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二十四孝组诗原文
二十四孝,二十四孝组诗原文?
一、孝感动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二、戏采娱亲: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烂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三、鹿乳奉亲:原文: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乃免。
四、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五、啮指心痛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六、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以衣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七、亲尝汤药 :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八、拾葚供亲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九、埋儿奉母: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十、卖身葬父: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十一、刻木事亲: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十二、涌泉跃鲤: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十三、怀桔遗亲: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十四、扇枕温衾: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十五、行佣供母: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十六、闻雷泣墓: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
十七、哭竹生笋: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十八、卧冰求鲤: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十九、扼虎救父: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才得免于害。
二十、恣蚊饱血: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二十一、尝粪心忧: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二十二、乳姑不怠: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二十三、涤亲溺器: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二十四、弃官寻母: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二十四孝图的作用?
鲁迅先生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这两个故事的作用: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扩展资料:
鲁迅《二十四孝图》散文好句赏析:
1、“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赏析:作者用夸张的笔调,连用三个“最黑”,描述了自己之于“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的痛恨,义愤填膺。 写出自己的感情基调,从而引出下文。
2、“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
赏析:作者用些许调侃及戏谑的语气,鲜明的揭露了某些人的虚假面具,表明自己所言属实而且出自肺腑之言,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黑白不分。
3、“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触犯天条的,即使半语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当的报应。”
赏析:作者通过举出例子,描绘出小时候在私塾之外自在的阅读,从而反面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及他们对儿童的毒害,但作者对于雷公电母天马行空等的描述,无一不包含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
中国古代24孝之首是谁?
中国古代24孝之首是舜,孝感动天。
舜,姚姓,名重华,有虞氏,虞朝第3任帝,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欢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市,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
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主要内容?
该书讲述的是孝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一种理念与精神,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句话概括?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