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怎么死的,项羽为什么要自杀

2023-06-20 04:15:05 94阅读

范增怎么死的,项羽为什么要自杀?

战国末年,秦始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就灭掉了其他诸侯国,从而建立了强盛一时的大秦王朝。此后,为了能让秦朝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劳民伤财,进行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举措。然而,在秦始皇刚驾崩没多久,陈胜吴广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由于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烽火很快席卷各地,项羽跟着叔叔项梁也举兵反秦,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也没闲着,带人拿下了沛县。

范增怎么死的,项羽为什么要自杀

秦朝灭亡后,天下并没有稳定,项羽和刘邦成了对手,一山难容二虎,两人只能有一个成为天下自主,从而就爆发了持续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展开了激战,这也是决定双方命运的一场战斗,胜出者可得天下,失败者将一无所有。刘邦调集了几十万大军,并拥有韩信、英布及彭越等名将的辅佐,而项羽只有十万楚军。最终,项羽寡不敌众,不能再续巨鹿之战的辉煌,在乌江边挥剑自刎,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其实,纵然当时项羽失败了,但他带兵逃到了乌江边上,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选择渡江而过,这样就有机会活着。然而,项羽却没有这样做,亲手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为何项羽非要自杀呢?真的是想常人所说的那样,他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才做出如此的抉择吗?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自从项羽随叔父起兵反抗暴秦,南征北战驰聘沙场,几乎是战无不胜,尤其是在巨鹿之战中,他带着几万人就打败了40万秦兵,此等战绩至今令人膜拜。而刘邦则相对较弱,项羽几乎没把他放在眼中,认为他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垓下之战,项羽冲破汉军重重包围,率二十八騎来到乌江岸边。据《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此时乌江亭长划着一艘小船来了,对项羽说:“江东之地虽然小,但怎么说也有数十万人,足够称王了,您现在马上渡河吧,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来了没船渡不了河。”项羽笑着说:“天要灭我,我渡了又有何用!当年八千江东子弟和我渡江西征,现在没有一人回去,就算江东父老可怜我让我称王,我还有什么面目见他们?”有对着亭长说:“我知道您是长者,这匹乌骓马已经陪伴我五年了,一日行千里,不忍心杀之,就送给您吧。”后面追兵到了,项羽下马就冲了过去。

《史记·项羽本纪》曰:“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突然项羽看到老朋友了,汉军的一个骑兵司马。这个人叫吕马童,项羽对他说:“你不是我老朋友吗?”项羽接着又说:“我听说刘邦用千金和万户侯爵位来买我的头,今天我就送给老朋友吧。”说完便自刎了。汉军看见一窝蜂上去就抢,把项羽的尸体撕成五半了。这就是项羽宝马赠亭长,头颅谢故人!那么项羽他想不想过乌江呢?我觉得应该这种求生欲望还是有的,比如东城之战以及后来项羽到乌江时也想过渡河。但是乌江亭长说的一番话,让他感到耻辱。而且项羽还有一种非科学的天命论,认为自己是败给了天,而非败给了刘邦。“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哉,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种天命论也是项羽自刎原因之一。所以,在兵败垓下之时,项羽内心是接受不了的,宁愿死也不愿相信被打败的事实,这是楚霸王固有的性格。所以后来李清照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感慨。

另外,爱妾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含泪自杀了,这对项羽的打击不是一般的大。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自古英雄爱美人,项羽对虞姬的感情很深,当他看到滚滚流淌的乌江水时,想起了与虞姬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他不愿独活在这个世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失败了可以卷土重来,但心爱的虞姬已经不再,即使得到天下又能如何。

最后,项羽清醒的意识到,即使自己成功渡过乌江,返回到家乡,以江东现有的人口和地盘,绝不是刘邦的对手。按照刘邦的性格,肯定不会给他喘息的机会,必将立马对江东发起进攻,对于江东父老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这是项羽不愿看到的结局。所以,他选择了骄傲的死去,而不是苟且偷生。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疏远范增,虽自立为王却失尽天下人心。项羽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在军事上的才华。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史学大师王立群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我想这就是项羽的悲哀!项羽虽然自刎乌江,但在后人心中虽败犹荣,成为世人心中永远的战神。晚唐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也发出了惋惜的感叹:“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范增是怎么死的?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手握重兵,刘邦担心其谋反,采纳陈平之计,夺其兵权。后被吕后与萧何用计诓骗至长乐宫中秘密处死。萧何处事圆滑,又不掌兵权,官至丞相,病死。善终。灭楚之后,张良离开刘邦,云游四方,据说后来得到升仙。善终。范增,因项羽夺其权,气的毒疮发作,病死。

刘邦韩信真的神乎其神吗?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势微,失去了对诸侯国的约束力。没有周王室的统一领导,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领导权而互相伤害,杀人无数。后来秦国一统天下,结束延续数百年的诸侯争斗,还天下人一个安定的环境。可是,人们发现诸侯混战结束了,战争和苦难并未结束,甚至比以前更甚。

秦朝统一后,依然秉持战争年代的思维,继续推行商鞅制定的战争法。整个秦朝大地就象一个军营,人们或披甲去了百越和匈奴的前线,或去修驰道、长城,甚至连妇女也被征发去运输军粮。稍有不慎,就要受到法律的严苛制裁。

因此而“天下苦秦”。百姓渴望推翻秦的暴政;旧贵族也渴望恢复旧国。在这种环境下,项羽这个“战神”诞生了。

项羽的爷爷项燕,是战国名将,楚国的保护神。项燕在大败李信的20万灭楚大军后,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整个楚国里,项燕都是被仰视的大神。相应的,项氏家族也辉煌无比。

但是,王翦大军灭楚时,项燕兵败身死,项氏家族也从辉煌坠入黑暗。项羽的叔叔项梁做为曾经的官二代,无比的怀念过往的辉煌、仇恨秦国。

为反秦,项梁处心积虑的培养势力。还积极培养接班人,在家族中选中了心志过人、天赋异禀的侄子项羽。

项梁对项羽一面灌输对秦的仇恨,一面传授各种学问。在项梁精心培养下,项羽成为武艺高强、精通兵法的人才。

公元前209年,23岁的项羽和叔父项梁等来了机会。这年7月,爆发了著名的大泽乡农民起义,点燃了天下反秦的导火索。9月,项羽协助项梁杀掉郡守殷通,在会稽郡以精兵8000人打出了反秦的旗帜。

项梁叔侄带着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进,一路顺利,很快成为一支重要的反秦力量,在楚国故地站稳了脚跟。但是,项羽在进攻襄城时,因襄城军民拒不投降。项羽大怒,下令坑杀了全部军民,成为项羽的人生污点。

项梁在谋士范增帮助下,召集楚国旧贵族,立熊心为楚王,初部具备了一个国家的样子。但是,楚王和其它旧贵族忌惮项梁的实力。项梁在定陶兵败身死后,项羽就更被边缘化了。

公元前207年,楚王派刘邦西进,又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出兵北上救援被章邯围困的赵军。项梁叔侄拉起来的军队,只让项羽做次将。宋义和项羽应该是知道楚王心思的。

在北上赵国的路上 ,宋义故意不听项羽快速进兵的意见,走走停停。到了安阳,又干脆停止不前。项羽身负大怒,就杀掉了宋义。楚王只好封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此前被项梁的光辉笼罩,经过斩杀宋义一事,25岁的项羽终于独自闻名于世,开始了自己的征程。

项羽不负当初项梁的教导和期望,帅领楚军以少胜多,威震天下,成为诸侯国的盟主。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王离军团,又逼降了章邯。然后,坑杀了秦军20多万。

随后,带着联军进军关中。此时,已经占据关中的刘邦派兵驻守函谷关,拒绝项羽西进关中。项羽挥军破关而入,直奔咸阳,在那里分封诸侯然后回到楚国。

项羽在咸阳应该做的是,顺应百姓的愿望,早日结束战争,建立秩序。项羽却被道义束缚了手脚,他没有杀掉同属楚军的刘邦并独占咸阳。退一步说,即使不杀刘邦也要占领了关中。以关中的资源、项羽在诸侯间的威望,统一天下是迟早的事。

项羽只是把刘邦封在汉中,又在关中设置了三个人以防备刘邦,就回楚国去了。也许,项羽认为打算以后再占领关中,也许是项羽以为章邯他们三个足以替自己镇守关中。

无论如何,项羽都放弃了关中。犯下了是战略上的失误,这个失败使得项羽以后逐渐走向衰亡,再无挽回的余地。一手最好的牌,被项羽玩儿废了。

公元前206年,刘邦平定关中,有了和项羽争夺天下的资本。就出兵西进,挑起为期4年的楚汉之争。

巴蜀和关中地区经过商鞅变法的打造,是个疯狂且严密的战争机器。现在刘邦重新唤醒了这台战争机器,立刻迸发出巨大的威力。

刘邦集团分两路,一路平定北方,一路进攻项羽。其中,刘邦遭遇多次挫折,却又凭借关中地区的输血再次强大起来,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又重复了一次,当年秦灭六国的过程。

项羽却越来越势微,兵力的规模越来越小。最后连最初的八千精壮的子弟兵都没有保住,全部战死,项羽也愤而自杀。

在整个过程中,关中地区的归属起了决定作用。虽然,韩信、张良等人都很优秀,但如果没有得到关中地区,他们就只能无能为力。战争,说到底就是力量的碰撞而已。(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项羽为何痛失江山?

严格来说,项羽痛失的不是江山,而是身为“天下共主”的名分!

分封制——既定的游戏规则

早在亡秦之战正式打响之前,以楚怀王为首的故楚贵族和部分势力薄弱的六国诸侯就确立了要在亡秦之后,重新恢复原有的七雄并峙的天下形势的基本方针。

只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宋义对大政方针执行的不彻底而导致的项羽反制,迫使楚怀王不得不对既定的政治规划略作调整。但随着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英勇表现,使在项梁战死之后刚刚攫取部分政治权利的楚怀王被再次架空,宰割天下的大权转移到了项羽手中。

公元前207年,沛公刘邦率先攻入关内,按照怀王之约,刘邦毫无疑问的应当成为取秦而代之的秦王,与现有的六国诸侯一同重返七雄并峙的战国时代。但由于项羽的猝然崛起,已经被完全打乱的“怀王之约”亦因此而失去约束义军的效力。六国遗族坐享其成的美梦被无情击碎。

同时,随同项羽一起参加亡秦之战的诸侯部将们,亦因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而产生来裂土分茅、为一方诸侯的野心和欲望。而在最初的战略规划中,这泱泱天下并没有他们伸手置喙的机会,如此一来,无情的现实和澎湃的欲望促使手握实权的将领们纷纷投效于项羽帐下,希望目前已然我有宰割之权的项羽能够挺身而出,打破格局、重新划分利益的归属。而这也就是为何在项羽听说刘邦“拒关而守、无纳诸侯”敢于勃然大怒,放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狂言的原因。

但话虽如此,彼时聚集在项羽帐下的亡秦大军中,亦并非全部都是项羽的拥立者和支持者,而沛公刘邦帐下的十万大军却都是其一手锤炼、百战成军的嫡系。再说,在项羽和刘邦背后,还有阴恻恻的楚怀王正虎视眈眈的看着他们。故此,无论如何,项羽都应该是不希望与刘邦兵戎相见的。毕竟,一旦开战,那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而这是刘邦和项羽都不希望看到。同年,在充分考量过利弊得失之后,刘邦亲率数十骑前往鸿门来向项羽低头,而这就是为何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愿动手诛杀刘邦的原因。因为相对于杀掉刘邦而背负骂名而言,令刘邦屈从自己以显示对怀王之约的背弃,显然更加安全而合算。

戏下相王,分封天下,为诸侯共主

公元前206年,在得到刘邦承诺之后的项羽开始有计划的分封天下,当初在亡秦之战中颇有战功、且愿誓死追随自己的诸侯部将大抵都实现来“裂地分茅”的愿望。而出于破局的需要,项羽针对并未亲自参与亡秦之战的六国诸侯进行来大面积的打压——或剥削他们已经实际据有的土地城郭;或迁徙身无尺寸之功的诸侯王;或因其地理之险要与否而中分之,甚至三分之。总之,他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挤占旧有的六国贵族的实际权力,为新兴的以自己为代表的新诸侯谋求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以此来避免天下重回战国乱世。

只可惜,天算不如人算,手无寸兵而野心勃勃的楚怀王固然不能将他怎么样,但奄有三齐之地,雄强有力的齐国王室岂能就此坐以待毙?再加上早在项梁在世之际就已结下的梁子,以及后来伙同宋义图谋项羽的新仇。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原则,在项羽遣归诸侯、罢兵戏下之际,齐国的田荣即竖起来反楚大旗,连接同样对项羽心怀怨愤的六国遗族和未享受到亡秦福利的“义军首领”。再一次的新旧势力之间的残酷角逐开始来。

鹬蚌相争,刘邦成了得利的渔翁

公元前206年,刚刚前往汉中不久的刘邦,在韩信的襄助之下,趁着项羽深陷齐国战争泥淖之中的契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一举攻占了三秦之地,当此之际,已被威猛善战的项羽折腾的够呛的六国贵族为了能够继续苟延残喘,不得不投效到刘邦帐下,希望通过刘邦来实现“歼灭项羽”进而继续保有既得利益的目标。

天下战局亦因此而发生了极为诡异的转变,形式上的楚汉之争再度演变成刘邦所代表的旧贵族和项羽所代表的新贵族之间的利益之争。而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以及项羽在战略规划上的错误和新兴力量尚且不够强大等主客观因素,以项羽为首的新贵族阶级最终以失败告终。项羽所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亦只剩下长沙王吴芮和淮南王英布。

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意算盘打的噼啪作响的六国贵族至死都想不到,刘邦和项羽一样,并不甘心只做某个集团或者派系的代表者。他的人生导师恰恰是屠灭六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楚汉相争之际,迫于战斗需要而不得不施行的权宜之计——与诸侯王合作。在其登基称帝之后,为了刘氏江山的稳固,他终究还是举起来屠刀,将这些背信弃义的诸侯杀了个一干二净。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怕是任谁也想不到。亡秦之战的最终受益者会是草莽出身的刘邦吧。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鸿门宴里范增为什么不直接下毒?

鸿门宴事件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描绘得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刘邦能从布满杀机的酒局中全身而退,继而改变历史走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从刘邦、项羽和范增以及樊哙在这场酒局中分别扮演的角色,探讨一下范增为什么下不了毒而要项庄舞剑来刺杀刘邦,却至功败垂成。

第一,刘邦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择善言而从之的纳谏能力,是他能够从鸿门宴脱险的先觉条件。

公元前206年一月,刘邦避敌锋芒、投机冒险率先进入关中后,受楚怀王“先入关者为王”的蛊惑,当他看到富丽堂皇秦国宫殿,金灿灿明晃晃的珍宝器玩和婀娜多姿的宫廷佳丽时,口水直流。关起咸阳宫大门,放情恣肆地乐呵了三天三夜。甚至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想在咸阳宫一直住下去。有一段时间,咸阳城乌烟瘴气,百姓也颇有怨言。先后经樊哙和张良的苦口婆心的规劝,始得收敛浪迹,封存府库,还军于坝上。

老流氓刘邦个人没什么大的能耐,但他能容人、用人,听得进良言相劝。事实上,也就是这一大优点,救了他性命。

第二,天生神勇的项羽,有本事,但狂妄自大。显赫的贵族出身,决定了他眼高于顶,看人往往给以居高临下之感,还死要面子。

项羽从来没有从心里看得起过刘邦。从当初刘邦被雍齿打败向他借兵开始,项羽从没有觉得刘邦能成什么气候。

鸿门宴之因在于刘邦被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说他将秦宫中的珍宝据为己有,还封子婴为秦相,自己想当关中王。项羽就此以为刘邦占有了财宝,想称王,所以才下令第二天进攻刘邦。等到项伯到刘邦军中将这一重大消息告诉刘邦,刘邦就说要和他结成亲家。在刘邦的拉拢利诱之下,项伯回到楚军营地就开始为刘邦说话,说刘邦什么财宝都没有动,全都封存在哪儿就等项羽去接收呢。

身居显要,自然理所应当地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和膜拜,这是项羽行事的内在心理逻辑。也许,他的确有资格这样想,巨鹿之战,天下扬名,诸多枭雄,如章邯、彭越、英布等,无不望其而仰视。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当项伯向他转述了刘邦低姿态的一番话,再加上“不义也”后,从心理解除了对刘邦防线。他之所以要杀刘邦,不就是因为曹无伤说刘备藐视他的权威,想自立为王吗?现在,刘邦亲口告诉“将军”自己是“小人”,怎么敢不待“将军”自行处置咸阳的一切呢?项羽诛杀刘邦的意愿,也就此解体。还有,在诛灭暴秦的军事行动中,刘邦确是有功之人。现在,战火刚熄,就诛杀功人,一来暗示项羽怕他,二来义名会受到损伤,三来无法让其他枭雄臣服。项将军一向爱惜羽毛,在自己的权威得到认可和承认之后,并不乐意见血腥。

然而,角逐天下,往往凭的不是义气,而是如何在复杂的战争行事中,占据有利的政治地位。项羽如下的一番话,证明在政治博弈中,他还完全是个雏鸟。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事实上,这也许是项羽的可爱之处,幼稚单纯,一腔坦诚,轻易就信了刘邦的鬼话,还顺手把曹无伤给卖了。

所以,当他没有听从谋士范增诛杀刘邦的颇有远见的主张时,实际上等于放虎归山,致使遗祸于身。

第三,范增没有摆正自己在楚军中的位置。在鸿门宴上,过于喧宾夺主,谋划失当失策,导致诛杀刘邦的计划流产。

范增以七十岁高龄投奔项梁,开始反秦大业。在一系列的战争中,确为项家出过不少好主意,做过不少得力之事。在楚军之中,也颇受人尊重,从项羽亲切地称他为“亚父”可见一二。

但是,在诛杀刘邦这件事情上,他确实犯下了不可挽回的大错,继而导致了他和项羽的“父子不和”。

下面我们分析分析看他究竟错在什么地方————

①一个七十一岁的老人,经历过江湖的大风大浪,应该是处变不惊、精炼老道的。但是他言辞激愤失理,没有认识到自身只是一介谋臣的身份。

鸿门宴上,范增出召项庄时说“项王为人不忍”,当着项羽部下项庄的面说项羽的缺点,显然是有失智慧的体现。作为项羽的长辈,说项羽的毛病没有问题。但当着项羽部下的面去说,有损项羽威望,不应该。也许他不是诚心的,但这无意之语,恰恰也透露出他有“嚼舌根子”的毛病。背后论人是非,是很遭人忌讳的。大多人都如此,更不用说要面子的项羽了。要知道,他此时已是人所共瞩的项王了。

先前,在“高朋”满座的宴席之上,项羽对范增的频频示意“默然不应”就表明,在如何对待刘邦这个问题上,项羽自有主张,暗示范增——决策权在他项羽那儿。对范增的“活跃”言行颇有不满,故意冷视他。如果范增有足够的洞察力,应该深切感受到项羽前后态度的变化。然而,范增却浑然不觉,还说“项王为人不忍”,岂不是范增的一大失误?有意无意之间已经破坏了项羽和他之间的心理同盟。

②范增布局失当,所托非人。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前面一句话,范增向项庄交代了刺杀刘邦的步骤,这其实反应出两个问题:一,范增是一介谋士,刺杀的行当他能懂多少。刺杀讲究的是出其不意,剑走偏锋,何必拘礼于招式、步骤?二,按亲缘关系来讲,项庄与项羽的关系要比范增近得多,范增给项庄交代得一板一眼,项庄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不是说明范增以势压人,就是说明项庄实在是个老实人,或者剑术在整个楚军中并不出类拔萃。三,范增的言语给项庄带来了无形的精神压力,项庄在行事时,势必要考虑范增交代的步骤。难免束手束脚,放不开。

最大的问题在后一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是一个带着强烈语气的被动句式。“不者”,不这样做,“若属”是指你,你们。范增先是给项庄的刺杀活动划定条条框框,让他按照他说的去做。同时,又把自己排除在外。显然,如果项庄失败,受辱受过的是项庄一方,与自己无关。如果成功了,立即会凸显自己计谋的价值。范增作为项羽的主要谋臣,他本应该把自己的得失荣辱牢牢地与项羽捆绑在一起,怎么能在此中关键时刻,把自己当成局外人呢?!显然,在无形之中,项庄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的失败并不奇怪。

项羽有堂堂四十万大军,战将如云,如龙且,钟离昧等,都是伟丈夫,他们的剑术、胆识,显然要超过项庄许多,即便期间有项伯阻拦,刺杀刘邦对他们来说,也是小菜一碟。范增为什么不请他们呢?显然,在刺杀刘邦这件事上,范增的人员选择有问题。

③,一个高明的谋士,刺杀事件策划者,必是能统筹全局者,瞻前顾后者,心思缜密者,察言观色者,而范增,不是。

作为刺杀的主谋,范增应该时刻把目光留在目标身上,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项庄舞剑时,刘邦就如坐针毡了,范增何以不能觉察到他的变化?!如果他真的洞若观火,刘邦以“起如厕”为名准备逃跑,他怎么可以轻信,而不派人跟随拘禁?!刘邦最后是被楚人放跑的,说明在最后一道关卡上,范增没有安排自己人。也许,他太过自信,深信能在宴席上就解决了刘邦。也许是他疏忽挂漏,没有为刘邦逃跑上最后一道关卡。

疏忽也好,盲目自信也罢,刘邦是在范增眼皮子底下逃跑的,这终究是他的一大错误。

然后,我们再看看樊哙在他全身而退事件上的所起的重大作用————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jǐ)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cān shèng)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者,一屠狗之屠夫也。面对天下闻名的项王,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先是以夸张的动作吃肉喝酒,引起项王的注意,让他心底欣赏这样一位“壮士”,然后从法理上为刘邦的行为做出合情合法合理的解释,可谓步步为营,一张一弛,让项王杀刘邦的一丝理由都无立锥之地。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樊哙以卓异的形象、激情慷慨的陈辞和夸张到极致的喝酒吃肉动作,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刘邦才有了“起如厕”的机会,最后逃跑。

客观来说,如果刺杀刘邦的不是项庄而是樊哙式的人物,那么刘邦根本就没有逃离宴会的机会,很可能当场就一命呜呼了。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范增为什么不能采取下毒的方法来干掉刘邦 ————

第一,宴会之上,人员众多,毒药不方便投放。

因为他们都是用碗喝,而且酒都是从酒缸现倒的。没有人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毒药撒在缸里。即便能撒在缸里,谁能保证觥筹交错之际,不会搞混淆,有毒的一缸刚好可以到刘邦那里。

第二,在汉代以前,大多数毒药都是草药炼制,技术粗糙,带有浓烈的气味。那些广泛存在于电视剧中的鹤顶红啦,断肠散啦,并不真正存在。真正能一剂夺魂置人于死地的无色无味的毒药,很久以后才能被制造出来。所以,范增如果派人下药,很容易被察觉到。

第三,就是人为因素了,即便以上方法能够得到实施,刘邦会喝下去吗?

刘邦出身草莽,长年混迹于市井勾栏瓦肆之间,练就一身察言观色的本事。宴会上人物的一举一动,他都能看清楚。他之所以敢赴鸿门宴,心里早已做好准备,怎么会不知道宴会的酒难喝、肉难吃?他又怎么会轻易入口?

————————————————

刘邦:今天心情不好,想出去喝点酒。可是想一想,我哪来的对手啊!这下心情就更糟了。

————————————————

范增失计,项羽失机,刘邦脱身,汉室之业,由此得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