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是什么圣,河南19位圣人

2023-06-17 18:45:03 84阅读

吴道子是什么圣,河南19位圣人?

河南光南阳地区都有六圣:分别是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神圣姜子牙,智圣诸葛亮,商圣范蠡,文圣范仲淹;另鹿邑-道圣老子故里;汝阳-酒圣杜康故里;洛阳-僧圣唐玄奘、刘禹锡故里;巩义-诗圣杜甫故里;宝丰-谋圣张良故里;禹县-画圣吴道子故里;新郑-法圣韩非子、轩辕黄帝氏故里;民权-道圣庄子故里;漯河-字圣许慎故里;沁阳-乐圣朱载堉故里;鹤壁-侠圣荆轲、智圣鬼谷子故里…

八大金刚在长安城上空不敢降落?

在小说《西游记》第一百回,唐僧师徒离开陈家庄以后,被八大金刚驾着香风护送到东土大唐传经。当他们一众人等飞临长安城上空时,八大金刚起初只让唐僧下去面见唐王李世民,自己与三位徒弟及白龙马在空中等候。后来在孙悟空的要求下,才勉强同意几位徒弟随师傅一同下去。留下他们八人在空中等候。八大金刚已经到了长安城,为什么不随着唐僧等人一起下去面见唐王,而是执意选择留在空中呢?他们是害怕见到谁吗?

吴道子是什么圣,河南19位圣人

其实,八大金刚选择留在空中并非害怕谁,也不是不敢降落,而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遵守佛派规矩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八大金刚作为佛派人物,需要遵守佛派的规矩。通常而言,除非得到佛祖的许可或者情况特殊,神佛们一般都不会轻易示人。因为人神有别,一旦神佛在凡人面前显圣,会引发一系列的后果。一方面,可能会打破现有的信奉体系。之前观音菩萨寻找取经人时,曾降临长安城,得到上至皇族、下至百姓的朝拜。因此,长安城乃是观音的地盘。如果八大金刚降临长安城,可能也会引发百姓的朝拜和信奉,如此一来就必然会抢走观音的一部分粉丝,进而得罪自己的顶头上司。

另一方面,神佛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信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们的神秘感,所谓未知的事情更能引发人们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神秘感,佛派通常都会选择几位形象好、气质佳、深受人们喜爱的神佛作为代言人,适时在人前显圣,如观音、如来等等,其它菩萨、罗汉一般不会轻易露面,避免破坏佛派在人前树立的形象。八大金刚也是基于这种考虑,才不愿意降临长安城。书中写道:

金刚停在空中叫道:“圣僧,此间乃长安城了。我们不好下去,这里人伶俐,恐泄漏吾像。孙大圣三位也不消去,汝自去传了经与汝主,即便回来。”

可见,八大金刚选择留在空中,原因之一就是怕在人前泄露他们的相貌,进而损坏佛派既有的利益,引发一系列不可掌控的后果。

其次,按时完成任务

如来佛祖派八大金刚护送唐僧师徒前往东土大唐传经是有时间限制的,要求他们在八天之内必须返回灵山交旨。小说第一百回写道:

金刚道:“前日观音菩萨启过如来,往来只在八日,方完藏数。今已经四日有余,只怕八戒贪图富贵,误了期限。”

在八大金刚看来,下界的人越多,可能耽误的时间越长。一来城内居住的都是普通凡人,亲眼见到神佛的机会并不多,一旦他们几位都下去,必然会引发百姓的围观,皇帝也会举行一系列祭拜仪式。毕竟东土大唐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仙佛们也不好博大家的面子一走了之,而且也会破坏神佛的形象,因此只能予以配合,而这会耽搁不少时间。

二来从八大金刚角度来说,他们很少有机会能下界显圣,保不齐也会像八戒那样留恋凡世,一时被荣华富贵蒙蔽双眼,毕竟他们要去的地方可是当时人世间最发达国家的皇宫。如果真发生这种情况,不仅八大金刚无法按时回如来处交旨,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影响佛派形象,甚至可能破坏如来的传经计划,这是他们几人所承担不起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他们几人索性留在空中,不予下界。

最后,害怕泄露天机

读过原著的朋友都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所谓的唐僧西天取经本质上是如来东土传经,最终目的是扩大佛派在东土大唐国的影响力。从取经路线的规划、取经人选的确定,到八十一难的安排,甚至是魏征斩泾河龙王、唐太宗游地府、举办水陆大会,都是在如来佛祖一手操控下事先安排好的。整个事件中,唐太宗一直被蒙在鼓里,充当着如来佛祖东土传经的一枚棋子。一旦事情败露,将会引发大唐国对佛派的信任危机。

八大金刚选择留在空中,就是为了避免引发唐王李世民的猜疑。当年观音菩萨降临长安城面见李世民时,曾留下一张简贴,上面写道: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 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也就是说,当年观音承诺只要取回真经,就可以超度亡灵,这正是李世民最关心的。但这张简贴也只有观音、唐僧、李世民他们知道,其他人是不知道的。八大金刚也只是了解取经的大致过程,这种细节也不一定知道。一旦唐太宗问起取经细节,八大金刚与菩萨的说法有出入就会引发李世民的怀疑,很可能导致传经的失败。因此,他们为了避免节外生枝,选择留在空中不见面是最保险的。

综上所述,八大金刚到临长安城上空选择不下界,也不鼓励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下界,既是出于遵守佛派规矩的考虑,也是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任务回灵山交差,同时也害怕自己说错话,泄露西天取经的秘密,破坏佛祖的传经计划。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传习录什么人可以称为圣贤?

答:圣者通也,德化及人,而人之德亦成已之德,既人之福,亦可相通感。大概意思是圣人,通晓天下道理,用道德感化别人。传授给人道德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道德,既使人得到幸福,也可以让自己有相同的感受。圣繁体圣所谓“圣人”,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徳,德行遍处施行。

圣人

古时圣只一字是对君主的美称,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道家的黄老列庄;儒家的尧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圣人是受到后世公认的。

诸圣

现今社会一提到圣人便会想到尧舜孔孟,还有一些先贤大儒,被儒家弟子视为境界接近圣人的人,再加上一些私心可以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这是人的通病,都会哄抬和自己有关的人来暗抬自己的身家。不过孔孟可以称为圣人,他们贵在自己的德行坚持,可以说是人伦之至。

圣人也可以说是为人达到顶峰之人,他们的思虑不在己在众,是以德行教化万民不以名利为先,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以身作则却不受认同,总不被理解,这在寻常人眼中亦是可悲,不过在圣人眼中亦是一种高洁的坚持。同时在君主时代这圣人也是地位的象征,古来帝王者位及至高者皆称为圣,故有圣上这亦是天子的另一种尊称。这两种皆是为人成圣的不同途径一种是身登高位巅峰称圣人,一种是心达至颠为圣。

天子圣人

当然圣人之名不止如此,古往今来被冠以圣的人不计其数。他们的圣是在自己在某一领域达到绝对时被后人敬仰尊称而来。画圣:吴道子 茶圣:陆羽 武圣:关羽 草圣:张旭、怀素

亚圣:孟子 科圣:张衡 商圣:范蠡 谋圣:鬼谷子 宗圣:曾子 复圣:颜回 述圣:子思 史圣:司马迁 乐圣:李龟年棋圣:严子卿、马绥明 词圣:苏轼 曲圣:关汉卿 药圣:李时珍 兵圣:孙武 木圣:鲁班、马钧 智圣:东方朔 剑圣:裴旻 塑圣(雕圣):杨惠之 字圣:仓颉综上所有人,他们皆是各自领域的绝对至高之人,被尊称为圣。也有些是被后世传颂而被人称为圣人。

字圣仓颉

不过这些人都是绝对的出色,这样的人可是讨论一下,评价起来都有些不太好,一是了解的不够深,二是学的不够深用词不会准确。只会贻笑大方,不过在我心里还是有很佩服敬仰的一位圣人他便是被称为大圣、老圣的老子。他的至理感悟简直不像是凡俗才有,真的能称为圣人而且仅仅是圣人还是不够的。

说到这里无论是在做人做事还是为人为事何种方面,我都希望我们可以引古为范而持正立身,人人为圣!

谁有各种圣的资料啊?

酒圣----杜康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史圣---司马迁,至圣---孔子,文圣----欧阳修,亚圣---孟子,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乐圣---李龟年,茶圣----陆羽,诗圣----杜甫,药圣---李时珍棋圣----黄龙士画圣---吴道子曲圣---关汉卿词圣---苏轼智圣----东方朔,谋圣----诸葛亮,哲圣---老子,法圣---韩非子,商殃禅圣---慧能和尚,商圣----陶朱公和胡雪岩策圣---鬼谷子,农圣---贾思勰,兵圣----孙武,剑圣----裴旻,官圣---狄仁杰,字圣---仓颉,帝圣---李世民,帝王的楷模相圣---张良术圣----袁天罡,李淳风工圣----鲁班,旅圣---周穆王,孝圣----黄香,情圣----司马相如,歌圣----师文

泰安市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

1、钱乙 [宋]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 (1032~1113)

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业医者知道,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

2、羊侃 [南北朝] (496~549)

羊侃(496年-549年),字祖忻,泰山梁父(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之后,北魏平北将军羊祉之子。羊侃早年在北魏为官,累封至征东大将军、泰山太守,赐爵钜平侯,后率部众南归梁朝,多次随军北伐,官至侍中、都官尚书,封高昌县侯。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羊侃奉命坚守建康,多次击退叛军进攻。同年十二月(549年1月),羊侃在建康台城病逝。时年五十四岁。羊侃死后,侯景叛军攻入建康。初仕北魏羊侃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的后人,祖父羊规原为宋武帝部下,后身陷北方,从此留在北魏为官。 羊侃身材魁伟,身高七尺八寸,爱读文史。

3、程咬金 [唐] 程知节 (593~665)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别名程知节、程义贞、阿丑,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程咬金随唐太宗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玄武门事变助李世民夺得帝位;官至左卫大将军,兼检校屯营兵马,封爵卢国公。665年2月27日,程咬金在怀德里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襄公,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人物生平效力李密程咬金是济州东阿县人,骁勇善战,善于骑马用槊击刺。大业六年(610年)起,盗贼蜂起,程咬金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武装,护卫乡里。后来归附李密,得到重用,为内军骠骑之一。李密在军中挑选出勇烈之士八千人,隶属四骠骑,分为左右,号称内军。4、羊祜 [晋] 十七史百将传 (221~278)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西晋 开国元勋,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一起共掌机密。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又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并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了众大臣的反对。咸宁四年,羊祜抱病回洛阳,同年十一月病故,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人物生平早年经历羊祜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

5、鲍信 [汉] 东汉末年济北相 (151~192)鲍信(151年-192年),字允诚(仅见《三国志通俗演义》,正史无记载),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东汉末年济北相,讨伐董卓的诸路人马之一。鲍信受何进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阳时适逢董卓进京,鲍信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同意。后袁绍、曹操等人起兵对抗董卓,鲍信也起兵响应。后联盟破裂,鲍信劝戒曹操静观其变。青州黄巾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所劝贸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把曹操迎为兖州牧。在与黄巾军交战期间,鲍信为救曹操不幸战死,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人物生平回乡募兵鲍信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宽厚爱人,沉着刚毅有谋略。

6、党怀英 [宋] (1134~1211)

党怀英(1134—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祖籍冯翊(今陕西大荔),其父纯睦为泰安军录事参军,因家奉符(今山东泰安市),遂为奉符人。党怀英,为宋初名将党进的十一代孙。少年时与大词人辛弃疾共同师事毫州刘瞻(字岩老),同门读书(见刘祁《归潜志》卷八)。金人南下,山东沦陷,辛弃疾率众起义,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则留而事金,从此分道扬镳。在金“应举不得志,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簟瓢屡空,晏如也”(《金史》本传)。大定十年(1170年)中进士,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尹、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故世称“党承旨”。

7、王耀武 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 (1904~1968)

王耀武将军:第十名将。第74军长。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19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19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1904年~1968年)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抗日战争名将,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黄埔三期生。

8、孙梦卿 [五代十国]

孙梦卿(生卒年不详),字辅之。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五代宋初著名画家。孙梦卿少有清鉴,被人赞誉,而且声名很大。他出身于豪富之家,但没有一般纨袴子弟的习气,而且性格倔强,很有思想。孙梦卿从小就喜爱绘画艺术,并且有志于绘画事业。他常常自我标榜说:“吾所好者吴生耳,余无所取。”他所说的吴生,指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吴道子在唐代画坛上名重一时,特别是他的人物画,很有特色。孙梦卿崇尚吴道子,并说“余无所取”,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也说明他对绘画史上人物的取舍以及态度,以及对艺术有着一种特别的爱好有执著地追求。

9、刘桢 [汉] 建安七子 (186~217)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今山东宁阳)人。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文学家刘梁之孙。刘梁少孤贫,卖书自给,桓帝时举孝廉,历官至尚书郎,终官野王令。性耿介,不苟合流俗,曾“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竞”,著《破群论》、《辩和同之论》等,当时颇有影响(见《后汉书·文苑传》)这样的家世,对刘桢自然有深刻影响。 刘桢早年即有才名,八、九岁诵《论语》、诗赋数十万言,而且“警悟辩捷,所向应答如响,当其辞气锋烈,莫有折者”(《太平御览》卷385卷引《文士传》)。成年之后,他希望际遇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10、颜斐 [三国]

颜斐(生卒年不详),字文林,济北(国都卢县,今山东肥城北)人。魏文帝黄初年间,任京兆太守。京兆郡自从马超败退之后,百姓大都不去专心农业和养殖。以前数任郡守,都只顾眼前利益,不替百姓做长远打算。颜斐到任后,下令各县调动百姓整治农田,兴修水利,广种桑树果木。当时百姓大多没有车辆和牛,他令百姓在农闲时节准备好做车的材料,派工匠们教他们造车,然后相互传授造车技术。又令没有牛的先养猪狗,等到值钱时卖掉再去买牛。一二年之间,几乎家家都有了车辆和耕牛。颜斐还在关中兴办学校。凡郡中官吏、百姓想要读书的,只要做较轻的劳役就可以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