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颏是什么意思,古代的按察使是什么官职

2023-06-27 01:45:04 86阅读

弹颏是什么意思,古代的按察使是什么官职?

在古代官制中,按察使属于文官司法系统。《雍正王朝》里面,胤礽第一次被废,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执掌的司法衙门掉了链子,底下的按察使以及刑部堂官都被打通,才会出刘八女、任季安那样的惊天大案。按察使竟能帮助囚犯“移花接木”,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

按察使的设置于与沿革

早在唐宋年间,朝廷就已经设置按察使,均主巡查。唐睿宗改巡察使为按察使,宋仁宗以转运使为按察使。自从辽圣宗命令分路按察刑狱,按察开始主张刑名。

弹颏是什么意思,古代的按察使是什么官职

因按察使主刑名,因此被称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简称“臬司”。忽必烈时将按察使改为廉访司,故后来又称按察使为“廉访”。

到雍正二年,大清各地共设置按察使十八人,分别是:山西、山东、直隶、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各一人,唯新疆不设。

1884年,新疆建省,朝廷以新疆镇迪道兼按察使;台湾建省后,朝廷任命台湾道兼按察使。

按察使的待遇与职责

按察使为正三品官员,地位在各省布政使之后,合称为“两司”。在清代,按察使是个“肥缺”,一旦坐上此职位,可谓待遇优渥:

每年的正俸130两白银,这个只能当零花钱;

每年的养廉银约8000两,还有各种报销、补贴;下面府、道官吏的孝敬银子也很可观,当然,按察使每年也要准备一笔预算“孝顺”督抚;

重点案件当事人的钻刺打点可谓多如牛毛;

在官服的穿着上,按察使可以头顶蓝宝石,朝带镂花金圆版,朝服补子为孔雀;

在身份封赠上,按察使的阶称为通议大夫,夫人的命妇称号为淑人,可传承两代,极大地满足了清代读书人光宗耀祖的心理。

按照清代官制,按察使由各省道员、运使升任,遇缺出开列具题。按察使如果升迁,就是各省布政使(本省除外)、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司副使。关于按察使的职责,《大清会典》有记载:

“掌一省刑名按核之事,振扬风纪,澄清吏治”

具体职责有四:

一、每三年的乡试,由按察使充当监考官;

二、管理全省的邮驿传递事务,保证大清公文传递的顺畅性;

三、每五年一次的“大计”考察外官,按察使需要任考察管。被考察之人如果想拿好评,你懂的;

四、办理全省的刑名案件,勘核词状,管理犯人;凡是重大案件,需要与布政使共同办理,并上报部院;每年的秋后会审,任主稿官。这是按察使最主要的职责,也是其最大的职权,如同比赛中的裁判。

《雍正王朝》中,江夏镇几位大佬就是先买通本省的按察使,利用他们“裁判”的身份,将人犯与供词进行调包,然后结案上报刑部核查,再打通核查“秋决”的堂官。

按察使名义上虽然以刑名和驿传位主要职责,但实际上,省内的一切政务,仍与布政使共同负责,同时参加督抚、两司、学政的政务会议。

提刑按察使司为按察使的衙署,衙门内的机构主要有:经历司、司狱司,照磨所。

在古代,按察使如同一杆秤,如果秉公办案,就会成为当地的“包青天”,但毕竟现实中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都会受到各种利益的左右而做出主观判断。

刚正不阿说的是谁?

刚正不阿说的是海瑞。

海瑞(1514年-1587年),男,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官员,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有“海青天”之誉。

1549年,海瑞凭借《治黎策》中举,初任福建南平县学谕,后历任浙江淳安知县、嘉兴通判、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和右都御史等职。1569年夏,海瑞升调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外放应天巡抚,辖区多为江南富庶之乡。同年冬季,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于是海瑞被改任南京粮储。海瑞巡抚吴地才半年就被解职而去。1582年,张居正死,海瑞又重新出仕,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在赴任途中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

谪的读音是什么?

zhé

谪的意思:针对罪犯所作的判词。一、谪的拼音:zhé二、谪的释义:

2. 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

3. 变异。三、谪的部首:讠四、汉字结构:左右结构五、造字法:形声。六、相关词组:扩展资料一、汉字笔顺:点、横折提、点、横、点、撇、竖、横折钩、横、竖、竖、横折、横二、词组释义:

1、指谪[ zhǐ zhé ]见“ 指摘 ”。

2、贬谪[ biǎn zhé ]官吏降职并调往远方就任。

3、参谪[ cān zhé ]弹劾贬谪。

4、谪屈[ zhé qū ]犹贬降。

5、谪外[ zhé wài ]古代官吏贬谪流放。

明代科道指什么?

作者:郭小凤,延安大学2015级历史学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科道”指在明代中央政治体制中专司言论的机构,系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取自六科和十三道中的“科”“道”二字。张居正在《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即明代科道为言官,由前代制度发展而来,但在明代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科道官众多,但他们的官位品级普遍不高。就这样的一支官僚队伍活跃在明代政治官场上,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科道官对皇帝有规谏之责,虽然普遍品级较低,但是距离皇帝较近,不仅享有一般大臣没有的政治资本,还享有封驳文书的特权,所以本身权力较大。第二,科道官享有对朝廷高级官员监督、弹劾的权力,包括内阁、六部和大理寺等显赫部门的高官。因此,这些科道官往往能够牵制这些高级官僚,平衡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此来达到维护君主权力的目的。第三,科道官有参与廷议的资格,有权参与核心决策。”科道官有权与阁臣一道参与最高决策并提出建议,职权较大。

因此,科道官自身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他们除了对上维护皇权,对下澄清吏治外,作为言官,他们还需为人民和百姓发声。明代中后期赋役沉重,且土地兼并严重,科道官大力反对加重赋役和夺取农民土地,还缓解了社会矛盾。明代科道作为古代监察体系中的一部分,在建立初期对明代政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明代的中后期,科道出现了较大的蜕变。主要出现了渎职、贪污和党争三大方面的问题,不仅成为社会的祸害,还加速了明代的灭亡。

参他是什么意思?

参他,在封建时代指弹劾(tán hé):参他一本(‘本’指奏章)。

意思就是大臣给皇上写奏章弹劾其他臣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