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来历,中秋节的来历和教师节来历
中秋来历,中秋节的来历和教师节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1985年1月21日,经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9月初是新生入学的时间。这个时候设立教师节,可以创造出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可以养成尊师重道的好习惯。
中秋由来带颜色?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故此,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期间,有扫墓、荡秋千、放风筝、蹴鞠、射柳、斗鸡、蚕花会、拔河、踏青等习俗。
安徽中秋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是汉族的重要节日,称“八月节”,也称“团圆节”,家人都要尽可能从各地赶回家团圆。全家对月跪拜,谚语云“在家不敬月,出门遭雨雪”。敬月后分食月饼,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表示团圆。
中秋夜明月冉冉东升时,全部家庭成员团聚在院子里或家门前广场上,全家老小围坐一桌,桌上陈列月饼、石榴、梨、菱角等果品,还要设香案、放鞭炮、点香、烧黄表,名为“接月”。接月后,家人吃果品赏月,老人还给孩子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到深夜才散。安徽贵池一带有遥祭“月神”或“月亮公公”之俗,子夜时分,少妇、少女设香案于庭院,拈香拜月,表达心愿。
安徽皖西、巢湖一带,中秋节时,少年儿童有砌宝塔的习俗。中秋节前几天,他们结伴搜罗碎砖瓦片,堆集一处,然后分工砌宝塔:先在地上画一圆圈或是八角形圈,用碎砖打脚、整砖做门,再用碎瓦块砌墙,逐层向上砌,四方用整瓦做成塔门。每砌尺余高时,即用大瓦伸出一圈作为塔檐。塔身渐渐缩小,上端用磨尖的砖盖上,作为塔顶。塔高约三尺到五尺,多为七层。中秋夜,塔外扎彩门,塔内点蜡烛或油灯。安徽巢湖一带,少儿多在庭院用瓦片垒成宝塔,每层燃荷叶灯,有的用芦柴扎成剖面宝塔,用纸糊墙,中燃蜡烛。在宝塔正面用彩笔绘神话人物或花卉走兽。这种中秋游戏习俗体现了儿童的智慧和创造性,有益于儿童在欢乐的节日中发挥创造才能。
中秋日,亲戚间要馈赠节日礼物,共贺佳节。送节礼对象是外公、外婆、舅父母、岳父母、老师等长辈。礼品一般为猪肉、白糖、月饼等。新婚夫妇送礼到岳父家,谓之“送秋”,意思是预祝来年得子。
中秋节的来历两张?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
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
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
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
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汉辞网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