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的故事,最凶残的人是谁
鸡鸣狗盗的故事,最凶残的人是谁?
谢谢邀请!
《水浒传》里最狠的(排名不分先后):
(1)蹴鞠(足球)最狠的:高俅
只因为踢得一脚好球,高俅就得到了端王(宋徽宗)的赏识,从此发迹了!
(2)武功最狠的:卢俊义。
按原著小说的描述,卢俊义号称“棍棒天下无双”,在梁山上坐第二把交椅。回来,卢俊义被高俅、蔡京等一伙人毒死了。
(3)相扑最狠的:燕青
燕青在《水浒传》里相扑术天下第一,曾经用相扑术打败了“擎天柱”任原。
(4)法术最狠的:公孙胜。
公孙胜在梁山坐第四把交椅,早先曾经追随晁盖智取过生辰纲,公孙胜是整部《水浒传》小说当中法术最厉害的人!
(5)报仇杀人最狠的:武松。
仅仅是在“血溅鸳鸯楼”当中,武松就一口气杀了张都监府里的数十条人命了!就连金圣叹也点评说武松杀人太多!
(6)医术最狠(高)的:安道全。
安道全曾经救过宋江的性命。后来安道全被留在皇宫之后,不少梁山好汉就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身亡了。
(7)遗留是非最狠(多)的:刻有“史文恭”名字的毒箭。
此毒箭一是射杀了晁盖;二是留下了诸多的疑点是非。其中,尤其以“晁盖是宋江害死的”论调最多也最热了。
(8)颜值最狠(高)的:女性:李师师;男性:吕方和郭盛。
李师师是东京城里的名妓,据说还是宋徽宗的相好;而吕方和郭盛则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据说这哥儿俩的颜值都可以,当三军仪仗队的队长了。
(9)模仿写字最狠(厉害)的:萧让
萧让曾经模仿过蔡京的字体,企图以假乱真来搭救宋江的性命,结果还是露馅了。
(10)上阵杀人最狠的:李逵
李逵往往一上阵,总是抡圆了板斧朝着人多处排头砍去……
王安石这段读〈孟尝君传〉中的话是大概是什么意思?
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是:)~
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补充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他与当时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都以“好养士”出名,称为“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士云集了。但是,王安石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士”必须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是根本不配“士”这个高贵称号的。孟尝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赖“鸡鸣狗盗”之力而灰溜溜地从秦国逃归齐国呢?被世人赞为“孟尝君能得士”的例证“鸡鸣狗盗”故事,正是孟尝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证。因此,孟尝君只不过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耳”。王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一反“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数语,曲尽其妙,淡淡几笔,气势纵横,细细玩味,有很丰富的政治内容。
《读〈孟尝君传〉》作为一篇翻案性的论说文,并没有冗长的引证,长篇的议论,仅用四句话88个字,就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为一立,开门见山提出议论的中心问题,即孟尝君能不能得士?“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为一批,陡然一转,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提出了作者对孟尝君的评价,即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实在批得精巧,批得有力。“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为一驳,驳“孟尝君能得士”,驳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紧扣主旨,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证明,孟尝君是不能得士的。“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为一断,断“士以故归之”,断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批,一驳,一断,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
作者认为孟尝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孟尝君是个什么样的人
孟尝君虽有才能,但是勇气不足,经常因为害怕担心而出逃,而他多次在坎坷和困难中能脱逃还要多亏他广施恩德,收留的那些门客。很多次,田文深陷险境都是他曾帮助过的贤士出手相助,田文才得以幸免于难。
古代的贤士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三种,有勇有谋,有勇无谋,有谋无勇,而孟尝君便就是第三种,有谋无勇,他才智过人,懂得招揽贤士为己所用,但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却表现出懦弱,缺少了一些胆识和英勇。
孟尝君之所以留名于世主要是因为他广招天下贤士,求贤如渴,是个贤明之人,但是在政治上,他却缺少了一些英勇,因此也没有什么巨大作为,也没有卓越功勋,与春秋时期的苏秦张仪相比就遥遥不及了。
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孟尝君,小时候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小妾,而且他的出生日五月五日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他的父亲想要扔掉他,还是她的母亲瞒着父亲把他偷偷养大的。不过田文毕竟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靠着自己的雄辩之财和出众表现最终在四十几个兄弟中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可能是小时候的经历给他留下了很严重的阴影,继位之后,他大肆招募有才能的人,甚至是所有来投靠他的人不管有没有本事他都一概接纳,因此他的宾客号称有三千人。但是人多并不一定就能办好事,有一次孟尝君应秦王之邀出使秦国,秦王因担心放他回去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便将他软禁了起来。这时田文的一个食客便扮成一条狗偷了狐白裘献给了秦王中的一个妾让她说服了秦王放田文离开。但是当田文逃到函谷关的时候,秦王有改变了主意要重新抓住他。这时另一个食客便发出鸡鸣叫的声音骗过守卫开了城门,孟尝君总算回到了齐国。这就是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来历。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的故事。孟尝君,虽然出生在王侯之家,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也是齐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是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小妾,他又出生在五月五日这个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曾经差点便被父亲丢弃了。还是她的母亲不忍遗弃曾经的孩子,田文才能活下来。在田文长大之后,他的才能和智慧逐渐显现出来,父亲也慢慢消除了对他的偏见,最后田文通过自己出色的表现战胜了他的四十几个兄弟,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田文在继位之后,广纳贤士,给予他们最好的待遇,因此有很多的人都来投靠他。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对所有来投靠他的人都是一视同仁。有一次,田文因为瞧不起自己门客中的一个人,因此便想着要赶他走。这时另一个门客鲁仲连劝说他:猿猴如果离开树木在水上肯定没有鱼鳖游的快,良马攀登岩石肯定比不过狐狸......可见一个人如果舍弃长处而使用短处,肯定是做好事情的。你现在派他去做他不擅长的事情,做不好就说他愚笨,因此便要抛弃他。如果他将来怨恨你而对你进行报复,这哪里是治理国家和教导百姓的方法呢?”田文听了之后,便打消了赶走门客的想法。
鲁智深菜园的朋友后来怎么样了?
鲁智深在东京大相国寺中的那些朋友怎么样了,前七十回书中没有交代。但是,若从鲁智深故事的伏线看,这些泼皮朋友恐怕还会有故事。他们的故事,其实就隐藏在张三、李四的绰号里。
鲁智深为何来到大相国寺花和尚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似乎不再容他,便写了一封信,赠送以四句佛偈,打发这个师弟去了东京大相国寺。
这段情节,看似鲁智深被赶出了五台山,实际上却是智真长老早就欲知了花和尚的“正果”,此人必定要做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长老,修成佛门正果。而且,还将在这里“遇林而起”,修得道家正果。所以,智真长老赐给鲁达与自己平辈的法号,还说,五台山除自己以外,所有和尚都不及鲁智深的正果(汝等皆不及他)。
鲁智深这样的正果并非凭空推测的脑补,而是有前情伏笔的。
沧州道上救了林冲后,鲁智深从大相国寺逃了出来,经孟州十字坡而转向青州,与青面兽杨志一同打下了二龙山,占据了宝珠寺。
《水浒传》中所有的龙,都是隐喻皇帝的,所有姓赵的都是赵宋官家。因而,二龙山说的就是皇帝。二龙山原寨主邓龙,是一条“浑邓之龙”,而且,还是个和尚。鲁智深打死邓龙后,便吩咐小喽啰把邓龙的尸体抬到后山烧化了。
邓龙为何被写成了一个和尚呢?原来,此人便是二龙山宝珠寺的住持,是皇家寺院的方丈。那么,鲁智深打死了邓龙,抢夺了宝珠寺,难道不是做了皇家寺院的方丈吗?
所以,智真长老说鲁智深“遇山而富”,宝珠寺对应的是赵员外的“七宝村”,花和尚得了佛门七宝,岂不是很富吗?梁山上最富的好汉不是别人,就是花和尚鲁智深。
东京大相国寺是货真价实的皇家寺院,鲁智深的正果肯定不会只是做宝珠寺的草台方丈,一定会在宋徽宗、宋钦宗时期,做到大相国寺的方丈。从打死邓龙的情节看,花和尚将有可能以武力夺取了大相国寺,并且,再上演一回“遇林而起”。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事又与花和尚的那些泼皮朋友有什么关系呢?
众泼皮送走了鲁智深,将迎回“天孤星”且说鲁智深救了林冲,因林冲泄露了花和尚的行藏,董超、薛霸回了东京,便向高俅告密。高俅立即采取措施,责令智清长老取消了花和尚的挂搭,下令捉拿鲁智深。书中说,鲁智深根本就不知道林冲会出卖他,多亏“一伙泼皮通报,不是着了那厮的手”。
可以说,李四、张三四处打探消息,提前知道了高俅要捉鲁智深的消息,便通风报信,送走了他们的师父。
李四绰号青草蛇,张三则是“过街老鼠”,都不是什么好名。打探消息,走送机密,正是他们的擅长。林冲误入白虎堂,不知生死,又是鲁智深派泼皮朋友细细打探了消息,花和尚便在野猪林救下了林冲。
东京大相国寺偷菜并非他们的真故事,施耐庵写这些泼皮,颇有点鸡鸣狗盗的意思,鲁智深后来还用得着他们。
李四、张三他们因为遇到了真身罗汉,如梁山好汉那样改恶从善,粘了“天孤星”的仙气,恐怕不会就此销声匿迹的。
梁山有白花蛇、白日鼠,李四、张三正与这两个好汉对应。《水浒传》中的“三”、“四”是有隐喻的,在北宋故事中,隐藏的是两个“宋三郎”,之于明朝秘史,则说的是属鼠的四爷朱棣。
当然,李四、张三不具备这样的资格,历史中的大人物,大都是以梁山好汉来隐喻的。但是,施耐庵既然给这些泼皮指定了头领,这两个头领又有梁山好汉相同的符码,他们身上的符码是其他非梁山人物所不具备的。因而,李四、张三必定还会与梁山好汉有交集。
上文说到,鲁智深将重回东京大相国寺,做了这座皇家寺院的住持方丈,李四、张三等泼皮们当然也要迎回这尊真佛了。
再度回到大相国寺的鲁智深,成就了佛门正果。但他起根上就是道家的天星,还将在这里验证道家正果。所以,张三、李四们此番追随的是道家的“天孤星”。
鲁智深真正的“遇林而起”智真长老说鲁智深“遇林而起”,不单只林冲,而是所有的“林”。遇到林冲之前,鲁智深在赤松林与史进重逢,火烧了瓦罐寺。这段故事说的是宋徽宗革佛运动的终结,鲁智深华丽转身,正式开启正果之途。
瓦罐寺的牌额“都昏了”,是宋徽宗革佛诏中规定的寺院不准挂佛门牌匾,改寺院为道观的真实写照。和尚崔道成被打死,则说的是宋徽宗以道教同化、异化、归化佛教这件事。宣和二年,宋徽宗不得不终结革佛运动,下诏“罢道学”、“复寺院额”、“复德士为僧”。鲁智深由宋徽宗的“狗腿子”转身变成了反对宋徽宗,占据二龙山宝珠寺的佛门捍卫者,修得了佛门正果。
倒拔垂杨柳,也是“遇林而起”。杨、柳本来就是一种树,施耐庵以重复的写法,取了这两个字的偏旁组合成一个“林”字,预示了林冲的到来。因为遇到了林冲,又大闹了野猪林,还打断了林子里的一颗松树,鲁智深才“遇山而富”,做了皇家寺院的草台方丈,见习了智真长老“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
既然是见习,肯定还会有后来的正式做皇家寺院的住持方丈,这事还是“遇林而起”。
林冲上梁山时,在朱贵酒店里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京国显英雄”这一句。从林冲的经历看,他何时又在东京显过英雄呢?其实,这是一句预言伏笔,林冲必然会在金兵打到东京时,参与东京保卫战而尽显英雄本色。
因为鲁智深一直要“遇林而起”,那么,他也将按照林冲的“预言”,做到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极有可能像打杀邓龙那样,以武力占据了大相国寺,以这里为据点,携手林冲抗击金兵。智清是高俅的人,恐怕在后来还要成为史文恭之类的汉奸。单打二龙山,其实就隐伏了鲁智深夺取东京大相国寺的故事。
这才是真正的“遇林而起”,鲁智深也是一百单八将之一,成就了道家的“正果”。而鲁智深多次“遇林而起”,至少有倒拔垂杨柳、遇见林冲、大闹野猪林这几次与他的泼皮朋友相关。泼皮朋友帮助鲁智深成就正果,如此重要的小人物,施耐庵是不会把他们写丢的。
鲁智深做了大相国寺的住持,青草蛇李四、过街老鼠张三将继续为他们的师父打探消息、走送情报,参与到抗金之战中。
梁山好汉绝对是反宋徽宗的,而当外寇入侵之时,施耐庵深明大义,让梁山好汉在国难当头之际,慷慨赴难,“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鲁智深的那帮泼皮朋友也因此而同仇敌忾,梁山好汉的抗金义举得到了东京百姓的拥戴和帮助。
一定要穷究梁山好汉的归宿,他们最终都上应天星去了。而张三、李四却没有这样的运气,最大的可能就是战死在了大相国寺。这伙与“天孤星”并肩作战的平民英雄战死之后,鲁智深就把他们葬在了那个粪窖里——这却是涉嫌脑补了。
说是脑补,其实也不一定。梁山好汉都出自龙虎山伏魔大殿的地窖,天魁星宋江也曾躲藏在供奉着三世佛的地窖里,粪窖为何不能葬平民英雄呢?
秦昭襄王成语故事?
胡服骑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公子稷(嬴稷)一开始在燕国为质,他能回到秦国即位,除了他舅舅魏冉运作得当之外,还得感谢一个人的鼎力支持,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
赵国身处四战之地,北边的游牧部落常常骚扰边境,赵武灵王在与游牧部落对峙的过程中,总结出了敌人具备装束轻便、骑射俱佳的优点,因此,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令赵国人穿胡服、习骑射。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娄烦等游牧部落,奠定了赵国作为战国七雄的疆域版图。
但是,这位雄才大略的赵王,能够想到扶植秦昭王和燕昭王,为赵国开辟一个优良的外交环境,却搞不定自己的继承人问题,最终还窝囊地死在了这个隐患上。
赵武灵王先是因为宠幸吴娃而废长立幼,废掉长子公子章,改立吴娃之子公子何为太子。四十多岁正当盛年的赵武灵王干脆直接让位于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
有一次,赵惠文王要去攻打燕国,苏代知道了这件事,就去劝说赵王。他对赵王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我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打开蚌壳晒太阳,忽然有一只鹬鸟伸嘴啄住了蚌的肉,蚌赶紧收起蚌壳,夹住了鹬鸟的长嘴。双方都不肯放松,最后打渔的老头连鹬带蚌一齐捉了去。赵国现在去攻打燕国,两国相持,就像鹬蚌相争,最后得好处的是秦国,秦昭王就是那渔翁啊!
价值连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说到赵惠文王,就不得不提和氏璧。史记中是这样讲的:“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秦昭王居然说要用十五城换和氏璧,“价值连城”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赵国派出了著名的外交家蔺相如,其有勇有谋,而他怎样面斥秦昭王,怎样私下里派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已是妇孺皆知的了。后来,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于渑池的时候,蔺相如再次临危不惧,以同归于尽相逼,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使秦王羞辱赵王的小把戏没能得逞,保全了赵国和赵王的颜面。完璧归赵的功劳使得蔺相如做到了上大夫,渑池之会后,蔺相如自然又升了职,被拜为上卿。
蔺相如的故事里怎么能少了廉颇?廉颇是因军功而拜为上卿,本来就看不起出身宦官门客的蔺相如,现在蔺相如只靠一张嘴,级别居然可以跟他平起平坐。后来,老将军得知蔺相如为了赵国政局稳定和谐,不跟自己一般见识,遂即醒悟,光着膀子、背着荆条来给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结为“刎颈之交”。
不识大体、利令智昏
不过,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这个说法有点不严谨,蔺相如并没有在赵国为相,居于相位的另有其人,那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也是赵武灵王的儿子,因为门客众多并身兼相位,被列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一方面,他对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望,眼光也还不错;另一方面,史家对平原君个人政治成就的评价是带着贬义的,“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特别是在长平之战这件事上“利令智昏”,“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上党这块地方,其原本属于韩国,却被秦国看上了。韩国知道打不过,就干脆把这块地献给秦国,但是,上党郡守冯亭咽不下这口气,决定把上党郡私下里献给赵国。冯亭的目的在于利诱赵国,赵国截了秦国的和,那么秦赵势必不两立,赵韩就可以联手抗秦了。
这个时候的赵王,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他找大臣商议对策,是平原君力主拿下上党郡。他的想法是,这么大个便宜,不捡白不捡。而且,赵国不拿这块地,秦国就不打你了吗?如果秦国占了上党,实力又会上一个台阶,还不是想打谁就打谁,根本不需要借口。
纸上谈兵、流血成川、不遗余力、犹豫不决、奉公守法、狭路相逢
赵国截了秦国的和,拿到上党这块地,秦昭王岂能善罢甘休,一个字:打。到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奢已死,廉颇固守年余,赵国在人力物力上已经疲惫不堪,赵孝成王兵行险着,用主张主动出击的赵括换下了廉颇,希望速战速决。
赵括就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初次带兵的首秀,就以自己突围身死、赵国45万降卒被杀告终。史书上说,秦将白起“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如雷”,流血成川这个成语,后来也被叫做“血流成河”。
长平之战以后,轮到秦国的将相不和了,大将白起主张一鼓作气拿下邯郸,而丞相范雎主张让赵国割地求和。赵国君臣分析,长平之战是秦国押上了巨大的筹码,“不遗余力”攻击赵国得到的惨胜,秦国自己也“死者过半、国内空”,所以,赵国反悔,又不肯割地了。
秦昭王当然生气啊,派大军包围了赵都邯郸。魏国向平原君建议,让赵国派使者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则会罢兵而去,平原君却犹豫未有所决。
说长平之战前,不得不先说一说赵奢,因为赵国后来换下廉颇派出去的主帅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奢因罪流亡燕国,当过燕国上谷守,后来回到故里,做了个收租税的官吏。恰逢平原君府管事的下人偷税漏税,被赵奢砍了九个人,平原君本来要杀赵奢泄愤。赵奢对平原君说:“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奉公守法”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平原君被赵奢的见识打动,向赵王举荐了他。赵奢打仗是一把好手。公元前269年,秦昭王派军队攻打赵国阏与,赵惠文王咨询廉颇和乐乘,但这两员大将都觉得没有胜算,只有赵奢站出来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后来,赵奢在阏与大破秦军。
远交近攻、得寸进尺、睚眦必报、百发百中、前功尽弃
魏国人范雎得到秦昭王重用,他向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结交离得远的国家,比如燕国、齐国,而进攻相邻的国家,比如韩、赵、魏,逐步蚕食邻国疆域,得寸而进尺。
范雎这个人非常记仇,以前在魏国的时候,因为受过魏相魏齐的污辱,范雎在秦国立足后,要求魏国交出魏齐的人头,不然便发兵攻伐。最终,魏齐在绝望之中自杀。
与范雎不和的秦国战将白起,也是因冲撞秦昭王,并受范雎谗言诋毁,最终被赐自尽。司马迁评价范雎“睚眦之怨必报”。
秦昭王十四年,白起大破魏军,斩首二十四万。苏厉替周王做说客,希望白起见好就收。苏厉以楚国神射手养由基为例,说尽管其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若不能见好就收,万一失手,岂不是前功尽弃。这些话没能劝阻住白起的步伐,但也昭示了白起的结局。
窃符救赵、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三寸之舌、一言九鼎
平原君与魏国信陵君同属战国四公子,平原君的夫人还是信陵君的姐姐。秦昭王派人围攻邯郸时,魏国派出大将晋鄙,其却首鼠两端,不敢救赵。信陵君魏无忌疏通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亲自率军解邯郸之围。
信陵君救赵,平原君也没闲着,他出使楚国求救,门客毛遂自愿同往。本来平原君对毛遂没有什么印象,还有点轻视他,毛遂自荐的时候,形容自己像装在囊中的锥子,会立即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果然,经过毛遂晓以利害,据理力争,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所有这些成语,都是说毛遂一个人的。
鸡鸣狗盗、扶老携幼、狡兔三窟、高枕无忧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是秦昭王认识的人中贡献成语故事最多的人之一。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慕名想让他做相国,但是,秦王手下的人又劝谏说,一个齐国的贵戚怎么会真心替秦国做事,不如把孟尝君杀了,以免后患无穷。
孟尝君一门客善钻狗洞,他把孟尝君已经进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偷回来,转献给秦昭王宠姬,让她在秦王面前说好话。孟尝君一行得以找到机会逃跑,但很快被秦昭王发现并派人追捕。逃到函谷关时,天色未亮,而城门只在鸡鸣天亮后才开,孟尝君另一食客装鸡叫骗开城门,他们才得以逃脱险境。
孟尝君的门客可不止鸡鸣狗盗,还有一位门客冯谖,本来是替孟尝君在封地收债的,结果他非但没有收回应收账目,反而烧了那些契据。孟尝君被齐王罢相后返回封地,结果半道上,封地居民扶老携幼欢迎他的到来,这时他才明白,门客冯谖用钱财替他收买了民心。
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于是,他到魏国去宣扬孟尝君的才干,魏王慕名便派人送厚礼请孟尝君为相;后来,齐王得知魏国要挖墙脚,也派人请孟尝君回去复相位。
两虎相斗、亡羊补牢、与世无争、民不聊生、九死不悔
被秦昭王欺负得最狠的,除了赵国,还有楚国。楚怀王被扣留秦国时,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恐秦国趁机伐楚,上书秦昭王:“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但春申君的话也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楚国最终还是未能幸免。
楚怀王后来客死秦国,怀王之子即顷襄王。秦国攻伐楚国鄢、郢、巫、上蔡、陈之地,庄辛对楚襄王说:“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他还说,蜻蜓、黄雀、黄鹄甚至蔡侯,都觉得自己与人无争,谁知在残酷的现实中,都成为别人捕猎的目标。在庄辛的扶持下,楚国得以收复部分失地。
然而情况只是暂时得以好转而已。据《战国策》记载,楚顷襄王二十年时的楚国,还是不可挽回地沦落到了“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的地步,“民不聊生”这个词语就是源于这句话。不久,白起攻下了楚国郢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