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后代,历史上有哪些作死的名将
张灵甫后代,历史上有哪些作死的名将?
“飞将军”李广的儿子李敢,上门痛揍大将军卫青,结果被嫖姚将军霍去病一箭射死,最后汉武帝却说李敢是鹿撞死的。
李敢,算得上一代名将李敢的父亲,叫李广,是闻名后世的“飞将军”。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李广特意赶来从军,他在战场斩杀了许多匈奴,表现十分亮眼,因此被汉文帝封为了中郎。
眼见李广骑马射箭都是一绝,汉文帝还曾激动地说:“可惜了,你生不逢时,若是生在高祖那时候,凭你的本事,哪怕封个万户侯也不算什么的。”
《史记》:……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候岂足道哉!”
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也同样器重李广。
景帝时期,因为采取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大力削弱诸侯势力,终爆发吴楚七国之乱,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周亚夫平定战乱。
之后,李广又先后在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任职太守。
值得一提的是,李广的一出“空城计”,比诸葛亮还要早300年。
据《史记》记载,李广曾在训练士兵时,遇见三个匈奴人,他带领几十名士兵前去追赶,结果发现远处有上千名匈奴兵埋伏,而李广此时已经离军营很远,赶回去是来不及了。
危急之下,李广命令士兵:时间来不及,不要往回跑,现在立刻从马背上下来,然后解下马鞍,舒舒服服躺在原地。
士兵们不解,但都照做。
匈奴兵的首领,看了看情况,自言自语道:“他们已经卸下马鞍,看样子不打算走了,这恐怕是诱敌之计,汉军必有埋伏,我们赶快撤兵吧。”
匈奴兵走后,李广带着人马,狂奔回军营。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继位,李广被调回未央宫,出任禁卫军长官,后来汉武帝又派他去镇守右北平,匈奴直称李广是“飞将军”,多年来不敢侵犯一步。
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王昌龄对飞将李广的高度赞扬。
而身为儿子的李敢,即使在名气上并不如父亲,但他同样也是大汉的一代名将。
公元前121年,李广出兵作战,但由于张骞贻误战机,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士兵人数不占优势,因此颇为畏惧。
这时,李敢率领几十名骑兵,直接冲进匈奴骑兵阵,又从左右两边穿回来,回来对李广说:“匈奴很容易对付啊!”
一时间,军心大定。
两年后,李敢以校尉的身份,跟随霍去病去征讨匈奴,他始终冲在前面,勇夺左贤王鼓旗,并且斩首无数。
汉武帝大为高兴,厚赏李敢,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这是父亲李广一生也没有得到的爵位。
属于李敢的时代即将来临,但父亲李广的突然自尽,却让李敢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前途。
李广自尽,背后的秘密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李广和李敢两父子,难得一起参与了漠北之战,李广以“前将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李敢则跟随嫖姚将军霍去病。
不同的是,李广的这个“前将军”,是求来的。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令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五万大军,跨越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也想随军出征,但汉武帝认为,李广已过花甲之年,不适合再去征战,便没有答应。
但李广年少就与匈奴作战,好不容易有和单于对决的机会,他不想放过,故数次请求汉武帝,汉武帝到底心软,给了李广一个前将军的职位。
出征后,卫青捉到一个匈奴兵,意外得知了匈奴单于的驻地,他便自己率兵前去追赶,却命李广从东路出发,与右将军赵食其队伍汇合。
李广心有不甘,请求道:“大将军,我是前将军,您却让我从东路出发,而且这么多年,我才得到一次和单于对抗的机会,我愿为先锋打头阵。”
但卫青却一口拒绝,坚持让李广从东路出发。
没办法,李广只好听从命令,可东路偏远,没什么马能吃的草,再加上没有向导,李广的队伍迷路了,等终于找到路后,却碰见了往回走的卫青。
原来,卫青和单于正面对上,但因为李广和赵食其队伍没有及时赶到,单于抓住机会逃走了,卫青也一无所获。
不过,卫青并无责怪,还给李广送去了食物和水。
事后,按照规矩,负责人卫青要写军情上报,而李广东路那边的具体细节,他并不清楚,当初给李广食物和水时,卫青问了一嘴,但李广没有回答,于是卫青派人去叫李广幕府人员前来交代。
然而,李广却拦住了幕府人员,自己孤身前往卫青处,他没有交代军情,只是有感而发道:
“我年少参军,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机会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走了东路,而且偏偏还迷路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不能再受刀笔吏污辱了。”
话落,李广拔刀自刎,在场人谁也没来得及阻拦。
《史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李广自尽,得知这个消息的人,都很难过,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其中也包括大将军卫青和嫖姚将军霍去病。
在这二人未崛起之前,李广是大汉军魂式的人物,也可以说得上是卫青和霍去病的前辈,尽管李广已经年迈,二人还是对他多有尊重。
那么,为什么李广请求要和单于对战,卫青却坚决不答应,反而要派他走东路呢?毕竟这也间接促成了李广的自尽。
其实这是汉武帝的主意,倒不是卫青刻意为难。
临出发前,汉武帝单独叮嘱卫青:“李广岁数大了,又运气不好,你不要让他和单于正面对上,否则恐怕对战场形势不利啊。”
然而这一切,李敢毫不知情。
打卫青,李敢自己作死这天,李敢正在霍去病帐中,喝酒庆功,忽然有人来报:“将军,李老将军拔刀自尽了……”未等霍去病反应,李敢已经狂奔出帐。
事后,李敢四处向人打听,李广到底为什么自尽,得到的答案也都如出一辙,是卫青调李广去东路,最后李广迷路,屈辱自尽。
站在他人角度,或许不认为卫青的命令有问题,但在李敢看来,卫青就是故意调开父亲,否则他不会自尽。
这笔仇,李敢暗暗记在心里。
一天,李敢按耐不住,气势汹汹去了大将军府,府中下人立刻向卫青禀告:“大将军大将军,关内侯闯进来了……”
卫青知道,李敢的意图,索性也没有躲。
见面未说三言两语,李敢就一拳打在卫青脸上,随后一顿拳打脚踢,卫青也没有还手,他知道李敢是为李广自尽而来。
这件事,卫青毕竟有责任。
事后,李敢离开,鼻青脸肿的卫青,特意交代府中下人:“这件事,不许对任何人提起,尤其是嫖姚将军。”
但不论卫青如何隐瞒,霍去病还是发现了。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大将军府就像是自己的家一样,只见有天他如常去拜访舅舅,结果府中下人一脸防备。
等见到卫青时,他额前一缕长发挡住了半张脸,霍去病心觉有异,卫青平时注重仪表,怎么会有如此“邋遢”的行为呢?
趁卫青不注意,霍去病眼疾手快,一下子揭开了那缕头发,脸上还有些红肿,霍去病急了,忙问道:“舅舅,你怎么弄得如此狼狈?”
卫青解释道:“没事,我不小心摔的,过几天就好了。”
霍去病一把抓住卫青,质问道:“舅舅,我虽年少,却也是行武中人,到底是打伤的还是摔伤的,我还是看得出来的,到底是谁有这么大胆子?”
卫青支支吾吾,只留下一句:“别问了,我不会说的。”
霍去病转身离开,去审府上下人,他是战场杀伐之人,普通人哪里禁得住,故一不小心全交代了:“关内侯来过……”
一句关内侯,霍去病心中了然。
那么,李敢打卫青,本是为父亲李广报仇,又为什么说是李敢自己“作死”呢?
第一,李敢打卫青,属于以下犯上。
李敢是霍去病的属下,而卫青的官职比霍去病还要高,李敢打卫青在军中属于以下犯上,是非常失职且过分的举动。
第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正当少年热血。
此时,霍去病刚刚二十出头,而舅舅卫青是他心中的偶像,断不容许有人侮辱,尤其打人者还是自己的属下。
第三,李敢若是再细心一点,就能发现汉武帝的态度。
李广为大汉征战一生,可他去世后,汉武帝没有任何表示,既没有追封,也没有补贴,这也能说明汉武帝的态度。
可惜,沉浸在伤痛中的李敢,丝毫没有注意。
而他,也为一时冲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霍去病,甘泉宫的报复自霍去病得知卫青受伤真相后,便在计划要如何报复李敢,很快他就找到了机会。
公元前118年的一天,汉武帝命霍去病陪自己去甘泉宫打猎,霍去病也把李敢叫了过来,汉武帝倒不介意,还好奇说道:“大司马,你还叫了关内侯,不过也好,你们陪朕一起猎鹿吧。”
武帝先行离开,李敢悄悄问霍去病:“大司马传唤末将前来是有什么事吗?”霍去病反问道:“你为什么打伤大将军?”李敢心惊,连忙解释:“想必大司马知道,大将军和我父亲的死息息相关,若不是他故意调开,我父亲何至于挥刀自尽?”闻言,霍去病怒回:“李敢,按你这么说,若李广想要大军指挥权,大将军是不是也得给他?算了,你先去追上陛下吧。”李敢奉命离开,可走出去很久,也没看见霍去病追上来,等他回头一看,结果只见霍去病一箭直冲他咽喉而来,李敢当场倒地身亡。李敢毕竟是关内侯,有人立刻把事情上报,汉武帝闻讯赶来,他审问霍去病:“为何射杀关内侯?”霍去病扑通一声跪下,说道:“陛下,李敢因为李广之事,以下犯上打伤大将军,臣一时不忿,将其射杀,还请陛下降罪。”没想到,汉武帝却说:“算了算了,你起来吧,传朕旨意,今日关内侯是被鹿撞死的,安葬费用等由朝廷拨付,把人送回侯府吧。”《史记》: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票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既然汉武帝已经知道,李敢是被霍去病射杀,为什么不对他施以惩罚,反而还撒谎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呢?第一,汉武帝是霍去病的姨父。汉武帝的皇后,叫卫子夫,是霍去病母亲卫少儿的妹妹,也就是说,霍去病管卫子夫要叫声“姨”,那么汉武帝可不就是霍去病的“姨父”吗。第二,霍去病是朝中新贵,汉武帝还需要他去完成梦想。除去家人身份,汉武帝一直有彻底铲除匈奴的梦想,而朝中新贵霍去病年少有为,之前又刚刚封狼居胥,汉武帝需要他去完成梦想。这就意味着,哪怕霍去病一箭射杀李敢,是犯下大错,但李敢已死,汉武帝必须护着霍去病,也只能让李敢死得不明不白。不过,若是李敢没有一时冲动,上门去打大将军卫青,又哪里来霍去病甘泉宫的报复呢?其实,霍去病很重视李敢。当初,霍去病出征作战,汉武帝让其点将,霍去病痛快选择了李敢,说明他认可李敢的能力。假以时日,李敢必成朝廷栋梁,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李敢身亡,李家没落李敢身死后,李广的一大家子也走向了没落,李家往日的光辉不复存在。
李广有三个儿子,长子是李当户,二子是李椒,三子是李敢。
李当户算是陪伴汉武帝长大的,一次韩嫣欺负小汉武帝,李当户当下就赶跑了韩嫣,因此汉武帝很赏识李当户,还让他做了郎官。
可惜,早在李广自尽前,他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遗腹子李陵。
李陵能征善战,有李广的几丝风采,但因为他投降匈奴,惹得武帝大怒,后来除尽李氏满门,李家名声也尽毁了。
二子李椒,在史书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也是在李广自尽前,就早已经去世了。
三子李敢,自己死在霍去病箭下,留下一儿李禹一女李氏,李氏是太子刘据宠幸的宫人,后来因为巫蛊之祸牵连,皇后卫子夫自尽,太子刘据全家被处死,这二人也被牵连其中。
这么一看,李敢的确是李广一脉最后的光辉。
那么,对他打卫青这件事,后人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是为了父亲报仇无可厚非,也有人认为他是一时冲动自毁前途。
对于这件事,历史学家蔡东藩分析得透彻,他曾说:“李广未尝非忠臣,李敢亦未尝非孝子,乃皆以过激致死,甚矣哉血气之不可妄使也!”
意思是,李广并非不忠,李敢也是孝子,但这父子二人,都太过意气用事。
卫青没有敌意,李广却自认为无法接受屈辱,挥刀自尽;李敢没有看清状况,便自认为是卫青坑害父亲,上门痛揍卫青,引来祸事。
如若不然,李敢日后的成就,说不定会高于李广,可惜被他三拳两脚给毁了。
写在最后纵观整件事,霍去病和李敢都有一定的责任,也同样年少轻狂,一个要为舅舅报仇,一个要为父亲报仇。
唯一不同的是,最后的结局是李敢死于霍去病一箭之下,而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
也只能说,霍去病和李敢这两个人,都是大汉的名将,但也都缺少大将军卫青的胸怀!
你怎么想?欢迎留言。
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姓陈的伟人?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陈姓名人,他们为社会文明、国家安定和抵御外族侵略等各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历史上名垂青史,留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一页。
♦陈胜(农民起义第一人)陈胜年轻时给别人当雇工,被逼造反,他是农名起义的鼻祖,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为最励志的名言,喊出了千百年来老百姓心中最真实的愿望。
太史公在《史记》中专门为他写了陈涉世家,陈胜和吴广率领的“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陈平(大汉丞相)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年少时喜欢读书,胸怀大志,后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不仅靠六出奇计奠定了他在汉初的政治地位,还被刘邦视作为数不多的心腹大臣。后来历经惠帝、吕后、文帝三任当权者,都拜他为相,把持朝政数十年屹立不倒,稳稳当当干到死,所以陈平的政治才能非常人能比。
♦陈霸先(南朝英主)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的开国皇帝,自登基之后,外抗强敌,内整民力,补充人口,恢复生产,让饱受战乱之苦的南国恢复了一线生机,顽强的守住了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为隋唐大一统留下了最丰厚的遗产,作为缔造者,陈霸先功不可没。
♦陈子昂(大唐文宗)陈子昂是中国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陈子昂的诗风骨峥嵘,苍劲有力,语言质朴,诗歌的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大唐文宗,后人称之为“诗骨”。
♦陈独秀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陈独秀一生的思想经历和革命实践极为曲折复杂,但他一以贯之的,是对国家社会的关心和热爱,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争取。
终其一生,陈独秀始终秉持清正廉洁的品格,对各种社会和政治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他那些振聋发聩的思想言论和反腐实践,即使今天看来仍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实价值。
♦陈毅
陈毅元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
最喜欢陈毅的诗《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这首诗借物咏怀,做人要像青松那样有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出了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
读这首诗,总让人想起陈老总的形象,那刚毅的面孔总散发着奕奕的神采,有着光明磊落的胸襟,他刚直不阿,任何时候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真是文如其人。
其他陈姓名人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枚举了。
更多内容,请关注鲲鹏历史。
近代有哪些动人的爱情故事?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风云际会之际,倍有风流人物。近代的爱情故事也很多,不能一一记述,野史君再次选取三段,以表近世人物之风流。
一、蔡锷与小凤仙
蔡锷将军乃是坐镇云南的军阀,清朝灭亡后,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蔡锷任云南督军,手握重兵,称雄一方。
(蔡锷将军剧照)
当时,袁世凯之志不在总统,而是要称帝。他忌惮蔡锷的实力,便想拉拢他。1914年,袁世凯封蔡锷为“始威将军”,并把他请到北京,一则为了进一步拉拢,二则拉拢不成便进行软禁。
蔡锷来京后,果然不配合袁世凯称帝,遂被软禁于北京。在此期间,蔡锷认识了小凤仙。
小凤仙出身落魄的八旗武官家庭,母亲是小妾。父亲早亡,母亲带她流浪在外。后来,母亲也亡故,小凤仙被收养。她几经颠沛,为了生存学了戏曲,并取名“小凤仙”。
(小凤仙与蔡锷)
小凤仙是个苦命女子,后来,又被几次卖身,沦落到京城八大胡同,成了一名妓女。蔡锷与小凤仙相遇时,小凤仙只有十四五岁,蔡锷已过而立之年。两人寄居京城,有同命相怜之感,遂互生爱慕。
蔡锷时常去捧场小凤仙,小凤仙对他也是坦诚相待。久而久之,蔡锷也将心中苦闷告诉小凤仙,并表达了想要逃出京城讨伐袁世凯的想法。
小凤仙则表示愿意与将军生死相随,可是当时两人的风流韵事已满城尽知,蔡锷想要脱身便不能带小凤仙。最终,小凤仙选择了配合蔡锷,掩护他逃离了京城。1915年,蔡锷回到云南,次年通电讨伐袁世凯。袁世凯在一片声讨声中称帝,仅仅83天就去世了。
(小凤仙剧照)
此时,蔡锷也病情加重,1917年因喉结核医治无效在日本去世,小凤仙此生再也未能见到蔡锷。蔡锷之死传到北京,小凤仙一身黑纱参加了他的公祭。
此后,小凤仙曾有两段婚姻,但未能留下子女,1954年,患老年痴呆去世。
二、张学良与赵一荻
张学良是张作霖之子,乃“民国四公子”之一。赵一荻是民国交通次长赵庆华第四女,人称赵四小姐。张家和赵家父辈素有往来,在此背景下,1927年27岁的张学良与16岁的赵一荻在天津舞会上相遇了。
(赵四小姐)
两人很是投缘,此后两人开往频繁,一起去北京香山饭店打高尔夫球,一起去北戴河海边避暑。也正是在此时,两人互生爱慕,并订下终身。当时的张学良早已有了正妻于凤至,但身为宦官之后的赵一荻并不在意。1929年3月,毅然踏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从此与张学良长相厮守。
张学良并不能给赵一荻名分,赵一荻只能以私人秘书的身份陪伴在他身边。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禁,赵一荻则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后来,张学良在台湾被囚禁,赵一荻依然跟随。对此,张学良十分感动,也很是内疚。
(张学良与赵一荻老年相伴)
此时,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身在美国,两人夫妻7关系早已名存实亡。1964年,张学良提出与原配于凤至离婚,随后与赵一荻登记结婚。此时,赵一荻已53岁,时隔三十余年,两人终于结束了爱情长跑。
赵一荻陪伴张学良六十多年,直到1990年1月30日离世。
三、金岳霖与林徽因
林徽因是民国的传奇女子,她与徐志摩,与梁思成的爱情家喻户晓,其实她还有过第三段爱情。
说是爱情胜似爱情,却又不像爱情。故事的男主人叫金岳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回国后任职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是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他终身未娶,一身钟爱林徽因。
(金岳霖与林徽因)
金岳霖与林徽因、梁思成是多年好友,他对林徽因的才情、人品十分爱慕,但金岳霖爱上林徽因时,林徽因已经嫁给了梁思成,婚姻十分美满。
金岳霖是正派的君子,他告诉了林徽因自己的爱慕,但始终保持着彼此的分寸。正是金岳霖的这份克制,不但成全了他的“爱情”,也维持了他与林徽因、梁思成的友好关系。
甚至,金岳霖常常会做客林徽因家中,只为能够看上林徽因一眼。多年以后的一天,仍是孤身一人的金岳霖在饭店请老友吃饭。席间,一老友问金岳霖,为何今日请客?金岳霖道:“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此时,林徽因已去世多年。
近代的爱情令人向往,让人沉醉,仅以此三例为代表。如有不同的爱情,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本文由野史著作郎原创,了解更多历史知识,欢迎关注!
民国时期的中将加上将是个什么样的军衔?
民国时期,当国民政府在取代北洋政府之后,军衔体系基本继承北洋时期的军衔体系,但是由于军衔没有统一的授予机构,导致国民政府可以授予军衔、军事委员会可以授予军衔、总司令部也可以授予军衔,一时间国民政府军队中上将满天飞,就连蒋介石都忍不住感叹到: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蒋介石决定对军衔系统进行整顿。在蒋介石政府1935年颁布的军衔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党陆军中军官分为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四个级别,其中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在上将中又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
蒋介石为了提高上将的含金量,对于每一个级别的上将数量都是进行严格限制。
特级上将,只有1个人,毫无疑问这是专门为蒋介石个人设定的军衔。
一级上将,只有9个人。第一批一级上将分别是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
其中前8人都是陆军一级上将,只有陈绍宽为海军一级上将。这些一级上将基本都是国民党中称霸一方的地方实力派和元老级人物,如张学良、阎锡山、李宗仁都属于地方上的实力派。
二级上将,只有23个人。第一批二级上将分别是:于学忠、龙云、刘峙、刘振华、何健、何成浚、杨虎城、徐源泉、商震、韩复榘、傅作义、杨爱源、徐源泉、徐永昌、顾祝同、白崇禧、万福麟、宋哲元、刘湘、朱绍良、李烈钧、陈潜、蒋鼎文。
因为上将的名额有限,很多人有着不逊色于上将的军功,但是因为资历或者别的原因,不能被直接授予一级上将,只能排着队等。蒋介石笼络人心自然也是有一手,为了区别这些人与普通中将,就给他们设立了一个特别低军衔:中将加上将衔。
所谓中将加上将衔,就是军功够上将了,但是上将名额不够,只好挂着中将的军衔,行使上将的只能,一旦上将名额空出来了,这一波人才可以正式提拔为上将。
在蒋介石1935年的第一批授衔中,陈诚、张治中、钱大钧、卫立煌这些蒋介石身边的红人,都是中将加上将衔。1939年张自忠将军也被授予中将加上将衔,死后才被追授为二级上将。
中将加上将衔,怎么看都觉得是蒋介石为了安抚人心而设立的一个军衔。
为什么胡琏当了那么多年师长直到18军军长才被授予少将军衔?
胡琏,黄埔四期、与后来“永远健康”的那位是同学。一期和四期是黄埔军校出名将最多的两期,胡琏也不例外。此人的军事造诣不仅在国军方面评价较高,在共产党方面的评价也不低、甚至被老人家称为“狡如狐、猛如虎”。能被对手称为“狡如狐、猛如虎”,可见胡琏在战场上还是相当有一套的!
胡琏是陈诚“土木系”的干将,一九四三年十月升任“土木系”看家班底——国军十八军的副军长,次年八月扶正、正式出任军长一职。可是,直到一九四五年六月,胡琏才正式晋升陆军少将军衔,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国军的军长仅仅只是上校军衔吗?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其实,这是很多人的一个认识误区,国军方面的军衔和解放军后来实行的军衔不同,它被人为分为了两个系统——职务军衔(临时军衔)、叙任军衔(正式军衔)。
早年间,国民政府虽然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统一,但地方实力派依然是各自为政,如晋绥军、西北军、桂军、川军、马家军……名义上虽然都是国民革命军,但蒋某人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本管不到他们内部的具体事务!军衔的授予更是“随意”,基本都是地方实力派们自己定,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备案即可。最后直接导致国军方面将军“泛滥成灾”,“西北三马”之一的马步芳甚至连自己年仅十二岁的儿子都给授予了上校军衔……
加之蒋某人的嫡系——国军黄埔系将领在国民党党内的资历普遍偏低,短期内要大规模授予将衔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蒋某人的国民政府于一九三五年进行了军衔制度改革,将军衔分为了职务军衔和叙任军衔。职务军衔随职务走,地方实力派在这方面仍然拥有一定自主权,但叙任军衔必须经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国民政府的名义正式授予,也就是必须由蒋某人最终拍板、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相关命令授予!这就等于是变相收回了地方实力派手中的军衔授予权,同时也为国军黄埔系将领戴上将星提供了方便,一举两得。
何谓职务军衔所谓职务军衔,说白了就是临时军衔,军衔与职务直接挂钩。简单说就是,你担任什么职务便自然拥有相应等级的职务军衔、享受相应等级的待遇。反之,一旦卸任,职务军衔及相应待遇自动取消。因此,国军方面职务军衔的表述一般为“少将师长”“中将军长”之类,职务军衔和所担任职务是一体的。比如张三担任了师长一职,并不是像一些影视剧里表述的什么“某某师师长张三少将”,而应该是“某某师少将师长张三”。
国军方面职务军衔的授予程序相对比较简单,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签署命令即可,不需要经过国民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甚至可以自行拟定,上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走一个程序即可,在这方面蒋某人还是相当“大方”的。反正卸任即收回,给什么职务军衔蒋某人都不心疼……
何谓叙任军衔国军方面的叙任军衔是正式军衔,除非经正式程序被褫夺,不随职务变更。叙任军衔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根据各人的职务、资历、学历、战功等情况综合考虑后确定并正式叙任,以国民政府的名义正式发布授衔命令。换言之,虽然林森只是“橡皮图章”,但如果他对某位将领有意见、拒绝签发命令,蒋某人还真没办法!为了内部团结,蒋某人恐怕也只能是“收回成命”了。毕竟林森的党内资历摆在那里,为了个别将领跟林森撕破脸,对于蒋某人而言还是不太划得来的。当然,一般情况下,林森是不会与蒋某人为难的,前面所说的只是一种假设。
那么,职务军衔和叙任军衔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举个例子,某人的叙任军衔是陆军上校,职务却是陆军某军的军长,那么在军长任上时,他的职务军衔就是中将军长,可以佩戴中将军衔、享受相关待遇。但卸任军长职务之后,他依然只是陆军上校,一应待遇参照上校等级给予。将领的阵亡抚恤等等也都是参照叙任军衔,而非职务军衔。如在孟良崮被解放军击毙的张灵甫,他的职务军衔是国军整编七十四师中将师长,但叙任军衔只是陆军少将。在阵亡之后,张灵甫的一应阵亡抚恤待遇只能参照叙任军衔陆军少将。这就是为什么蒋某人要在张灵甫阵亡后给他追晋陆军中将的原因所在,主要就是为了提高阵亡抚恤和丧葬规格。当然,葬蒋某人是管不到了,但提高治丧和抚恤规格蒋某人还是能做到的。
胡琏在一九四五年晋升的少将军衔就是叙任军衔。在此之前,胡琏虽然已经出任十八军中将军长,但这只是职务军衔,他的叙任军衔依然只是陆军上校,这也是彼时国军黄埔系将领普遍存在的一种尴尬。因为黄埔系将领在国民党党内和国军军内的资历普遍不高,职务却在不断提升、进入军师级的不在少数。如果给他们晋升叙任军衔,一些资历较深的非嫡系将领蒋某人不太好处理。因此,国军的黄埔系将领早年间普遍都出现了叙任军衔低于、甚至远低于职务军衔的情况。胡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被解放军击毙的张灵甫也是。
综上所述,国军的军衔远比解放军复杂许多,它分为了职务军衔和叙任军衔两个系统,相互之间有联系却并不直接挂钩。这就造成了许多国军将领叙任军衔远低于职务军衔的窘境。除此之外,对于上将军衔,国军方面控制得更加严格。特级上将是为蒋某人特设的,这里就不去多说了。无论一级上将、还是二级上将都是有名额限制的,除非有人去世或退出现役,否则不予增补,因此也造成了许多符合二级上将晋升条件的将领因为名额限制而无法晋升。于是,便有了具有“民国特色”的中将加上将衔,简单说就是相应军衔先带起来、待遇先享受起来,等有了名额再正式晋升。朱老总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就曾经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周公在军调时期也曾经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