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轻钱钟书,有国字的名人

2023-06-21 19:30:04 96阅读

钱钟书轻钱钟书,有国字的名人?

国字的名人如下:

刘国栋,曾国藩,陈保国,马保国,张国立,张国强,张国荣,赵卫国,唐爱国,陈国庆,张国庆,蔡国庆,国侨,张国良,王国维,张国伟,蒋经国等等。

钱钟书轻钱钟书,有国字的名人

带国字的名人

、国渊

三国时魏国人,是后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

2、国侨

春秋时郑国大夫。国侨即公孙侨,字子产。孔子曾称赞他是古之遗爱也。

3、国柱

清代楚雄镇总兵,满洲镶黄旗人。雍正年间袭一等子爵。乾隆年间任前锋侍卫。因功升马兰镇总兵。从征缅甸,凋楚雄镇总兵。

4、国用安

先名安用,本名咬儿。金淄州(今淄博市南淄川镇)人。随李全参加红袄军。后降宋。宋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死,奉李全妻杨妙真为主,同降蒙古,称都元帅,行山东路尚书省事。金天兴元年(1232年),杀蒙古帅阿术鲁部将张进及杨妙真部海州元帅田福,降金。任金平章政事兼都元帅,京东、山东等路行尚书省事,特封兖王。

国(拼音:guó)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1]。“国”来自“或”,始见于商代,古字形由表示武器的“戈”与表示疆界的“囗(wéi)”组成,会武器保卫邑外四方之义。本义指疆域,地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战国以后主要指国家。“国”在早期也指国都、都邑。

“国”的初文是“或”,也是“域”的古字。左图A、右图1-5是周代中期金文,就是较早的“国”。字本义是“邦国”“封邑”。字的构形,有土地(“一”),有保卫城池土地的武力“戈”。右图2中,“囗”的四方都有一横,这四横可能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到了周代晚期的金文(左图B;右图5、8 亦有秦汉以后之说),“或”因借用为或然之“或”及疑惑之“或”,外面加了个“囗(wéi)”,表示疆土地域的范围,读guó。秦代的小篆(左图C)继承了晚周金文的形体,后隶变为左图D和楷化为图E。便把“国”变成定型的方块字了。

洪秀全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后,具有浓郁帝土思想的他也在“国”字上用了一番心思。在他看来,他所建立的“国家”的“国”字中,不应与一个表示大概或可能等“疑惑”之意的“或”字谐音,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就得将“国”字改一下。于是在1853年,诏令将“国”字中的“或”字改为“王”字,即左图F的字形,这样才与他自称的“天王”二字相符,同时也与他一心要代替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相吻合。洪秀全将“国”字改为“囯”后,使之成为自己国家政权的专用字,立即颁诏天下,遵照执行,并规定凡是其他国名、地名不得用“国”字,只能用“郭”的字替代。不过洪秀全颁行的这个“囯”也只用了十多年。[5]魏晋六朝时代,在镜铭刻文里又出现了左图G的“囗”里从“民”的“囻”字。可能有“国以民为本”之意。反映了春秋时代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并且与“国”字形成强烈的对比。

后来又是什么意思?

一、最初的意思是:

开始被认为是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要拉着对方的手,共进退,共生死。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悲惨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

《邶风》作品包括: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

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

“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

“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二、现在引深的意思是: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意思是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和“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汉代才女卓文君作品《白头吟》中的名句。

1、《击鼓》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

在山间林下。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2、《白头吟》原文: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白头吟》翻译:

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光明。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今日犹如最后的聚会,明日便将分手沟头。我缓缓的移动脚步沿沟走去,过去的生活宛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当初我毅然离家随君远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

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钓竿那样轻细柔长,鱼儿那样活泼可爱!男子应当以情义为重,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都无法补偿的!

有没有好看的小说青梅竹马小说推荐?

俺最喜欢的一篇青梅竹马文是《呆萌配腹黑,绝宠小冤家》,从小到大都在一起,超有爱的。

简介

那年他四岁,她两岁,她口齿不清地跟在他身后叫:“老公……老公……”他奶声奶气地问:“你知道老公是用来干嘛的么?”“用来亲的!”说着她直接将他扑倒。 那年他十四岁,她十二岁,她已经知道老公是什么意思,不敢再乱叫,他却将她抵在墙上,邪魅地笑着:“最近怎么不叫我老公了?”说着唇瓣朝她而去。那年他二十四岁,她二十二岁,他将她压在身下,深深地吻住,声音蛊惑地轻叹:“想要么……叫我老公……”

简介

肖兔她妈有个愿望:将来女儿长大了能像玉兔精那样,娶个白白净净的唐三藏做老公,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万一腻烦了还能把他吃掉。可是她妈万万没有想到,还没等女儿修炼成精,就已经被修炼成精的唐僧……吃掉了。

简介

康聿的经典语录: 你可以把男人当狗使,可你敢把狗当男人使不? 将来要情敌是条狗,我还混什么? 你的字真难看,好好回家练练,要不将来在我配偶栏上签名,我多丢脸。 蠢蛋,你没看到我这是在贿赂未来的小姨子吗? 这么大张床,你都睡成这样,以后我得买多大的床,我才有地方睡! 听着,我允许你喜欢我。但是,除了白头偕老,你没别的路可选!

简介

呆萌树袋熊属性的小青梅,面瘫腹黑属性的小竹马。苏晓晨一直以为自己是单恋,可直到被人拐进沟里了,才知道自己始终是被算计的那一个。我们始终在一起,从我们相遇开始。秦昭阳,你是我时光也盗不走的爱人。

简介

年少的孟莱第一次见到年少的江圣卓便对年少的乔乐曦说,“江圣卓穿衣服挺有品位的。”“嗯,衣冠禽兽嘛!”“看上去挺斯文的。”“斯文?啊,对,斯文败类嘛!”“看上去挺不羁的。”“放荡不羁?其实我觉得前两个字更适合他。”“……”几年后“只有这么风骚的颜色才配得上小爷我这么个风流倜傥魅力四射的青年才俊。”

简介

陈小希的父亲生病,恰巧住到了三年前就已与她分手的恋人江辰所在的医院,于是前男友变成了陈小希父亲的主治医师。在插科打诨中,两人能否再续前缘呢……本故事里有诙谐幽默,也有欢乐搞笑,更不能缺少的则是爱情里那些单纯无比却又刻骨铭心的小美好!

为什么时代和科技在进步?

虽然科技与过去相比进入了快速进步期,看似文学与哲学退步了似的。其实文学没有退步,而是面广了,电影、电视、手机里的文章,都触及了文学,也不乏有精品。哲学方面也在进步,政党、国家、人民、作家,这四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也不可厘分的。

作家要为人民服务。人民要依靠国家生存。国家要由执政党来引领。这个逻辑,放眼全世界(包括美国、俄国、英国等等任何国家)莫不如此。

作家没有必要、也不需要直接为执政党服务。这是作家的创作独立性所决定的。

但作家作为人民大众的一员,决定了他不可能离开国家生存。作家的职业特点和表现特长、作家的思考特征和创作本质,又决定了作家必然是国家意识领域中的重要组件之一,作家具有应该、也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国家机器服务的重要职责。而国家机器,又在执政党的引领下运行。由此,又决定了,一个作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也必然要受到执政党的方针、政策的必要约束和必然规范。

这种服务和规范是双向的。

一个方向,是作家要向社会、向国家奉献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作品。作家要通过具有自己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来创作文学作品,通过作品来启迪人、引导人、教奉人。这个功能,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一是通过对人性中、社会间的真善美进行发掘、提练、弘扬,引导人民群众向上、向美、向善,提振生活信心、放大生命生存价值、延续国家发展希望和期冀。另一个手段是抨击黑暗,揭露丑恶,唤起大众的惊醒和国家机器的关注,从而解决、改善以至消灭这些假恶丑,让生活重新充满阳光。

另一个方向,是以读者身份为外在体现的人民群众、现实社会、国家机器和执政党,通过对作家作品的阅读、吸收、领悟,不断形成互动,从而提高、转变对社会价值和生存观念的认识,并对作家的创作提出自己新的需求和期望,让作家的作品在读者、人民、国家利益、执掌党需求之间,形成更有韵律的精神互动和价值互信,让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幸福值和国家不断强盛的能量值之间,得到更大的彰显。

唯物主义者对事物的思考,归纳起来,就是两个角度:一是历史角度,二是辩证角度。历史角度,要求对事物的思考要着眼长远、深入内部。辩证角度,要求对事物的思考要有全面宽泛、多方审视。

秦观的代表作是什么?

秦观的代表作是什么?他的词有什么特点?

秦观最脍炙人口的当属于《鹊桥仙纤云弄巧》: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鹊桥仙》中巧妙地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其中所描绘的意境也是新颖脱俗,秦观的设想奇巧精巧,笔法上面也是独辟蹊径不与寻常,因而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让人余味隽永。笔墨之间表达出来对于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的否定,而对于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的赞美。

2、《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

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3、《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万点 一作:数点)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译文

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一半;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在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别。回首多少男女间情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散失而去。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4、《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译文

天上碧桃露滋养,不同俗卉与凡花。乱山之中,萦水之畔,可惜一支如画为谁开?清寒细雨显柔情,怎奈春光短暂,美景将逝。为君酣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分人断肠。首句化用唐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语。先声夺人,高雅富丽。那是只有天宫才可能有的一株碧桃啊!又况和露而种,更呈其鲜艳欲滴之娇情妍态。如此光艳照人,自然不是凡花俗卉之胚数。

这首词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秦少游寓京师,有贵官延饮,出宠妓碧桃侑觞,劝酒惓惓。少游领其意,复举觞劝碧桃。贵官云:‘碧桃素不善饮。’意不欲少游强之。碧桃曰:‘今日为学士拼了一醉!”引巨觞长饮。少游即席赠《虞美人》词曰(略)。合座悉恨。贵官云:‘今后永不令此姬出来!’满座大笑。”(《绿窗新话》卷上)

5、《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译文

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要想了解我内心的痛苦吗?请看金炉中寸寸断尽的篆香!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能使他舒展。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6、《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译文

一阵阵轻轻的春寒袭上小楼,清晨的天色阴沉得竟和深秋一样,令人兴味索然。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柳絮飞舞如虚无缥缈的梦境,丝丝细雨落下如同我的忧愁。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秦观词的特点

就思想内容来说,秦观的词多写艳情,与晏几道、柳永相似,但却能以语言的翻新、情致的幽趣历来受人激赏。这首词写的是春愁,一种细微幽渺的、不容易捉摸的感情,但作者以他非凡的功力,借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它表现了出来。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少年豪俊,胸怀壮志,攻读兵书,准备驰骋边疆,建立不朽的奇功伟业,并以为"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陈师道《秦少游字叙》)。不料,世事艰难,他37岁时才中进士,到43岁才在朝廷谋得秘书省正字一职。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因深得苏轼赏识,随着苏轼等屡受迫害,秦观亦受牵连,先后被流放到郴州(今属湖南)、横州(今广西横县)和雷州(今广东海康)。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秦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被贬到雷州时,曾自作挽词,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故此后不久即逝世,年仅52岁。他的诗被人称为"女郎诗"(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二四),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与他的经历和个性性格都有关系。

古之伤心人也”的秦观,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党迭为消长之际,一再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心境意绪而弥漫于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此词曲折传情而凄清婉美,《词则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花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他在屡遭打击之后,由于缺少苏轼那样广阔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深重的哀愁长期包围着他而难以解脱。其词中也时常流露出一种绝望的哀伤。因词风忧伤哀怨、缠绵悱恻,并擅长写出一种纤细幽微的情感境界。在《南歌子》中"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令鸡催起,怕天明。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迢迢""淡淡"等叠词的使用渲染一种惨淡的美,"怕天明"是怕梦醒之后的凄清,有一种深沉的哀伤。最未一句的"残月""带三星"读来让人顿生凉意,词中的意境是孤冷凄清的。又如《如梦令》中,"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

秦观暮年所作《梦中作》中"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用象征、托喻手法,表现了词人毕生的追求,冀望,在结尾隐隐流露生命理想终化成空烟的伤痛迷惘,若细细品来,蓦然领会到彻骨的悲凉。秦观的词风格凄婉,从其个性来讲,满足了他叹喟命运悲剧,渲泄人生愁烦的精神需求。

秦观词的内容并没有摆脱别恨离愁的藩篱,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他的婉约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灵心善感而寄情深微。

作为苏轼最得意的门生,秦观作词不可能不潜在地受到苏轼的影响,苏轼开创了以词抒写自我性灵的新格局,而秦观一生积聚了满腹伤心失意的泪水,也必然要利用他所擅长的词体来倾泄。不过他不像苏轼那样直接倾吐内心的苦水,而是另辟一途,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即周济所说的“将身世之感打并人艳情,又是一法”,如《浣溪沙》以寻常之语,状寻常之事,寄情幽远。

二、秦观以小令作法的长处弥补慢词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情韵兼胜的审美效果。

如名作《满庭芳·山抹微云》,将别时的伤感、往日的柔情、别后的思念层层铺叙,但情思并非一泻无馀,而是情一点出,即用景物烘托渲染,刚提“旧事”,即接以“烟霭纷纷”,欲吐还吞,词末不待情思说尽而结以景语,更含蓄而有余味。词的语言清新淡雅.“抹”字、“粘”字,由锤炼而得却不失本色。其他如《浣溪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则情景融合,语言淡雅,境界蕴藉空灵。

秦观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词卓然一家,和婉醇正,典型地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就婉约词的发展而言,秦观对另外两位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周邦彦和李清照都有直接影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