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问管仲,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出自

2023-06-20 02:15:04 92阅读

齐桓公问管仲,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出自?

齐桓公得到管仲这个能臣,有了称霸诸侯的能力,句话应该出自春秋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

既然是高考一卷的作文题目,很多高中生或许比我们的历史知识面窄,况且我们还是开卷考试,相互比较起来自我感觉有些汗颜了。

齐桓公问管仲,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出自

言归正传,以作文的形式试做一篇作文。

作文正文: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第一霸主;管仲辅佐齐桓公,也是名垂青史,史称“管子”,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历史名相;而鲍叔牙在历史上只留下了管鲍之交这样的历史典故,名声远远不如齐桓公、管仲。

何也?中国历史上很多史学家和文化人都是以成败论英雄、以结果论英雄的这样的论调,所以才无限拔高某些历史人物的“伟大形象”,而历史过程却往往被忽略掉,使得一些有重大贡献的人士被埋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鲍叔牙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历史功绩不比管仲、齐桓公差。

因此,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中对我感触最深的是鲍叔牙!(管仲雕像,他还是妓女的守护神,第一所官方妓院就是他开始运作的)

一、贫富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鲍叔牙和管仲同是官二代,管仲的父亲管庄和鲍叔牙的父亲鲍敬叔都是齐国的大夫。管仲父亲去世之后,家道中落;而鲍叔牙的家族却比较富有。

鲍叔牙并没有区别对待已经贫穷的管仲,经常接济管仲的生活,试想有多少人在富有的时候经常性的接济贫穷的朋友。管仲为了摆脱贫穷的处境,做过很多职业,商人、农民、士兵都干过,游历天下,却一事无成。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赔了个底掉,做士兵临阵脱逃,几次想做官诸侯国都不要他。管仲的个人诚信还是有很大问题的,多亏好友鲍叔牙一直支持他,在财富上才有所改观,这也多亏鲍叔牙让渡了很多利益给他的结果。

从做人做事上,鲍叔牙无疑是一个高尚的人,而管仲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不过这不会妨碍两个人的友谊,两人是相知相亲的。

二、管仲促鲍叔牙出仕——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管仲通过至交好友鲍叔牙的支持,经商有了一定的财富,但他的野心在朝堂之上,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要做高官,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而鲍叔牙却是一个不愿意出仕的人,和管仲恰恰相反。

正值此时,齐襄公残暴,自己的儿子纷纷外逃。管仲、召忽二人辅佐公子纠,而管仲辅佐公子小白,也就是将来的齐桓公,公子纠逃奔鲁国,公子小白逃亡莒国。其实管仲是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政治投机成功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无论公子纠还是公子小白谁继承王位,管仲和鲍叔牙都会接力帮助,政治投机保证万无一失。(鲍叔牙和管仲剧照,分担政治风险,保证成功率)

三、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败中取胜,定鼎成功。

齐襄公去世之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赶忙回归齐国,谁先到达谁就是新的齐王。本来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之间的跑步竞赛,管仲却打起了歪主意,自己亲自率人截击公子小白,半路劫杀,心思比较歹毒。幸亏公子小白命大,身上的衣服钩子挡住了管仲射的箭,逃过一劫。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之下,假称公子已经死了,并发丧,迷惑了管仲等人。管仲回到公子纠之处,称公子小白已经被自己射死,所以这场竞赛已经稳操胜券了,于是慢下了脚步。而公子小白却快马加鞭的赶回齐国,早于公子纠到达齐国都城并继承了王位。

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立马组织人马准畚消灭公子纠的人马,报劫杀之仇。公子纠和管仲等人不知就里,被齐桓公早就准畚的人马攻击,公子纠被杀,管仲被俘。

齐桓公和鲍叔牙组合败中取胜,消灭了公子纠,俘获管仲等人,明显是技高一筹了。(鲍叔牙推荐齐桓公的仇敌管仲,形象图)

四、鲍叔牙举荐管仲为相,管仲病重之时坚持不让鲍叔牙为相,这是为何?

齐桓公登上王位,平息了公子纠的一帮人,接着就开始政治分肥了。按照功绩,齐桓公直接推荐鲍叔牙为相国,而鲍叔牙却推荐被俘的管仲担任相国,认为管仲更能辅佐齐桓公成就一番大事业。

齐桓公的气魄够大,直接任命管仲为相国。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觉得管仲治理国家果然有一把刷子。如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想直接攻打宋国,让宋国臣服,管仲坚决反对,齐桓公吃了几国联军的合击,大败而回,这才相信了管仲的谋略。

齐桓公在管仲等人的辅佐之下,南拒强楚,北御山戎,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之时,齐桓公问他之后的相国由谁来担任。当时齐桓公想让鲍叔牙担任,管仲却认为鲍叔牙过于清正廉明,性格刚强,不适合做丞相,反而推荐了公孙隰朋担任相国。(齐桓公会盟诸侯绘画)

公孙隰朋担任相国一个月就去世了,齐桓公直接任命鲍叔牙为齐国相国,鲍叔牙的刚正和清正廉洁不是盖的,直接让齐桓公辞退亲近的三位宠臣——易牙、竖刁、开方,不辞退这三个人,他坚决不做相国。

果然,齐桓公辞退了三大宠臣,鲍叔牙继任相国。不久,齐桓公又将三大宠臣召回来,担任官职,把鲍叔牙气的忧心忡忡,不久就去世了。

公元前645-公元前644年,齐国应该有三位相国相继去世,分别是管仲、公孙隰朋、鲍叔牙。其实这是齐桓公统治的核心团队人马,三个人都可以胜任相国。管仲不推荐好友鲍叔牙任职相国,主要考虑两件大事,第一,齐桓公宠幸奸臣,并且已经进入管仲之后的政治核心;第二,鲍叔牙已经七十多岁了,不适宜做相国,弄不好会葬身政治旋涡之中。果不其然,鲍叔牙因为齐桓公再度重新任用奸臣被活活的郁闷死了。

从历史来看,鲍叔牙绝对是齐桓公统治时期的最核心人物,并不比管仲差。定鼎王位少不了鲍叔牙的辅佐;举荐管仲为相国,自己甘为下属,这其中如果没有鲍叔牙的支持和帮助,管仲想做出更大的功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齐桓公执政队伍之中,管仲排在第一位,鲍叔牙绝对在第二、第三的位置上,是核心中的核心,管仲的历史功绩少不了鲍叔牙和其他几位大臣的支持,只不过功绩都归到管仲的头上而已。

后世之人多颂扬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其实在齐桓公眼中,鲍叔牙要比管仲强,要不然登上王位之初就任命他为相国,最后还不听管仲的建议仍然任命他为相国。

鲍叔牙辞相国——管仲任相国(40余年)——公孙隰朋任相国(一个月)——鲍叔牙人相国(数月),管仲本人任职相国40余年,而贯穿始终的是鲍叔牙,始终让人看到一个若隐若浮的政治人物,是一个甘愿屈居人下的清正廉明的高官。

没有鲍叔牙的支持,管仲极有可能还在齐国民间下层挣扎;没有鲍叔牙齐桓公可能登不上王位;没有鲍叔牙,管仲早就是齐桓公的刀下之鬼;没有鲍叔牙的鼎力支持,管仲也难以成就齐桓公的霸业。(不以成败论英雄形象图,实际生活之中有几人能够做到呐?)

鲍叔牙历史上的名气远远不及齐桓公、管仲,难道不是某些史学家和文人们对真实的历史有偏差,这令我感触颇深,这段历史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当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

齐僖公共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也都鼎鼎大名,太子诸儿(后来的齐襄公)与自己的亲妹妹文姜乱伦,还合谋杀死了自己的妹夫鲁桓公,后来造成了齐国的大乱。

另外两个儿子就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他们在齐襄公在位时都逃去了外国,等到齐国大乱之时,都想第一个冲回齐国国度来继承王位,而管仲此时就是辅佐的公子纠。

管仲在得知公子小白已经率先出发赶回国都的时候,万分着急,向鲁国借了三十乘兵马准备在半路伏击公子小白,等公子小白走近时万箭齐射,公子小白应声倒地,管仲见公子小白已死,就放心的返回去了,谁知公子小白使了个障眼法,躺在地上装死成功的骗过了管仲,起来后马不停蹄的赶回临淄去继承王位,是为齐桓公。

等公子纠不急不忙的在路上走的时候才得知齐桓公已经继位,返回鲁国去搬救兵准备武力夺权。结果鲁国的军队被齐国打的大败,齐桓公要求鲁国交出公子纠和管仲,否则就要灭亡鲁国。

鲁国无奈,只得将两人交给了齐桓公。齐桓公在管仲好友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决定不计前嫌,为了国家能够获得人才,斋戒三日亲自去迎接管仲,并拜管仲为国相,尊称“仲父”。

管仲也不负齐桓公的期望,在他任国相期间,齐国发展成了领先于其他国家的超级大国。帮助齐国完成了霸业,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首霸,是一段千古颂传的君臣知遇的榜样。

总得来说,齐桓公的宽宏大量,礼贤下士让他发现了管仲这位人才,也是鲍叔牙作为好友的极力推荐,让管仲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作为管仲,人生能遇到一知己和欣赏自己的君王,这恐怕是千百年来读书人毕生都想达到的梦想吧。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如果认为我说得还有些道理,烦请动动小手,点波关注不迷路。

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

C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恒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黄河中下游的诸候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最终成就霸业,故C正确。

2020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提纲?

全国高考1卷作文写作提纲:

鲍叔:历史明星背后的无名英雄

第一段提出总论点:无论是齐桓公还是管仲,都算得上是历史明星,幕后的无名英雄鲍叔才是真正的脊梁。

为什么这么说:

分论点:

1、举贤不避仇,大勇。

2、举贤甘居其下,大仁。

3、大勇大仁而甘于无名,才是真正的脊梁。

联系现实,古今中外,此次疫情,无数仁人志士,大仁大勇,却甘于无名,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结论:世人多爱慕鲜花,那些无名的花匠才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美好和生机(升华)。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