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和走马灯是一个意思吗,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
走马观花和走马灯是一个意思吗,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
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明朝?
史上大多亡国之君都是昏君,好比秦二世胡亥、陈后主陈叔宝、宋徽宗赵佶等等。而崇祯帝却是个勤勉的皇帝,他一心要复兴大明,不分昼夜地处理公文,吃喝用度都相对节俭。
勤政和节俭是明君的标配,但崇祯意外成了亡国之君,他无脸面对列祖列宗只得自缢身亡。
在位十七年间,崇祯做了很多事,无论对错,他都尽了最大努力。作为皇帝,在危亡面前没有人能帮他,在压力面前只有他一人承担,付出了这么多,为何崇祯仍无法挽救大明的命运?
一、自然灾害
明末,发生了罕有的超大规模自然灾害,是四千年来全球气变冷时期之一,也就是所谓的小冰河期,剧烈的气候变化,使得饥荒连年发生。
史料记载:
“庚午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于是有斗米千钱者,有采菜根木叶充饥者,有夫弃其妻、父弃其子,有骨肉相残食者。”
这大致就是崇祯三年到崇祯五年,河南的旱灾情况,十室九空,物价飞涨,人饿到了一定份上,什么事都可能做出来,骨肉相食这种惨剧都时有发生。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仅仅是旱灾,鼠疫也在中原大地上肆虐。由于旱灾到处都没有粮食,老鼠也需要迁徙寻找食物和水源,于是病菌就跟着老鼠到处蔓延。没有饭吃的饥民吃过老鼠或是老鼠隐藏的食物,鼠疫开始在人们之间传播。
另外,由于大规模流民的出现,也让疾病传播的范围更广,广平、天津、河南等大量地区被病魔所笼罩。常年的天灾让无数人流离失所、死于非命,对于这片大地的统治者同样是个巨大的灾难。
自然灾害是崇祯年间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没有饭吃的人可能变成强盗、匪徒或者反叛者,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会随即发生。这些流民中的一部分会加入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成为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内外双重危机
崇祯不仅要面对连年的自然灾害,更要面对朝廷的党争、两股强大部队的进攻,一支从辽东发难,一支从陕西起兵。最要命的是,后金军和起义军同时在蚕食着大明的力量,两线作战,这让崇祯帝焦头烂额,拆东墙补西墙,再拆西墙补东墙,最后落得无墙可拆,四处漏风。
事实证明,两线作战是个极其糟糕的决策,公元1214年,在蒙古骑兵强大的攻势下,金宣宗被迫南迁,国土丢掉一半,国力衰败,已经在亡国灭种的边缘。而此时的金宣宗却仍想在南宋头上撒气,派术虎高琪征伐南宋,于是乎两线作战成型,他们不仅打不过蒙古骑兵,也奈何不了南宋,仅存的国力被消耗一空。想当初满万不可敌的金军是如何威猛,而现在只能沦为待宰的羔羊,被蒙古人杀得一干二净。
崇祯帝当然不想打仗,这也是迫不得已,帝王的尊严令他必须坚强起来,无论敌人多可怕,他也得撑下去。杨嗣昌曾建议崇祯以剿匪为重,对付后金最好用和谈来解决,虽然说这个建议最后失败了,但其中还有可取之处。
如果崇祯能坚定执行先安内再攘外的策略,大明江山还有一线生机。只不过崇祯帝总是鼠首两端、无法决断,在犹豫之间葬送了机会。崇祯十一年,杨嗣昌就暗地中和皇太极联系,希望和谈解决争端。
皇太极的回应是:“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对于后金军,他们的处境也并非顺风顺水,后金地处辽东,天寒地冻,物资缺乏,加之战争频发,他们也需要时间恢复实力。就算皇太极的回应是假的,那也可以为大明争取时间。而崇祯帝碍于大臣们的反对,迟迟没有决断,皇太极不想再等,便再次出兵南下。
史料记载:
“辛巳,大清兵入墙子岭,总督蓟辽兵部侍郎吴阿衡死之。癸未,京师戒严。冬十月癸巳,卢象升入援,召对于武英殿。”
崇祯十一年,剿匪工作已经取得奇效,李自成差点丢掉性命,逃入大山。此时朝廷却得到皇太极出兵的消息,于是勤王诏令下达,洪承畴、卢象升等将领只得拆掉西墙去补东墙,两线作战的恶果就此成埋下。
三、没有钱粮军饷
面对接连不断的战事,明朝的军费开支也异常庞大,而崇祯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军费,崇祯九年,卢象升曾上疏:
“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由于卢象升部队经常断饷,于是卢象升向朝廷请发军饷,朝廷也是断断续续地给。不给工资,那么当兵的还有什么理由玩命打仗?保家卫国这种口号太过空泛,吃饱肚子才是关键。长此以往,很多军兵叛逃或投奔了土匪,变成了明军的敌人。
由此可见,崇祯年间的缺饷问题十分严重。两宋为何能屹立三百多年不倒,主要就是因为宋廷有钱,对外每年几十万岁币的赔款,仍能保持国家正常运转。
勤政节俭的崇祯也无法解决钱的问题,没钱就发不起军饷,军队就会哗变,甚至通敌,在很大程度上,战争就是在比拼财富的多寡,一旦没了钱,战争必败。
在李自成攻下京城前夕,崇祯还搞出了募捐的闹剧,但是没有几人愿意为国捐款,皇帝成了孤家寡人。那些官僚大臣家资巨富,而崇祯却只募捐出二十万两,对于巨大的军费开支,可谓杯水车薪。
四、拒绝议和、拒绝南迁
在优柔寡断的同时,崇祯帝也十分顾及面子,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崇祯帝一次次陷入摇摆与不定之间。杨嗣昌劝他和后金议和,崇祯心动了,大臣们反对,崇祯又陷入沉思,犹豫不决的时候,大将卢象升死在后金军刀下。
时间是宝贵的,尤其是在生死存亡之间,如果崇祯早做决断,最起码卢象升就不会成为牺牲品。
崇祯十七年正月,朝臣李明睿劝谏崇祯:
“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
崇祯犹豫不定,等到了三月崇祯也没下定主意,还对大臣们说:
“卿向劝朕南行,今尚可及乎?”
当时假若崇祯真确定要走,可能还来得及,如果正月就南迁,成功率更大。而等到李自成攻破了京城,一切都晚了,心如死灰的崇祯便在煤山以死报国。
崇祯帝为国家的付出应该被肯定,他想挽救他的国家,他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也不想成为万载唾弃的对象,只是他的运气太差,遇上了旷世罕见的自然灾害,遇到一大批不靠谱的文臣,
当然还有其自身的诸多问题,于是乎灭亡就成了必然结局。
他的哪些行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文殳子云】 崇祯非亡国之君,也非救时之君,无天时、无地利、无人和,因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而只是“正确地做事“,无法挽回甚至加速了明亡的进程。具体分析如下:
公元1620年,在明朝皇帝位置上坐了整整四十八年的朱翊钧驾崩,庙号神宗,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一度创造“万历中兴”之后的14年,即1644年,明朝京城便被闯王李自成攻破,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近代史学家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一、明朝灭亡已是定局1. 明朝实亡于万历
自朱元璋立国以来,大明已经走过了250多年,本来已弊病丛生,幸遇千古良臣张居正,在吏治、赋税、军事等领域开展了比较深入和成功的改革,让明朝重新焕发出强大活力,史称万历新政,但好景不长,张居正很快去世,结果新政戛然而止。后人常想,万历若是能接着励精图治,推行改革,明王朝的寿命再加百年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与之前勤政节俭相比,明神宗很快选择怠政,长达四十余年不上朝听政、不批复奏折,朝政几乎停摆,党争已成规模。同时,发动万历三大征,平定蒙古、打败丰臣秀吉、击败苗疆土司,很快消耗了张居正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被迫加征“辽饷”乃至成为惯例;东北李成梁养寇为患,使女真势力兴起,逐渐尾大不掉。朝政、财政、边患问题逐渐显现,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起源。《明史》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2. 朱由检留下彻底的烂摊子
宦官党政、朝政混乱。因为朱常洛登基不足一月便因沉湎酒色、纵欲淫乐而亡,其长子朱由检即位,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传统王室教育,又爱好制作木器,被称“文盲天子”“木匠皇帝”。因厌恶朝政,朱由检便由魏忠贤代处公务,于是宦官当政。当时,朝堂上尚有大量正直官员,尤其是东林学院出身的党人为主的文官集团,但阉党逐渐掌握了内阁和六部,兼管东厂,屡行大狱,以东林六君子为代表的正直官员大量被贬或杀,又有大批官员自号“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投奔阉党,朝堂朝政乌烟瘴气;当时各地方为魏忠贤建立生祠,毫无廉耻,人称“九千岁”,天下人只知有九千岁,而不知有皇帝,几乎要到篡权夺位的地步。《明史 · 熹宗本纪》记载“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财政几近崩溃。明末财政连年赤子,至天启年间,每年土地赋税收入约1400万两白银,其中600万两由皇室开支,而光辽东每年开支达2000万两,后来持续增加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后期每年达到1500万两。足见明朝基本的财政体系已然崩溃,这里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十七世纪初全球气候适逢小冰河时期,连年天灾,瘟疫爆发,各地人口锐减;其次,王朝寄生虫太多,数百万朱氏家族占据各地巨大财富,而官僚地主掌握大量土地却又不缴纳税赋;再次,军屯制被破坏,兵饷全靠国库,以致兵饷时有拖欠,阵前哗变不少。《明史·流贼传》:“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内部起义遍地。天启年间,因为持续辽东作战,赋税不断增加,阉党的残酷手段,加上天灾不断,各地起义不断,不仅消耗王朝有限的精力,还截断了朝廷的财税命脉。1622年,山东徐鸿儒以白莲教名义发动起义,范围最大时达到五省,历经近一年被剿灭;1627年,陕北王二杀官起事,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最终明亡于此。
女真崛起,辽东退守。在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辽东逐渐失去对女真的战略和军事优势,开始转攻为守,随后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及其他地盘,使明朝在辽东仅剩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点,而后宁远之战中袁崇焕指挥部队取胜,不久努尔哈赤去世,辽东暂时平稳,但也没有足够进攻能力。
二、崇祯只是“正确地做事”1. 诛灭魏氏阉党
在天启帝去世、自己刚登基后,朱由检欲擒故纵,抓准时机,令魏忠贤自辞职务,贬去凤阳守陵,使其于途中自杀,而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随后平反冤狱,重新启用被阉党罢黜的官员。这使天下民心大振,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总需要革除前任弊病,并没有在此基础上重振朝纲。梁启超评论宦官说:"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斗筲,无足比数。”
2. 勤勉俭朴
明史记载,称朱由检“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相比神宗惰怠、光宗好色、熹宗无能,朱由检在位十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曾六次下罪己诏,在道德品行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若是在王朝中兴之时定会做出更大功绩,但逢乱世,若方向策略不对,也只是瞎忙。
3. 气节可嘉
有人说,“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辽东尽失、闯王围城之时,朱由检砍死劝降的大臣,在逼后妃自缢之后,于煤山自尽,时年33岁。其气节、勇气令后人钦佩、同情,但自己也有责任,不能全怪旁人。
朱由检遗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三、崇祯“未能做正确的事”1. 用人却又疑人
朱由检智除魏忠贤、剪除阉党势力后,大批启用东林党人,希望他们辅佐自己重振朝纲,廓清宇内。然而,朝堂党争已成旧习,原先一心为公、正直忠诚且能干的大批人才都被处死,剩余的要么是从阉党转投过来的骑墙派,要么是平庸无能之辈,上台之后成事不足,内斗有余,继续沿袭党争恶习,以保证自己的官位、利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一点没有。这种情况下,朱由检看到文官集团日渐膨胀,却整日勾心斗角,一方面不得不依靠他们处理基本政务,但不不愿放权和信任,据统计十七年更换内阁大学士50位,足见官员更换频率之繁;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与他们斗智斗勇,致使心力交瘁,看谁都是朋党,用而不信,什么事情也不能办成。北京城破之时,满朝文武无人上朝,待李自成进宫后纷纷投奔,无人为朱由检殓尸。
朱由检无奈之下,只好又开上历史倒车,提拔宦官为自己所用,如张彝宪任司礼太监、分管户部、工部;高起潜出任关宁军监军,太监李国辅、许进忠等分守紫荆关、宣府等地,但往往杀良冒功,贻误军机;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守城多是太监,最后有人开门迎降。据史书记载,有朝臣、御史进谏,朱由检说“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但事实证明这办法也于事无补。
2. 用兵却又摇摆
在面临农民起义军时,历朝多是剿抚兼用的策略,既能分化瓦解,甚至为己所用,又能减少军事支出,提高军事行动成功概率。对于各地农民军,朱由检时和时战,加上兵员、兵饷不足,即使有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等名将,仍然让农民军声势日增,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并建立大顺政权,崇祯十七年(1644)京师三大营投降,不久破城,同年张献忠攻占成都,称帝并建立大西政权。
《明史 · 流贼列传》论,“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朱由检登基后,后金皇太极也已继位,他改变以往部落体制,加强统治集权;体恤民力,发展农业生产,实现自足;两次攻打朝鲜,迫使其不对明朝称臣;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击败林丹汗,统一漠南蒙古。1636年,皇太极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并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战争。
松锦之战后,明朝在辽东仅剩宁远一城,同时多次从蒙古直接攻打明朝都城和直隶地区。朱由检起初重用主战派袁崇焕,而后数次军事行动均遭惨败,明军精锐在辽东被消耗一空,又中了反间计冤杀袁崇焕,朱由检也知道两面作战不利,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朝臣鉴于南宋教训,以与满人和谈为耻,始终在和战之间徘徊。
3. 赏罚太过分明
史书记载,朱由检“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对辽东战事,任用袁崇焕为蓟辽督师,信任他五年平辽的目标,结果接连失败,甚至直达京师,袁崇焕虽然急行军救援,但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却误中反间计,随后以与后金媾和之罪将其凌迟处死,致使辽东军备功亏一篑,副将祖大寿愤而投金。明史作者张廷玉说:"崇焕智虽疏,差有胆略,庄烈帝又以谗间诛之。"朱由检求治心切,重赏有之,重罚亦有之,且滥杀严重,十七年间诛杀总督7人、巡抚11人,致使能人志士不愿出仕,朝堂无人可用。
4. 求治却自乱阵脚
朱由检在历代皇帝中属资质平庸之辈,缺乏治国之谋,面对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既无良臣辅佐,又无整体策略,偏偏又志大才疏,频繁下罪己诏,然而却于事无补。 同时,性格迂腐,拘泥正统,明朝自迁都北京以来,南京始终保持着另一套朝廷班子,当时若听从周皇后迁都建议,并不是没有机会,从后来南明诸政权看还是有号召力的,至少可以分土而治, 但最终决定遵于组训,抵抗到底。明朝学者甚至说“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
结语:综合来看,崇祯是一位悲剧皇帝,正如史书所说,“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他于明亡之际即位,虽锐意进取,但因用人不当,用兵失误,加上性格缺陷,终难力挽狂澜,而以死谢罪天下。
马字组词有哪些词语?
【精选组词列表】:马徒、马球、马里、马颊、马领、马蓟、马蹄、马蜩、马枣、马麦、马刺、马墨、马夹、马冠、马溜、马头、马屁、马封、马尘、马扬、马刀、马鲛、马鬃、马仔、马褡、留马、六马、马缰、马将、马轭、马子、马法、马坎、马蛋、马殿、马队、马帚、马骑、马工、马陆、马蝉、马酮、马衣、马荔、马僮、马披、马可、马袋、马主、马趼、马调
知道为什么叫走马灯吗?
走马观花用灯
分别是怎样过元宵节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自西汉初年以来便成为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四大名著中历史背景最早的一本书是《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故事;而时间最晚的是《红楼梦》,书中虽云“无朝代可考”,但根据书中的官制及前朝人物或作品推测,朝代应该是非明非清、或明或清。因此,这四本书中的人物都该是过元宵节的。
一、《三国演义》这样过第二十三回,董承见曹操势大,感愤成疾,与名医吉平饮酒于元宵。大醉,和衣而卧,梦中杀掉了曹操。
乘今夜府中大宴,庆赏元宵,将府围住,突入杀之。这是第一个风俗:达官贵人的府中,元宵之夜会大排筵席。
第六十九回,曹操封魏王后,又有五个忠于汉室的臣子密谋起事,其中一个叫金祎的说:
正月十五日夜间,城中大张灯火,庆赏元宵。其后金祎又去见王必,说:
今值元宵令节,不可不放灯火以示太平气象。这是第二个风俗:元宵节时,要大放灯火。
第一百一十九回,钟会平蜀后,与姜维商议谋反,钟会定计。
来日元宵佳节,于故宫大张灯火,请诸将饮宴。如不从者尽杀之。是对一、二风俗的反复强调。
既然放灯,那就必然有人观灯。
西游记水浒都曾写到观灯。
二、《西游记》这样过本书已将元宵与上元混用。灭法国一难,孙悟空变成飞蛾,见城中家家门首都挂着灯笼。大圣曾经吐槽:
这人家过元宵哩?怎么挨排儿都点灯笼?这还是属于“大放灯火”的一种。
最浓墨重彩的一回在九十一回,这一回书目叫《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写的正是元宵节师徒观灯引发的一难。
据慈云寺老和尚说,金平府这样放灯:
正月十三的晚上试灯,一直放到正月十八九里,方才谢灯,一共五到六天。
唐僧师徒四人只知一路行走,从不曾有此雅兴,见众僧强留,难拂好意,只得住下。
到晚仅在城外看灯,已是金碧辉煌之景,扑面而至。
次日正是正月十五,唐僧请院主开塔门,了自己的扫塔之愿。
晚上正节,又去城里观灯。
灯的种类有:
花灯:雪花灯、梅花灯、绣屏灯、画屏灯、核桃灯、荷花灯;兽灯:青狮灯、白象灯、虾儿灯、鳖儿灯、羊儿灯、兔儿灯、鹰儿灯、凤儿灯、虎儿灯、马儿灯、仙鹤灯、白鹿灯、金鱼灯、长鲸灯、鳌山灯、走马灯……
灯映月,月照灯,竟夕不键,金吾不禁。
诚所谓盛世繁华,使人如游洛阳伽蓝。
金灯桥上,有三盏水缸来大的金灯,里面是酥合香油,每缸有油五百斤,价值四万八千两银子。
离此不远,有个青龙山玄英洞,洞中有三个犀牛成精,自幼爱食酥合香油,每年正月半,就假装佛像,到金平府收油。适见唐僧,认得是圣僧之身,便一起掳走不题。
三、《水浒传》这样过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
元宵节近,清风寨镇上居民所商量者,仍然是放灯一事。
这回也是一盏大灯,不在金平府金灯之下:
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有花市,就必然会有杂耍游艺。小鳌山扎成后,“土地大王庙内,逞赛诸般社火”,社火,便是游艺节目。
市镇之上,家家门前都扎起灯棚,悬灯点火。真是天上人间。
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
大名府年例,依然是在元宵节大张灯火,梁山军马打算里应外合,攻取大名府。
一听放灯,诸路买卖商贩,依然都来赶趁。
此时豪富之家,已有攀比之心,他们为了赛花灯,竟然上远近两三百里地去买,由此形成了一个生意产业,有客商听说此事,每年此时,都把扎好的灯拿到城里叫卖。而且他们不止卖灯,还兼卖名人字画并奇异古董之物。
城中又是一番景象,非清风寨小地方所能比拟。分为几处,搭起大花灯:
留守司州桥边掿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却州桥河边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回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着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城中各处宫观寺院佛殿法堂中,各设灯火,庆赏丰年。大宋商业发达,居历朝之冠,只看元宵赛花灯的繁华景象,的确是盛世图景。
然而就在这样物阜民丰、人民喜乐之际,梁山好汉攻破了大名府,杀得尸山血海,卢俊义也借此杀掉了奸夫淫妇,铁心入了梁山。
《水浒传》中还有一场重头戏是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也是上元佳节之事。
汴京是天子脚下,为了元宵放灯手笔更大,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花灯制作周期更长。宋江说“自冬至后,便造起灯,至今才完”,要知道从冬至到元宵,一般都有接近两个月时间。
二是管理更规范。宋江等人看灯,夹在社火队里,遍玩三街六市,感到夜暖风和。此时各买卖行井然有序,游人虽多,而大道畅通,不然宋江等哪能看得如此之快。
风月之地自也会凑此热闹招揽生意,比如李师师的门首便写着:歌舞神仙女,风流花月魁。
三是规模更庞大。天子脚下,万国辐辏,庆贺元宵的人不知其数。
如此美景,李逵不过焚琴煮鹤之辈,哪能欣赏。他见宋江柴进和美人吃酒,自己和戴宗只能看门便心里有气,便打翻杨太尉,杀得东京城里人仰马翻。
四、《红楼梦》里这样过甄士隐虽然悟透好了,但家破财散、抛妻弃子也真的凄惨。他本来生活优渥,遇到那一僧一道之后,却被断定了“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元春归省,为我们展现了真正尊贵的人如何过元宵。
从正月初起八,宫中就有太监出来打前站: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许多大小太监,各处关防,遮挡围膜,并指示贾府人员种种仪式。工部官员和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贾赦亲自督率匠人,扎花灯,缚烟火。这些一直准备到了正月十四,才停当。
十五日一早,贾府众人有爵位者,穿上品服。
园内各处,金银焕彩,珠宝争辉。贾赦在西街门外远远等着,贾母在荣府大门外等着。街头巷口,都用围布挡得严严实实,不使闲人观瞻。
先来一个太监。过了不久,又来了十来个太监,大家才知道元妃来了。
经过漫长的等待,元春终究是回来了。
元春此时是宫中贵妃,随口一言,便如金口玉言。她看了宝玉“蓼汀花溆”的题额,稍微点评了一句,便有侍座太监飞报给贾政,然后急忙着人移换。
一番眼花缭乱的繁文缛节,先叙国礼,次叙家礼。与生父只能隔帘问安,且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参见。
然后游幸,灯光火树之中,诸般罗列非常。大开筵宴,为园林赐名、面试诗才,听戏,赏赐等事。
这便是贾府的元宵,丝毫见不到佳节欢庆的气氛,有的只是沉闷的空气、勉强的迎合、繁琐的礼仪和压抑的亲情。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元宵开夜宴。
贾母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
虽然热闹非常,但也只是饮宴、放灯、听戏的常规流程罢了。
三国中的元宵,不过一笔带过,对于花灯、饮宴并无直接描写,这是由故事情节推进太快决定的。从黄巾起义,至三国一统,100多年的历史浓缩在60多万字之中,人物群像多达1200余人,自不会将笔墨枉费在等闲之事上。
西游中的元宵,想来,《洛阳伽蓝记》中的元宵也不过如此。虽然有犀牛精偷取香油,但总的说来,金平府官民是幸福的,慈云寺的僧人也是和善的。我喜欢这种状态。
水浒中的元宵,论其繁华,比之西游中描摹犹有过之。然而这种繁华既是迷人的,也是危险的,因为你不知道那些自诩英雄、身藏利刃的梁山好汉会在何时、从什么地方钻出来给你一刀或一板斧剁翻。这样的元宵,随时会有丧命之忧,不看也罢。
红楼中的元宵,是一个不真实的迷梦,一梦醒来,明明梦中是如此温柔缱绻,但却丝毫不值得人留恋。这样的元宵是小资的,是繁琐的,是高高在上的,也是摒弃众生的。
最好的元夕是欧阳修笔下的《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是辛弃疾笔下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完————
文/王事情
率意谈噱,靡所不包。主攻南北朝历史、武侠中的历史及神话历史,认真的扯淡,认真的考证。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