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就业理论基本概念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就业理论基本概念?
就业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一、充分就业的含义
凯恩斯承认有三种失业。
所谓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或暂时的失调而偶然出现的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客观上有工作岗位,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去就业所造成的失业。
所谓非自愿失业,是指由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产吸收愿意工作的人去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因此,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
二、有效需求原理
这是凯恩斯用以分析失业原因的理论。
在凯思斯看来,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通常都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的原因则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首先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其次,更重要的是就决定社会就业水平而言,乃指与社会总供给相一致的社会总需求。
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呢?
凯恩斯认为,这是由于存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msume)递减。按照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个社会消费数额的多少取决于该社会的收入(Y)与消费倾向(Pc)。消费倾向是指消费(c)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PC=c/Y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递减。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实质是预期的利润率。它取决于资本供给价格与资本预期收益,与前者成反比与后者成正比。
第三,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又称灵活偏好(nimble preference),是指人们总想保存一定量的、方便使用的现钱,以便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和投机活动的需要。凯恩斯认为,这三种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是人们不易变更的心理因素,它们决定了人们的流动偏好程度,从而决定了对货币需求的多少;利息则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这种流动偏好的报酬。
当利息率低到一定程度时,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弹性便无限大,这时无论货币供应量怎样增加,投资者也不会去投资,而是将货币保存在自己手中,即增加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这被称为“流动陷阱”(liquidity trap)。
凯恩斯主义是需求学派吗?
是。
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政策属于?
资本主义国家系统对其经济制度的调整。
凯恩斯主义三大定律?
第一条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规律
这条规律是说,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相应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样在收入和消费之间就出现了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有效需求量降低,造成生产过剩和失业增加。
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高低收入户的比例、消费环境、消费习惯等。凯恩斯指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本源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第二条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这条规律是说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就越低,因此对投资的兴趣降低,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和对原料、消费品的需求下降。比如吃饺子,吃30个为最大食量。吃到的最后一个、第30个饺子便是边际量。一个饥饿的人出钱买饺子吃,每多买多吃一个饺子,便给他带来更为愉悦的欲望上的满足。但超过了第30个饺子,带来的便不是愉悦的感觉了。如果第35个饺子是他吃掉的最后一个,作为边际量的第35个饺子给他带来的感觉,则是自第30个饺子以后愉悦程度递减的感觉。这便是“边际效用递减”。这是就消费领域而言的。
在生产领域,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换言之,在财力与物力资源固定不变的前提下,连续增加的人力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新的效益,在初始阶段不断上升,但是当达到一定值之后,效益不但不会上升,反而呈现递减的规律。如盖房子,10个人盖一座房子用20天,20个人盖一座相同的房子用10天,30个人可能用7天。但若说100个人盖一座相同的房子用1天,1万个人盖一座相同的房子用1分钟,便是谬说了。
每个经济实体的厂房和生产设备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这样追求最大利润就只能靠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来获得,而当劳动力超过生产设备的需要时,一些人的工作就是处于无效率的状态,这时的边际效益就不会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而是在达到一个均衡点后开始回落递减。由此得出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一个企业为获得最大利润不能仅仅依靠增加劳动力来实现,还需要引进先进设备和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条规律:流动偏好规律
货币的需求或流动偏好的含义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同其他资产比较,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因而人们都喜欢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在手边。出于投机目的,货币持有者在银行利率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就会更多地保存这些货币,造成消费不足。
引起货币需求有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因此产生的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预防动机。也叫谨慎动机,指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因此产生的需求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投机动机。指为了能够及时把握投机机会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因此产生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货币的交易和预防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国民收入水平,而货币的投机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市场利息率。交易动机,方便日常生活开支;谨慎动机,预防意外,存留现金;投机动机,为了寻求更大的收益,存留现金,以备随时调用。
分析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
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