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是什么意思,魏晋清谈都谈些什么
札记是什么意思,魏晋清谈都谈些什么?
亦文亦物:“老庄算老几?”、“说长兼道短”,才是魏晋“清谈”真相!
(感谢邀请,本文约960字,阅读用时4分钟)
魏晋流行的“清谈”到底在谈些什么鬼东西?其实无外乎2种内容:
1、第一是玄学,第二是八卦。
玄学,主要围绕“三玄”经典展开(老子、庄子、周易),魏晋的士大夫文化水平都高,老想着把道家和儒家、佛家综合在一起解释,非人为打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可,操了不少的“闲心”,他们清谈玄学就经常围绕“到底天地万物是有为本还是无为本”这类的哲学观点展开,很虚无的,绝对高冷范。
品评,当然不是对自己,也不是对方,而是别人,就是第三者。魏晋之前的汉代,人才的选拔不像后来的科举制、考试,量才录用,而是看你的出身、你的气度、你的人品、你的言行举止等等,因此就需要有乡里的共议。
后来,这制度被废除,但是习惯还是被务虚的保留了下来。说白了:你自己觉得行不行,还的赢得小圈子里的人认可,门阀士族之间相互评论,就是今天的微博互粉、创业站台,就是相互捧场的事,你好我好大家好。
举个例子,诸葛亮家里是兄弟三人,但却偏偏各为其主,三兄弟在这些好基友评论家圈子里面就形成了“龙、虎、狗”的名声,当时都名流们都认为“蜀汉得龙,东吴得虎,曹魏得狗”,这一结论后来还被写入了《世说新语 品藻》中,永世流传。
2、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怎么谈?
清谈,就是闲聊、辩论,可以是一个人、两个人或多人,都可以。但是不管有多少人,清谈一般分为两方,一方是正方,也叫“主”,出题,自己论证,这个过程就称之为“通”;而反方也不闲着,通常为“客”,他们负责辩解,尽力找到对方话语中的漏洞攻击,这叫“难”。、
著名的近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对这种仅仅流行与上流社会的“哲学辩论”有个精辟的评价:
清谈的艺术在于将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思想、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词句表达出来,所以它是很有讲究的,只能在智力水平相当高的朋友之间进行,被人认为是一种最精妙的智力活动。
在当时,魏晋人风流侃侃、潇洒才情,就尽数体现在这些对话之中。
清谈分的很细致,讲的人创作能力强,就有风流之美;长得帅,就有仪容之美;善于朗诵,语音清朗,即使言辞、声律之美,简直就是把谈话升华成了高级的哲学艺术表演,也正以为这个原因,当时最精华的文学作品多半出自清谈,《世说新语》就可以佐证。
关注【亦文亦物】,个人自驾实地考察古迹,看更多山西顶级国宝文物
起点里程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路程。
“里”,读音为lǐ,最早见于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里”的基本含义为衣服的里层,如里衣、里外;引申含义为街巷,如里弄。
在日常使用中,“里”也常做动词,表示居住,如里舍。
“里”,初见于金文时代,由“田”“士”构成,本义是“人所生活的地方”。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里”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一时意气的同义词?
同义词:意气用事,
汉语成语,拼音是yì qì yòng shì,意思是指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成语出处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三·宋史各传回护处·韩世忠》:“世忠固一代名将,然少年时意气用事,亦多有可议者。”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宾语;指容易冲动
什么叫起讫点?
起讫点调查,又称OD(Origin-Destination)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交通的源和流,以及交通源流的发生规律,对人,车,货的移动,从出发到终止过程的全面情况,以及有关的人,车,货的基本情况所进行的调查. 起讫点调查是道路交通规划研究过程中最基础的调查,其结果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分析诊断,交通需求预测有重要的影响,在道路交通规划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般分为人的出行OD调查,机动车出行OD调查和货流出行OD调查三大类内容.
读书笔记怎么做?
以前我总认为,读了书总要记下点什么才不会白读,但是因为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不对,我从来没有坚持写完一本书的读书笔记。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跟我相似的问题:
1、 总觉得读完一本书就得先把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写完,才能看下一本,导致在一本书上耗费了太多时间
2、 想要摘抄的内容太多,抄完喜欢的句子太耗时,还没全部写完就放弃了,专门买来记笔记的本子也闲置了。并且这个过程会给自己带来“我总是三分钟热度”的心理负担。
直到我了解了写读书笔记的正确方式才明白,原来不是我没办法坚持记笔记,而是错误的写读书笔记方式本身就很难坚持。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阅读的过程中,脑子里不断产生许多想法和点子,一旦合上书,那种感觉就变淡了,过一阵子,连当初阅读时的感受都记不起来。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写读书笔记,就不会被这个问题困扰。
在我看来,写读书笔记有以下3个好处:1、 写读书笔记帮助我们把一本书的内容扎扎实实地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帮助我们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 读书笔记是巨大的素材库和创意来源。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创作者来说,要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就需要大量的素材做支撑。每一本书的出版,都集结了作者无数的思考、研究和论证,将这些新的观点、思想整理下来,作为我们创作的素材,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
3、 读书笔记记录下了我们每一次的思考,让我们思想层面的成长跃然纸上。
要想让读书笔记发挥出这些效用,需要好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这里我会结合我所学到的记笔记方式和自己在实践中做出的调整,提出建议:
1、 在阅读的过程中为记笔记做准备
为了避免读完全书后找不到那些想记录下来的句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就需要做记号。
我的做法是拿一支笔把让我产生共鸣的句子划下来,如果在阅读的瞬间激发了我的思考,那么我会在旁边把想法简单写下来。因为我知道,如果这一秒我没有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那么翻到下一页的时候,这些想法就像沸水里的气泡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如果觉得书里的某项研究或者某句话可以作为一个素材,那么我会在划下句子的同时,把书页折一个角。有时候段落太长可以划关键词,等到写笔记的时候,把这些关键词整理出来,就是一个个清晰的观点。
2、 回顾折角的页面,选择让自己“心动”的句子
回顾那些等待被摘抄的句子,你会发现有些句子放到第二次读的时候,已经没法使你产生太大的感觉了,这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句子删掉,把折角翻回去。等到确认过所有内容,就可以准备下一步——把要摘抄的内容写在笔记上了。
需要注意的是,“读书笔记”是自己和书的对话,所以只需要关注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内容,能够引起共鸣的内容。如果客观上觉得某个句子很重要,但并没有令自己“心动”的话,那就不是一句值得摘抄的内容。
摘抄的时候要多关注那些让你感觉“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关注那些与你的习惯性做法相悖的观点和经验,才能真正利用书达到修正、完善自我的效果。
3、 用摘抄➕评论的方式激发原创思考
第一点中,在引发自己思考的句子下方写下自己的观点,就是摘抄➕评论的方法。只不过,为了不打断阅读,可以简单扼要地写,或者记一些关键词。到了真正写读书笔记这一步时,就要把原句和自己的感想都记录下来。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写上6位数的日期,比如190830。每写一行字就空出一行,段与段之间空两行,便于日后重读时写上新的感悟和更正修改。
第二步就是写下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和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谢(评论)。
当你写下一个粗糙的想法或评论,你会不自觉地把细枝末节补充完整,把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表达清楚,不断地完善,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真实的想法是这样啊!让想法不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记,而是可以输出,可以落到实处的知识。
4、 经常重读读书笔记
你会发现,以前读不懂的地方,现在可以理解了。对于同一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角度去看待。
如果你对某一个话题有困扰,还可以选出几本同一主题的书,通过阅读、写笔记,整理出每本书对于某个问题的观点,互相推敲论证,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
当我们翻看半年、一年、甚至三五年前的笔记时就会发现,原来对于一些问题,自己原来是这样看待的,现在随着阅历更加丰富,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这些记录在案的,就是我们思想成熟的轨迹。
阅读也好,写笔记也好,我们并不是为了记住哪一本书里讲了什么内容,而是为了更进一步地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他们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应对。
有些人说,好像读了很多书,也没见自己有特别大的改变。事实是,改变是需要积累的,而我们的积累需要以可见的形式不断地提醒、塑造我们才会引起真正的质变,而阅读、写笔记就是我们的可选项中门槛最低,回报最高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