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而立之年,90后的我们被高房价和婚姻压弯了小蛮腰
30而立之年,90后的我们被高房价和婚姻压弯了小蛮腰?
没有上线,没有标准,不断增长的负债,只会提高你的抗压能力,然后不断提高,不断负债,然后还可以快乐的生活,这就是人生
没有驾照且不会开车是怎么样的体验?
现在的男人没有驾照都感觉和时代脱节了,这个我是深有体会。
每次不管是同学聚会,还是同事聚会,总会离不开考驾照的话题,特别是当你身边的女同志个个都有驾照时,那感觉真是尴尬。
所以这年头,不管有车没车,作为男同志驾照还是得有一个,虽然我不太喜欢开车,但是为了跟上进度还是考了一个。
而立之年指什么?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而”是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在“三十而立”中承接“三十”,但说“而立之年”,则无所承接。因此,离开“三十”,把“而立”二字切出来单独用很牵强,不如说“当立之年”。
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扩展资料:
孔老夫子说的“三十而立”,意在提醒自己在这个年龄阶段,做事要懂礼,言行要得当。
现代人常把孔子的这句自我评语理解为:30岁的人应能依靠自己本领,独立承担起相应责任,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并开始有所成就,能够自立于世。
而立之年却一无所有一事无成?
感谢邀请!而立之年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者多矣!究其原因,或许值得推敲品味。年到而立,早己不是懵懵不懂世事的孩童了。虽没经过涛天骇浪,大起大落,但一般的社会经验和人情世事也应有所获悟了。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何以故?首先来讲,这有些不符合常理,有些让人诧异。三十而立,是对世人基本的要求。而立之年却一无所有,一事无成,是悲哀而不值得同情的。如果是残疾人或有其它原因,则另当别论。三十岁的人,也有志存高远,厚积薄发者。一心想着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没顾着成家挣钱,只想着学习深造。虽一时清贫且毫无建树,但前途无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但这类人毕竟少矣。若常人此刻仍旧如此,当静坐细思,以图发展。不可一味安逸而自损其志。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想想别人再想想自己,除非麻木愚蠢的人,一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做的事,可以挣钱养家的途径!
三十而立之年是该选择大公司的小职位还是小公司大职位?
我跟题主的情况比较相似,先回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的经验和选择吧,供题主参考。
先回答问题:
1. 30岁是人生的重要节点。30岁的选择,关系到未来至少5~10年的人生走向,所以这一步至关重要;
2. 在1的前提下,30岁时的选择,更多的应该问自己:我真正热爱的事情是什么?什么工作能让我坚持十年八年都不会厌倦?因为,如果仅靠安稳、熟悉、不出错这种外部因素的考量,对自己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极有可能在40岁的时候爆发中年危机。
3. 在2的基础上,再去比较小公司、大公司和自己创业,哪一项可以让你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4. 只有真正喜欢一件事情,才能把他做到极致;
只有真正喜欢一件事情,你做起来会有极大的快感,而且不会自设天花板;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自己又有快感——那你想要的,都会随之而来。
以下是我自己的经验:
我也在互联网行业,5年经验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工作第三年开始做管理、带团队,对于工作,自认为还是蛮刻苦的。
第一份工作运气好,进了一家很正规的大公司,接受了系统的软件测试培训,然后老员工帮带,一点点接触测试实务。我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说实话刚开始做的时候很多术语都不懂,那时候我每天都随身带着纸笔,记录下我不懂的、第一次见的英文计算机专业词汇(因为是外企),下班后在家狂背到深夜,然后自己恶补行业知识,终于磕磕绊绊的过了试用期考核。
刚出来工作的那个阶段,其实对于工作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只要不太违背原则(我的原则就是不要出差,最好是不用经常跟人讲话。。。)的我都会接受,那时候只有一个想法:要养活自己。
后面几年互联网行业薪资大幅度膨胀,这是我刚入行的时候没想到的。刚入行的时候没有心思考虑什么行业前景,职业规划这种东西,没人教,自己也没意识。反正我也不会干别的,中间换了两份工作,都是软件测试,工作经验就这么神奇的累积起来了。。。
然后第三年跳槽,就开始做管理了,收到的offer都是主管、经理这样的,但是对于自己来说没有太特殊的感受,因为我是操心很重的那种性格,不愿放手,怕小弟们出错,所以即使做了主管什么的,也一点都不轻松。大多数时候,小弟们都下班了,我还在加班,一遍遍的recheck,一遍遍的回归。。。
然后到了第四年,也二十七八岁了,我突然意识到一个超级超级超级严重的问题:
级别上去了,薪资上去了,可是我觉得自己并不开心。
我只是为了赚钱而做这个工作。
职位光鲜,年薪好看,但是扪心自问,我没有太大的成就感。
是的。就是三个字:成就感。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看过GQ中国那篇,关于中国电竞一哥Sky李晓峰的人物特稿。
sky自称对电竞毫无天分,但是有超乎常人的狂热。
为了能去网吧打星际,他被揍,挨饿,受穷,挂科,睡公园,家里人一直不支持,什么法子都试了,就是不管用。他还是每天半夜到网吧报道,就一件事:打游戏。
这种韧劲后来被广大玩家称为“sky流”:你知道我要做什么,但你就是拿我没办法。
就像后来一个粉丝总结的:“我5分钟后到你家门口竖塔,8分钟全家老小一波流。你都知道,然而你拿我没办法。”
他的对手说:“他来来回回就那些战术,但是我永远慢他一步。”
饶是这么努力,这么变态的拼命练习,最初的他,还是不断的在赛事上遭遇失败和淘汰,学习工作也一塌糊涂,人生似乎打了死结。
去参加WCG他对父亲下了军令状:这次参赛,拿不到名次就再也不玩了,回来好好工作。
结果这次比赛还是很快输掉了,而且输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选手。
比赛结束后,他思考半晌,准备跳楼。
但他跳楼不是为寻死,而是:“最好把我胳膊摔断,这样我就拿不动键盘鼠标,就不会再玩了”。
说实话这篇报道我看了十几遍,每次看到这个情节都会流眼泪。
一个人要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有这种“让我放弃梦想,除非把我胳膊弄断”的决绝?
再说回自己。
做测试,升职加薪的确能给我带来快乐,被老板奖励也能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的半衰期很短。几万块的奖金我可以高兴一天,两天,十天,一个月,然后就恢复平静,再然后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我能做好这件事情,并且能获得一点点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因为:
我不喜欢把事情搞砸;
我是个较真的人;
我经常操心很多,从不糊弄;
……
但以上原因都是我的性格使然,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但写作能让我始终保持快乐,每分每秒都处在幸福的状态:
为想到一个好的选题而兴奋;
为看到一个好段子而激动;
半夜四点多起来上厕所,突然对前几天念念不忘的一个选题有了框架,马上就会打开电脑开始敲字敲到六点。
所以到了快三十岁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我热爱写作。
自从我发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之后,就特别特别能理解sky的故事。
为了真正心爱之物,真的可以做到变态的勤奋。
如果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业,获得了一点点小小的鼓励都能高兴很久很久。
而且这种记忆历久弥新,难以忘怀,做梦都能笑出来。
题主,人生是很长很长很长的,三十岁的人,起码还有五六十年好活。
年富力强的生命,如果不用来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真的是很浪费的。
大公司,小公司,自己开公司,最好的选择是:做自己热爱的工作。
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赚钱供养自己,供养家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你如何安排自己的一天,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一生。
工作占用了一天有效时间的三分之一,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这三分之一该过的多么索然无味?
这三分之一的生命,该过的多么可怕?
所以还是开始的那句话: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自己又有快感——那你想要的,都会随之而来。