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冬至节重阳节的由来

2023-06-23 10:00:05 83阅读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冬至节重阳节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重阳节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冬至节重阳节的由来

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阅读理解?

选文主要写的重阳节的起源以及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我对重阳节的认识,起自于念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教我们读唐代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初步知道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后来,我又读过了毛主席的诗词《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重阳节的了解: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我再到后来,自已唯一的女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重阳节这天出生,所以,我对九月九更是异常熟悉,铭记于心了:

九为阳数,汉语中的第一大数,与久同音,喻意阳气旺盛,天长地久!九是吉利之数,两九重合,人寿年丰!自古以来,人们过重阳节都要有爬山登高,远晀山河。遍插茱萸,观赏菊花,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的庆祝仪式。先让老人吃糕,先敬老人酒的规矩也在其中包含!

为了宏扬中华优良的传统,延续中华民族敬老的美德,我国在一九八九年规定,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老人节!到2012年又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重阳敬老,意义非凡!它为整个社会树立起了爱老,尊老,助老的新风尚!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一丝新亮色!为世界做出了好榜样!让中国现有的2.3亿多老人感到国家的关心,社会的关爱!从而产生晚年幸福的上升指数,使广大老人活得开心快乐!

夕阳西下近黄昏,九九登高添寿程。重阳节日有关爱,敬老就是中华人!

古诗九日是重阳节吗?

重阳节和九的关系: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易经》中将“九”定位“阳数”,所以叫重阳。因为日期和月份都是九,所以又叫它重九。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个非常吉祥的日子,便开始有了在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祈福、观赏菊花、佩戴珠玉、祭祖、以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后来又添加了敬老等内容。

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的时候,为了感谢天地的恩赐,便选择九九重阳这个吉日来祭拜天地、祭老祖宗。这便是最早重阳节的来历,它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并衍生出来,最后成了我们国家一个重要的节日。

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吗?

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古时候人们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有祭天帝、祭祖的活动。在远古时期,古人择九九重阳吉日作为一种祭祀活动。在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赏菊、佩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例如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都体现了古人重阳节的时候登高、赏菊、佩茱萸的传统习俗。

流传至今,重阳节的风俗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重阳之日陪老人登高,赏赏菊,感恩老人。重阳佳节之际,多多回家看看老人,陪伴一下老人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