300发/分的神器自行火炮!

电风炮原理?

电风炮机工作原理:

气动风炮在工作期间,其动力来源于空压机输出的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动风炮更为出众的地方是它所产生的力量通常与空压机的压力成正比,并超出了两个成年人用两米多长的扳手去使劲拧紧螺栓的力量。这就相当于只要有拆装螺栓的地方就离不开气动风炮。

原理是它的动力来源是空压机输出的压缩空气,当压缩空气进入风炮气缸之后带动里面的叶轮转动而产生旋转动力。叶轮再带动相连接的打击部位进行类似锤打的运动,在每一次敲击之后,把螺丝拧紧或者卸下来。

为何还要拼了命朝坦克射击?

1、损坏坦克外露设备。用穿甲弹打击坦克的薄弱部位。自1916年坦克诞生开始,就遇到了最早的反坦克武器之一。K子弹!K子弹全称:SMK穿甲弹。K子弹原理非常简单,普通子弹是铜制外壳内装铅制弹芯而K子弹则是将中间的铅芯换成淬火钢芯,而之所以会被习惯性称之为钨芯穿甲弹是因为30mm长、5.79g的钢芯中包括了3.2g的钨。于是K子弹拥有了在100m处击穿11mm或200m处击穿9mm钢板的能力,这样的话普通士兵在200m距离内拥有了30%击穿一战大游民Mk1坦克的能力,在当时是非常有效的武器。由此可见机枪发射穿甲弹的威力,现代机枪的穿甲弹更大。例如北约7.62x51mm NATO M61穿甲弹在300米处能击穿0.28英寸(约7mm)的装甲钢板,在500米处能击穿0.2英寸(约5mm)装甲钢板。同时坦克的防护能力不是无懈可击。虽然机枪子弹不能打穿现代坦克的装甲 ,但是可以对坦克外露的设施比如观瞄设备、激光告警器、横风传感器、外露的空调与三防设施造成损害。2、干扰坦克成员的对外观察。机枪手可以针对坦克的观察窗进行射击,虽然不一定能造成损坏但是可以对坦克成员的对外观察能力造成干扰。从而掩护己方反坦克火力的攻击。3、用曳光弹给己方火力提供指示。用机枪发射曳光弹只是需要打击的目标是战场上一种常用的战术。曳光弹不仅可以引燃目标上的易燃物,明亮的弹道还可以在混乱的战场上指示需要打击的目标。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