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夫人,竹妃和竹夫人那个更好
竹夫人,竹妃和竹夫人那个更好?
如果你想写小说的话,我觉得竹妃更好,有一种竹子刚好叫湘妃竹,这样既用典故,而且更有灵气
你觉得林黛玉最后的结局是否比宝钗和湘云的结局好呢?
有时候死了确实比活着更幸运。《红楼梦》中,钗黛云三钗最是璀璨,也最令人喜欢。根据判词和曲子以及前八十回线索暗示,林黛玉八十回后最先死去,薛宝钗和史湘云却飘零凄楚,未能善始善终。不能不说令人遗憾。
(一)
八十回时,《红楼梦》的节奏陡然加快。按照《红楼梦》一贯对比写法,甄士隐中秋节后失去女儿闹得家破人亡。贾家中秋节后,也开始失去女儿,贾迎春首先遭难,贾家处在崩溃边缘。贾母大寿当天,众位姑娘出来面见众多诰命,难免会被青眼相中。抛开史湘云和薛宝琴有婆家,探春南安太妃看重,之后远嫁已成共识。林黛玉和薛宝钗有人看中么?我认为林黛玉一定有,并直接导致了林黛玉的死亡。
贾母生日宴姑娘们出来绝不仅仅出于礼貌,南安太妃等要看姑娘们就是为了相看的。林黛玉出场被看重,十有八九。我坚持认为“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表明林黛玉被一个腰围玉带者所扰,最后泪尽而亡。对于林黛玉来说,她今生还泪贾宝玉,本不是完成个人姻缘,是以外人求聘,断不能容忍。可外力又绝不是她所能抗拒,忧急如焚之下,泪尽而亡,符合林黛玉的人物设定。也符合“质本洁来环还洁去”的志向!一个洁字也为黛玉今生注脚!
(二)
林黛玉死于清白,泪尽而亡,也算求仁得仁。薛宝钗和史湘云就没如此幸运。根据“杏子阴假凤泣虚凰”的设定,林黛玉死后,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可随后贾宝玉离家出走,薛宝钗无儿无女,孤零零存活于世,按照脂砚斋批语,应该是蒋玉菡袭人夫妻奉养了薛宝钗。而薛宝钗的后半生,在贾母带着刘姥姥到她房中已经有所描绘: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薛宝钗房中摆设不符合姑娘家闺房标准。贾母也说不吉利。我曾说过,蘅芜苑前后两批人到过,一个是贾政在没住人时提过“无味”“有趣”,这是薛宝钗的前半生,一个就是贾母见到的空旷比李纨的寡妇居所还素净的薛宝钗居所。此为薛宝钗后半生。至于元宵节的灯谜,无论“更香”也好,“竹夫人”也罢都是孤零零一个人的意思。所以很多人持有薛宝钗嫁给贾雨村是臆想,根本不可能。而判词“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如“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一般,指一种形态,薛宝钗孤零零被冷冰冰如雪一般环境包围,孤独终老。
(三)
林黛玉死,薛宝钗孤独终老,史湘云就颠沛流离的多。现在共识是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不说卫若兰前八十回只有名字出场,还和史湘云没有一点关系。就算脂砚斋批语说卫若兰所配金麒麟是湘云捡到那只,也不能说二人就结合一起。史湘云和卫若兰是脂砚斋给后人留下的最大一个误导。
我认为史湘云的丈夫不是卫若兰,而是冯紫英。原因是史湘云的判词【乐中悲】出现在冯紫英请客时众人所做酒令中,“女儿喜,女儿乐,女儿悲,女儿愁”,正合【乐中悲】氛围。宝玉等人酒令都有指示终身之意。唯独冯紫英,完全无考,这不符合曹雪芹的写作意图。
史湘云讲阴阳一节叫“金麒麟伏白首双星”。麒麟除了暗示姻缘,还有麒麟送子之意。双星什么意思?我认为是双子星,也就是双胞胎。冯紫英酒令第一句就是:女儿喜,头胎生了双生子。第二句: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活脱脱史湘云淘气模样。从酒令看,冯紫英与妻子感情非常好。各种呵护,完全对应史湘云的“厮配的才貌仙郎”。以及引用《高唐赋》的意思。而一朝“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也可以对应上“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史湘云和冯紫英有如此多线索指向,与卫若兰毫无关系判若云泥。卫若兰不过是红学家想当然耳!
史湘云经历了夫妻和美的生活,与冯紫英的酒令可以毫无差异的对应,加之【乐中悲】,双生子和麒麟双星,这些都不是卫若兰具备的。
史湘云难得和美不想乐极生悲,一朝逆转,冯家出了事家破人亡。“儿夫染病在垂危”正是史湘云“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写照,而丈夫病倒在床,垂垂待死,与冯紫英酒令收尾:“鸡声茅店月”的凄凉景象,史湘云何以自处?她靠什么救丈夫和儿子?学者考据史湘云最后沦为船妓与否我们不说,一句“寒塘渡鹤影”,史湘云的下场为三钗最悲切是一定的。
注:如果有人求聘林黛玉,林黛玉却突然在贾家死了?算洁么?会不会风言风语?那林黛玉死在哪里?本人一直思考,不得答案!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感恩夫人诗词?
1
[宋]
文天祥
《满江红 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有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满江红 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忆太夫人》
三生命孤苦,万里路酸辛。
屡险不一险,无身复有身。
2
[宋]
宋祁
《春帖子词·夫人阁十首》
雪罢云初暖,天和日便迟。
玉楼新燕子,禖下记来时。
《春帖子词·夫人阁十首》
春从何处生,先觉满瑶京。
冰解鱼鳞散,云飞鹤态成。
《春帖子词·夫人阁十首》
春天丽春旭,春酒献春盃。
树待珊瑚斗,花须羯鼓催。
3
[宋]
潜放
《庆江检详太夫人》
盛事于今苏老泉,郡侯端的是坡仙。
棣华咫尺龙颜近,竞诧皆出孟母贤。
《庆江检详太夫人》
见说团栾醉寿觥,椒盘长近岁峥嵘。
今年腊里欣逢闰,直待春回却举行。
《庆江检详太夫人》
笑著斑襕学乳儿,民情物意总相宜。
嬉嬉同在春风里,父样尊严母样慈。
4
[宋]
苏轼
《和苏州太守王规甫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
不觉朱幡辗后尘,争看绣幰锦缠轮。
洛滨侍従三人贵,京兆平反一笑春。
展开全文
《虢国夫人夜游图》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展开全文
《和苏州太守王规甫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
不觉朱幡辗后尘,争看绣幰锦缠轮。
洛滨侍従三人贵,京兆平反一笑春。
5
[宋]
黄庭坚
《赵子充示竹夫人诗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
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
公自有人同枕箪,肌肤冰雪助清凉。
《赵子充示竹夫人诗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
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
公自有人同枕箪,肌肤冰雪助清凉。
《赵子充示竹夫人诗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
穠李四弦风拂席,昭华三弄月侵床。
我无红袖堪娱夜,正要青奴一味凉。
6
[宋]
李覯
《戚夫人》
百子池头一曲春,君恩和泪落埃尘。
当时应恨秦皇帝,不杀南山皓首人。
7
[宋]
王珪
《端午内中帖子词·夫人阁》
金缕黄龙扇,兰芽翠釜汤。
君王回浴殿,步辇正生香。
《端午内中帖子词·夫人阁》
绕臂双绦脱,红纱昼梦惊。
连吹紫云曲,不及晚妆成。
《端午内中帖子词·夫人阁》
绿艾初垂户,青菰已剑觞。
人归宫殿午,偏觉昼阴长。
8
[宋]
王之望
《挽林给事中母柳夫人词三首》
联德成偕老,和鸣六十春。
休声传孝妇,余庆产名臣。
《挽林给事中母柳夫人词三首》
作配归华族,生贤瑞国朝。
升堂拜王导,窥牖识房乔。
《挽林给事中母柳夫人词三首》
方喜门施戟,俄惊容奠刍。
孤鸾空对影,老凤独将雏。
九州夫人杨幂播出时间?
杨幂、陈伟霆主演的电视剧《斛珠夫人》将于11月13日起,每天19:30在北京卫视播出2集。官方微博配文称:“藏一段情,守一颗心,却怎料世事无常,人事易分。”
据悉,《斛珠夫人》改编自萧如瑟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九州大陆上的大徵王朝朝堂与后宫当中,帝旭、权臣方诸和奇女子海市三人,面对纷繁复杂的权力斗争,坚定守护和平的故事。该剧已于11月10日起在腾讯视频全网独播。
又冷又硬的玉枕瓷枕?
瓷枕最早出现在隋朝时期,发展武唐代,流行于宋代。最早的时候是陪葬的冥器来使用的。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最早的枕具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而保存至今的大多数为比枕。
而现存的最著名的瓷枕就是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触感滑腻,婴儿生动形象,憨态可掬。
在古代也有很多关于玉枕的香艳故事,比如高阳公主和辩机私会,就自己带着玉枕。后来也是因为玉枕被盗才被揭穿这段隐密之事,引的李世民大发雷霆,下令腰斩了辨机和尚。高阳公主这也算是名副其实的自荐枕席了,私会还自带枕头的,这也是头一个了。
古人认为瓷枕具有清心明目的功效,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是瓷枕清凉。在提到瓷枕的时候,很多都会联系到消暑的作用。宋朝张耒作诗酬谢朋友赠瓷枕的诗句
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在苏轼的词中也有提到:“玉枕冰寒消暑气。碧簟纱橱,向午朦胧睡。”可见瓷枕最大的优点就是消暑。所以冷并非是瓷枕的缺点,而是它的优点。在没有空调的古代,汗渍黏在枕头上,如果是柔软的枕头则会是一种黏糊的感觉,怎么也不会出现“粉匀香汗湿,髻压翠云偏”的香艳感觉。
而硬则是它的另一个用途,古人有时候会有小憩,但是发髻并不会拆开,因为有时候古人的发髻打理颇费功夫,所以瓷枕的硬则有助于保持其发型不乱。在古诗中也有提到,有一种特别的情趣。
五代魏承班的《诉衷情》
春深花小楼台,风飘锦绣开。新睡觉,步香阶,山枕印红腮。乱坠金钗,语檀偎。临行执手重重属,几千回。写出了女子在瓷枕的映射下显得愈加妩媚动人,还有人觉得金钗和瓷枕的撞击声别有一番情趣。
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著枕函声。南宋诗人周紫芝写到
粉汗湿吴綾,玉钗敲枕棱。都描述了玉枕和金钗的声响动听悦耳,引人遐想。如果是柔软的枕头,头戴金钗反而不方便,更别说撞击声了。
而且古人很喜欢在枕中放入一些私密的东西,有些人会放些贵重的东西,有突发状况时可以很快带走,毕竟古代木质结构的房屋,火灾还是时常发生的,否则古人怎么把放火和杀人的罪名等同。当然也有一些人比较有情调,会在枕中放入喜爱的书籍,被称为枕中书:“以丹书帛,置于枕中,以为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