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农业第一次绿色革命,印度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目的和措施

2023-06-25 05:30:03 92阅读

60年代农业第一次绿色革命,印度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目的和措施?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良种农药及水利建设为主要措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回答这样的问题要实话实说,不能编造,因为现在65岁以上的人都记得。糊弄年轻人还行,他们没经过。信口开河的话,老年人会不愿意听的。

60年代农业第一次绿色革命,印度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目的和措施

咱就从60年代、70年代、及80年代至今说起吧。60年代真的受苦受罪不幸福;70年代已基本不很受苦了,生活上能吃饱饭,只是生活质量高低的问题了;80年代后可以说已算幸福生活了。现在更是幸福的生活。

一、50、60年代受苦受穷,也情有可原,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中国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的开始时期,各种困难多多。加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抗美援朝,及60年代苏联“老大哥”和我国关系紧张,撤走专家、逼要外债等。整个国家经济形势是非常困难的。

那时,农村农业经营模式,也算集体经营吧,农业合作化,即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等模式。那时,工农各方面都还比较落后,农业生产上也没有像样的生产工具,农事活动上的工具多是土生土长的自产的楼犁锄䎬,生产条件、水利条件低下,更没有化肥农药除草剂之类。粮食产量可想而知,农民生活根本没有保障。尤其是最受罪的是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草根树皮都啃光,真把人饿晕,甚至饿死。想起来使人难过。

二、60年代末到70年代,随着国家工业,农业各行业的不断建设发展,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农村农业逐步实现了电力化,由农业合作化转变升级为人民公社(乡镇)、以村为单位的生产大队,下分生产小队或小组。农田建设及农事活动上,已有了电动机、水泵等小型机械设备。生产队经营好的已开始少量使用化肥农药了。但粮食产量还上不去,由于是大集体生产劳动方式吧,也可能人的觉悟不同,人的积极性,生产效率,打得粮食除按任务完成国家征购外,社员再按人口和工分分配,总是那么回事,没有新的突破。挨饿的现象倒是不存在了,粗粮为主,能吃饱饭。尽管是多劳多得,工分制的分配方法,孩子们多,劳动力少的家庭,不过每年欠生产队的账,也不至于挨饿。人家劳动力多的,每年还可以年终分得百二八十元钱的。

三、80年代改革开放,取消了生产队模式。先是以联户分成生产小组,时间不长随后又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分田到户。

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机械化已初步应用于农业,农户有以家庭个人购置小型农机具,化肥农药已普及使用,加上农民历史以来有了自己当家做主耕种的土地,心理心情、干劲上都非常走心,粮食产量有了飞跃性的增长,由原来生产队时的亩产30~400斤,一举增产到800斤以上,甚至超千斤。因此当时,有一种说法,农民富裕了,腰包鼓了等。

随后的几年里,粮食稳产高产,农业生产上全部实现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人们经历着从来未有的幸福体验。

尔后90年代及2000年代,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农民已不用再交公粮,且国家开始对种地给予了种粮补贴。这是历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新的伟大创举。农民真的从心底感恩党和国家,咱们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出台了扶持农业、惠民利民的好政策措施达56项至多。农民有了医保、社保,农村的贫困群体都有补贴照顾。

目前的土地流转措施,解决了农民因地亩数不足,有限的种地收入仅能保证了温饱,难以应对高消费现代生活。土地流转后,农民可以选择打工创业,或从事其它事业来增加家庭收入。新时代的农民真得很幸福。

印度农业生产现状?

印度的农业生产现状还比较落后。

印度农业现代化,之所以遥遥无期,其原因有四个:

<一>,首先要说明一点,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环境,确实不如我国,印度不太可能靠兴修水利,去振兴印度农业:

1,我国农业区大都处于雨热同期的气候带,十分利于农业耕作。

印度处于热带季风带,全年分为旱季和雨季。印度旱季雨水稀少、气温偏高,不太利于农作物生长;印度雨季降水量大,降水过于集中,不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且还容易造成耕地肥力过快丧失。

印度最好的耕种季节也只是在雨季末期与旱季初期!印度的农业气象条件比不上我国,所以尽管印度的可耕地比我国多一些,但是印度粮食产量却远低于我国!这一点,自古如此,至今仍未改变!

2,我国水系分散而发达,黄河丶淮河丶长江丶珠江丶东北水系,分布均匀,十分利于我国兴修水利丶发展农业!

印度的水系分布不均,印度水系过于偏北,而且雨季降水过于集中,印度无法象我国这样通过兴修水利,去促进全国的农业发展!

<二>,印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印度耕地牵扯到印度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这也是印度推行农业现代化的巨大障碍之一!

<三>,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工业现代化,而且还得有一个健全的工业体系作为支撑。

印度没有完全实现工业现代化,印度也没有健全的工业体系。也就是说,印度工业无法反哺农业,印度的工业体系无法为印度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一定是工业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印度显然不具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

<四>,农业发展需要市场推动力,印度显然不能为其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市场推动力。

1,印度市场相对封闭,因此很多国家根据对等原则,也不对印度产品敞开市场。这对印度农产品出口,极为不利,而且这反过来还会阻碍印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努力!

2,印度虽然有近十四亿人口,但是却无法为印度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市场推动力。

①,印度穷人太多,穷人的消费能力有限。

②,天气热的地区,人均食品消费量偏小。

例如某一个人,他在寒冷冬天的食品消耗量,就会要远高于酷暑之时!同理,热带地区的人均食品消耗量,也会远低于温带与寒带地区的人均食品消耗量!

综上可知,印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受到了自然环境丶土地制度、市场、工业能力的四重阻碍,印度农业现代化确实遥遥无期!

袁隆平到底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多大贡献?

每次说起袁老每次我都带着崇敬的心情,所以时常关注他的消息,前日看到他研究的“湘两优900”单亩获产1203公斤的消息后发了篇消息庆贺,但随之就有质疑的评论,当然不是质疑消息是否真假,而是质疑是否在刻意炒作、质疑他的这些研究是不是没有实际作用,不得不说令人心寒。在这里我想问抱有质疑的人:

袁老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科学家,虽身为院士但坚持在三农一线,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高产杂交水稻的高产理论和成果,填补了世界粮食领域的空白,今年袁老他刚刚度过了88岁的生日,88岁你想过了吗?可能龄同你的爷爷或是太爷爷,谁还不享天年之乐?这一点不值得你敬佩吗?

诚然国人到世人解决温饱不能说全是袁老的功劳,但你明知道八十年代杂交稻才四、五百万亩,亩产300-400斤,也知道后来进行推广现在发展成二亿亩,最开始亩产800斤,现在最差的也有一千几百斤,你能认真了解了以后再评论、质疑吗?美国曾以重金聘请他,是因为什么?不就是看中他的技术吗?美国人、中国人、全世界人眼睛都瞎了吗?美国重金聘请他坚决地回绝了,这也能成为你这种小人的质疑的托词,说什么不缺钱、不差钱,诚然对这样的国宝级大功臣,国家给其提供物质或生活上的奖励和支持,你觉得嫉妒了?难道这不正印验了灵魂深处的闪光的格言?这正是有爱国精神的高度再现。他的贡献,他的精神,他权力更有资格获得种桂冠和荣誉。

对于一个88岁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中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和世界上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不但是中国人的骄傲,还是全世界的骄傲。对于这样一个国宝级人物给什么待遇都不为过,应当为全世界人民所敬拜。

借着这个问答渔家老李诚心地对那些黑粉们说:多些正能量、收起些质疑、等你有一天超过了袁老你再发表你的意见。

关于绿历史?

第一次绿色革命

第一次绿色革命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