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怎么死的,西游中算命先生袁守诚泄露了天机
徐茂公怎么死的,西游中算命先生袁守诚泄露了天机?
就像题目所说的那样,很多人看西游记都觉得这个龙王死的太冤了,但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大家读西游记原著,千万不要被字面意思所迷惑,吴承恩老爷子能写出这部旷世巨作,想的绝对不会少,那么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请听我慢慢道来:
袁守诚跟泾河龙王打赌这件事,就发生在观音菩萨领了佛旨到东土找取经人之后。可是观音菩萨到了大唐以后,很快就发现,事情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大唐国民根本就不认可佛法!至少有这么几点表现:
1、不信佛的大唐:
一是观音菩萨在卖袈裟的时候,曾经遇到几个水陆法会主持人落选的愚僧,倒有几贯村钞。他们真的信佛吗?显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了价格以后,直骂观音菩萨是疯子,是傻子,而且就算这宝贝能让人长生不老,成仙成佛也不值这么多钱!所以大唐的佛家弟子根本就不信佛,并且对成仙也不感兴趣!
二是在刘伯钦那里,他竟然给唐僧这个大和尚吃肉,唐僧忙说自己是和尚不能破荤斋,刘伯钦生气了说“倘或饿死,却如之何?”等最后他母亲搞来了素斋,唐僧还要念经才肯吃,气得刘伯钦直问“你是个念短头经的和尚?”后来又说“你们出家人,偏有许多计较……”从刘伯钦的种种话语中,可以看出,猎户等平民百姓也不认可佛家。
第三点更搞笑!太史丞傅奕曾大胆的上疏皇帝“谤”佛:
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言礼本应事亲事君,而佛背亲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若遵无父无君之教,正所谓非孝者无亲。也就是说,大唐的高级管理人员,也认为佛法没有用,引佛法,就是夷犯中国,把中国原始的宗教毁了!把中国的传统毁了!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指望大唐主动派人去取经,这是不可能的了!观音菩萨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就有了题目中问的那样,街头出现了袁守诚,然后一步步把唐王引进了地府……
2、唐太宗为何被请进地府?
观音菩萨一到了长安,还赶走了土地,占据了土地庙长住!紧接着就有一个叫袁守诚的算命先生开始帮渔民算命了,原著中也介绍了,只不过他比较缺德,告诉渔民怎么捉鱼,而且这种破坏泾河水利资源的行为越来越严重,于是某一天终于引起了泾河龙王的注意。
基本上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这个倒霉的龙王,争强好胜,跟算命先生打赌,并且私自更改了下雨点数,还以为自己必胜,结果被袁守诚说你就要嗝屁了,胆敢违反玉帝旨意,你马上就要被魏征斩首了,最后建议他去求助唐王,虽然唐王也留魏征在宫殿没离开,但是魏征做了一个梦就把龙王给杀了,你说奇怪不奇怪?
这还没完,这个泾河龙王死了后,地府并没有收好他的魂魄,还被放出来纠缠唐王,吓得唐王派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员虎将把门(这个地方跟我们的风俗习惯挂上啦,划重点啦,大家记住,我们传统的门神画画的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恭),只是龙王魂魄不捣乱了,唐僧的魂魄却出窍了,一命呜呼!
等唐王到地府跟龙王对峙的时候,阎王又说泾河龙王已经投胎去了,紧接着崔判官又赶紧给唐王划了两笔加了二十年阳寿!这场闹剧最终收场。
堂堂的天庭任命官员,说杀就杀?没有内情?骗鬼呢?可是你骗不住杨角风!
3、这个被“斩杀”的龙王到底官职有多大?
这个泾河龙王不仅仅管辖泾河,还担任八河都总管,并且是司雨大龙神。他娶了西海龙王的妹妹,自己还生了九个儿子,除了小儿子尚没成年以外,其余八个都身居要职,比如前四个就分别掌管仅次于四海的四渎:江河淮济;其余的四个儿子则供职于佛、道、天庭的各处重点部门。这里要提到泾河龙王的三儿子青背龙,他可是占据了长江啊,长江对国人来说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在西游记中,曾经提到过泾河龙王管辖的八河:在第51回孙悟空求助天庭对付青牛精,水德星君曾召集龙王、水神们开会,就表明了他的手下主管四海五湖、八河四渎、三江九派。在第75回狮驼国时,孙悟空也夸过自己的金箍棒说的是“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再到长安城附近的八条河流,号称“八水绕长安”,也就是说,泾河龙王其实是保护长安风调雨顺的龙王啊,凡人们敬仰还来不及呢,怎么一个魏征还敢杀他?
在西游记的设定中,水伯是比龙王小的官职,还是在第51回,曾描写到黄河水伯掏出一个白玉盂儿,并说,我这一盂,乃是黄河之水。半盂就是半河,一盂就是一河!也就是说,中国堂堂的第二大河流黄河,也才只设了河伯,连龙王级别都达不到!
到51回的时候,之所以水德星君亲自指挥,还不是因为曾经的司雨大龙神泾河龙王被免职啦,所以泾河龙王这个官绝对不小!
就这么一个掌握重权的大龙王,说斩就斩?
4、泾河龙王的生死簿有什么秘密?
在唐王下地府以后,崔判官曾经安慰他,说到泾河龙王本就该死:
“在那龙未生之时,南斗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
这非常奇怪,难道生死簿还会加载怎么死的?
生死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杨角风并没有见过,但是在西游记原著中曾有几个人去地府查过生死簿,第一个就是孙悟空,他到了地府查看生死簿,也只记载着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唐王去地府的时候,他的生死簿也只记载了贞观十三年亡。到了后面寇员外一章的时候,地府的生死簿更是搞笑,原来记载的时间不对,寇员外不该死!
如果生死簿真的能预知未来,那么泾河龙王还会这么傻去找唐王?他不信命?再提个假设,孙悟空一路上西行遇到妖怪,不用跟他打,直接到地府查看他怎么死的就知道怎么对付了,岂不快哉?
所以,真正的事实是生死簿根本不会记载你怎么死的!也就是说,泾河龙王的生死簿被人做了手脚!而泾河龙王是明知道不可违,还是去纠缠唐王,难道唐王的生死簿记载被龙王索命索死的?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5、泾河龙王其实并没有死
这都是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共同设计的,我很久之前的一期就已经讲过了,玉帝和如来共同达成了取经的协议,双方都指令观音菩萨作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所以菩萨是有绝对的权力调动天庭和灵山的资源的!
我们再来看几个疑点:
就泾河龙王犯的那点事,根本就不叫什么,取经路上四海龙王没少给孙悟空干私活,没见有什么问题。泾河龙王敢这么下雨,证明就不是第一次这样干,而且正常的上诉途径是找玉帝开恩,四海龙王曾经就到玉帝那告孙悟空的状,而不是找什么唐王!最不济也可以找自己的大舅哥西海龙王想想办法啊,再不行也能找自己的上司水德星君救命!而去找一个本就知道天命的袁守诚?
而且西游记中的天庭也是正规天庭,任何人犯错是要三堂会审的,当初孙悟空、奎木狼、猪八戒、沙和尚也是审过以后,才决定怎么处理的!哪有像泾河龙王一样审都没审直接咔嚓的?
最后唐王李世民去地府对峙了,结果阎王把泾河龙王给转生了。哪里有龙王告了状被受理成功,把被告唐王“请”了来还没有三堂会审就让原告“轮回”的?就是泾河龙王愿意,那他的家属愿意吗?四海龙王也不是白吃干饭的,上诉成功还没审就执行死刑了,不会上告玉帝诉冤?难道四海龙王就这么无情无义不肯救自己的妹夫吗?
我们再看泾河龙王最后的归宿:
“那没头的龙,悲悲啼啼,径往西北而去。”至于他去了哪里,我也可以告诉大家,他去了碧波潭,还记得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说的话吗?万圣老龙王是几年前带家人来到的碧波潭,这时间、方向、人物等等都对上了!
也就是说,泾河龙王也是跟观音菩萨串通好了的了,不然的话,他犯了欺君之罪,他的几个儿子为什么一点事都没有?(除了老九)
至于后来换了万圣老龙王身份的泾河龙王为什么要偷佛宝,其实也跟这件事有关,鉴于写的太多了,也不是本篇要回答的问题,所以就写到这吧,感兴趣的可以查看我的文章!
我叫杨角风,换一种视角看西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敬请关注吧!(只针对小说中的人物,不喜勿喷)
隋唐英雄传徐茂公离开瓦岗第几集?
隋唐英雄传第31集
茂公知密因杀萧妃事赶走雄信,直斥其非,与密口角,愤而出走,临走时在城墙留诗,讽刺李密不仁,密大怒,命咬金罗成追杀,二人不从,密骂众人狐群狗党,咬金反骂密忘恩负义,小鬼升城隍。
密大怒,下令处斩二人,伯当以众人于西魏有功求情,众人心灰意冷,离开金镛。
伯当送别众人,叔宝劝伯当,李密非贤主,希望伯当跟大伙一起离开。伯当推辞,说长久以来一直做雄信影子,听雄信命令做事,没有机会发挥,现李密对自己赏识,令他一展所长,他不想放弃机会,况且时正乱世,到那里皆非乐土,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请各人珍重。
各人目送他孤寂背影,皆有伤感。众人正商量往何处去,罗成提议先找雄信再作商量,亦可顺路找蓉。
满腹经纶的吴用为何不谋求功名?
吴用,人称智多星,可谓满腹经纶,在宋代以“官本位”的体制下,为何不去考取功名,而去与晁盖等人,劫得生辰纲,上得了梁山呢?这自有其原因。
在劫生辰纲之前,吴用是教书先生,是位秀才,如此看来,吴用肯定也参加过举人考试的,只是未得考上,只能做个学究,做个教书先生。
那么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吴用,为何考不上一个举人,进而考个进士呢?这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的原因。
(一)先看内因。吴用未上梁山之前,就喜爱结交江湖人士,可见吴用是有大志的,但这种大志,并不是想通过读书做官这个渠道来实现。在吴用心中,如果只是通过读书而做官,这只是做了朝庭的奴才,吴用是想寻得能成就一番大业的有雄才伟略的人,然后用自己的满腹经纶辅佐其成就伟岸的梦想。(二)再看外因。当时的宋王朝,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科举考试舞弊严重,再加上吴用正直,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在考试场上,会针弊时政,又不愿去买通考官,这样的情形,即便吴用再有才学,又怎能考取所谓的功名呢。吴用先是出计于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上了梁山,后晁盖早亡,又铺佐宋江振兴梁山大业。只是宋江一心想得“招安”,吴用本意并不愿去走招安之路,为了梁山的团结,才跟得宋江受了“招安”,这其实已违背了吴用的初心。
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人生苦短,怎么开心怎么活。
少年时期,三五玩伴,剪块窗纱,拿个铁盆,到村头小河边捉鱼儿挺快乐。大家把窗纱放入河床中,到鱼儿稠密处,窗纱一边先放入水里,向前猛地一扑,后边则抬高挡住,几人向上架窗纱出河面,便会有几条鱼儿成为战利品。如此往复几次,大伙就会捕到不少三四指长的小鱼儿。大家到一空旷处,找些大土坷垃把铁盆架起,找些荒草放入盆下,用洋火引燃后放入树枝,煮约半小时。伙伴们找些长树枝当筷子,从盆中夹起鱼儿即是一顿美味佳肴。每每忆起心中溢满甜蜜,最美莫过于少年时。
光阴荏苒,转眼即到青年时代。有学而优则仕者,有参加社会工作者,昔日少年己成人。平日大家各自奔忙,偶尔三三二二齐聚一堂,心照不宣,会评道某某成公务员了,某某当老师了,某某在干水电工等等。其实每个人按各自的生活轨迹规划自己的人生,倒也挺好的。
岁月不饶人,热血青年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己值不惑,面对生活中各类压力己习以为常。为人坦坦荡荡,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在国富民强的大好时代,开心快乐,笑对人生,也蛮好。
至于晚年时期大家有国家政策的荫护,儿孙绕膝,看看书,写点东西,倒也逍遥快活。
历史上有什么玩笑开大了的故事?
分享两则故事,告诫大家玩笑不能开的过火,不然戏言会给自己引来很多麻烦。
一则发生在身边的事,1995年村里王某在外包工程挣了不少,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身价在五六百万左右,在县里都数得上号响当当的大人物。
一天王某开着自己的桑塔纳小桥车行在村里的乡间小路上,正是秋收季节,成某在田间收玉米,把三摩车放在路边,由于乡路狭小,小桥车不能通过。王某喊成某把车挪一下,自己好通过,顺手笑着给成某发了一根好烟。成某看见王某拿着大哥大,西装革履,抽的5块钱的茶花烟,揶揄说:“看人家这高级的桥车,啥时候把你这日子过上一天,死都心甘了。” 王某开玩笑说:“你把我叫声爷,我给你买辆全新和我一样的桑塔纳小桥车。”实际上他俩不同姓,没有亲属关系,年龄相仿,相互称兄道弟才合适。谁知成某却按照乡俗,给王某恭恭敬敬磕了3个头,边磕边亲切喊爷。王某拦也拦不住。周围干活村里人也来围观看热闹,成某最后要求王某兑现承诺给自己买小桥车,王某苦笑说,他只是一句玩笑话,怎能算数。
成某很生气不依不饶,周围同村村民了解事情来龙去脉, 也对王某失信行为极为不满,在众人劝说下双方不欢而散。
几天后成某将此事闹到法院,打了半年官司,最后法院驳回了成某的诉求,败诉后成某仍心不甘,上王某家闹了几次,骂王某不是人,侮辱他枉做有钱人,话语极为难听。王某最终找了一个德高望重的村里老人,叫了村里几个能成人,在镇上酒店摆了一桌子,通过协商王某给了成某5万元,才将此事平息下去,当时一辆全新桑塔纳小桥车大概的16万元左右,双方至今也不来往。
窦太后喜爱幼子,人之长情。汉景帝在一次家宴中可能喝高了有“千秋之后,传位梁王”的话语,当时窦太后大喜, 窦太后侄子窦婴立马反对“父子相传是规矩,怎么能随意改变了。”窦太后由此憎恨窦婴。
汉景帝实际是上为了讨好母亲欢心,树立仁孝,安抚弟弟,让他为吴楚七国之乱派兵出力,本为戏言但是窦太后和梁王信以为真,得到了袁盎一大批臣子的反对,还列举了宋宣公传位弟弟,后代为皇位相互残杀,几代人不得安生。
最关键还是汉景帝锅里就给弟弟没下米。
汉景帝本来一句玩笑,惹得窦太后和梁王刘武对帝位抱有很大希望,导致了后来的弟弟刘武私欲膨胀,在封地扩充土地,违反祖制,最后造反。窦太后也对此事耿耿于怀,极为不高兴。但是景帝为自己的玩笑付出了大臣的性命,也惹了母亲和弟弟,自己也左右为难打太极才让自己儿子刘彻继位。
大家好,我是文旅心通,拥有两年文化创作问答经验,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大家有那些好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赞同的话给我点赞、转发,热切希望您关注我的头条号文旅心通。(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